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
军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大軍區之一,是戰略區域內合成軍隊的最高領導指揮機關,負責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福建、上海等6個省級行政區內陸、海、空軍部隊作戰指揮和所屬部隊的軍事、政治、後勤工作,領導轄區內的民兵、兵役、動員工作和戰場建設。軍區機關駐南京市。2016年在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中撤銷[1],由新成立的東部戰區接替。
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 | |
---|---|
![]() | |
存在時期 | 1950年至2016年 |
國家或地區 | ![]() |
種類 | ![]() |
直屬 | 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 |
駐軍/總部 | 南京市 |
進行曲 | 《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 |


沿革
1945年10月25日,在淮安成立華中軍區,屬新四軍建制。軍區機關設司令部、政治部、供給部、軍工部、衛生部。轄蘇中軍區、淮南軍區、直屬第五、六、七、八軍分區及海防縱隊,以及由反正、起義的汪精衛政權偽軍改編的解放第一、第二、第四軍和民主聯盟軍。1946年9月,華中軍區機關自淮安城遷至淮安北鄉陳圩一帶,不久北撤到山東[1]。
1947年1月下旬,新四軍、山東軍區、華中軍區合編成華東軍區。1947年1月21日,華東軍區在山東成立。起初華東軍區轄蘇北、蘇中、魯南、魯中、渤海、膠東等6個軍區和濱海軍分區、淮北支隊、淮南支隊、東江縱隊、華東軍政大學及直屬部隊,約36萬人。其中除了蘇中軍區、蘇北軍區外,其餘單位均在山東和安徽境內。同年11月成立華中指揮部,統一領導華中地區軍事力量,撤銷蘇中軍區、蘇北軍區番號。1948年3月,撤銷華中指揮部,成立蘇北兵團及蘇北軍區。1948年8月,由華東軍區供給部、衛生部、軍械處、兵站部編成華東軍區後勤司令部,部長周駿鳴兼,參謀長伊文,政治部主任羅應懷[1][2]。
1949年2月,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的同時,華東軍區機關隨野戰軍南下。6月中旬,華東軍區與第三野戰軍機關合併(番號仍各自保留)。同年7月10日,華東軍區領導機關移駐南京。1950年初,全區轄野戰軍及山東、浙江、福建、蘇北、蘇南、皖北、皖南軍區及南京、淞滬警備司令部、院校,還有華東海軍,共120多萬人。1950年後,陸續組建華東空軍、公安軍、防空軍及軍區炮兵、裝甲兵等領導機關[1]。
1955年4月,按照國務院和國防部關於全國軍區重新劃分的若干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轄江蘇、浙江、福建、安徽、江西軍區和南京軍區炮兵、裝甲兵、工程兵、防空軍、公安軍及轄區內的陸軍等部隊。同年5月,江蘇省徐州至連雲港地區的防務劃歸新成立的濟南軍區。南京軍區成立後,隨即擴編南京軍區炮兵、裝甲兵、工程兵領導機構,並於同年10月組建上海警備區。1956年7月福州軍區成立,福建、江西軍區及駐這兩省的陸軍、特種兵等部隊劃歸福州軍區。1957年8月,撤銷南京軍區公安軍,所屬部隊先後移交地方公安機關或者改編為守備部隊。9月,撤銷南京軍區防空軍,所屬部隊併入南京軍區空軍建制。1969年到1970年,陸續組建江蘇、安徽、浙江生產建設兵團(1975年6月撤銷)。1975年7月,第二十軍與濟南軍區的第一軍對調,移駐河南省開封市,轉隸濟南軍區。1975年12月,組建南京軍區軍政幹部學校(後來擴編成南京高級步兵學校,歸解放軍總參謀部)。1978年2月,組建南京軍區步兵學校(後更名南京陸軍學校)。1985年6月,南京軍區與福州軍區合併為南京軍區,轄江蘇、浙江、福建、安徽、江西省軍區、上海警備區、舟嵊守備區及所屬陸軍集團軍、特種兵等部隊和院校[1]。
