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達羅毗荼人

族群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达罗毗荼人
Remove ads

達羅毗荼人,也翻譯作德拉維達人印地語द्रविड़ प्रजाति馬拉雅拉姆語ദ്രാവിഡര്坦米爾語திராவிடர்,英語:Dravidian peoples),是印度的一個族群,共同點是母語為達羅毗荼語系,人口超過2.5億。達羅毗荼人大多分布在印度南部,約占印度人口的25%,其餘的分布在印度中部、印度東部斯里蘭卡孟加拉尼泊爾巴基斯坦伊朗東南部等地。

快速預覽 達羅毗荼人, 總人口 ...

詞源

漢語中達羅毗荼一詞在唐代的《大唐西域記》一書中已出現,該詞指代南印度的一個國家,玄奘和尚曾經到達這裡[1]

英語中的Dravidian一詞最早是羅伯特·考德威爾在他的達羅毗荼文法比較的書中借用梵文 drāvida一詞創造的,而drāvida一詞是公元7世紀的梵文文獻中用來指代南印度的坦米爾語的。

關於梵文的drāvida一詞的來源,學界有多種看法,這些理論大體上都圍繞著tamiẓ和drāviḍa兩個詞之間的關係而展開。澤維勒比爾等語言學家認為二者的來源關係乃是tamiẓ >drāviḍa,而其他人則認為它們遵循Dravida -> Dramila -> Tamizha或Tamil的發展方向。Dravida一詞也有可能來源於梵語的Drava,意即「水」或「海洋」,而Dravidian便是指代居住在海邊的印度人,即居住於三面環海的南印度地區的居民。

達羅毗荼語系語言學家巴德里拉朱·克里什那穆爾蒂曾指出:「draviḍa、dramila首先是用來指代一個民族,其次是一個國家。在西元前僧伽羅語文獻中,dameḍa-和damela-的前綴指代的是坦米爾商人。早期的佛教耆那教文獻則用damiḷa-的前綴來指代南印度居民(主要是坦米爾人);damilaraṭṭha-則是南印度一個非雅利安國家;dramiḷa-, dramiḍa, and draviḍa-這幾種變體是指代南印度的一個國家的。而damiḷa-的出現似乎要早於draviḍa-,後者可能是前者的梵文化形式。

Remove ads

達羅毗荼人的起源

一些人類學家認為他們是從地中海沿岸或小亞細亞進入印度的。遺傳學家卡瓦利-斯福扎認為達羅毗荼人的出現要晚於南亞次大陸說南亞語系的種族(比如蒙達語族的居民),而早於印歐語系人種的到來。另一些學者(J. Bloch與M. Witzel等)則認為,達羅毗荼人進入的時間要晚於印度-雅利安人創作出《梨俱吠陀》最古老部分的年代[2]。有些印度學者認為則他們源自印度次大陸,發源於今坦米爾納德地區[3][4][5]

一些語言學家認為,在印度-雅利安移民到來之前,達羅毗荼人遍布於印度半島,按這種理論的觀點,早期印度河流域文明,比如哈拉帕摩亨佐-達羅,有可能為達羅毗荼人所創造[6][7]

達羅毗荼人的概念

達羅毗荼(英語:Dravidian)一詞來源於梵文的Dravida,在歷史上曾用來指代坦米爾人[8]天主教宣教士羅伯特·考德威爾用這個詞來代表南印度的居民[9]。達羅毗荼人可能曾經廣泛分布在整個南亞次大陸,包括西北部地區[10],在公元前2000 - 公元前1500年,他們持續的由印度西北部遷往東南部,到了公元前1500年前後,可能已存在有北達羅毗荼、中達羅毗荼和南達羅毗荼三個方言群[11]。儘管歷史上達羅毗荼人和印度-雅利安人來源不同、且同樣生活在印度半島上,但今天「達羅毗荼人」和「印度-雅利安人」主要是根據語言和文化習俗來區分的。

族群組成和分布

達羅毗荼人由許多民族組成,其中包括:

Remove ads

達羅毗荼語系

達羅毗荼語系的語言包括泰盧固語坦米爾語卡納達語馬拉雅拉姆語圖盧語等共73種語言[12]。學界普遍認為,達羅毗荼語言對印度-雅利安諸語言語法結構的影響要大過後者對前者的影響,這可能是由於後者是建立在達羅毗荼語言底層之上的緣故[13]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content...

參見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