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勞特布倫嫩
瑞士伯尔尼州市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勞特布倫嫩[1](德語:Lauterbrunnen,發音:[ˈlaʊtɐˌbʁʊnən];又譯勞特布魯嫩[2])是瑞士伯恩邦因特拉肯-上哈斯利區的一個市鎮,亦是該市的其中一個村莊。該市最低點海拔728公尺,最高點海拔4,158公尺(少女峰峰頂),總面積為164.5平方公里,截至2023年12月31日總人口為2,708人。該市包括勞特布倫嫩、文根(Wengen)、米倫(Mürren)、吉默爾瓦爾德(Gimmelwald)、施泰謝爾貝格(Stechelberg)、伊森弗盧(Isenfluh)六個村莊,其中勞特布倫嫩村和文根村最為出名,人口也最多。[3]
勞特布倫嫩市位於伯恩山底部的勞特布倫嫩山谷(Lauterbrunnental)及其周邊區域,少女峰地區的西面。少女峰、艾格峰和僧侶峰三座著名的山峰俯瞰山谷。勞特布倫嫩的德語直譯意為「大聲的泉水」(Laut-Brunnen),因為山谷中有70多個大小不一的瀑布從山崖兩側落下,所以勞特布倫嫩也常被稱為「瀑布鎮」。現在,勞特布倫嫩已成為瑞士著名的旅遊目的地之一和聞名世界的低空跳傘勝地,並通過伯恩高地鐵路等與北部的因特拉肯、格林德瓦等市相連。
Remove ads
歷史
勞特布倫嫩山谷地區在13世紀首次出現在歷史記錄中,勞特布倫嫩市及其周邊地區先後屬於Wädiswil、Unspunnen(兩者現屬於維爾德斯維爾市)和Rotenfluh(現屬於施維茨市)的領主所有[4]。1346年彼得·馮·圖恩(Peter von Turn)男爵將山谷中的部分權利賣給了因特拉肯奧古斯丁修道院(Kloster Interlaken)[5]。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裡,修道院從其他貴族和世俗統治者手中獲得更多權利並不斷擴大其勢力範圍[6]。
15世紀,勞特布倫嫩山谷作為因特拉肯附近格施泰格(Gsteig bei Interlaken,現屬於格施泰格維勒市) 教區的一部分,在經濟、司法和宗教上受修道院的統治[7]。由於教堂距山谷較遠,一些村民未經修道院許可於1487年在勞特布倫嫩自行修建了教堂。經仲裁裁決,該教堂被承認是格施泰格教區的一個分支。1506年,教堂擁有了自己的永久牧師,勞特布倫嫩亦被提升為一個獨立的教區[6]。
Remove ads
1528年,伯恩市接受了宗教改革的新信仰,並開始派遣軍隊將其強加於伯恩高地的其他區域。勞特布倫嫩的村莊和修道院抵抗失敗,修道院被世俗化,其權力轉移到國家手中[8]。勞特布倫嫩成為伯恩因特拉肯管轄區的一部分,並擁有獨立的司法權[7]。

在17世紀到18世紀,勞特布倫嫩地區開始發展採礦事業,施泰謝爾貝格村的Trachsellauenen成為銀、鉛、鐵礦的開採和加工地[9]。1715年,一座煉鐵廠在Zweilütschinen(現屬於金德利施萬德市)建成。礦山的利潤多流入富人手中,從事農業和畜牧業的當地村民仍很貧窮,這迫使他們參加僱傭兵團,在家中從事輕工業生產(如襪子編織)或移民到美國等其他地區[7]。

