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鸚哥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鹦哥楼
Remove ads

鸚哥樓,原名南薰樓,又稱南熏樓鷹哥樓[1],坐落於廈門市思明區民族路64號—72號,建成於1937年[註 1],占地575平方米,建築面積1706平方米,為廈港街道的地標建築之一,也是思明區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3][4][5]

Thumb
二度修繕後的鸚哥樓(攝於2019年)

名字

據當地傳說,樓房的主人謝畫錦喜好飼養鸚鵡閩南語中稱為鸚哥),所以樓頂上便立著一隻鸚鵡雕塑,「鸚哥樓」這一名字由此而來。然而,根據現存的舊照片以及駱家後人的說法,樓房頂端並未雕有鸚鵡,反而雕有老鷹,因此「鸚哥樓」這一名稱屬於誤稱。相反,由於上方立有一隻水泥塑制的老鷹,再加上此樓為當時廈門老城區最高的樓房之一,因而獲得「鷹高樓[註 2]的綽號。[6][7][2]

至於鸚哥樓的原名「南薰樓」,其取自《孔子家語·辯樂解》中引用的《南風歌》:「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8]

Thumb
竣工之初的鸚哥樓

歷史

鸚哥樓的主人是惠安籍華僑謝畫錦,而設計者則是惠安籍建築師駱馬穩[註 3]。年少時,兩人是一對關係親密的友人。成年後,謝畫錦旅居越南西貢[11],經營米廠致富[12];而駱馬穩則在國外學習建築,歸國後參與設計上海的高樓。由於「落葉歸根」的理念,謝畫錦全權委託駱馬穩,要他在廈門[註 4]設計、建造一棟新的住宅,以便自己在晚年時能夠回國居住。接受委託後,駱馬穩辭掉他在上海的工作,專門到廈門為好友覓地建樓,最終選定在今天的民族路與碧山路口交匯處。[3]

鸚哥樓臨近竣工的時候,謝畫錦專程回到廈門視察,並在樓前留影。1937年竣工後,駱馬穩便入住鸚哥樓,負責管理住宅,以待交接。可謝畫錦身為越南華僑富商,歸國需獲殖民地總督批准。謝畫錦申請回國時,恰逢總督回國述職,又因為飛機失事的緣故,他的申請被擱置拖延。1938年5月,廈門淪陷,謝畫錦歸國無望,始終未能入住鸚哥樓,最終於1960年代末病逝。淪陷期間,出於戰爭需要,日本方面打算拆除廈港部分民房作為軍港用地,鸚哥樓也在其中。得知此事後,駱馬穩便以「受託人無權簽字」為由,數次與日本方面交涉。礙於謝畫錦在越南的威望,日本方面不敢擅自拆除,鸚哥樓得以保留。[3][13][2]

據駱馬穩後人回憶:日本軍官曾率兵闖進鸚哥樓,以刺刀威逼駱馬穩,但對方始終不同意簽字,日本方面只得關押他7天;後來,日本軍隊駐紮鸚哥樓,並將駱家趕往附樓居住。由於鸚哥樓地勢較高,可俯瞰廈門港區,日軍便將鸚哥樓設為軍事哨站,部署火炮與機槍防護。[13][2]

1950-1960年代,鸚哥樓曾作為廈港保育院,其中2層設有婦產科,許多老廈門人在此出生。1970年代,鸚哥樓成為廈港人民公社的辦公地點,惟3樓仍由駱家後人居住[14]。1980年代後,鸚哥樓被多個機構[註 5]與個人爭奪使用[11],曾作過居民樓[5]與建築隊辦事處。2001年,鸚哥樓被列為廈門市第一批重點保護的歷史風貌建築[18]。2013年,鸚哥樓以「南熏樓」之名被評為思明區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4][13]

Remove ads

二度修繕

Thumb
修繕前的鸚哥樓(攝於2013年)

1990年代,就讀於廈門大學的張江平偶然發現了鸚哥樓,並從當地老人口中得知了該居住的歷史,此後便對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畢業後,張江平從商創業,並經過多年努力,從謝畫錦的後人手中談得鸚哥樓的經營權。2017年,張江平找到校友謝鷺光,委託他重新修繕、翻新鸚哥樓。2019年3月初,鸚哥樓修繕完畢,並作為「鸚哥樓懷舊閩南菜」飯店使用。2020年代,鸚哥樓成為中國大陸電視劇《以家人之名》的取景地,並被廈門市文旅局推薦為「影視打卡點」,與沙坡尾[註 6]捆綁[20][13]

