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北方玫瑰鸚鵡
舊世界鸚鵡科玫瑰鸚鵡屬下的一種鳥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北方玫瑰鸚鵡(學名:Platycercus venustus,英文:Northern rosella,中國大陸作北澳玫瑰鸚鵡),又稱布朗氏玫瑰鸚鵡、黑草玫瑰鸚鵡,該品種分布於澳洲北部,棲息地由東向西從卡奔塔利亞灣到阿納姆地延伸至金伯利。1820年海因里希·庫爾(Heinrich Kuhl)描述過這種鸚鵡,並且發現了兩個亞種。不同於普通玫瑰鸚鵡的鮮亮色彩,北部玫瑰鸚鵡頭部背部為黑色,臉頰上方為白色(北領地的為指名亞種,大部分為白色;西澳的為hillii亞種,為藍色)。北部玫瑰鸚鵡的覆羽肩羽為黑色,並帶有淺黃色滾邊,背部下方和胸腹部為淺黃色,帶有深色滾邊。尾部為藍綠色,翅膀內側為黑色,翅膀彎曲之處與外側中間覆羽為藍紫色。雌鳥雄鳥羽毛相似,雌鳥及幼鳥通常羽色較深,並零星散布紅羽。
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2021年1月30日) |
在澳洲,北方玫瑰鸚鵡主要棲息於濃密的森林和開闊的草原,是食草性鳥類,主要以種子,尤其是草籽和桉樹籽,以及花和漿果為食,但也吃昆蟲。北方玫瑰鸚鵡在樹洞里築巢。雖不常見,但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上,北部玫瑰鸚鵡被列為低危物種。
Remove ads
分類及命名
1820年,德國博物學家海因里希·庫爾首次將北方玫瑰鸚鵡描述為「美麗的鸚鵡」(Psittacus venustus)。[2]這一描述來自於費迪南德·鮑爾(Ferdinand Bauer)對1803年2月羅伯特·布朗([Robert Brown)在馬修·弗林德斯(Matthew Flinders)環繞澳洲海岸線的航行期間收集的標本繪製的插圖。[3]這個特殊的詞彙來自拉丁語venustus,意思是「迷人的,可愛的或優美的」。 [4]1821年,荷蘭動物學家科恩拉德·雅各布·特明克(Coenraad Jacob Temminck)為了紀念布朗,將其命名為「布朗氏鸚鵡」(Psittacus brownii)[5];1827年,愛爾蘭動物學家尼古拉斯·艾爾沃德·維格以布朗氏鸚鵡之名將其歸類於玫瑰鸚鵡屬,稱其為「整個舊世界鸚鵡科中最美麗的一種」。 [6]但是約翰·古爾德在1865年的《澳洲鳥類手冊》中寫道:「迄今為止,鳥類學家將此類鳥稱為「布朗氏玫瑰鸚鵡」(Platycercus brownii)以紀念這位著名的植物學家布朗;但遺憾的是,以其特徵「venustus」(美麗迷人)命名此種鸚鵡更優於以該植物學家的名字命名。」[7]

1910年,格雷戈里·馬修斯(Gregory Mathews)描述了G.F.希爾(G.F. Hill)在西澳納皮爾布魯姆灣(Napier Broome Bay)收錄的玫瑰鸚鵡亞種hillii。馬修斯發現,與指名亞種相比,西澳亞種的臉頰藍色更多,白色更少。 [8]維多利亞河是該亞種與指名亞種之間的分界線。 [9]動物分類學家亞瑟·凱恩(Arthur Cain)將該亞種等同於指名亞種,因為就他所知兩亞種的唯一區別在於臉頰顏色,但也承認進一步的證據或許能說明兩亞種的不同之處。 [10]除了臉頰羽毛的差異外,二者的區別還在於西澳亞種胸腹部的羽毛黃色更鮮亮,黑色滾邊較窄,喙更長更寬。 [9]馬修斯在1912年發現了梅爾維爾島的一個亞種,梅爾維爾玫瑰鸚鵡(P. venustus melvillensis),並指出其背部羽毛顏色更深。 [11]現在人們認為它和指名亞種並無區別。 [3]
