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北庭故城遺址

西域古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北庭故城遗址map
Remove ads

北庭故城遺址維吾爾語بېشبالىق قەدىمىي شەھەر خارابىلىكى),又名後堡子古城護堡子古城,當地俗稱破城子[刊 1]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薩爾縣。北庭故城又名別失八里,是絲綢之路的交通樞紐,也是自唐代設立庭州起七百餘年間,天山山脈北麓的政治文化中心。北庭故城遺址前身或可追溯到漢代金滿城(金蒲城),北庭城作為唐代庭州北庭都護府(伊西北庭節度),高昌回鶻國夏都,元代北庭都元帥府、別失八里宣慰司,東察合台汗國初期國都的所在地。最終在15世紀毀於戰火。清代乾隆時期作為遺址重新發現,此後來自中國等國家的探險隊或考古隊探查、發掘北庭故城遺址。

快速預覽 北庭故城遺址, 位置 ...

北庭故城遺址是天山山脈北麓已知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古代城市遺址。[網 1]遺址南北約1666公尺,東西近960公尺,面積約13萬平方公尺,呈「兩套四重八塊」布局,可分為外城、內城、子城等。除城牆外,城內留存建築遺蹟10餘處。另外,其西側有面積約3087平方公尺的高昌回鶻佛寺遺址。北庭故城遺址主要採用夯土版築技術建設,但內外城構築法並不相同。

北庭故城遺址1988年入選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成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2014年,交河故城作為絲綢之路的中心城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2020年成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Remove ads

建城歷史

北庭時期

北庭城的歷史或可以追溯至漢代戊己校尉耿恭屯田的金滿城(金蒲城),但具爭議。[書 1][書 2]松田壽男日語松田壽男孟凡人等學者皆認為漢代金滿城就是北庭故城遺址,而薛宗正英語Xue Zongzheng等學者則認為漢代的金滿城實為北庭故城遺址南30公里的小西溝遺址[書 2]

北庭城也可能是由西突厥可汗浮圖城演變而來,此地是西突厥葉護阿史那賀魯駐節之所。到貞觀年間,可汗浮圖城葉護降唐,唐在此創設庭州。此城作為庭州州治所在地,後也做庭州下轄金滿縣的縣治所在地。龍朔三年(663年),唐設金山都護府長安二年(702年),設北庭都護府,後升為北庭大都護府,該城一直是府治駐地。此時,該城大興土木,擴建城池,興建有應運太寧寺、高台寺、龍興寺等佛寺。隨著西域形勢的變化。唐朝開始加強邊地的軍事力量。長安年間設炷龍軍,後改瀚海軍駐屯於北庭都護府城內。《通典》載「管瀚海軍、北庭都護府城內,管兵萬二千人,馬四千二百疋」。同時,北庭也是唐代西域最大的屯田基地之一,《唐六典》載「北庭二十屯」。此時期,北庭城的農業、牧業、商業、手工業得到快速發展。東天山的軍政中心隨之自高昌開始轉向北庭城,先天元年(712年),以北庭城為中心的節度使伊西北庭節度使創立,西州伊州隸屬北庭,新的伊、西、北庭軍政體系的建立。[書 2][書 3][刊 1][刊 2]此外,沙陀粟特等民族也聚集於北庭城。[書 3]北庭城成為天山北麓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刊 3]

廣德二年(764年)。因涼州吐蕃攻破,北庭與中原的聯繫不再順暢,幾乎處在自我管理的狀態。此後,北庭在回鶻汗國吐蕃等勢力中不斷周旋。唐德宗貞元六年(790年),吐蕃攻占北庭,唐朝勢力退出北庭。791年,回鶻汗國反擊吐蕃,並在北庭擊敗吐蕃,控制北庭城。[書 3]此後,北庭在吐蕃、回鶻間幾度易手。842年,黠戛斯汗國舉兵前往天山北麓,一度占領北庭城。[書 4]:337-341