2016年,在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中,撤銷南京軍區,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善後工作辦公室。
編制
- 軍區領導機關和直屬隊
華東軍區領導機關設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等。另外軍區直屬部、處有財務部(1954年3月由後勤部財務部改隸)等[1]。
1955年,南京軍區領導機關設司令部、政治部、後方勤務部等。後經多次整編,設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此後機關三大部體制沿襲至1997年[1]。
1998年,各大軍區成立裝備部。1998年11月,各大軍區後勤部改為聯勤部,對轄區內的陸海空軍和二炮部隊實行聯勤保障[3]。
- 所轄部隊
華東軍區下轄:
- 魯中軍區[2]
- 魯南軍區[2]
- 渤海軍區[2]
- 膠東軍區[2]
- 蘇中軍區[2]
- 蘇北軍區[2]
- 濱海軍分區[2]
- 魯中南軍區:1948年7月由魯中軍區、魯南軍區、濱海軍分區、冀魯豫軍區第一軍分區編成[2]。
- 昌濰保安司令部:1948年6月組建,隸屬華東軍區建制。8月改稱昌濰特區警備司令部。1949年3月改歸山東軍區建制[2]。
- 濟南特別市警備司令部:1948年9月組建,隸屬華東軍區建制。1949年3月改歸山東軍區建制[2]。
- 徐州警備司令部:1948年底攻克徐州後,由濟南警備司令部、魯中南軍區抽調幹部組建,隸屬華東軍區建制。1949年3月改歸山東軍區建制[2]。
- 東江縱隊:1946年7月抵達山東,1947年8月改稱兩廣縱隊[2]。
- 華東軍區炮兵司令部:1950年12月15日,以原特種兵縱隊機關為基礎,組成華東軍區炮兵司令部,駐南京[1]。
- 華東軍區工程兵部:1950年12月,以華東軍區特種兵縱隊工兵第三團一部(在南京的部分)及特種學校第四大隊為基礎,組成華東軍區工兵指揮部。轄工兵第三、第十團,重型機械營,工兵學校等,歸炮兵司令部建制。12月底,改歸華東軍區建制,並由工兵學校校部兼工兵指揮部。1952年11月,工兵學校校部免兼工兵指揮部,由工兵學校另行抽調人員在南京組建華東軍區工兵處。1954年6月,華東軍區工兵處和上海國防建築工程指揮部在上海合併為華東軍區工程兵部[1]。
- 華東軍區裝甲兵司令部:1950年11月,以華東軍區特種兵司令部戰防炮兵師(原是陸軍第三十軍第九十師師部,擬建戰防炮兵師但未果)及第二師部分幹部為基礎,組成華東軍區摩托裝甲兵司令部,歸華東軍區建制,駐徐州。轄坦克第二師、特種師和教導團。1951年7月,改稱華東軍區裝甲兵司令部,轄戰車第二、第二十六師,4個獨立坦克團,第二戰車編練基地,坦克第二中心修理工廠。1954年10月,改編為華東軍區裝甲兵部,仍駐徐州。1955年5月,分建為南京軍區裝甲兵部、濟南軍區裝甲兵部[1]。
- 華東軍區防空司令部:1949年5月,抽調部分人員,並接收國民黨首都防空司令部部分士官,組成南京防空司令部,後改稱南京警備司令部防空處。12月16日,華東軍區命令以南京警備司令部防空處為基礎,改編為華東軍區防空處,暫歸特種兵司令部建制。1950年3月28日,華東軍區命令撤銷的山東墾利、清河軍分區機構及華東榮軍總校校部調到南京充實防空處,改為華東軍區防空司令部。1951年2月10日,華東軍區防空司令部(留下部分人員組成南京防空指揮所)和上海防空司令部合併為華東軍區防空司令部兼上海防空司令部[1]。