國際鳥類學家聯盟(IOC)已將「北部玫瑰鸚鵡」指定為其正式名稱。 [12]早期使用過的名稱包括以收錄者名字命名的布朗氏玫瑰鸚鵡(或布朗氏鸚鵡、長尾達摩鸚鵡), 目前在歐洲和英國的養禽業中人們仍在使用布朗氏長尾達摩鸚鵡的名稱, [13]以及根據其黑羽命名的黑草玫瑰鸚鵡。 約翰·古爾德在1848年報告,當地人一般根據其外形稱呼。並且黑草玫瑰鸚鵡是19世紀末人們最常用的稱呼。1913年,該鸚鵡的名字被澳洲皇家鳥類學家聯盟(RAOU)改成了黑色吸蜜鸚鵡(可能是隨意刪改)。 [14] 在澳洲北部西阿納姆地區的昆溫克語中,人們用Bulawirdwird和Djaddokorddokord兩個詞稱呼北部玫瑰鸚鵡。 [15]
作為玫瑰鸚鵡屬6種玫瑰鸚鵡之一,北部玫瑰鸚鵡與東方玫瑰鸚鵡(P. eximius)和白頭玫瑰鸚鵡(P. adscitus)組成了「白頰」玫瑰鸚鵡譜系。 1987年,奧文登(Ovenden)及其同事對粒線體DNA進行了一項基因研究,發現北部玫瑰鸚鵡是整個白頰譜系中的最早分支(基群)。 [16]但是阿什利·希波姆(Ashlee Shipham)及其同事在2017年發表的一項關於核DNA的研究發現,東部玫瑰鸚鵡才是白頰譜系的基群,分支為白頭玫瑰鸚鵡和北部玫瑰鸚鵡,因此,玫瑰鸚鵡屬的非旁系族群能夠雜交。 [17]
Remove ads
外形特徵

除西方玫瑰鸚鵡外,北部玫瑰鸚鵡比所有玫瑰鸚鵡體型小,成鳥體重90至110 g(3.2至3.9 oz),體長29至32 cm(11至13英寸)。 [18]翅膀寬大,翼展約44 cm(17英寸) , [9] [18]尾部較長,有十二根羽毛。 [9]儘管一些成年雌鳥羽色較深,頭頂和胸部更可能有零星紅羽,但仍很難從外觀上分辨雌鳥雄鳥。 [19]成鳥的前額、冠部、眼部、耳羽、上頸、後頸呈黑色,喉部為白色,頰部較大,指名亞種的頰部以白色為主,臉頰下方漸變為紫色, [20]西澳亞種的頰部以藍色為主,上部的白色範圍較為狹窄。北部玫瑰鸚鵡的下頸羽,覆羽和肩羽為黑色,帶有微黃滾邊,邊緣呈扇貝狀;而背羽,尾羽,尾上覆羽及其下部為淺黃色,帶有黑色滾邊和不易發現的灰色絨羽。胸部絨羽羽色深灰,偶有紅色。尾下覆羽為黑色,帶有黑色滾邊。腿部羽毛為淡黃色,略帶藍色。 [20]長尾中間的舵羽呈墨綠色,到尖端處變為深藍色;而其他的飛羽則呈深藍色,邊緣有一條淺藍色和一條白色的條紋。尾下為淡藍色,尖端為白色。羽翼靜止時肩部呈現出一條較寬的斑狀藍紫色,次級飛羽的邊緣為深藍色,初級飛羽為黑色,邊緣為藍色。喙呈米黃色,鼻周蠟膜為灰色,腿和腳為灰色,虹膜為黑褐色。 [18]幼鳥外形肖似成鳥,但整體羽色更深,頰部斑塊不太清晰。尤其是黑色的羽毛實際更偏灰色,頭、頸和胸腹部更可能會散布零星紅羽。 [20]
Remove ads
分布地和棲息環境
北部玫瑰鸚鵡遍布澳洲北部。它的蹤跡橫跨西澳金伯利,南至南緯18度線附近,人們在德比(Derby) ,溫賈納峽谷國家公園(Windjana Gorge National Park) ,北部伍納明·米利旺迪山脈(Wunaamin Miliwundi Ranges) ,斯普林維爾站(Springvale Station)和沃蒙(Warmun)都發現過它們的蹤跡,據報在霍爾斯溪(Halls Creek)和菲茨羅伊克羅欣也發現過它們的身影。在北領地,從維多利亞河開始,它們的足跡北至提維群島,東至西阿納姆地,橫跨北阿納姆地,一路穿過密林根比島和韋塞爾群島至戈夫半島。目前尚未在阿納姆地中部發現北部玫瑰鸚鵡的蹤跡,但它們曾出現在更東面的地區,如卡奔塔利亞灣的西部和南部海岸線附近,大約在博羅盧拉至昆士蘭西部邊界[21]尼科爾森河的位置。 [22]
