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金磚國家
新兴市场国家及政府间组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金磚國家(英語:BRICS)為一個由新興市場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其創始會員國為巴西(Brazil)、俄羅斯(Russia)、印度(India)及中國(China)[註 1];2010年12月23日南非(South Africa)正式加入後稱金磚五國。2023年峰會後宣布擴充,邀請埃及、衣索比亞、伊朗、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根廷及沙烏地阿拉伯成為金磚國家的正式成員[1];然而阿根廷於新總統哈維爾·米雷伊上台後撤回入會申請[2][3][4],沙特其後亦稱需時慎重考慮入會事宜故暫緩申請[5][6]。2024年12月24日,俄羅斯宣布金磚國傢伙伴國名單,包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白俄羅斯、玻利維亞、古巴、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烏干達成為金磚夥伴國[7][8]。2025年1月6日,印度尼西亞成為金磚國家的正式成員[9]。2025年1月17日,奈及利亞成為金磚夥伴國[10]。2025年6月15日,越南成為金磚夥伴國。
金磚國家人口和國土面積在全球占有重要份額,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11]。組織中國家的共同點為領土面積大、人口多、開發中國家以及被認為有一定甚至巨大的發展潛力。所以可以說在可見的未來裡,這個組織或者組織中某個或多個國家會一定程度上的影響甚至領導全球經濟。
Remove ads
歷史

2001年,美國高盛公司首席經濟師吉姆·奧尼爾首次提出「金磚四國」這一概念[12],來自這四個國家的英文國名開頭字母所組成的詞BRIC,指巴西(Brazil)、俄羅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國(China),其發音同英文的「磚塊」(brick)一詞[13]。
2003年,奧尼爾在一份題為《與「金磚四國」一起夢想》的研究報告中預測,到2050年,世界經濟格局將重新洗牌,「金磚四國」將超越包括英國、法國、義大利、德國在內的西方已開發國家,與美國、日本一起躋身全球新的六大經濟體。[14]高盛這份報告出台後,中國、印度、俄羅斯和巴西作為新興市場國家的領頭羊,受到世界廣泛關注,「金磚四國」這一概念由此風靡全球。
另外,金磚四國的概念,有時也用來定義這四國在2002年所簽署關於貿易與合作的協定。實際上,由於高盛該份研究報告被廣為接受,金磚四國的概念被廣泛的用來定義這四個國家所組成的一個市場,甚至更一般的用來定義所有新興的工業國家。
最初「金磚四國」的國土面積占世界領土總面積的26%,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42%[15]。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2006年至2008年,金磚四國經濟平價增產率為10.7%。隨著四國經濟快速增長,其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
Remove ads

2010年12月23日,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與南非國際關係與合作部長邁特·恩科阿納─馬沙巴內通電話時表示,中國與俄羅斯、印度、巴西一致商定,吸收南非(South Africa)作為正式成員加入該合作機制,合稱金磚五國,2011年1月1日正式生效[16][17]。
2023年8月24日,在2023年金磚國家峰會上,埃及、衣索比亞、伊朗、阿聯四方獲接納為金磚國家成員,2024年1月1日正式生效[18]。這次擴張期望能提高新興市場的代表性,以及減低對美元的依賴。巴西總統於2023年8月甚至提出,金磚國家之間應該採用共同貨幣,以利跨國投資、貿易[19]。
這份邀請名單原本包括阿根廷,但在2023年阿根廷大選之後,有報道稱被提名為阿根廷外長候選人的黛安娜·蒙迪諾在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中表示「我們將停止與巴西和中國政府的合作」,同時聲稱阿根廷將不會加入金磚國家[20][21]。而後續蒙迪諾在接受阿根廷TN新聞電視台採訪時指出「他們說我們將與巴西和中國斷絕關係。這些都是沒有道理和邏輯的事情……」,為阿根廷與巴西和中國的關係作出了部分澄清,但沒有提及金磚國家[22]。12月1日,阿根廷當選總統哈維爾·米雷伊透過蒙迪諾表示確認暫不接受加入金磚的邀請,但保留日後重新考慮加入的權利。[23]12月29日,米雷伊本人代表阿根廷政府,再次寫信給金磚各成員國(包括新加入的4國)領導人確認阿根廷撤回加入申請。[4]
2024年1月,沙烏地阿拉伯並未如期確認加入金磚國家機制,但表示仍在檢視是否加入。[24] 同年10月22日,在於俄羅斯喀山召開的高峰會上,沙烏地阿拉伯派遣了外長費瑟親王(Prince Faisal bin Farhan)代表國王出席。在普丁主持的峰會現場,沙國旗幟與其他會員國並列,但在首腦團體合照期間,費瑟沒有上台。[25]
2024年7月28日,馬來西亞申請加入金磚國家合作機制。[26]除此之外,在同年10月24日在俄羅斯喀山舉辦的金磚峰會上,還邀請阿爾及利亞、白俄羅斯、玻利維亞、古巴、印度尼西亞、哈薩克斯坦、奈及利亞、泰國、土耳其、烏干達、烏茲別克斯坦和越南作為金磚夥伴國。[27]
2024年12月,俄羅斯總統助理烏沙科夫表示,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白俄羅斯、玻利維亞、古巴、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烏干達將於2025年1月1日正式成為金磚夥伴國。[28][29]
Remove ads