Remove ads

別失八里

「別失八里」含義
別失八里為突厥語,其含義為「五城」。漢語文獻中除「別失八里」外,還有「鱉思馬」(《長春真人西遊記》)、「別失把」(《西遊錄》)、「伯什巴里」(《雙溪醉隱集》)等同名異譯。[書 5]
不過對「五城」的含義爭論較大。黃文弼安部健夫等學者提出至少4種看法:或指北庭城有五處城址,或指北庭都護府域內有五座大城,或指高昌回鶻國的五座重要城鎮,或指北庭城及周圍的五個城址。[書 5][書 6]

回鶻西遷,樸固俊率部占領北庭,並從游牧改為定居,建立高昌回鶻國(西回鶻汗國)。[書 4]:342-348戰爭期間北庭城或有損毀,但又重建並再次使用。[書 7]高昌回鶻(又稱北庭回鶻)將北庭城作為其夏都。自此,史書多將北庭城稱為別失八里。但是別失八里是高昌回鶻國的正都還是陪都略有爭議:德國學者葛瑪麗等人認為別失八里僅為陪都,高昌為正都。程溯洛、安部健夫、薛宗正等學者則認為別失八里為正都。[書 4]:342-348也有孟凡人等學者認為,別失八里在初期作為高昌回鶻國都,在高昌回鶻於913年遷都至西州後則以陪都的形式存在。[書 8]:342-348

天贊三年(924年),太祖耶律阿保機遣兵攻陷浮圖城,即別失八里。自此回鶻歸遼,別失八里也就受到遼的統治。[書 8]:342-348不過別失八里此時依然是東天山北麓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高昌回鶻亦都護、王族依舊時常居住於此,比如在太平興國六年(981年),王延德出使高昌,亦都護在別失八里在別失八里避暑。摩尼教佛教也將別失八里作為中心,在此派駐高等級宗教領袖。另外,在吐魯番地區出土有大量關於別失八里的社會經濟文書,證明別失八里是當時重要的商業據點。[書 6][書 9]:41高昌回鶻時期,別失八里基本維持北庭城的形制布局,對局部有所修補和更改。最晚11世紀末,回鶻在別失八里以西建立西寺,即如今的高昌回鶻佛寺遺址。[新 1][書 6]

蒙古太祖四年(1209年),高昌回鶻脫離西遼,歸附蒙古汗國。太祖十五年(1220年),丘處機訪西域,曾在別失八里受到亦都護部族的款待。此時,別失八里既有信佛、信道的出家人,也有儒家文人。[書 7]太祖十八年(1223年),元朝在別失八里設達魯花赤元憲宗元年(1251年),設別失八里行尚書省以掌管天山南北的軍政事務,別失八里成為蒙古汗國統治天山南北的政治中心。此時也正值信仰伊斯蘭教的西亞、中亞諸國併入蒙古汗國,城內穆斯林數量增加。為恢復佛教在當地的統治地位,別失八里城內佛教信徒密謀伏兵攻擊前往清真寺的穆斯林。不過此事最終敗漏,元憲宗蒙哥將與窩闊台家族關係密切,信仰佛教的亦都護薩侖·的斤處死,並打擊參與密謀的佛教徒。自此,回鶻佛教勢力衰退,伊斯蘭教勢力增長。[刊 4]元代,無論是出仕中原的畏兀兒人,還是畏兀兒佛學家、文學家,大多出生於北庭。如孟速思阿魯渾薩理脫烈海牙等名門望族皆生活在北庭。[書 7]

元至元年到大德年間,別失八里連遭兵禍。至元十一年(1274年),窩闊台汗國海都趁元軍伐宋進軍漠北,都哇攻下別失八里、火州一帶。此後,忽必烈那木罕安童北征,但直到南宋滅亡,伯顏所統南征主力北上,方才擊敗窩闊台勢力。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朝於別失八里設畏兀兒按察司。多年戰火導致別失八里遭到損毀,田園亦荒蕪。於是在南宋滅亡後,開始派遣綦公直率領漢軍、新附軍入駐別失八里並開始軍屯。至元十八年(1281年),畏兀兒按察司撤銷,於別失八里設北庭都護府。至元十九年(1282年),別失八里的軍屯田超過50萬畝,成為元朝在天山以北的農業中心。次年,又於別失八里設立別失八里宣慰司。然而在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戰火又燒至別失八里,海都策反乃顏等人,都哇再次攻下別失八里等地,綦公直被俘殺,亦都護火赤哈兒·的斤戰殆。伯顏重新占領別失八里後,元貞元年(1295年),北庭都護府晉升為北庭都元帥府。然而,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大德二年(1298年),海都、都哇又數次占領別失八里等城,元朝在天山南北的屯田基本遭到破壞。元朝勢力退出別失八里。[書 8]:396-406

