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印度經濟
专门经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印度經濟是全球成長最快的新興經濟體之一、世界十大經濟體之一。以IMF公佈的全球購買力平價(PPP)數據,印度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3]。以美元作為貨幣單位的GDP計算,印度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並且一直保持著高速度成長[3]。許多專家預測2050年印度將會成為僅次於中國的經濟體,並且與美國經濟總量相等。自21世紀初以來,印度的GDP年平均成長率為6%至7%,印度在2014/15會計年度的GDP成長達7.3%[4],是成長最快的世界主要經濟體[26]。
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雖然印度三分之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間接依靠農業維生,後來服務業日益重要,佔國內生產毛額的55.6%,是成長最迅速的部門。印度憑藉資訊科技及大量受過教育並懂得英語的青年,發展成為全球企業將客戶服務和技術支援等「後勤工序」外包的中心。印度成為軟體及金融技術人員的「輸出國」,其他行業如製造業、製藥、生物科技、電訊、造船、航空和旅遊的發展潛力也十分龐大。
2019年,印度的十大貿易夥伴包括美國,德國,南韓,瑞士,香港,阿聯,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拉克等[27]。在2018-19財年,印度的外國直接投資(FDI)為644億美元[28]。印度與多國締結有自由貿易協定,包括日本,東協,南韓和SAFTA等[29][30]。
自英獨立後,印度奉行社會主義的經濟路線,嚴格限制私營公司、對外貿易和外來投資。冷戰後期,印度開放市場,實施經濟改革,減少政府對貿易和投資的控制。印度政府將公營機構私營化以及開放行業予私營和外資參與。
印度可能在2023年間成為人口最多的國家,預計將在2030年代擁有人口紅利,潛力巨大,不過其人均所得依然處於開發中國家水準。龐大的人口也使印度面對貧富懸殊。印度是世界第四大汽車工業國[31][32],並且是世界上成長最快的電子商務市場之一[33]。印度礦業貢獻了該國工業GDP的11%和GDP的2.5%[34]。印度是世界第二大鋼鐵產業國,第二大煤炭產業國,第二大水泥產業國和發電量第三大的國家[35][36]。
Remove ads
歷史
印度經濟大致可分為三段時期,第一段為前殖民時期,直至17世紀止,第二段為英國統治時期,由17世紀開始,而第三段則是由1947年印度獨立直至現在。


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800年間,印度次大陸形成了已知的最早的城市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38],居民以自給自足的農業為主,手工業和冶金業達到當時先進水準[39]。公元前5世紀,恆河平原一帶已產生貨幣制度,儘管統治者鑄幣作為硬通貨,以物易物仍相當普遍[40]。
早在公元前1世紀,馬拉巴爾海岸和科羅曼德爾海岸地區成為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宗教在塑造經濟活動中發揮重要影響力[41],安拉阿巴德、瓦拉納西、納西克、普里等城鎮因朝聖活動而興起,逐步發展成為貿易和商業中心。從公元1世紀開始,印度躍升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13世紀起,伊斯蘭王朝德里蘇丹國的建立,將印度次大陸融入不斷成長的世界貿易體系,在14世紀到18世紀之間,南印度與東南亞、西亞之間的貿易非常活躍[42]。伊斯蘭世界的機械技術也開始在印度次大陸廣泛使用,印度的棉紡織生產得到了極大的發展[43]。


莫臥兒帝國時代是印度經濟的最鼎盛時期,經濟產出約占世界四分之一,土地改革促進了農業生產,紡織業尤為興盛,絲綢和棉紡織品大量出口到歐洲、亞洲市場,城市化水準相對較高,1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心,高於當時的歐洲城市人口比例[44]。
18世紀早期莫臥兒帝國衰落後,由此產生的政治不穩定和武裝衝突嚴重影響了經濟發展,直至不列顛東印度公司進入印度並確定統治地位。
Remove ads

