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印度人名
印度人的命名習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印度人名的命名習慣複雜多樣,不同地區習慣各異。印度人名受印度教、伊斯蘭教信仰影響深重,許多人名有種姓背景,亦有不少人名源於史詩。印度語言繁多,且世界數大宗教在印度皆有信徒,使得印度人的命名頗為多元,更是有許多易於混淆的細微差別[1]。
南亞國家的所有命名習俗在廣義上亦歸屬於印度人名的範圍,此外東南亞的許多命名習慣也受到了印度文化的影響。
某些印度人的出生名和正式名有所區別,前者通常是依照此人出生日期的二十七星宿歸屬隨機挑選。許多印度人名有三節,這和宗教觀念有關。
北印度人名
所有北印度人名,包括母語為印地語的多數人群,其人名一般都包含三節,依次是名、中間名、姓。中間名可有可無,可以和個人名連寫;姓一般和所屬種姓有關,但也有不分種姓的姓,如庫馬爾(Kumar)。例如馬諾哈爾·拉爾·卡達(Manohar Lal Khattar),可以將中間名和個人名連寫為馬諾哈爾拉爾(Manoharlal)。再例如,印地語人名拉傑·拉爾·瓦薩尼(Raj Lal Vasani)便是最典型的北印度人名。其中,拉傑(Raj)是個人名,拉爾(Lal)是中間名,瓦薩尼(Vasani)是姓。在正式場合,連寫中間名,寫作拉傑拉爾·瓦薩尼(Rajlal Vasani)[2]。穆斯林的習俗不可一概而論,另見下文相關章節。
北印度印度教信徒的姓都有顯著的種姓背景,因此若某人反對種姓制度,很有可能會拋棄姓氏不用,使用中間名作為新的姓[2]。
北印度人傳統上皆遵循已婚婦女從夫姓、子隨父姓的習俗。亦有許多女子(尤其是鄉下女子)婚後會改姓為黛維(Devi,提毗,意為女神)或庫瑪麗(Kumari,公主、小姐)。親人的人名往往有許多重複的元素,比如曼朱·黛維(Manju Devi)的子嗣可能叫作曼珠·拉克什米(Manju Lakshmi),曼珠·西塔(Manju Sita),曼珠·拉尼(Manju Rani)等[2]。
常見的個人名有[2]:
- 男:阿南德(Anand)、阿尼爾(Anil)、巴拉特(Bharat)、迪內什(Dinesh)、加內什(Ganesh)、賈揚特(Jayant)、基肖爾(Kishore)、克里什納(Krishna)、納雷什(Naresh)、尼馬爾(Nirmal)、拉傑(Raj)、拉凱什(Rakesh)、桑賈伊(Sanjay)、維賈伊(Vijay)、維倫德拉(Virendra);
- 女:安蘇亞(Ansuya)、比姆拉(Bimla)、英迪拉(Indira)、喬蒂(Jyoti)、卡姆拉(Kamla)、妮塔(Nita)、普什帕(Pushpa)、拉瑪(Rama)、魯帕(Rupa)、瓦妮塔(Vanita)。
常見的中間名有[2]:
- 男:庫馬爾(Kumar)、帕卡什(Parkash)、錢德爾(Chander)、拉爾(Lal)、納特(Nath)、達斯(Das)、達特(Datt)、德夫(Dev);
- 女:庫瑪麗(Kumari)、拉妮(Rani)、拉克什米(Lakshmi)、黛維(Devi)。
常見的姓氏有[2]:喬普拉(Chopra)、德賽(Desai)、古普塔(Gupta)、帕雷克(Parekh)、帕特爾(Patel)、瓦德加馬(Vadgama)、瓦薩尼(Vasani)。
簡稱時,男子以姓作簡稱,若無姓則以中間名簡稱;女子以個人名簡稱[1]。
Remove ads
康坎人居於印度西南部沿岸康坎地區[註 1],使用康坎語。由於果阿邦有葡萄牙殖民背景,許多果阿人信仰羅馬天主教,這也影響其命名習慣。