毀於戰火

元朝勢力退出別失八里後,該城屬於察合台汗國。1346年,察合台汗國分裂為東察合台汗國和西察合台汗國。別失八里作為東察合台汗國初期的國都,明代的史籍中以別失八里代稱初期的東察合台汗國。東察合台汗國第一代汗禿忽魯帖木兒汗皈依伊斯蘭教,別失八里的佛教徹底沒落。[刊 4]1417年,歪思汗奪取東察合台汗國汗位。同時,蒙古瓦剌部崛起,次年(1418年),瓦刺部兵鋒抵至別失八里,抵擋不過的歪思汗率眾人棄城西遷。自此,北庭城-別失八里湮滅於歷史之中。[刊 4]

地理環境

北庭故城遺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薩爾縣北庭鎮。向南12公里為吉木薩爾縣縣城,向北18公里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紅旗農場場部。北庭故城向東可通奇台縣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哈密市,向東經阜康市,可到烏魯木齊市[書 9]:47[刊 5]

地理上,北庭故城遺址位於天山山脈北麓山前地帶、準噶爾盆地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位於此地一片由河流形成的沖積扇或淤積平原上。沿天山向西可至伊犁河河谷,向南跨越天山可到吐魯番盆地,向北穿越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可至蒙古草原。故城東西兩側有東壩河(東河壩)與西壩河(西河壩),是源自天山山脈吾塘溝東大龍口河的尾閭。其中東壩河(東河壩)自古城東門向北經故城東北角後轉向西北流去,西壩河(西河壩)距離故城外城西牆約800公尺。[書 9]:47[書 10][刊 5][刊 6]

絲綢之路來說,北庭故城位於天山北麓北道的主幹線上,向東可通長安城,向西可抵碎葉城,向南跨越天山經車師古道可抵高昌城交河城,是天山北麓的交通樞紐。[刊 1][網 2]

Remove ads

布局建築

Thumb
北庭故城遺址示意圖

規模布局

北庭故城考古遺址公園、《北庭故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範圍基本相同,遺址核心保護區占地面積約333公頃。建設控制地帶面積約665公頃,環境控制區域占地1071公頃。[書 9]:78-01世界文化遺產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北庭故城的遺產面積為385.15公頃。[網 3]

北庭故城遺址格局特點為「兩套四重八塊」,即內城、外城兩套;核心子城、內城內部包裹子城的一圈方形牆垣、內城、外城四重;因凹溝分割、城垣圍繞等形成的八塊獨立區域。[網 4]故城遺址面積約13萬平方公尺。遺址外城周長約4600公尺,南北約1666公尺,東西近960公尺,平面呈不規整的長方形。外城牆西城門處南側的城牆向西凸出之處也被稱為西延城,南北約690公尺,東西約310公尺。內城位於外城東部,其東側城牆與外城東側城牆共用,平面呈不規則方形,緊挨東壩河(東河壩)。子城位於遺址中偏東北,東牆與內外城的東牆相近。平面基本呈正方形,南北約310公尺,東西約230公尺。[書 2][書 6][書 9]:47-54

高昌回鶻佛寺遺址又名西寺,位於北庭故城城址西約700公尺處,西壩河(西河壩)東岸。遺址四周有寬數十米的壕溝,分別連接西壩河(西河壩)與北庭故城外城的護城壕。遺址南側,壕溝北側有一條東西向大道,直通北庭故城遺址西城門。高昌回鶻佛寺遺址原為高約14公尺,底面周長250公尺的大土堆,所以在當地也有「大墩」之名。[書 11]:3-10

