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木卡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維吾爾十二木卡姆或十二木卡姆維吾爾語مۇقام‎,拉丁維文Muqam),木卡姆的一種,是維吾爾族一種民間古典音樂,有12個套曲,故也稱十二木卡姆。它是阿拉伯木卡姆經典音樂調式維吾爾族本土民歌的融合藝術。為中國國務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快速預覽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 國家 ...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
國家中國
參考自109
地區 **亞太地區
入冊歷史
入冊歷史2005年
*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命名
**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分類地區
關閉
快速預覽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申報地區或單位 ...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申報地區或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哈密地區麥蓋提縣
分類傳統音樂
序號101
編號項目II-70
登錄2006年
關閉

組成

維吾爾木卡姆的12個套曲為《拉克》、《且比亞特》、《木夏吾萊克》、《恰爾尕》、《潘爾尕》、《烏孜哈勒》、《艾且》、《烏夏克》、《巴雅提》、《納瓦》、《斯尕》、《依拉克》[1]。每支木卡姆套曲均由木卡姆(散板序唱)、窮拉克曼(大曲,naqma)、達斯坦(述事歌曲,dastan)、麥西熱甫(歌舞,maxrap)組成,分別有蒼勁深沉、雄渾流暢和歡樂蓬勃三種氣氛[2]。共有170多首歌曲和70多首器樂曲、4500行詩,完整演唱12套曲需25個小時。

木卡姆在維吾爾族地區廣為流傳,並按區域形成了4種不同的風格,分別為喀什一帶的《和田木卡姆》、伊犁一帶的《伊犁木卡姆》、哈密一帶的《哈密木卡姆》、和塔里木戈壁邊沿麥蓋提一帶的《刀郎木卡姆》。各地的「木卡姆」內容和結構,雖然基本相同,但亦有所調整,各顯不相同風格和特色,大多為慶祝豐收及在盛大節日之巴札(市集)上,為人助慶,又或在舉行婚禮的麥西熱甫(集體文娛活動)中增添歡樂,亦為宣揚宗教思想之用。木卡姆的歌詞中,摻雜著阿拉伯語波斯語維吾爾語甚至已消亡多年的察合台語[3]

所使用的樂器有薩它爾彈撥爾獨它爾熱瓦甫艾捷克卡龍達卜薩巴依等。

歷史

14世紀中葉,察合台人與維吾爾人皈依伊斯蘭教後,阿拉伯文化開始滲透。葉爾羌汗國可汗拉失德的王后阿曼尼莎汗支持音樂家大規模整理木卡姆,成為木卡姆「窮拉克曼」部分。阿曼尼莎汗去掉了舊版木卡姆中陳舊晦澀的詩詞,並削弱了宗教色彩[3]

至19世紀,木卡姆精簡為12個套曲,但並沒有文字記錄下樂譜[4][5],一直以口傳心授流傳於民間。

1951年和1954年,新疆文化廳等部門先後兩次邀請吐爾地·阿洪肉茲彈撥爾等人到烏魯木齊,將喀什《十二木卡姆》完整地演唱錄音,由萬桐書夫婦以五線譜記錄[6]。於1960年2月由北京音樂出版社民族出版社聯合出版2巨冊首部完整的《十二木卡姆》樂譜。1996年,周吉等人在阿瓦提巴楚麥蓋提莎車等地採集並用五線譜記錄了十七套《刀郎木卡姆》的曲譜[7]

2005年,維吾爾木卡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6]。2006年5月20日,十二木卡姆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4]。經過整理,有新編的作品推出,舞台演出有器樂合奏、齊唱、合唱、歌舞等形式。現時在新疆部分學校內有木卡姆課程開設,新疆木卡姆藝術團在國內外進行演出[8]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