- 華中指揮部:1947年11月,在成立華中工委的同時,華東軍區成立華中指揮部。司令員管文蔚,政治委員陳丕顯(兼任)。華中指揮部成立後,撤銷蘇北、蘇中軍區番號,由華中指揮部統一領導華東野戰軍第十一、第十二縱隊和淮南、淮北支隊,及第一、二、五、六、九軍分區。1948年3月,撤銷華中指揮部,5月原指揮部機關組成蘇北兵團及蘇北軍區機關[1]。
1955年華東軍區改為南京軍區後下轄:
- 江蘇省軍區:初為江蘇軍區。1960年改稱江蘇省軍區。
- 浙江省軍區:初為浙江軍區。1960年改稱浙江省軍區。
- 福建省軍區:1957年3月15日,解放軍總參謀部批准將福州軍區公安軍領導機關改編為福建軍區,歸福州軍區建制。5月1日正式成立福建軍區。1960年改稱福建省軍區。1985年6月福州軍區撤銷,轉隸南京軍區。
- 安徽省軍區:初為安徽軍區。1960年改稱安徽省軍區。
- 江西省軍區:初為江西軍區。1956年7月福州軍區成立,轉隸福州軍區。1960年改稱江西省軍區。1985年6月福州軍區撤銷,轉隸南京軍區。
- 上海警備區:1955年10月組建上海警備區。
- 南京軍區炮兵:1955年4月華東軍區炮兵司令部改稱南京軍區炮兵司令部,駐南京。後擴編為南京軍區炮兵,直屬南京軍區。1983年1月縮編為南京軍區司令部炮兵部。
- 南京軍區工程兵:1955年4月華東軍區工程兵部改稱南京軍區工程兵部,由上海移駐南京。10月改稱南京軍區工程兵司令部。後擴編為南京軍區工程兵,直屬南京軍區。1983年1月縮編為南京軍區司令部工程兵部。
- 南京軍區裝甲兵:1955年5月,自華東軍區裝甲兵機關抽30多名幹部組建南京軍區裝甲兵機關。11月7日,在南京成立南京軍區裝甲兵司令部。其駐江蘇的單位有獨立坦克第一、第二、第三團等部。後擴編為南京軍區裝甲兵,直屬南京軍區。1983年1月縮編為南京軍區司令部裝甲兵部。
- 南京軍區防空軍司令部:1955年4月華東軍區防空司令部改編為南京軍區防空司令部,7月改稱南京軍區防空軍司令部。1957年9月5日,南京軍區防空軍司令部及所轄部隊併入南京軍區空軍建制,撤銷南京軍區防空軍司令部番號。
- 南京軍區公安軍司令部:1955年7月,以原南京軍區公安部隊領導機關為基礎,抽調江蘇、浙江、安徽、上海各省(市)公安部隊及公安軍第十三、第十七師邊防辦公室部分幹部,分別組成南京軍區公安軍司令部及上海警備區機關。同時撤銷各公安師、團番號,整編為邊防、內衛部隊,歸省級軍區領導。11月,南京軍區公安軍司令部兼南京警備區司令部,駐南京。1957年9月底,南京軍區公安軍司令部兼南京警備區司令部撤銷,各省(市)公安部隊同時整編,於1958年12月移交各省(市)公安部門,邊防部隊大部改編成守備部隊[1]。
- 陸軍第一集團軍:第一軍1958年自朝鮮回國,駐防河南開封,屬武漢軍區。1960年改稱陸軍第一軍。1962年到福建省執行緊急戰備任務。1975年與屬南京軍區的第二十軍換防,駐防浙江,轉隸南京軍區。1985年與陸軍第六十軍合併,改為陸軍第一集團軍。
- 陸軍第十二集團軍:第十二軍1954年4月自朝鮮回國,駐防浙江金華。1960年改稱陸軍第十二軍。1961年移防蘇北淮陰地區。1978年接替第六十八軍,移防江蘇徐州。1985年改為陸軍第十二集團軍。
- 陸軍第三十一集團軍:第三十一軍原隸福州軍區,長期駐防福建廈門。1960年改稱陸軍第三十一軍。1985年與陸軍第二十九軍合併,改為陸軍第三十一集團軍,轉隸南京軍區。
- 陸軍第六十軍:第六十軍1953年7月自朝鮮回國,調歸華東軍區建制。1955年4月華東軍區撤銷,改隸南京軍區。1956年2月軍部自安徽省宿縣移駐南京浦鎮營房。1960年改稱陸軍第六十軍。1985年撤銷番號。
接受軍兵種機關和南京軍區雙重領導的有:
歷任領導
![]() |
|
(1975年設顧問,1985年撤銷)
|
(1975年設顧問,1985年撤銷)
|
(1975年設顧問,1985年撤銷)
|
|
(1975年設顧問,1985年撤銷)
|
|
|
南京軍區善後工作辦公室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