Remove ads

城牆遺蹟

外城牆遺蹟

Thumb
Thumb
Thumb
北庭故城遺址外城西牆、外城南門、外城南牆

外城城牆的西側、北側、南側保存較好,牆基殘寬5到8公尺,頂部2到5公尺寬,殘高3到5公尺。東側城牆因河水侵蝕,僅剩三段。南側城牆的西半部有殘缺,東半部已無遺存,長約850公尺。西側城牆僅少數地段毀壞,長約1575公尺,北側城牆長485公尺,東西兩端有毀壞。外城牆存34個馬面,除兩個外,各馬面間隔距離約60公尺。另存角樓4處,只有西北角樓保存較好,西北角樓南北23公尺,東西25公尺,殘高11公尺半,分為上下兩層。[書 2][書 10][書 6][刊 7]

外城北城門位於北側牆偏西,現為寬8公尺的豁口。北門外有瓮城,瓮城向東開門,瓮城西牆長15公尺,北牆長30公尺,殘高7公尺。外城北門外存有低矮的羊馬城,南北約112公尺,東西約185公尺。南門位於南側城牆中部,現存有相對獨立的兩處夯土台,北側夯土台南北約20公尺,東西約25公尺,殘高6公尺;南側夯土台東西約9公尺,南北約6公尺,殘高三米。西門位於西側城牆中部,即西側城牆向西凸出處,現為一缺口。西門北牆尚有遺蹟,是南北13公尺,東西11公尺,殘高2公尺的夯土台,其上存有堆砌的殘土坯。[書 10][書 6][刊 7]

城西地表為耕地,不過因西側還有回鶻高昌佛寺遺址,所以附近可能也存有其他遺蹟。[書 2][書 6][刊 7]城外有30到40公尺寬、2到3公尺深的護城壕存在。[書 1]

內城牆與子城牆遺蹟

Thumb
Thumb
Thumb
北庭故城遺址內城北牆、內城西門、內城城牆

內城周長3公里有餘,隨著外城城牆曲直而曲直。北側城牆呈「㇅」形,自東向西先向西約350公尺,後向北168公尺,後一直向西。牆基殘寬3到4公尺,殘高約2公尺,全長近820公尺。南側城牆全長610公尺,與北側城牆相反,自東向西先向西60公尺,再向南60公尺,後一直向西。其中中段保存較好,其餘為低矮的城垣。東側城牆為約560公尺的一條直線,但大部分已坍塌。西牆也為直線,長超過1公里,殘存的多為低矮的城垣。內城城牆存有11個馬面,一般間隔50到70公尺。馬面長、寬5到9公尺,殘高1到2公尺。另有1處較大敵台。內城牆殘留有2座角樓。[刊 7][書 10]

內城北門與西門尚存,其中北門位於內城北側城牆中部,據拐角40餘米。現為一寬5公尺有餘的門洞缺口,西側墩台長20公尺有餘,寬8公尺,殘高7公尺。門洞兩壁存有與唐兩京門洞排叉柱槽類似的凹豎槽。西門位於內城西牆中部偏南,為寬約18公尺的缺口。北側墩台上有凹豎槽痕跡。南側墩台損毀嚴重,無凹槽痕跡。缺口外兩側有與城牆垂直的牆垛,南北寬5公尺,殘高3公尺,北側牆垛長18公尺,南側牆垛長32公尺。內城外也有護城壕存在。[刊 7]

子城北側城牆殘存約200公尺,牆基寬約3公尺,殘高1公尺。南側城牆僅存西側的30公尺,牆基寬約35公尺,殘高1公尺。東側、西側城牆已不存。城外有護城壕存在,西側城牆外護城壕有幾個類似湖泊的深坑。[書 6]

Remove ads

城內遺蹟

Thumb
Thumb
外城南部的佛寺塔遺址(5號遺址)

城內可辨識的遺蹟有10餘處,其中外城分布有7處,內城分布有5處,另外城東牆外也有一處遺蹟。建築以土坯砌築為主,也存有夯築建築。[書 10]