一般來說,康坎人名包含兩節,個人名和父名。該傳統習慣目前有所改變,一般由印度教徒遵從[3]。
一些果阿人的第二名源於地名,用以指示其原籍地,會在地名後綴以「-kar」(卡爾)[4]。
天主教徒的名字幾乎都是葡萄牙名,如羅德里格斯(Rodrigues)、費爾南德斯(Fernandes)、佩雷拉(Pereira)、德索薩(D'Souza)等[5]。
古吉拉特人的人名有三節,依次為名、父名、姓氏。姓氏常常歸屬於某個種姓。例如,桑賈伊·巴拉特·瓦德加馬(Sanjay Bharat Vadgama)之子取名為拉凱什(Rakesh),其全名即拉凱什·桑賈伊·瓦德加馬(Rakesh Sanjay Vadgama)[2]。再如,印度總理納倫德拉·達摩達爾達斯·莫迪(Narendra Damodardas Modi)是古吉拉特人,納倫德拉(Narendra)是他的名,達摩達爾達斯(Damodardas)是他的父名,莫迪(Modi)是他的姓。莫迪姓氏屬於鐵里種姓。聖雄甘地的全名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莫罕達斯是他的名,卡拉姆昌德是他的父名,甘地是姓。「甘地」姓氏意為食品商人,指代其家族歷史上有此職業背景[6]。
已婚女子會將丈夫的名當作中間名,並從夫姓。例如,女子妮塔·賈揚特·帕特爾(Nita Jayant Patel)嫁給了男子桑賈伊·巴拉特·瓦德加馬(Sanjay Bharat Vadgama),她的名字將改為妮塔·桑賈伊·瓦德加馬(Nita Sanjay Vadgama)[2]。
古吉拉特人的名後有時會綴以性別後綴:男性後綴-bhai(巴伊),女子後綴-bai(巴伊)或-ben(本)。例如,女名妮塔(Nita)也可以寫作妮塔本(Nitaben);桑賈伊(Sanjay)也可寫作桑賈伊巴伊(Sanjaybhai)[2]。
古吉拉特人名的前綴尊稱包括斯里(Shri,先生)、斯里馬蒂(Shrimati,夫人),庫馬里(Kumari,小姐,未婚女子)[2]。
孟加拉人的人名的由名和姓組成,名可以有多個,順序通常是名前姓後。名有性別之分。
在孟加拉國,很多人擁有兩個名字,一個是被稱為「好名」(ভাল নাম bhalo nam)的正式名字,用於各類正式場合;另一個是被稱為「呼名」(ডাক নাম đak nam)的暱稱,用於親友間稱呼。兩個名字之間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關聯。很多人有將自己的暱稱加在正式名字和姓氏中間,或姓氏之後而使姓名變為三段,至於放置在哪個位置並無一定規則,可憑個人喜好選擇。
孟加拉人的第二名一般譯作姓氏,但這並不表示家族傳承性。同一家族有可能會有不同的第二名;這些第二名有可能是尊稱。孟加拉人的姓氏則依主人宗教信仰不同而有分別。孟加拉穆斯林的姓氏大多來源於阿拉伯語和波斯語,如賽義德(সৈয়দ;Syed)、馬宗達(মজুমদার;Majumdar)、米爾扎(মীর্জা/মির্জা;Mirza)、孔達卡爾(খন্দকার;Khondakar)等。
孟加拉印度教徒的姓氏有種姓之分:
- 婆羅門姓氏,如班納吉(ব্যানার্জী;Banerjee)[註 2]、巴塔查爾吉(ভট্টাচার্য্য;Bhattacharjee)[註 3]、查克拉博蒂(চক্রবর্তী;Chakraborty)、甘古利(গাঙ্গুলী;Ganguly)[註 4]、戈斯瓦米(গোস্বামী;Goswami)、戈沙爾(Ghosal / Ghoshal)、拉希里(Lahiri)、慕克吉(মুখার্জী;Mukherjee)[註 5]、桑亞爾(Sanyal)等。婆羅門的姓氏通常是氏族傳承的,但也可能源於尊稱,比如查克拉博蒂、巴塔查爾吉等。