2025年1月6日,印度尼西亞正式加入組織。2025年1月17日奈及利亞正式成為金磚夥伴國[10]。2025年6月15日越南正式成為金磚夥伴國[30]。
研究報告

高盛的研究報告認為,印度、巴西、俄羅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經濟發展前景極好(截至2019年),四國將在2050年位列世界最強經濟體。這篇研究報告是由高盛的全球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主持編寫的。報告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在2041年超過美國從而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印度在2032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巴西將於2025年取代義大利的經濟位置,並於2031年超越法國;俄羅斯將於2027年超過英國,2028年超越德國;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四國合計的GDP可能在2041年超過西方六大工業國(G7中除去加拿大),這樣,到2050年,世界經濟格局將會大洗牌,全球新的六大經濟體將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國、印度、日本、巴西和俄羅斯。無論從任何方面講,它們都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實體。然而,必須指出的是,這四個國家,既不是像歐盟一樣的政治聯盟,又不是像東協一樣的貿易聯盟。但是,這四個國家已經逐步開始開展政治合作,來加強其政治地位,比如影響聯合國的決定;或者通過政治合作協議,來迫使美國讓步。
Remove ads
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俄羅斯、巴西和印度已經或者正在改變自己的政治體制,以適應全球資本主義。高盛預測,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分別將成為世界上最主要的製成品和服務提供者,其中中國盛產稀土,而巴西和俄羅斯相應的將成為世界上最主要的原材料提供者。鑒於巴西和俄羅斯可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提供所需的原材料,合乎邏輯的預測表明,金磚四國將更加廣泛的合作。據預測,「金磚四國」將有能力組成強大經濟集團,從而取代現在八國集團的地位。巴西盛產大豆和鐵礦石,而俄羅斯有極為豐富且豐沛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
早在冷戰結束時或更早時期,組成「金磚四國」的各國政府就都開始了經濟和政治改革,以使他們進入世界經濟。為了競爭,這些國家曾同時強調了教育,引進外資,國內消費和國內產業的發展。研究認為,印度有潛力成為在未來的30至50年裡「金磚四國」中發展最快的國家。主要原因之一是印度和巴西的勞動年齡人口數量的下降將晚於俄羅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31]
Remove ads
繼其最初的2004年「金磚四國」研究報告後,高盛世界經濟小組又發佈了後續報告。這份新的報告將分析結果更推進了一步,並著重聚焦在這四國經濟的發展將給世界市場帶來的影響。報告估計,金磚四國在世界經濟增長中的份額將從2003年的20%增長到2025年的40%。同時,他們的經濟總量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將從2004年的大約10%增至2025年的超過20%。而且,在2005年到2015年間,這些國家將有超過8億的人跨過$3,000的年收入門檻。據計算,在2025年這些國家將約有2億人的年收入超過$15,000。因此,市場需求的大回升將不僅僅影響必需品,也會影響到價格較高的品牌產品。報告指出,首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然後在10年之後是印度,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
儘管增長率結存果斷地活躍朝向金磚四國的經濟,高水準經濟地區個人財富程度會持續超越平均金磚四國水準。高盛證券估計到2025年八大工業國組織(G8)成員國地區的年收入會超過$35,000,反而只有2,400萬名金磚四國居民才有相同收入水準。報告強調指出印度能源的大型無效率,及引人注目地提及金磚四國在全球資本市場的極小代表權。過往矛盾凸顯金磚四國的龐大人口,而且使金磚四國的總財富相當容易使六國高峰會成員國地區失色,及同時令年收入會保持於當今工業國家基準之下。上述現象會持續影響全球市場;隨著跨國公司試圖從金磚四國的取得優勢,例如由金磚四國的龐大潛質市場生產廉價汽車及其他金磚四國居民負擔得起的產品,來替代昂貴的奢侈汽車品牌。
Remove ads
金磚峰會
2008年5月,「金磚四國」外長在俄羅斯葉卡捷琳堡舉行會談,並決定在國際舞台上進行全面合作。同年7月,「金磚四國」領導人在日本洞爺湖參加八國集團系列會議期間,曾舉行會晤。9月,「金磚四國」外長在俄羅斯葉卡捷琳堡舉行會議,就千年發展目標、南南合作、氣候變化、能源及糧食安全等問題進行了討論。11月,「金磚四國」財政部長在巴西聖保羅舉行會議,呼籲改革國際金融體系,使之能夠正確反映世界經濟的新變化。
有觀點認為金磚四國將形成一個「政治俱樂部」或「聯盟」,從而「把不斷增長的經濟力量,轉換為更大的地緣政治影響力」[32][33]。南非開普敦大學教授Robert Schrire認為,金磚具有向西方表態不追隨其領導模式的象徵意義,但在經濟效益上仍有限[34]。
此外,2011年11月至2019年6月,金磚國家領導人分別在G20峰會期間進行了九次非正式會晤。
各成員現任領導人
經濟指標