位於外城北門的1號遺址是面積800平方公尺的建築基址,可能是始建於高昌回鶻時期,併到元代一直沿用的官署建築遺址。[新 2]2號遺址位於外城東北,其北部或與3號遺址相連。是一處長期使用,並多次改建、擴建的建築遺址。或為官署建築遺址。[新 3]5號和6號遺址構成外城南部一處規模較大的高昌回鶻時期佛寺遺址,具有高昌回鶻王家寺院的建築特徵。其中6號遺址為佛寺佛殿的高台基址,東西24公尺,南北21公尺,殘高6.5公尺。遺址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南北兩側有兩個房間,其中南側房間地面石灰層塗層;下層為高大的台基,外圍存有圍廊痕跡,東側存有墩台。[刊 8]8號遺址位於內城北門向南90公尺處,是東西30公尺,南北近16公尺的長方形結構遺址,其南部為夯土台。是自唐代到回鶻高昌,再到元代不斷重建的建築。[刊 3][刊 9]

子城西南部台地上的10號遺址和11號遺址是一處大型建築的基礎,是北庭故城內最大的建築台基,可能為悲田寺。10號遺址台基東側、11號遺址的西側有兩座半地穴房址,11號遺址台地南側存有夯築圍牆。此處疑為北庭故城內最早的建築遺蹟。2021年在此出土60件遺物,包括瓦當、板瓦、筒瓦、磚等具有唐代建築特點的建築殘件。底部帶有「悲田寺」刻字的陶片也出土於此。悲田寺可能與武則天長安年間創辦的悲田養病坊有關。[刊 10][刊 9][新 2]

Remove ads

高昌回鶻佛寺遺址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高昌回鶻佛寺南、東、北、西面;E102龕、E204龕、S101殿;S105殿《王者出行圖》壁畫

現高昌回鶻佛寺遺址面積約3087平方公尺,南北超過70公尺,東西近44公尺,殘高14公尺有餘。平面呈長方形,立面約為梯形,分為上下兩層。地面以下為夯土台,地面以上則為土坯砌體結構。高昌回鶻佛寺遺址的正殿位於塔式建築中部,平面呈南北15公尺,東西11公尺的長方形,正殿尚未被完全發掘。正殿北側存有胸部以上被摧毀的大佛像。正殿南側有寬2公尺的斜坡踏道,與庭院相連,上層踏道兩側存兩個洞龕,南側下層與配殿、庭院相連。正殿外的東側存上下兩層洞龕,每面洞龕以下八上七分布,其中下層八個洞龕頂部各存有一層空洞。洞龕殘存有台座、壁畫、塑像。上層洞龕南端也有與下層相接的踏道。正殿北側、西側保存較差,尚存少量栣木。配殿建築群位於高昌回鶻佛寺遺址南部,整體呈東西近44公尺,南北近25公尺的長方形,北高南低。建築群由庭院、平台、八座配殿、四座庫房、五座僧房組成。庭院與平台組成中軸線,東、西兩側基本對稱。配殿內殘存有佛壇、台座、塑像、壁畫、結構構件。[書 11]:3-10[書 10]

洞龕以下層E102龕和上層E204龕為例。下層E102龕平面呈「凸」字形,可分為門道和龕室,門道長半米有餘,寬外窄內寬,寬約1公尺;龕室進深近3公尺,面闊超1公尺,高3公尺有餘。依南壁、北壁、後壁各有長方形台座。台座上原存佛像,已毀。牆壁上殘存項光、背光痕跡。北壁、南壁存有供養菩薩和護法像的壁畫,龕頂滿繪千佛坐像。上層E204龕平面呈梯形,進深約1公尺半,外寬內窄。龕內存長方形台座,台座上有交1軀腳坐像,上部殘缺,腰部以下保存較好。像殘高1.8公尺有餘。兩腿下垂,小腿相交,足背相對。像後壁上殘存項光、背光。北側牆壁殘存立像、剃度圖、供養人為主題的三幅壁畫。南壁繪有大型經變畫[書 11]:19-20; 56-58[書 12]配殿以S101殿為例,S101殿位於配殿建築群的西北處,殿平面呈長方形,南北約6公尺半,東西近3公尺。存東、西、北壁,依壁存長條形佛壇。其中北側佛壇上置4軀塑像,正中為殘高約1.7公尺菩薩立像,立像頭毀。東、西兩側佛壇上各置5軀羅漢禪坐像。東佛壇羅漢像後有項光,項光北側有回鶻文提名。北壁存菩薩像壁畫,東壁有塔剎、千佛像壁畫,西壁殘存供養比丘像下身。[書 11]:84-92[書 12]壁畫《王者出行圖》,又名《諸王行進圖》是位於配殿S105殿西壁的壁畫,講述的是八王分舍利的故事,即釋迦牟尼拘屍那揭羅涅槃後,遮羅波國、拘屍國等八國國王爭分舍利,後經調解均分舍利的故事。紅色、藍色、綠色為主色調,鐵線描游絲描蘭葉描為作畫線描的手法。[書 11]:136-142[新 4]