- 拜迪亞姓氏,如森古普塔(Sengupta)、達斯古普塔(Dasgupta)。
- 卡雅斯塔姓氏,如博斯(Bose / Basu)、杜塔(Dutta)、高希(Ghosh)、古哈(Guha)、米特拉(Mitra)、森(Sen)、帕爾(Pal)、德(De)、達斯(Das)等[7]。
有一些姓氏,不同宗教的信徒皆有使用,如喬杜里(চৌধুরী;Chowdhury / Choudhuri)、薩卡爾(সরকার;Sorkar / Sarker / Sarkar)、比斯瓦斯(বিশ্বাস;Bishwash / Bishwas / Biswas)。
Remove ads
馬拉地人主要居於馬哈拉施特拉邦,多信仰印度教。馬拉地人名一般包含三節,依次是個人名,父名或夫名,姓氏(已婚女子從夫姓)。例如:
- 馬哈德夫·戈文德·拉納德(Mahadev Govind Ranade):馬哈德夫是個人名,戈文德是父名,拉納德是姓氏。
- 喬茨娜·穆孔德·坎德卡爾(Jyotsna Mukund Khandekar):喬茨娜是個人名,穆孔德是夫名,坎德卡爾是夫姓[8]。
馬拉地印度教徒的個人名來源多樣,可以是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史詩中的人物;可以是聖河名,如亞穆納河(Yamuna)、哥達瓦里河(Godavari);歷史明君,如希瓦吉(Shivaji)、阿育王(Ashoka);馬拉地聖人,如圖卡拉姆、德尼亞內什瓦爾、賈娜巴伊;現代文學人物,體育人物或名演員的名字;女子會以花卉、珠寶、天體名取名[9]。
許多馬拉地姓氏源於地名,後綴以-kar(卡爾),意為「來自某地」[10]。如久納爾卡爾(Junnarkar)源於久納爾。還有源於家族職業和商業貿易品的姓氏,如昆巴爾(Kumbhar)、蘇塔爾(Sutar)、帕蒂爾(Patil)、德賽(Desai)、喬希(Joshi)等[11][12][13][14][15][16][17]。
歷史上著名的馬拉地領袖的姓氏都是他們的氏族名,如賈達夫(Jadhav)、博薩萊(Bhosale)、恰范(Chavan)、欣德(Shinde)、帕瓦爾(Pawar)等[18]。馬拉地最大的種姓昆比,其成員的姓氏也有許多氏族名,皆為其宗主領袖所屬氏族;亦有可能表達其正試圖晉升階層[19]。
Remove ads
克什米爾人的人名有兩到三節,依次是名、中間名(可有可無)、姓。如賈瓦哈·拉爾·尼赫魯(Jawahar Lal Nehru)。
暱稱經常取代姓氏出現,所以一些不同的姓氏可能出自同一家族,如尼赫魯(Nehru)和拉茲丹(Razdan)可能都歸屬於考爾(Kaul)家族[20]。
南印度人名
南印度人名通常不包含姓氏,大多遵循使用父名的習俗;人名中常包含出身村鎮的地名[2]。南印度人一般會將除個人名之外的所有元素以首字母縮寫代替,如E·V·拉馬薩米(E.V. Ramasamy)。
Remove ads
南印度卡納塔克邦的卡納達人的命名習慣依出身地區不同而有一定差別。傳統上,卡納達人一般沒有家族繼承的姓氏。現代卡納塔克邦北部人有第二名,其來源多樣,如地名、食物名、衣物名、神廟名、職業名等等[21]。
例如,卡蒂(Katti)代表士兵,卡拉迪斯(Karadis)代表民間藝術家,巴迪加爾(Badigar)代表木匠;商人和農民的第二名常常和其販賣或耕種的物品有關,如瓦斯特拉德(Vastrad,布料)、庫巴薩德(Kubasad,襯衫)、梅納辛卡伊(Menasinkai,辣椒)、烏拉加迪(Ullagaddi,洋蔥)、巴洛利(Balloli,大蒜)、滕金卡伊(Tenginkai,可可豆)、比亞利(Byali,蓽)、阿基(Akki,稻)。亦有第二名源於房屋,如多達馬尼(Doddamani,大房子)、哈迪馬尼(Hadimani,路邊的房屋)、卡蒂馬尼(Kattimani,屋前有平台的房屋)、貝溫馬拉德(Bevinmarad,附近有寧樹的房屋)等。米爾詹卡爾(Mirjankar)、貝拉加維(Belagavi)、胡布利卡爾(Hublikar)、賈姆坎迪(Jamkhandi)都是來源於地名的第二名。