18世紀後期,外國登山者開始將勞特布倫嫩作為前往阿爾卑斯山的起點之一,優美的景致也吸引眾多畫家和作家慕名而來。隨著外國遊客數量逐年增加和勞特布倫嫩名氣的增大,酒店快速擴張,旅遊業亦成為山谷中最重要的收入來源。1890年伯恩高地鐵路、1891年勞特布倫嫩-米倫山登山鐵路、1893年文根阿爾卑斯鐵路、1912年少女峰鐵路等交通線路完工後,勞特布倫嫩地區的旅遊業進一步發展和繁榮。[7][10]
20世紀初,受兩次世界大戰和大蕭條的影響,勞特布倫嫩旅遊業遭遇挫折。1945年後經濟逐漸復甦,酒店、滑雪纜車、直升機場等基礎設施陸續建成[7],如1967年完工的施泰謝爾貝格村-雪朗峰山間纜車[11]。
1973年1月1日,先前的伊森弗盧市併入勞特布倫嫩市,成為該市的一個村莊[12]。2009年12月31日,勞特布倫嫩市原先所屬的因特拉肯區(Amtsbezirk Interlaken)解散;第二天,即2010年1月1日,其被劃入新成立的因特拉肯-上哈斯利區[13]。
Remove ads
地理
勞特布倫嫩市位於瑞士中西部,伯恩邦和因特拉肯-上哈斯利區的南部,伯恩山底部的勞特布倫嫩山谷及其周邊區域。其西北部鄰維爾德斯維爾、因特拉肯、馬滕、伯尼根等市,東北部臨近格林德瓦市,西部與弗魯蒂根-下錫默河谷區(Frutigen-Niedersimmental)接壤,南部與瓦萊邦接壤。[14]
勞特布倫嫩市及周邊地區的地形圖
勞特布倫嫩市及周邊地區的衛星遙感圖像
勞特布倫嫩山谷為典型的由冰川侵蝕作用形成的U型山谷,整體往南延伸,長度約為8公里,大部分地區寬度不超過1公里,山谷中有呂奇訥河(Weisse Lütschine)流經,約有16%的地區仍被冰川覆蓋。其是阿爾卑斯山脈中最深的山谷之一,大部分地區的深度超過305公尺,某些地方的懸崖可高達1,000公尺。該市整體地形以山地為主,地勢起伏和落差大,位於山谷中的最低點Sandweidli海拔728公尺,而最高點少女峰峰頂則達到4,158公尺。[15][16][17]
勞特布倫嫩山谷東部靠近少女峰、艾格峰、僧侶峰、希爾伯峰等山峰;西部臨雪朗峰、比滕峰、格施帕爾滕峰等山峰,並在施泰謝爾貝格村附近向西延伸出塞菲嫩山谷(Sefinental);南部從東向西分別被格萊奇峰、米特格峰、格羅斯峰、布賴特峰、青格爾峰等山峰阻擋,並臨近青格爾冰川等冰川[14]。勞特布倫嫩山谷與周邊山峰和相鄰的格林德瓦山谷一起構成了伯恩高地少女峰地區的重要部分[18],其中山谷東側和南側緊鄰的山峰常被登山者統稱為勞特布倫嫩牆(Lauterbrunnen Wall)[19][20]。

Remove ads
勞特布倫嫩山谷中獨特的地勢使其分布有70多個瀑布,水源大都來自山峰上融化的積雪和冰川。其中勞特布倫嫩村的施陶巴赫瀑布(Staubbachfall)最為著名,其高達297公尺,是瑞士最高的自由下落式瀑布[21]。位於岩壁峽谷中的特里梅爾巴赫瀑布(Trümmelbachfall)包含10多個小瀑布,每秒水量可達20,000升,被認為是歐洲最大的地下瀑布[22][23]。此外還有米倫村附近高417公尺的米倫巴赫瀑布(Mürrenbachfall)[24],以及高930公尺的歐洲最高瀑布馬滕巴赫瀑布(Mattenbachfälle)等[25]。
勞特布倫嫩市在柯本氣候分類法中屬於亞寒帶海洋性氣候(Dfb),全年降水充足且均勻,溫差較小,夏季涼爽短暫,冬季寒冷漫長。8月的平均氣溫最高,1月的平均氣溫最低,6月至9月為夏季。下圖為1991至2021年勞特布倫嫩市的氣候數據。[26]
Remove ads
政治
勞特布倫嫩市議會是最高權力機構,立法並領導市政府,通常每三周舉行一次會議,而大型的社區會議通常於每年6月和11月分別召開一次。市議會共有9名議員,其中市長兼任市議會主席,每名議員領導並代表一個政府部門,需對其負責(其中行政部門由專門的行政主管負責)。除市長職位外,市轄的每個村莊都占有一定數量的議員席位。[27][28]
馬丁·施泰格先生(Martin Stäger)自2014年至2022年任勞特布倫嫩市市長[29],其於2022年8月17日在家中遇害身亡[30]。時任副市長卡爾·內普夫林先生(Karl Näpflin)作為議會選舉上唯一的市長候選人,於2022年11月直接當選為現任市長[31]。
Remove ads
在2019年瑞士聯邦選舉中,勞特布倫嫩市共有合格選民1,518人,共投出630張選票,投票率為41.5%[32]。瑞士人民黨(SVP)獲得了40%的選票,是最受歡迎的政黨。社會民主黨(SP)獲得了12.3%,保守民主黨(BDP)獲得了11.5%,自民黨.自由黨(FDP)獲得了9.9%,自由綠黨(GLP)獲得了9.2%,分別位列第二至第五[33][34]。
勞特布倫嫩市下轄勞特布倫嫩、文根、米倫、吉默爾瓦爾德、施泰謝爾貝格和伊森弗盧六個村莊,勞特布倫嫩和施泰謝爾貝格村坐落於山谷底部,其餘都位於兩側的山坡和岩壁上。其中文根村人口數量最多,勞特布倫嫩村次之,人口最少的是伊森弗盧村;施泰謝爾貝格村面積最大;米倫村平均海拔最高。[3]
人口和社會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勞特布倫嫩市總人口為2,708人,人口密度為16.5人/平方公里,其中常住人口2,315人,外籍人口1,075人。文根村有1,116人,勞特布倫嫩村有782人,是該市人口最多的兩個村莊,占全市約70%人口[3][35]。自1860年以來勞特布倫嫩市的人口數量變化如下圖所示。
勞特布倫嫩市1860年—2023年人口數量變化 |
![]() |
數據來源:瑞士聯邦統計局[36]、lauterbrunnen.ch[3] |
截至2021年,勞特布倫嫩市共有2,043人就業,有127人就業於第一產業,176人就業於第二產業,1,740人就業於第三產業。[37]
根據2000年的人口普查,勞特布倫嫩市有17.6%的人口是羅馬天主教徒,而67.7%屬於瑞士歸正教會,其他宗教占3.34%。[38]
交通