建築工藝

北庭故城遺址的城牆以夯土版築技術為主,內外城牆都直接建於原生土之上,不過內、外城牆的構築法差異較大。外城城牆夯層薄,並在夯面存有較為密集的夯窩,夯築時加有栣木。而內城和子城的城牆夯層厚,夯面平整,夯窩罕見。外城牆修補部分既存在與外牆結構相同的部分,也存在與內城、子城結構相同的部分,還存在利用土坯砌築的部分。而內城與子城城牆鮮有修補痕跡。北庭故城遺址外城牆與東天山其他唐代建築方法類似,而內城與子城則與吐魯番高昌回鶻時期建築的建築方法與材料類似。[書 6]

發掘研究

考古發掘

高昌故城荒廢后,對該城考察最早的記載源自於清代紀昀之《閱微草堂筆記》中《槐西雜誌》,其中記載古城「周四十里」,規模比如今大許多。當時故城還存在佛寺等一些較為完整的建築遺存,也存有石佛、瓦片、煤炭等遺物。乾隆四十年(1775年),北庭故城遺址出土兩方石碑,在天山北麓巡視軍務的烏魯木齊都統索諾木策凌趕到現場,辨認出石刻上「金滿縣令」四字,該碑即《金滿縣碑》。此後徐松記錄《金滿縣碑》的形制和碑文。徐松也在北庭故城遺址處探尋到元代造像石碣。不過如今無論《金滿縣碑》還是元代石碣皆不存世。徐松考察北庭故城遺址後,在其《西域水道記》中載「保惠城北二十餘里地,曰護堡子破城,有唐金滿殘碑碑石。」[刊 1][書 4]:1-19

此後一直到光緒年,對北庭故城遺址的勘查方才繼續。光緒年間《孚遠縣鄉土志》記載有從遺址處出土有大唐年號的鐵鐘,不過已經重鑄為農器。19世紀末興起的新疆探險浪潮中,也有探險家將目光投向北庭故城遺址。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日本大谷光瑞考察隊抵達北庭故城遺址,花費七八日發掘遺址,出土有蓮花紋方磚、荷花紋方磚、錢幣、陶器、唐代碑刻等,並繪製首個北庭故城遺址的示意圖。民國三年(1914年),英國探險家馬爾克·奧萊爾·斯坦因考察北庭故城遺址,繪製首份科學的平面圖。[書 4]:1-19民國十七年(1928年),中瑞西北科學考查團在吉木薩爾縣考察時,也考察北庭故城遺址,中方代理團長袁復禮繪製北庭故城地圖。[網 1]

1950年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籌備時,籌備處負責人李遇春組織全疆文物普查,曾對北庭故城遺址考察。[書 4]:1-19[書 10]1979年和198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工作隊兩次發掘高昌回鶻佛寺遺址。這兩次發掘,基本搞清高昌回鶻佛寺的布局和結構。198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工作隊實測並初步踏查北庭故城遺址。[刊 7][書 11]:1-21983年,新疆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組成東疆考古隊考古調查新疆東部地區,抵達吉木薩爾縣時,調查北庭故城遺址。得出在東天山北麓各古城中,唯北庭故城遺址的規模能作為北庭這樣的政治、軍事、交通中心。[刊 11]