卡納塔克邦南部人的人名一般有三節,依次是村落名、父名、個人名,一般沒有姓氏,前兩節常常縮寫。例如H·D·庫馬拉斯瓦米(H. D. Kumaraswamy),H代表他的出身村落名哈拉達納哈利(Haradanahalli),D代表他父親的名德韋高達(Devegowda)。已婚女子的人名有兩節,包括夫名和個人名,順序不定。例如蘇馬拉塔·安巴里什(Sumalatha Ambareesh),安巴里什是她丈夫的個人名[2]。某些高種姓人士會有姓氏,但不常用,如拉奧(Rao)、穆爾蒂(Murthy)、巴特(Bhat)、沙爾馬(Sharma)等。村長的個人名後綴以高達(Gowda),不分種姓。
Remove ads
馬拉亞利人主要分布於南印度的喀拉拉邦,使用馬拉亞拉姆語。和卡納塔克邦南部人一樣,馬拉亞利人的人名也包含三節,分別是村落名、父名、個人名,一般沒有姓氏,前兩節常常縮寫。穆斯林同樣遵循此習慣,但個人名是伊斯蘭教人名;基督徒則多取西方名。
亦有現代馬拉亞利人遵循歐洲習慣,將個人名前置,另取一中間名,並以父名作姓氏。例如,女演員納揚塔拉的個人名是黛安娜·瑪麗亞姆·庫里安(Diana Mariam Kurian)[22],黛安娜是她的個人名,瑪麗亞姆是她的中間名,庫里安是她父親的個人名。她的父親有一姓氏科迪亞圖(Kodiyattu),但她並未採用之。一些種姓群體常將母親的村落名作為第一名,如梅農(Menon)和奈爾種姓,一些較早皈依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家族也遵循此習慣。例如政治人物K·卡魯納卡蘭(K. Karunakaran),卡魯納卡蘭是他的個人名,K代表他母親的村落名坎諾特(Kannoth)。
泰米爾人的全名最長包含四節,依次是村落名、父名、個人名、種姓姓氏,前兩者為縮寫,村落名、種姓姓氏可不使用。如E·V·拉馬薩米(E.V. Ramasamy),E代表村落名埃羅德(Erode),V代表父名文卡塔帕(Venkatappa)[23]。在護照等正式場合,需要將縮寫展開時,順序會有調轉。如R·拉梅什(R. Ramesh),展開為拉梅什·拉邁亞(Ramesh Ramaiah);若拉梅什育有一子名為阿什溫(Ashwin),他的全名一般寫作R·阿什溫,R代表拉梅什,或是阿什溫·拉梅什(Ashwin Ramesh)。已婚女子會一般將父名替換為夫名,這一習慣並非強制。受20世紀初達羅毗荼運動的影響,絕大多數泰米爾人都拋棄了種姓姓氏,但亦有現代泰米爾人受西方習慣和北印度習慣影響,沿用舊種姓姓氏[2]。
泰米爾人常用暱稱,會以暱稱代替個人名,尤其是在家庭內部使用。暱稱可能完全和個人名沒有關聯,例如克里什納坎坦(Krishnakantan)的暱稱可以是毫無關聯的巴布(Babu)[2]。
泰米爾人名的常見元素有[2]:
泰米爾種姓姓氏,舉例如耶爾(Iyer)、帕賴亞爾(Paraiyar)、維什瓦卡爾馬(Vishwakarma)、科納爾(Konar)、雷迪亞爾(Reddiar)、切蒂亞爾(Chettiar)、奈克爾(Naicker)等。泰米爾印度教徒認為,在人名後加上(不縮寫的)姓氏是異教風俗,因為他們認為不應強調家族背景,而要強調個人身份[24][25]。
Remove ads