從19世紀開始,不列顛東印度公司在印度逐步擴張和鞏固帶來了稅收和農業政策的重大變化,這種變化傾向於促進以貿易為重點的農業商業化,導致糧食作物減產,農民大規模貧困化,並在短期內導致了無數次饑荒。英國的經濟政策使他們獨占了印度的巨大市場和棉花資源,棉花從印度免稅進口到英國工廠,製造的紡織品再返銷至印度市場[45][46]。19世紀,英國取代印度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製造國。另一方面,英國殖民統治創造了穩定印度社會的制度環境,在印度建造了一個現代化的鐵路運輸系統,帶來了現代法律體系,大規模灌溉系統的建立促進了出口經濟作物和工業原料的種植,特別是黃麻、棉花、甘蔗、咖啡、橡膠和茶葉[47][48]。
1947年,印度獨立,並在1950年成立印度共和國。印度獨立後初期的經濟政策由其第一任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主導[49],並由其後的英迪拉·甘地繼承。當時的印度政府採取「國家主導市場」的政策,模仿蘇聯實施「五年計劃」,積極奉行進口替代戰略,通過工業許可證制度、信貸控制、價格政策等限制私人部門發展,這種「半管制經濟」導致了經濟發展的緩慢和不均衡。至1980年代,印度的GDP年均成長率只有3.5%左右,被稱為「印度式經濟成長率」[50]。拉吉夫·甘地試圖放寬對私人部門的限制,解除對大企業的信貸配額限制,並通過稅收減免等方式鼓勵其投資。嘗試雖然提高了經濟成長率,卻同時帶來通貨膨脹、財政赤字擴大和外匯短缺等問題。
1990年代,作為印度主要貿易夥伴的蘇聯解體,以及兩伊戰爭導致油價飆升,引發了印度的重大國際收支危機[51]。為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援助[52],1991年7月,總理納拉辛哈·拉奧與財長曼莫漢·辛格正式展開經濟自由化改革,放鬆對工業、外貿和金融部門的管制,大幅降低關稅,放寬外匯管制[53]。自此,印度開始向自由市場經濟邁進,國家對經濟的控制大幅減少,金融自由化程度不斷提高,經濟進入快速成長時期。2022年,印度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54]

Remove ads
數據
該表顯示了1980-2018年的主要經濟指標。低於5%的通貨膨脹為綠色[55][56]
Remove ads
經濟部門



印度的農業部門是印度約58%人口的主要生計來源。印度擁有世界第二大可耕地資源,是世界上最大的香料、豆類、牛奶、茶、腰果和黃麻生產國、第二大水果、蔬菜、竹子、小麥生產國[57][58],同時也是世界最大的養殖蝦生產國和出口國、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國[59]、第二大魚類生產國。棉花和蔗糖是印度最大的農業產業。
印度糧食主產區是半乾燥氣候的旁遮普邦-哈里亞納邦,面積9.4萬平方平里,小麥與水稻產量4500萬噸以上,小麥總產占全印1/3,水稻總產占全印1/5。稻米商品糧收購總量占全國53%;小麥商品糧收購量占全印的84%;提供全印城市人口絕大部份的商品口糧。以3%的面積,生產全印25%的糧食。
緩慢的農業成長是當政者在制定政策時所格外注意的問題,因為印度三分之二的人口的就業和生存直接依靠農業。而印度的農業生產方式既不經濟,亦不環保。維護不力的灌溉系統、普遍缺乏的服務業支持,是造成印度農產品的產量仍然較低的原因。惡劣的路況、欠發達的基礎設施和煩冗的行政規定,令農民的產品無法及時、順暢地進入市場。[60]
印度農業生產力的低下,有以下原因:
- 根據世銀報告《印度:農業及農村發展的優先項》,印度政府巨額的農業補貼妨礙了投資進入農業,而這直接影響了農業生產力的提高。過度的行政管制,推高了成本、增加了價格風險,從而令投資者對未來缺乏確定感。政府在勞工、土地和信貸方面的過度干預,嚴重影響了市場機制的運作。而農業發展亟需的基礎設施和相關服務業則發展不足。[61]
- 經濟社會發展的普遍落後、土地改革緩慢、不足或低效的金融和市場服務。
- 土地政策使每家農戶平均占有的土地量很小(低於20,000 m²),且往往支離破碎。這嚴重影響了土地利用效率,造成過度耕作,並導致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和低下的勞動生產力。
- 現代農業生產方法和技術的普及率較低。這主要是因為,對於大量中小農戶而言,農業機械化過於昂貴,不切實際。很多人對現代技術認知不足,也是原因之一。
- 世銀認為,印度水資源分配不均,效率低下,且缺乏可持續性。不良的灌溉系統則加劇了印度的水資源危機。[61]數據顯示,2003到2004年度間,印度全國只有52.6%的農田得到了灌溉。[62]印度農村的灌溉設施嚴重不足,導致農民仍然靠天吃飯,嚴重依賴季風等自然條件。恰到好處的季風可能會令全國農業得到強勁成長,反之則會導致農業不景。[63]農業所需的信貸由印度國有開發銀行(NABARD)監管,該機構是南亞次大陸在農村發展方面的最高法定機關。
印度有許多農業保險公司,在農業部監管下,為農民提供自然災害或災害性歉收保險。印度農業保險公司是此類機構中的佼佼者,為全國近兩千萬農民提供政策規定內的各類保險。
Remove ads