據謝鷺光回憶:修繕前的鸚哥樓雖然外觀完好,但內部早已「山石風化、梁柱塌陷」。一層的的牆面被火燻黑,門窗破碎,上世紀的彩色琉璃玻璃僅留存一小塊。而後院則堆滿了磚石與玻璃垃圾,天台四根石柱中更有兩根瀕臨倒塌。為此,他只能採購相近的琉璃玻璃、花磚、斗底磚等構件,對內部進行翻新。[13]

與曾海文家族的關係

據廈門文史學者曾謀耀(曾道人)與口述歷史作家歐陽鷺英透露,除了謝畫錦之外,著名旅法華人畫家曾海文英語T'ang Haywen的父親曾建發也是鸚哥樓的主人。曾建發同樣是在西貢經營米行致富的惠安籍華僑,因而與謝畫錦結識。二人合夥在廈港購置土地,並委託謝畫錦的友人、廈門華安建築公司經理駱馬穩設計建樓。1937年竣工後,北側的60號至64號歸曾建發所有,南側的65至72號歸謝畫錦所有。然而,曾建發與謝畫錦不同,由於他的次子、曾海文的弟弟曾江福在1952年以「愛國華僑」的身份回國,擔任杏林某化工廠的工程師。曾建發夫妻因此在1955年返回中國大陸,並如願住進鸚哥樓。[21][6]

建築

Thumb
修復後的鸚哥樓屋頂花園,其被認為是福建近代屋頂花園的孤作[22](攝於2019年)
Thumb
鸚哥樓內部遺存的牆體與樓梯(攝於2019年)

鸚哥樓的建築平面呈曲尺型,共有五層(直角處五層、主體建築三層)。以直角處為界,鸚哥樓主體部分的樓層格局可分為長邊六間,短邊三間。其中長邊六間被隔為兩節,中間則設有過渡空間;長邊靠北的一節以兩間為一單元,設有大尖拱,上方的跨頂山花採用幾何狀裝飾雕刻盾徽、飛鷹等裝飾形狀,盾徽正中斜雕著「1937」四個數字,表明了竣工年份。建築整體以紅磚砌牆,大方紅磚鋪地(亦有少許花磚),門窗則砌築成三角形鋸齒形[3][23][24]

作為一棟底層騎樓式商業住宅建築,鸚哥樓整體呈現為殖民地外廊樣式,並在細節上折衷了閩南紅磚建築、古典主義建築裝飾藝術派建築的特色[25]。因此,鸚哥樓的建築風格屬於「廈門裝飾風格」(Amoy Deco)。樓房的柱廊體系為尖拱(亦有部分圓拱)配方柱,間設圓柱和附壁柱,大多為愛奧尼柱式(亦有部分科林斯柱式),柱頭則飾有浮雕風鈴,顯出華麗的風格。直角處斜切形成鸚哥樓的正面,直角削平為廊道,同左右長廊相通。直角處的2-4層均有弧形拱出鋼欄小陽台,並立有數根通高的愛奧尼立柱。立柱的上邊頂著科林斯式柱頭,柱頭上雕飾著海浪卷著相互連接的麥穗與下垂的小麥穗,拱圈正中還有橢圓的拱心石。直角處的5層則以愛奧尼圓柱頂著三角楣飾,三角楣飾上刻有兩道扶桑枝條葉卷,環圍中間的「南薰樓」三個金字。三角楣飾的頂端立著一隻展翅欲飛的雄鷹鵰塑,該雕塑的原件毀於文化大革命,後於2010年代末期重建。[3][24]

鸚哥樓的建築設計亦體現出中華文化的特色,中式的窗楹鑲嵌「紫氣東來」的鎦金石匾,陽台上擺著兩把用水泥塑造的安樂椅。而樓房頂部的屋頂花園更具有中式園林的特點:在花園遭到部分損毀之前,此處曾由幾何式花台、磚石與灰泥塑造的假山[註 7]、飾有鐵藝欄杆英語铁艺栏杆的弧形水泥拱橋與掛著風鈴的涼亭等組成。花園中,面向街道的敞廊亭[註 8]設有弧形平台,拱出鋼欄小陽台;敞廊亭亦通過拱橋與假山上較小的六角形攢尖頂亭子聯通。樓房上的女兒牆砌築成垛口形,塑有波浪紋與山體紋,略顯突出又具有立體感。[3][8][10][22]

鸚哥樓的欄杆非常多樣,僅敞廊亭的欄杆便有鐵製幾何紋式與水泥花瓶紋式兩種,而樓房的壓檐欄杆則有垛口式(上文已提及)、鋼筋混凝土方瓶式、綠釉圓瓶式三種。[10]

鸚哥樓的設計者在樓底的天井里鑿開一口水井,以便居住者能夠從樓頂直接向下取水。此外,在樓房遭受封鎖的時候,這口水井也能夠確保居民用水不受影響。[8]

Remove ads

注釋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