北部玫瑰鸚鵡生活在草木茂密的開闊林木中,如落葉桉樹林及大草原。典型的棲息樹木包括桉樹[18],例如達爾文紋皮桉,[15]千層樹,柏松和相思樹。或沿著小溪流和峽谷的植被中,或在露出地面的砂岩上,懸崖邊,以及一些森林覆蓋的近海島嶼上,你都可以發現棲息的北部玫瑰鸚鵡。偶爾也會在達爾文郊區的紅樹林或公共綠地中發現它們,雖然它們並未生活在茂密的森林中。 [18]
生活習性
北部玫瑰鸚鵡不是群居鳥類,儘管有時幾隻鳥栖於同一棵樹上,但通常單獨或成對出現。 [18]有時它們會組成6到8隻左右的小群體,但很少見到有15隻在同一群體內。 [20]它們的性格比起同屬中其他玫瑰鸚鵡來說較為害羞內向,受到驚擾會逃到樹冠上方。 [18]同時它們比其他玫瑰鸚鵡更為安靜,科學家們也很少研究其叫聲系統。飛行中,它會發出尖銳短促的吱喳吱喳的召喚聲;棲息時,它會發出三聲升調的或是金屬管道般的音調。餵食時,或是在繁殖季節來臨出現爭吵時,可以聽到輕細的啁啾。 [20]
在南半球的冬季,北部玫瑰鸚鵡通常在近水的桉樹樹洞中築巢。巢中可容納2至5個蛋,表面為白色磨砂狀或略帶光澤,大小約為26 x 21 公釐(1 x 0.8 英寸)。雌性鸚鵡獨自孵蛋,歷時19或20天。 [20]剛孵出的雛鳥身上覆蓋著長長的白色絨毛,大多弱小無助(仍生活在巢中)。 [19]它們孵化後會在巢中呆上7周,由父母雙方共同餵養。 [20]雛鳥與父母會在一起生活一年或以上,經常以小家庭為單位一起覓食。 [15]
北部玫瑰鸚鵡在芳草茵茵的林間空地、路邊、河岸以及樹冠等地覓食。 [23]它們以種子為食,尤其是桉樹,荊樹,柏樹和草類的種子。也吃白桉、達爾文紋皮桉、長果血木、白千層和長蕨葉的銀樺屬植物的種子和花蜜。它們也吃花朵,例如達爾文桉(Eucalyptus miniata )的花和果實。此外還吃幼蟲和成蟲。 [21]
北部玫瑰鸚鵡是棕褐鷹鴞(Ninox rufa)的獵物。 [24]另外該鸚鵡身上或有鳥虱(Fificuloecus wilsoni)。 [25]
保護現狀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北部玫瑰鸚鵡列為低危物種,因為其範圍廣且種群穩定,數量沒有任何顯著下降的跡象。 儘管如此,北部玫瑰鸚鵡仍不太常見。 [21]放牧和頻繁焚燒林地可能對北部玫瑰鸚鵡的數量產生負面影響。 [9]與大多數鸚鵡一樣,北部玫瑰鸚鵡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CITES)的保護,列入了附錄II中的瀕危物種名單,這意味著進出口或交易該名單上的野生動物是非法的。 [26]
養殖
在澳洲,大多數人工飼養的北部玫瑰鸚鵡都是北領地的白頰指名亞種,但也有一些藍頰的西澳亞種或中間型。 [13]它顏色靚麗,值得飼養。 [27]據報道,在北半球的人工飼養中,北部玫瑰鸚鵡的繁殖時間與南半球的相同。 [28]由於繁殖季節較早,它們在較冷的月份里可能無法在澳洲偏寒冷的地方產卵。飼養員曾嘗試在圍欄內使用噴水器以誘使它們在其他時間繁殖。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