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和服裝生產國之一,在全球紡織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印度的紡織和服裝行業是歷史悠久的傳統產業,佔該國GDP的5%,是印度第一大工業部門和僅次於農業的第二大創造就業部門。
印度的汽車工業價值超過1000億美元,占該國總出口的8%,占印度GDP的2.3%。印度是全球第一大兩輪車、三輪車、拖拉機製造商和第二大客車製造商,第三大重型卡車製造商和第四大汽車製造商,是全球主要的汽車生產國和消費國之一,在國際重型汽車領域占有重要地位。知名汽車製造商包括馬魯蒂鈴木公司、塔塔汽車、馬恆達汽車等。泰米爾納德邦是印度汽車製造業的關鍵地區,眾多國際車企巨頭都在此設有生產基地,古爾岡-比瓦迪-尼姆拉納走廊為全國汽車工業主要製造帶,集中了印度最大的汽車生態系統。
印度的生物技術部門分為生物製藥、生物工業、生物農業、生物資訊技術和生物服務。在生物製藥領域,印度已發展成為全球知名的疫苗製造國,向全球150多個國家出口疫苗,在百白破疫苗、卡介苗和麻疹疫苗等供給方面占據領先地位。印度擁有世界第三大規模的製藥工業,是全球最大的仿製藥供給商,提供60個治療類別的逾六萬個仿製藥品牌,占全球供給量的20%,有「世界藥房」之稱。
印度的化學工業高度多元化,涵蓋超過80,000種商業產品,大致分為大宗化學品、特種化學品、農用化學品、石油化學品、聚合物和肥料,是世界第四大農藥生產國、第六大化學品銷售國,約占世界染料和染料中間體產量的16%。
印度是全球最大的消費電子市場之一,為全球第二大手機製造商。「印度製造」和「數字印度」等舉措加速了國內電子產品生產的成長。
印度是僅次於中國和美國的世界第三大能源和石油消費國,是全球成長最快的能源市場。印度西海岸已成為全球新興的煉油中心,賈姆納加爾聯合煉油廠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煉油廠之一。
印度服務業相對較發達,服務業總產值占經濟總量的半壁江山,遠高於工業產值,在新興經濟體中罕見。豐富的人才資源、良好的英語基礎、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使得印度成為全球最大的服務外包中心。印度是全球軟體外包的第一接包市場,占全球服務外包市場的一半以上,
2017年有超過1000萬外國遊客抵達印度,成長15.6%。印度在2015年從旅遊所得中獲得了210.7億美元的外匯所得。美國,歐盟國家和日本依次是印度的最大國際遊客來源。許多國際遊客會參觀泰姬陵。印度國內旅遊業吸引了約7.4億人次。據世界旅行與旅遊理事會(World Travel & Tourism Council)的計算,2017年旅遊業創造了2100億美元,佔該國GDP的9.4%,佔總就業人數的8%。
有些印度醫院渴望得到醫療旅行相關政策。2015年10月,醫療旅行業的價值估計為30億美元。預計到2021年,這一數字將成長到70到80億美元。

