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南部灰翅夜蛾
夜蛾科灰翅夜蛾属昆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南部灰翅夜蛾(學名:Spodoptera eridania)又稱南方黏蟲、亞熱帶黏蟲,是鱗翅目夜蛾科灰翅夜蛾屬的一種昆蟲。原產於美洲熱帶地區,作為一種害蟲,其快速擴散和難以防控的特性使其被歐洲和地中海植物保護組織(EPPO)列為檢疫對象[2]。
Remove ads
生命周期
南部灰翅夜蛾的卵為扁平的半球狀,直徑約為0.45毫米。初產卵時為綠色,後逐漸變為褐色。卵期為4至6天,通常雌蟲集中將卵產在葉片的背面,卵塊表面覆蓋著雌蟲腹部的灰色絨毛狀分泌物。[4]
幼蟲期的發育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食物、性別、溫度和飼養方式等。通常有6個齡期,偶爾會出現7齡幼蟲。幼蟲期為14-20天。幼蟲頭殼寬度隨齡期增加而增加。低齡幼蟲體色為黑色或墨綠色,身體側面有黃色側線;高齡幼蟲體色為灰褐色,背部有紅色條紋,頭殼為黃褐色,背側有成對的黑色三角形斑點。各齡幼蟲的特徵疣突也不同,如1齡幼蟲第1腹節和2齡幼蟲第8腹節的疣突較大、暗色並微微凸起,4齡幼蟲的疣突主要出現在第2、3胸節等。[4]
老熟幼蟲在土層中化蛹,蛹呈亮紅褐色,頭部較暗,呈圓形,長約16至20毫米,寬約5至6毫米[5]。蛹期為11至13天,雄蟲和雌蟲蛹期略有差異,雄蟲的蛹期比雌蟲稍長[6]。
南部灰翅夜蛾雌成蟲翅展為33至38毫米,前翅上有棕色和黑色斑紋,中心具有一個明顯的腎形斑點或一條黑色寬帶。雄蟲翅展為28至40毫米,後翅呈珍珠白色,前翅底色為灰色,翅面具有明顯的腎形斑點或條紋,腹部褐灰色,觸角為黃褐色。[5]
Remove ads
分布
南部灰翅夜蛾原產於美洲熱帶地區,其分布涵蓋北美洲、中美洲和南美洲,以及加勒比海等34個國家和地區,主要分布區域包括美國南部的16個州以及巴西的11個州[5]。
除了美洲地區,南部灰翅夜蛾在丹麥曾有被截獲的記錄,但尚未建立種群[7]。
在非洲地區,南部灰翅夜蛾2016年12月首次在西非的奈及利亞東南部木薯種植區內被發現[8]。2017年在西非的貝寧南部木薯種植區確認存在,隨後在中非喀麥隆和加彭的番茄種植區內也發現了南部灰翅夜蛾成蟲[5]。
習性
南部灰翅夜蛾是夜蛾科中多食性最高的物種之一,其寄主涵蓋禾本科、豆科、十字花科、茄科、錦葵科等58個科200多種植物[2]。幼蟲喜食玉米、高粱、大豆、番茄、棉花、莧菜、木薯、草莓、葡萄和牽牛花等植物[2]。當喜食的植物吃完後,會遷移到鄰近作物為害[6][5][3]。
南部灰翅夜蛾最適宜的飼養環境條件為溫度25℃左右,相對濕度70%左右,以及12小時光周期,一個世代的完成需要30至40天[5]。通常雌蟲的發育速度要慢於雄蟲[9],但壽命略高於雄蟲[10]。由於寄主植物和環境溫度等條件不同,雌蟲可產1300至3000個卵[10][3]。
危害
南部灰翅夜蛾幼蟲通常在葉背取食,喜歡在夜間活動,初孵幼蟲多為群居性,主要取食葉肉組織,導致葉片僅剩葉脈[2]。隨著幼蟲發育,逐漸分散取食,並取食寄主的生殖組織和果實,如大豆豆莢和棉鈴[2]。缺乏食物時,幼蟲會取食枝梢部分並鑽入莖組織中,還會鑽蛀土壤表層的塊莖[11]。此外,南部灰翅夜蛾還具有轉主現象,即在取食完某一植物後會遷徙到其他植物上繼續危害[2]。
南部灰翅夜蛾的危害嚴重影響了多個國家的農業生產。在巴西等地,南部灰翅夜蛾的大暴發對大豆、棉花等作物造成了顯著減產,甚至導致落葉現象[5]。
防治
國際農業與生物科學中心(CABI)建議對於來自南部灰翅夜蛾發生區的植物和植物產品在入境前密切關注,並嚴禁選用過去3個月內有南部灰翅夜蛾發生的貨物。針對有發生歷史報道區域的貨物,建議在低於1.7℃的條件下處理2~4天,然後再進行熏蒸。此外,雌成蟲的性信息素也可以用來監測。[5]
研究表明,使用磷酸鹽、氨基甲酸酯、擬除蟲菊酯和生長調節劑類殺蟲劑以及部分生物製劑可以控制其種群數量[12]。同時,一些用於防治棉鈴蟲的殺蟲劑也可用於防治南部灰翅夜蛾[2]。
南部灰翅夜蛾在其原產地擁有許多天敵,包括寄生性天敵和捕食性天敵。寄生性天敵主要包括部分懸繭蜂屬(Meteorus)昆蟲、島甲腹繭蜂(Chelonus insularis)等[2],而捕食性天敵則包括草蛉、蠼螋等[5]。此外,一些真菌病原體如球孢白僵菌、蘇雲金桿菌等也對防治南部灰翅夜蛾具有不錯的效果[2]。
針對南部灰翅夜蛾的防治,選擇抗蟲品種也是一種有效的策略。例如,轉Bt大豆等轉基因作物有利於南部灰翅夜蛾的種群數量增加[12],而一些具有高抗性水平的大豆品種則可作為育種計劃的基因來源,以開發更加高產、抗性的大豆品種[13]。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