2005年到2007年,為配合國家文物局修建高昌回鶻佛寺遺址保護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工作隊勘探高昌回鶻佛寺遺址。2008年,吉木薩爾縣文物局調查北庭故城時,發現燒窯址。隨即吉木薩爾縣文物局與昌吉回族自治州文物局清理並回填保護該窯址。2009年和201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工作隊又考古發掘5遺址與6號遺址,出土有磚雕殘塊千餘件。2012年,河南省洛陽市文物鑽探管理辦公室對北庭故城遺址北門、羊馬城等地調查勘探,發現近840處各類遺蹟。[網 1][書 9]:63-662016年以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木薩爾縣文化與旅遊局(吉木薩爾縣文物局)、北庭學研究院等單位數次對北庭故城遺址進行田野考古工作。主要涉及到內外各城門、道路水系、外城南側的佛殿遺址、城內重點建築等遺蹟。[刊 3]其中2020年到2021年的發掘工作總結出北庭故城的格局。[刊 9]

研究展示

Thumb
北庭故城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同時成立有北庭學研究院
Thumb
北庭高昌回鶻佛寺遺址博物館
Thumb
絲綢之路北庭故城遺址博物館

日本對北庭故城的文獻研究起步較早。1930年代開始,松田壽男等學者開始關注北庭,發表有《唐代庭州的領縣》《論唐朝庭州領縣的移動》等,出版有《古代天山歷史地理學研究》等書籍。此後,伊瀨仙太郎嶋崎昌日語嶋崎昌長澤和俊等學者都發表過關於北庭的論述、著作。曾問吾的《中國經營西域史》是中國首部系統的西唾邊政史專著,於民國25年(1936年)出版,其中第三章《唐朝經營西域》中涉及北庭軍府。[書 4]:1-19

中國大陸的北庭研究在1970年代末重新復甦,薛宗正於1979年在《新疆大學學報》上發表論文《北庭故城和北庭大都護府》。1985年,首部北庭研究的專著,孟凡人所著《北庭史地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同時,昌吉回族自治州和吉木薩爾縣的地方學者戴良佐、王秉誠等人開始參與到對北庭的研究中。並且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吉木薩爾縣委員會辦有資料《北庭文史》。此後,對北庭的研究不僅限於北庭城本身,而是從空間上擴展至東部天山及整個天山北麓,時間上擴展至高昌回鶻亦都護政權、西遼、蒙元、察合台汗國、東察合台汗國等後續政權。[書 4]:1-192010年,北庭考古研究中心成立。[書 9]:77-812016年,主要從事北庭故城遺址的保護與研究的北庭學研究院在北庭故城成立。北庭學研究院是集合相關專家學者,利用考古發掘、學術研究等方式,提升北庭故城遺址的保護與研究的水平的研究機構。北庭學研究院成立後,先後舉辦過8次北庭學學術研討會(截止2024年),出版過《北庭史論集》《北庭錢幣研究》《北庭史叢考》《北庭高昌回鶻佛寺壁畫》等7套圖書。(截止2020年)。[網 5][網 6][新 5][新 6]

北庭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現有2座博物館,分別是北庭高昌回鶻佛寺遺址博物館與絲綢之路北庭故城遺址博物館。2010年,北庭高昌回鶻佛寺遺址博物館正式開放。[書 9]:77-81北庭高昌回鶻佛寺遺址博物館面積約1000平方公尺,主要分為北庭回鶻王家寺院壁畫展廳和北庭故城遺址展廳,展出有西寺遺址壁畫、塑像以及高昌回鶻佛寺遺址本體。[網 7]2021年,北庭高昌回鶻佛寺遺址博物館完成數位化改造。展出形式新增復原圖、動畫投影等方式。[網 8]北庭故城遺址世界文化遺產監測管理中心也設置在北庭高昌回鶻佛寺遺址博物館內。[新 7]2022年7月,絲綢之路北庭故城遺址博物館正式開館。[網 9]絲綢之路北庭故城遺址博物館建築面積1萬餘平方公尺,建館時館內設4個展廳,分別為絲路傳奇、建政西域、人文北庭、北庭重生。博物館展出有陶尊、雞首壺等超過530件文物,也包括1千多件壁畫、出土文書的圖片等展品。[新 8]