印度的金融市場可分為:有組織的部門(包含私人企業,公營事業與外國商業銀行和合作銀行,合稱為計畫內銀行和未組織化的部門,包括個人或家族所擁有的當地銀行或信貸和非銀行性金融公司〔NBFCs〕)。缺乏組織的部門在農村與半開發都市仍然擁有比傳統銀行龐大的市場,特別是在非生產用途上的借貸,比如婚喪喜慶或短期貸款。
英迪拉‧甘地總理在1960年時宣布了14家銀行的國有化,1960年時又開放了六家,並規定銀行要提供40%的優先貸款於農業、小型工業、零售貿易、中小企業的發展。以確保銀行盡其對社會發展的義務。之後印度的銀行分行總數從1969年的10120間增加至2003年的98910間,一個銀行分行的單位面積服務人口數也因此從6.38萬降至1.5萬。1991年的存款總額比1971年的增加了32.6倍,1971年與1951年相比則多了7倍。
約2.2%的GDP來自礦業開採,北部煤、鐵、雲母為大宗,中部則有鈾礦、寶石、大理岩,南方則有經濟規模不高的礬土、黏土、鐵礦。雲母產量世界第一,煤和重晶石產量居世界第三。主要資源可采儲量估計為:煤2533.01億噸,鐵礦石134.6億噸,鋁土24.62億噸,鉻鐵礦9700萬噸, 錳礦石1.67億噸,鋅970萬噸,銅529.7萬噸,鉛238.1萬噸,石灰石756.79億噸,磷酸鹽1.42億噸,黃金68噸,石油7.56億噸, 天然氣10750億立方米。此外,還有石膏、鑽石及鈦、釷、鈾等。森林67.83萬平方公里,覆蓋率為20.64%[29]。
基礎設施
印度的交通部門和基礎設施貢獻了其GDP的5%。英治時期,印度是最早開通火車的亞洲國家,在1853年開通了從孟買至塔那全長34公里的鐵路線,這是印度也是亞洲第一條鐵路。在G-27國家中,印度每10萬人的公路密度較低,近年基礎設施正持續升級。
印度有經營定期航班的航空公司共14家,私有民營航空公司占據了國內80%以上的市場份額,2015年印度國內旅客空運量達到8109.2萬人次。2011年統計印度真正暢通無阻的高速公路總里程則約950公里,道路密度高,將鄉村可行汽車的泥路也算在內達330多萬公里[65]。
地方經濟

國際貿易
國有企業
經濟趨勢
高盛預測:「從2007~2020年間,印度人民的GDP將會翻倍」, 且人口年輕比例較高在2043年經濟總量將有機會超越美國。[67]報告指出,如果達到預期的成長率,未來數十年印度將持續做為「世界經濟的動力」。[67]
在2017年的各國經商容易度列表中,印度位列第130名,落後於中國(第78名)、伊朗 (第120名)和越南(第82名)。
「高盛做為私人金融機構,該預測是高盛為配合金磚四國的投資炒作提供材料,例如金融自由化並不是繁榮必備要素反而造成金融海嘯,而大學和教育提高並不能解釋諸多歐美大學年輕人低就和失業的現象,同樣大學畢業的年輕人卻因不同科系、家世而有相差甚大的就業結果。[69]。
2012年上半印度經濟成長5.3%為9年來最低,外資熱錢撤出後標普公司將印度前景調為負向,兩年內可能調為垃圾債等級,主因為印度的結構有雙赤字危機,財政赤字為金磚國中最重且外貿是逆差。印度石油80%依賴進口且有能源補貼政策和凍漲政策,2000年後油價漲幅最高達188%而同期印度國內油價只上漲33%,就是因補貼政策造成。
2012年後國際經濟不佳40%的外資撤出沒有外銷產業又內需貧弱的印度,盧比貶值,進口石油變貴,能源補貼政策的赤字更形擴大,官方被迫調漲油價10%卻造成政治動盪和五月大罷工,在選舉制的環境下只好取消漲價,形成雙赤字困境;繼續能源補貼的巨大赤字讓政府沒有餘錢做投資和建設,暫停補貼的高油價和通膨又會拖垮內需為主的印度經濟。[70]
註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