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原始達羅毗荼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原始達羅毗荼語是以歷史語言學方法構擬出的達羅毗荼語系的共同祖先。[1]:299它分化為原始北達羅毗荼語、原始中達羅毗荼語和原始南達羅毗荼語,分化時間尚無定論。[2]:492
歷史
原始達羅毗荼語沒有任何歷史記錄,是通過歷史語言學方法構擬出來的。它的使用時間約是公元前4千紀,公元前3千紀時開始分化。[3]:234
原始達羅毗荼語的起源與地域仍未有定論,目前的假說大都基於構擬出的原始達羅毗荼語詞彙。這樣的構擬基於現代不同語族(北達羅毗荼語族、中達羅毗荼語族和南北達羅毗荼語族)間的同源詞分析。[4] 據多里安·富勒(Dorian Fuller)(2007),原始達羅毗荼語的植物學詞彙是印度半島中部的熱帶亞熱帶乾燥闊葉林地帶特有的。這一區域從索拉什特拉和印度中部延伸至印度南部。[5]:353
據富蘭克林·索沃斯(Franklin Southworth) (2005),原始達羅毗荼語詞彙因種植業、畜牧業和漁獵上的高度集中,顯示出鄉村經濟的特點。不過,也有更複雜的、不是鄉村經濟能有的社會詞彙:[5]:353-354
這個證據仍不足以確定原始達羅毗荼語的使用地域。這些特徵可解釋為多個共時文化的綜合,如:[5]:353-354
Remove ads
音系
原始達羅毗荼語有5個元音,均有長短對立:*a、*ā、*i、*ī、*u、*ū、*e、*ē、*o、*ō。複元音*ai和*au分析為*ay和*av(或*aw)。[7]:342
原始達羅毗荼語有下列輔音(Subrahmanyam 1983:p40, Zvelebil 1990, Krishnamurthi 2003):
齒齦塞音*ṯ在許多後代語言中發展為齒齦顫音/r/。塞音形式仍保留在科塔語和托達語 (Subrahmanyam 1983). 馬拉雅拉姆語仍在雙音化時保持齒齦塞音。古泰米爾語中,如其他塞音,在詞首時會帶一個元音,也即*ṯ(或*ṟ)不出現在詞首。
軟齶鼻音*/ŋ/只出現在*k前,如同其多數後代語言一樣。因此,在原始達羅毗荼語中不應將其視作獨立的音素。它在馬拉雅拉姆語、貢德語、孔達語和彭戈語中仍為音素,是因為原來的*ṅk簡化成了*ṅ。(Subrahmanyam 1983)
音位學上看,北達羅毗荼語族語言庫魯克語、紹里亞帕哈里亞語和布拉灰語不能從原始達羅毗荼語的音系簡單分化而來。McAlpin (2003)[8]:521–546假設它們從原始達羅毗荼語的早期狀態分化而來,比傳統構擬的時間更早。他認為應該構擬更多塞音:
Remove ads
詞彙
下面是卡納塔克邦和安得拉邦南新石器時代文化發現的部分作物,附以富蘭克林·索沃斯(Franklin Southworth)(2005)的原始達羅毗荼語或原始南達羅毗荼語構擬。有時,原始形式的詞義與考古發現的作物種類有差別,如多枝臂形草和倒刺狗尾草兩種南新石器時代文化主食,分別對應高粱和小米的原始達羅毗荼語形式。這是因為早期達羅毗荼語使用者在它們傳入印度南部後,將原來的作物名稱重新賦義。[9]
Remove ads
原始達羅毗荼語基礎詞彙選自Krishnamurti (2003):[10]
- }
Remove ads
注釋
參考
另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