近年來,大部分金磚國家的經濟都出現一定程度的衰退。受油價下跌和西方國家因克里米亞危機的制裁所影響,2014年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萎縮0.6%,2015年第二季萎縮4.6%,第三季萎縮4.1%,盧布兌美元一度貶值至70元的水平。2015年巴西國內生產總值連續三個季度,第三季同比萎縮4.5%,財政預算赤字創20年來最高。[45]南非的經濟增長亦繼續放緩,2015年第三季國內生產總值僅增長0.7%,增長乏力且前景黯淡。中國的經濟也在2014年後出現了下行,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滑落到7%以下。如今金磚國家中只有中國和印度仍然維持較穩健的經濟水平。高盛在2015年因表現不佳,關閉了旗下的金磚國家(BRICs)基金。[46]
Remove ads
未來擴大
2022年,阿根廷確認應東道國中國邀請出席2022年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並表示希望永久加入該集團[48]。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四次會晤後,伊朗和阿根廷已就加入金磚國家提交申請[49]。沙烏地阿拉伯[50]對成為金磚國家的正式成員表示強烈興趣。
2023年8月8日,南非國際關係與合作部長娜萊迪·潘多爾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3個國家的領導人已正式表達加入金磚國家的意願。娜萊迪·潘多爾稱,這些國家包括阿爾及利亞、阿根廷、孟加拉國、巴林、白俄羅斯、玻利維亞、古巴、埃及、衣索比亞、宏都拉斯、印度尼西亞、伊朗、哈薩克斯坦、科威特、摩洛哥、奈及利亞、巴勒斯坦、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泰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委內瑞拉和越南。[51]
墨西哥、土耳其、巴基斯坦、烏拉圭、阿富汗、安哥拉、葛摩、剛果(金)、加彭、幾內亞比索、利比亞、緬甸、尼加拉瓜、南蘇丹、蘇丹、敘利亞、突尼斯、索馬利亞、烏干達和辛巴威等也表示有興趣加入金磚國家[52][53][54][55]。
2023年阿根廷大選之後,新任總統哈維爾·米雷伊於2023年12月29日確認阿根廷撤回加入申請。[23][4]
2024年5月28日,泰國內閣會議批准泰國加入金磚國家的意向書草案,並準備於短期內提交正式申請。[56]
2024年6月初,土耳其外長再度表達加入該集團的意願。[57]同月26日,馬來西亞加入金磚國家。金磚年度輪值主席國俄國外長拉夫羅夫並指出,該集團將暫時停止吸收新會員加入,而將致力於2023年以來新會員的整合。
2024年8月21日,亞塞拜然外交部表示,亞塞拜然已正式申請加入金磚國家合作機制。
阿爾及利亞曾於2023年提交加入金磚國家成員國的申請[58],但於2024年9月宣布撤回申請。[59]
2024年10月5日,敘利亞方面申請加入金磚國家。[60]但因敘利亞復興黨政權於2024年12月8日被推翻,未確定是否更動申請。
其他關係
2017年金磚國家廈門峰會提出「金磚+」概念,邀請新興市場國家和開發中國家參與金磚國家合作,出席的有埃及、幾內亞、墨西哥、塔吉克斯坦、泰國領導人。[61]
接受度
根據蓋洛普2023年10月至12月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全球近三分之一的人從未聽說過金磚國家,但西方國家對該聯盟的負面態度比其他國家要嚴重得多。最負面的態度出現在瑞典 (45%)、西班牙 (30%)、美國 (30%)、葡萄牙 (29%) 和烏克蘭 (29%),而最正面的淨態度出現在俄羅斯 (38%) ) 、伊朗(37%)、奈及利亞(36%)、沙烏地阿拉伯(33%)和馬來西亞(32%)。在印度,36%的人對金磚國家持正面看法,29%的人持負面看法。[62][63]
參見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