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友誼商店

中国国营商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友谊商店
Remove ads

友誼商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國營商店品牌,其前身是1951年起中央貿易部北京天津上海廣州瀋陽五個城市建立的高級消費品商店[1][2][3][4]。商店早期大多限服務於外賓外交官和黨政高級幹部,販賣各種歐美質優商品的特殊供應和市面上稀缺的商品,類似蘇聯小白樺商店,因此而一度成為「特權階級」的象徵[1][2][5][6]。1972年文化大革命後期僅特供外賓,文革結束後,黨和國家領導人可進入友誼商店購物,中央和地方其他領導需憑市委辦公室介紹信方能入店購買[1]

Thumb
廣州友誼商店時代廣場分店

改革開放後,1985年10月起友誼商店按系統、條線發放參觀券對內開放,其次是門售參觀券[1]。1989年7月,商店開始對市民開放[1]。20世紀90年代後,此類特供完全取消,各友誼商店轉型為一般的百貨商場並向公眾開放,與一般的高檔百貨商場無異[6]。在市場經濟的影響和衝擊下,只有北京、天津、上海和廣州等主要大城市的友誼商店經過所有權改革而得以繼續經營,大多地方的同名商店因政策性破產或者被同業兼併而結束營業[5][6]

Remove ads

歷史

毛澤東時期

Thumb
北京友誼商店

1951年5月起,效仿蘇聯開設小白樺商店中央人民政府貿易部在北京、天津、上海、廣州和沈陽5個城市建立了許多高級消費品商店,為黨政高階官員和外賓提供稀缺、緊備和質優商品的「特殊供應」,成為友誼商店的前身[1][2][3][4]。譬如,1952年10月,上海大廈底層開設「上海國際友人服務部」,當時這個商店規模並不大,很少有人知曉。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由於歐州國家的交往日漸頻繁,為了滿足外賓不斷擴大的購物需求,該商店進行轉型,在上海南京東路345號東海大廈開設「上海友誼商店」,1958年2月26日起試營業[3]。這是一家是專為外賓、僑民和首長幹部服務的綜合性商店,主要供應名特產和市場緊俏的食品、日用品以及進口商品[3]

1959年10月,廣州友誼商店的前身在南方大廈三樓開業,最初員工僅5人,店內只專為外賓、國際海員以及華僑提供高檔消費品,憑護照供應[3][7][8]。1964年,北京友誼商店在東華門大街25號開業,當時友誼商店最為獨特是主要服務的是外國來訪者、僑民和黨政高級幹部[2][4]。友誼商店的口號就是:「市面上有的商品,我們這裡要最好;市面上缺的商品,我們必須有;外國時興的,我們也得有!」[2][4] 服務員要求會說外語,特別是英語和日語[4]

Remove ads

改革開放後

Thumb
1982年的廣州友誼商店

1978年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並於中國大陸境內的各個主要大城市開設「友誼商店」,作為中國內地對外貿易方面的友誼之象徵[1][2][3]。商店售賣從西方國家進口的商品,例如花生醬和好時巧克力,以及中國大陸的工藝品,價格要比產地的市價高很多,但由於友誼商店壟斷售賣進口貨,顧客別無選擇[5]

1980年4月1日,中國國務院授權中國銀行發行外匯兌換券,外籍人士須將所持外幣兌換成外匯券,並在指定範圍內與人民幣等值使用,包括賓館、友誼商店、免稅店等等,也只有這些地方才有售賣被視為奢侈品的外國商品,譬如「人頭馬」的洋酒萬寶路香菸、日本彩電、瑞士手錶等[2][4][5]

在政治約束力影響下,開店伊始的友誼商店僅接受使用外匯兌換券來進行商品支付[6]。貨品包括未被審查的西方讀物如《紐約時報》,所以守衛會阻止任何貌似本國居民的人進入商店,而在門口則時常有路人駐足圍觀,並且由外往內、窺看商店裡到底賣什麼貨品。1985年10月起,按系統、條線發放友誼商店的參觀券對內開放,其次是門售參觀券;1989年7月,友誼商店對市民開放[1]。1994年,中國停止發行外匯券[5]

分布

北京/天津

更多資訊 所屬企業, 店名 ...

上海/廣州

更多資訊 所屬企業, 店名 ...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