泰盧固人的命名習慣和其他南印度的達羅毗荼民族有些許不同,他們的姓氏一般在前,與中國、日本、朝鮮半島、越南及匈牙利等地區習慣相同。組成一般是姓氏、個人名、村落名,有時後綴尊稱或種姓姓氏。例如,納拉·錢德拉巴布·奈杜(Nara Chandrababu Naidu),納拉為姓氏,錢德拉巴布為個人名,奈杜是尊稱[26]。
斯里蘭卡僧伽羅人的名字結構通常是房名(氏族名)、個人名、姓[27]。如卡盧漢迪拉格·赫馬錢德拉·席爾瓦(Kaluhandhilage Hemachandra Silva),「卡盧漢迪拉格」是房名,「赫馬錢德拉」是個人名,「席爾瓦」是源自葡語的姓[2]。
僧伽羅人的「房名」(house name / clan name)和家族出身地、居所有關,和南印度其他地區人名的「村落名」類似。僧伽羅房名都以「-ge」(格)或「-lage」(拉格)作結尾。房名是家族代代相傳的,一般情況下寫為首字母縮寫的形式。現代僧伽羅青年也有捨棄房名不用的情況,這些年輕世代會有另外的姓,如本例提及之「席爾瓦」;鄉村人則較少使用,例如帕蒂蘭納赫拉格·皮亞西莉(Pathirannahelage Piyaseeli),只有兩節,且通常縮寫作P·皮亞西莉(P. Piyaseeli)[2]。
僧伽羅已婚女子通常從夫姓,保留房名。如上文舉例之P·皮亞西莉若嫁給K·赫馬錢德拉·席爾瓦,她的姓名將改為P·皮亞西莉·席爾瓦[2]。
由於歷史殖民原因,僧伽羅人的姓有不少來自葡萄牙語,如席爾瓦(Silva)、費爾南多(Fernando)、佩雷拉(Pereira)等;當然也有源自本族語言的姓,如阿瑪拉辛哈(Amarasinghe),坦納孔(Tennekoon)等[2]。
印度穆斯林人名
印度穆斯林的命名習慣有以下幾種[2]:
- 遵循本地或本民族習慣。如南印度的穆斯林遵循南印度命名習慣,但個人名通常是伊斯蘭教名;
- 完全遵循阿拉伯人名的習慣,如使用父名前綴本(bin)等。
- 遵循「教名 + 個人名 +(姓氏)」的習慣,順序不定,女子不綴教名;姓氏可有可無。這也是巴基斯坦普遍的命名習俗。教名來自伊斯蘭典籍,通常是阿卜杜勒(Abdul)、賽義德(Saeed / Syed)、穆罕默德(Muhammad)、艾哈邁德(Ahmad)、拉赫曼(Rahman)。個人名常常來自阿拉伯語和波斯語。姓氏可能沿用印度教種姓姓氏,也可能僅僅是源自尊稱的汗(Khan),沙阿(Shah)等[2]。例如穆罕默德·哈菲茲·汗(Muhammad Hafiz Khan),巴希爾·艾哈邁德(Bashir Ahmad)。
錫克教徒人名
錫克教徒的名字正式上是三節:個人名、教名、姓氏。教名只有兩個,男子為辛格(Singh),女子為考爾(Kaur)。錫克教徒反對種姓制度,故傳統上不使用姓氏。婚後女子從夫姓(若丈夫有姓氏)[2]。
例如拉文德·辛格·薩霍塔(Ravinder Singh Sahota),拉文德是個人名,辛格是男子教名,薩霍塔是姓氏;曼吉特·考爾·布拉爾(Manjeet Kaur Bhullar),考爾是女子教名。一般來說,錫克教徒沒有姓氏,或不常用姓氏,所以此二例更常見的形式是拉文德·辛格、曼吉特·考爾[2]。
男子名前綴以薩達爾(Sardar)、薩達爾吉(Sardarji),女子綴以薩達爾妮(Sardarni)、薩達爾恩吉(Sardarnji),作為尊稱;個人名後也可後綴-ji(吉)表尊敬之意。錫克教徒的名和印度教徒一般是共通的;許多錫克教徒的名不分性別[2]。
因此,「辛格」(意為獅子)是用以辨識錫克教徒名的顯要元素,不過辛格也可以是北印度地區的姓氏,所以名字中包含辛格者不一定是錫克教徒[2]。
參見
- 印度尊稱
注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