勞特布倫嫩火車站位於勞特布龍嫩村的中心,是該市的重要交通樞紐。車站是伯恩高地鐵路(BOB)起點站,鐵路在金德利施萬德市分岔,並分別通往西北部的因特拉肯東站和東北部的格林德瓦站。[14][39]
車站也是文根阿爾卑斯鐵路(WAB)和勞特布倫嫩—米倫登山鐵路(BLM)的起點站,前者的列車經文根開往小夏戴克山口和格林德瓦市,而後者的架空索道和鐵路通往米倫村[39][40]。
郵政巴士服務將勞特布倫嫩村與施泰謝爾貝格村、伊森弗盧村、特里梅爾巴赫瀑等地連接起來[41][42]。而米倫、吉默爾瓦爾德和文根村是伯恩邦唯一沒有與公路網相連的村莊,只能乘坐火車或纜車到達[43]。
旅遊和反響
勞特布倫嫩市的旅遊業起源於18世紀,是該市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和經濟支柱。其著名的瀑布景觀、優美的遠足路線和完善的滑雪度假村設施每年都吸引來自全球各地的大量遊客[44]。2019年,勞特布倫嫩市共接待1,180多萬外國遊客,旅遊收入高達23.4億瑞士法郎(當時約合人民幣163.8億元),為瑞士經濟做出巨大貢獻[45]。COVID-19疫情結束後,湧入該市的遊客數量激增,並於2023年夏創下紀錄[46]。2023年全年勞特布倫嫩市共接待過夜遊客人數498,608人次[47]。
Instergram等社交媒體的旅遊宣傳使當地成為著名的網紅打卡地,特別是在勞特布倫嫩村,2023年每天約8,000名遊客湧入這個人口不到800人的小村莊,其中多數是來參觀施陶巴赫瀑布的一日游遊客,這造成了交通堵塞和管理不便,亦有遊客私闖民宅[48][49]。不少當地人對大量一日游的遊客表示不滿,有人表示自己就像「主題公園裡的員工」[50]。
為應對該問題,該村計劃在施陶巴赫瀑布前收取門票和安裝道閘,並打算與該地區最大的旅遊公司——少女峰鐵路公司合作協商解決方案[49]。2024年5月,勞特布倫嫩村開始向駕車前來的一日游的遊客收取5到10瑞士法郎的入場費,乘坐公共運輸工具前來和住宿的旅客除外[51]。
勞特布倫嫩市是世界著名的低空跳傘(BASE jumping)勝地,山谷中陡峭的懸崖每年吸引大量的跳傘愛好者。2000年初,在勞特布倫嫩山谷每年進行約5,000次跳傘,到2016年則攀升至超過20,000次[52][53]。
低空跳傘是一項危險的極限運動,根據BASE死亡名單的記錄,瑞士是因此運動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而其中大多數發生在勞特布倫嫩市。自1994年首次記錄的事故以來,截至2024年7月,該市已有68人因低空跳傘事故死亡[54]。高事故發生率給當地帶來不良聲譽並引發居民不滿,該山谷亦有「死亡谷」之稱[52][55]。但低空跳傘是當地重要的夏季旅遊收入來源,且其在瑞士並不違法,勞特布倫嫩市政府無打算禁止該項運動,但其反對進行雙人跳傘[56][57]。目前跳傘活動通過瑞士低空跳傘協會(SBA)進行自我監管,跳傘者需在協會購買著陸卡並在起跳前通知冰川航空救援公司(Air-Glaciers)[45][57]。
瑞士飲食受語言區劃分的影響較大,而勞特布倫嫩市的飲食則有著德語區的特色[58]。最具代表性的菜品是瑞士薯餅,其由馬鈴薯切絲或磨碎並油煎而成,是伯恩邦常見的主食,現已成為瑞士的國菜之一。其他常見菜品還有伯恩拼盤(Berner Platte)、蛋白脆餅等[59][60]。
截至2023年,勞特布倫嫩市境內共有兩家餐廳被列入《米其林星級餐廳名單》,其均位於文根村[61]。

德國著名作家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曾於1779年遊覽過勞特布倫嫩,山谷中的施陶巴赫瀑布激發了他的靈感,使他創作出詩篇《水上靈魂之歌》(Gesang der Geister über den Wassern)。[62]
英國作家J·R·R·托爾金1911年在歐洲大陸旅行時從因特拉肯徒步前往勞特布倫嫩山谷,山谷的景觀後來為他的素描和水彩畫提供了參考,該山谷也成為其小說《霍比特人》和《魔戒》中精靈居住地瑞文戴爾(Rivendell)的原型。[63]
勞特布倫嫩出現在1969年第六部詹姆斯·邦德系列電影《女王密使》裡,電影中的一段打鬥戲和追逐戲是在雪朗峰的360度旋轉餐廳Piz Gloria和米倫村拍攝的。[64]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