修繕保護

Thumb
北庭故城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Thumb
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北庭故城遺址

修繕工程

1980年代開始,吉木薩爾縣人民政府開始採取禁止在北庭故城遺址內挖土、修房、開墾田地等措施保護遺址。進入21世紀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局將遺址周圍立起圍欄,但直至2012年才實行完全封閉,由開放保護轉為封閉保護。2007年,敦煌研究院受邀對北庭故城城牆搶險加固開展調查並編制方案。2011年,北庭故城遺址城牆加固工程開始。採用技術包括錨杆錨固、裂縫加固、土坯砌補、高模數矽酸鉀溶液滲透加固等。同時,也進行北庭故城遺址重點區安防設施建設工程,架設安防塔、安裝遠程監監測控設施等。[書 9]:63-732025年,北庭故城遺址投資約3.5億元人民幣用於遺址保護、基礎設施提升、文旅融合等方面的工程項目。其中重要項目為重點工程為北庭故城展示提升工程、北庭故城遺址服務設施提升工程。[新 9]

高昌回鶻佛寺遺址在考古發掘後利用紅磚、鐵皮、鋼筋固定遺址外圍,但主體部分在保護棚建立之前一直暴露在外。因風蝕、水蝕,導致壁畫漫漶、起甲剝落。地下水的侵蝕使牆體酥鹼、生黴菌。[書 10]2006年,國家文物局開展修建高昌回鶻佛寺遺址保護棚工程,後擴建為博物館。保護棚建成時是中國大陸規模僅次於秦始皇兵馬俑的文物保護棚。[網 10]同時,利用夯築法修補高昌回鶻佛寺遺址西側、北側。後又對保護棚開展防水改造工程,並改變大棚窗戶形式,以保持棚內濕度。2009年開始,對高昌回鶻佛寺遺址實施24小時監控。2010年,敦煌研究院開始對高昌回鶻佛寺遺址的壁畫修復保護。2014年開始,敦煌研究院對高昌回鶻佛寺遺址採取大木構件更換、裂縫加固、土坯砌補等方式加固修繕。2024年,針對佛寺遺址壁畫存在的起甲、空鼓、酥鹼等病害,再次啟動修復保護項目。[書 9]:63-73[網 11]

2024年開始,北庭學研究院開始修復北庭故城遺址出土的文物,到2025年,修復110件文物,包括「悲田寺」刻字陶器殘片、開元通寶錢幣、銅質官印「蒲類州之印」等。[網 12]

名錄法規

1957年,北庭故城以「北庭都護府故城遺址」之名被列為第一批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北庭故城遺址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受吉木薩爾縣委託,編制完成《北庭故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書 9]:66; 81

北庭故城也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北庭故城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項目於2009年啟動。2010年,北庭故城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管理局成立。2011年,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歷史建築研究所編制完成《北庭故城考古遺址公園總體規劃》。2013年12月,北庭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錄》,新疆首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成立。[書 9]:77-83北庭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又於2020年成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新 5]

同時,北庭故城還是世界文化遺產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的中心城鎮遺蹟之一。[書 9]:81-84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聯合申報絲綢之路為世界文化遺產。2007年,國家文物局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絲綢之路沿線6個省區48處遺產點,其中包括北庭故城遺址。2012年,國家文物局下發《關於推進絲綢之路申遺工作的通知》,北庭故城入選首批申遺推薦名單。2012年6月,第三十八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北庭故城遺址成為該項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書 9]:81-84

2024年12月,國家文物局辦公室、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辦公廳、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辦公廳三部門聯合發布《關於加強大遺址保護規劃和用地保障的通知》,並公布第一期重要大遺址清單,北庭故城是新疆唯一入選該清單的大遺址。[網 13]

法規層面上,2013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頒布《新疆吉木薩爾北庭故城遺址保護條例》。202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大常委會進一步審查批准《昌吉回族自治州北庭故城遺址保護條例》。[新 10]

出土文物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