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北洋客籍學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北洋客籍學堂,又稱天津客籍學堂,是清朝末年天津創辦的一所中等教育學堂,主要招收順天、直隸兩地隨宦子弟入學,是天津最早的客籍學堂[1],也是當時中國辦學規模較大的客籍學堂,學堂經費概由官款撥給[2]。
北洋客籍學堂由時任直隸總督袁世凱於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創辦,首任監督為蔡儒楷[3]。1911年,直隸提學使傅增湘令北洋客籍學堂停辦,併入公立南開中學堂(今天津市南開中學)。
歷史沿革
清朝實行異地任官迴避制度,官員攜家眷赴外省任職,相比本地戶籍居民,異地人士為客籍。清末推行新政,科舉制度廢除,從此只有學堂選官一種明確的仕途方式[2]。因此在取消科舉後,本籍與客籍在學額的分配上競爭更加激勵,隨著本土士紳權力的擴大,限制客籍學額的做法愈演愈烈,最終蔓延為全國範圍內各地的學額爭端,最終導致異地客籍官宦子弟面臨入學困難[2]。客籍學堂作為清末新政中專門解決隨眷子弟教育的特殊學堂,專肆招收客籍學生,解決異地任職官員子弟教育問題[2]。
1905年9月,直隸總督袁世凱在河北新區天津直隸總督衙門附近設立北洋客籍學堂,學堂辦學經費概由官款撥給,成為當時全國範圍內一所辦學規模較大的客籍學堂,專門招收順天、直隸兩地隨宦子弟,提供中等程度的教育,袁世凱之子袁克文和袁克暄亦在就讀之列[3]。學堂前兩任監督蔡儒楷、羅惇曧均短暫任職,1906年12月,漢文正教員兼經學教員孫雄繼任學堂監督,在管理上訂立「班長學長規則」和「勤學立品分數細章」[1]。
1910年,因長蘆鹽業經營不佳,私立南開中學堂陷入困難,嚴修與直隸提學使傅增湘協商解決[4]。宣統三年(1911年)3月,傅增湘決定對學制進行調整,將北洋客籍學堂、長蘆官立中學堂,原本撥給兩所學堂的經費也一併撥歸南開中學堂支用。合併後,因獲得官辦經費,一度更名為「公立南開中學堂」,學生人數增至500人,同時保留50人名額專門招收客籍子弟入讀[4]。北洋客籍學堂自此停辦,遂將其天緯路校址館舍及器具皆讓與北洋女師範學堂[5]。
Remove ads
課程及師資

北洋客籍學堂初具近代學校形制,課程兼具傳統文化和現代西學,涵蓋經學、修身等傳統中國學科,現代西學方面教授地理、法政、理科、圖畫、算學等現代課程,同時,教授英文、法文兩門外語課程。由於學堂教授外文課程,部分學生日後可留洋,如柴春霖考取官費生留美入讀威斯康辛大學[6]。
學堂設有住宿設施,可容納90餘名住宿生,還建有操場供學生活動,教授體操等體育課程[3]。
北洋客籍學堂主要招收順天、直隸兩地隨宦子弟入學,幕府賓僚子弟得主官允許,亦可送考[1]。學堂師資包括12名教員,其中有1名英國人和1名法國人。由於袁世凱的支持,學堂聘請了收藏家、古錢幣學家方爾謙、中西醫匯通學派的代表人物張錫純、地理學家張相文等多位知名學者執教[3]。
歷任監督

校友
北洋客籍學堂主要招收要招收順天、直隸兩地隨宦子弟入學,幕府賓僚子弟得主官允許,亦可送考[1]。因此,入讀的學生中多以外省官員子弟為主,其中不乏家世顯赫的人物,如:袁世凱之子袁克文和袁克暄、安徽督軍倪嗣沖之子倪道傑、錦州知府柴樸之子柴春霖[6]等。此外,知名校友還包括詩人林庚白等[3]。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