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南斯拉夫內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南斯拉夫內戰
Remove ads

南斯拉夫內戰(英語:Yugoslav Wars),指的是因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解體而引發的一系列戰爭[2][3]。這些相互關聯的戰爭至少包括1991年的斯洛維尼亞十日戰爭(又稱斯洛維尼亞戰爭)、1991年至1995年的克羅埃西亞戰爭、1992至1995年的波士尼亞戰爭、1996年至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1999年至2001年的普雷舍沃山谷武裝衝突以及2001年馬其頓武裝衝突有時也被認為屬於南斯拉夫內戰的一部分。

快速預覽 南斯拉夫內戰, 日期 ...
快速預覽 南斯拉夫歷史系列條目 ...
Thumb
內戰前後邊界對比

南斯拉夫內戰通常被認為是歐洲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為慘烈的戰爭。民族對立與衝突、種族清洗戰爭罪等都是其特徵[4],許多參與者亦因為戰爭中的罪行被審判[5]。戰爭的結果導致了前南斯拉夫境內多個主權國家的產生。

此外,雖然存在一定的爭議,該地區許多持續至今的紛爭與衝突有時也被認為是南斯拉夫內戰的延續[註 1]

國際轉型正義中心認為南斯拉夫戰爭造成了超過14萬人死亡[1]人道主義法律中心英語Humanitarian Law Center同樣認為至少有13萬人死亡[6]

Remove ads

背景

在二次世界大戰時被德國義大利為首的歐洲軸心國佔領。南斯拉夫在戰後,經由一支民族解放軍的領導者約瑟普·布羅茲·狄托帶領下成功獨立。成立了這個後來稱其擁有「七國國境、六個共和國、五個民族、四種語言、三種宗教、兩套文字、一個國家」的多樣性國家。

戰後的世界主要由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國家蘇聯為首的東方共產勢力國家兩大集團對立而開始冷戰。因為狄托是共產主義者,所以南斯拉夫屬於東側的陣營,但是和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東歐諸國相比不同的是,南斯拉夫並非成為蘇聯的附庸國或是衛星國家,而是發展成為具有獨立地位的社會主義國家

1980年狄托在沒有指定繼承人的情況下去世,蘇聯國內也在戈巴契夫的指導下往民主化推進,東德昂納克保加利亞日夫科夫捷克斯洛伐克胡薩克在大規模改革呼聲中被迫下台,羅馬尼亞更是將獨裁者希奧塞古直接處決,南斯拉夫也廢止共產黨一黨專政決定實行自由選舉,組成南斯拉夫的各加盟國已經開始醞釀脫離南斯拉夫這個架構。此時,如塞爾維亞米洛塞維奇民族主義者開始掌權,身為南斯拉夫中心國家塞爾維亞的領導人,米洛塞維奇宣示大塞爾維亞主義,強行將阿爾巴尼亞人占多數的科索沃社會主義自治省的自治權力取消,引發了科索沃在1990年7月宣布獨立,從此南斯拉夫國內就開始了接連不斷的內戰

1991年6月,文化和宗教上最接近西方國家的斯洛維尼亞經由10天的陸戰達成獨立(史稱十日戰爭)、接下來馬其頓宣布獨立、和塞爾維亞長期不睦的克羅埃西亞也在激戰後宣布獨立。最後1992年波士尼亞也宣佈獨立,但是波士尼亞國內的塞爾維亞人又意圖要自波士尼亞獨立而又不斷引起新一輪的戰火。此外塞爾維亞國內的科索沃也意圖獨立,最後和塞爾維亞引發科索沃戰爭

南斯拉夫地區本身過於複雜的歷史背景引發的問題難以完全解決。但在北約聯合國的介入後,戰火漸漸平息。

Remove ads

南斯拉夫內戰戰爭列表

Thumb
1991年南斯拉夫境內的種族及人口分布,淺紫色為阿爾巴尼亞人,橘色為蒙特內哥羅人,深紫色為保加利亞人,水藍色為穆斯林(後來被定義為波士尼亞人),草綠色為克羅埃西亞人,紅棕色為塞爾維亞人,藍色為匈牙利人,紅色為斯洛伐克人,綠色為馬其頓人,深灰色為斯洛維尼亞人,白色為沒有明確定義。

此外,雖然存在爭議,該地區許多持續至今的紛爭與衝突有時也被認為是南斯拉夫內戰的延續。

斯洛維尼亞戰爭

1991年6月25日,斯洛維尼亞宣佈獨立,南斯拉夫下令由塞爾維亞控制的斯拉夫聯邦軍進攻斯洛維尼亞並受到強烈還擊。最後經歐洲共同體調停,衝突雙方於7月7日達成停火協議,塞爾維亞撤出斯洛維尼亞,斯洛維尼亞境內武裝衝突暫告平息。史稱十日戰爭獨立戰爭

克羅埃西亞部分

克羅埃西亞的獨立戰爭包括兩個階段:

第一次克羅埃西亞戰爭:1991年6月,克羅埃西亞隨斯洛維尼亞宣佈獨立,同境內的塞族流血衝突再起。米洛塞維奇派志願軍到克羅埃西亞境內援助塞爾維亞族人。戰鬥主要集中在克羅埃西亞境內的塞族聚居區,後來戰火擴散至和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的邊境地區。最後由美國外交調停結束戰爭。

第二次克羅埃西亞戰爭:克羅埃西亞在1991年後重組軍隊。在1995年再度攻打塞爾維亞。結果塞軍慘敗,此戰役較前者血腥。

波士尼亞部分

1992年3月1日的波士尼亞公民投票結果公佈,公投結果為贊成波士尼亞獨立,波士尼亞境內的塞爾維亞人對此不滿,遂向波士尼亞人開戰。雖然聯合國有派兵補給援助波士尼亞。但塞爾維亞人仍是大勝。1995年,塞爾維亞人向波士尼亞人再度開火,並進行屠殺。迫使北約轟炸塞爾維亞人三周,最後塞軍投降。

科索沃部分

科索沃戰爭或科索沃衝突這個名詞通常是用來描述兩場接續的並且有時相當類似的武裝衝突。在內戰後隨即發生的國際衝突是:

1996年-1999年: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安全武力和科索沃解放軍(一支追求科索沃獨立的阿爾巴尼亞人游擊隊)的戰爭。

1999年: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之間的戰爭。從3月24日至6月10日,當北約攻擊南斯拉夫目標時,阿爾巴尼亞人游擊隊持續與南斯拉夫武力戰鬥,在這段期間,戰亂造成科索沃的人口大幅減少。

注釋

參考文獻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