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本省人
維基媒體消歧義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本省人,基於省籍區分而劃分的台灣族群,大略相當於台灣日治時期的本島人。為1945年10月25日國民政府接管台灣之後產生的名詞,是指1945年8月15日日本二戰投降前就已移民定居在台灣的中國大陸人,主要是指漢族閩南人與客家人,原住民也曾被中華民國政府列入本省人的範圍[1]。「外省人」是本省人的對應詞,係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國大陸各省移居臺灣的人(特別是1949年跟隨國共內戰失敗後隨國民政府撤退到台灣的),因為他們原先並非居住在臺灣省[2],而從臺灣清治時期、日治時期結束前為了生計來台灣開墾並定居在台灣的人的後代便稱為「本省人」。隨著時間的推移,第一代外省人的辭世、全球化及在地化的相互影響、多元文化的興起,「本省人」、「外省人」的分別已逐漸減弱。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09年12月27日) |
介紹
本省外省的區分,有時候並不如此的嚴苛,如二次大戰後來臺的文學家林語堂,依照慣例他是外省人。不過籍貫福建漳州平和的他就說過:「人家不覺得我是外省人,我自己也不覺得我是外省人,或許有時候人與人之間,溝通的語言是有親切感的。」林語堂認為語言亦是省籍區分的一大因素。林語堂也曾寫下《來臺後二十四快事》一則是:「初回祖國,賃居山上,聽見隔壁婦人以不乾不淨的閩南語罵小孩,北方人不懂,我卻懂。不亦快哉!」,另一是「到電影院坐下,聽見隔座女郎說起鄉音,如回故鄉。不亦快哉!」[3]
新加坡總理李光耀來臺時,出訪溪頭,總統蔣經國見其用閩南語與居民相談甚歡,感到沮喪。在國民黨會議上,與黨政要員們說:「我們一直想要打進臺灣人的圈子裏邊,臺灣人不習慣、不認同,因為我們不親切。我們就是先天劣勢,連李光耀都能跟臺灣人通話,我們不能。」蔣經國還沮喪的對立法委員康寧祥說:「國外的元首訪問臺灣,竟然可直接與臺灣民眾交談,而我身為臺灣的總統,不會講臺灣話,連李光耀與臺灣民眾說甚麼都聽不懂。」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說,有一年李光耀來訪,與蔣經國到溪頭,當時李光耀可直接用閩南語跟臺灣民眾溝通,讓蔣經國好羨慕,蔣經國自慚自己身為國家領導人,反而聽不懂臺灣民眾說甚麼,於是才開始學,到蔣後期,雖仍不太會講,但聽都已經聽得懂。[4][5][6]
綜上所述,「本省人」一詞除了作為指示省籍的本義之外,很多時候也有作為指示身家背景的涵義。因此即使彼此的居住地或出生地皆為臺灣,卻仍有本省與非本省的區別。臺灣史上,族群為爭奪商業、土地與水源等利益,福佬人、客家人、原住民族之間發生過不少激烈血腥的械鬥。然隨著歷史的流轉以及日本人等新勢力的出現而使本省人族群之間的裂痕逐漸淡化。且戰前來台者並非皆為閩南、客家地區所移民,亦有畬族、回族等非漢族來源等。隨著國民黨政府遷居台灣的外省人,自認與近年來台的陸籍人士有區別。
Remove ads
暱稱
臺灣本島輪廓類似番薯之形狀,故臺灣閩南人往往以「番薯仔」自稱。與蕃薯相對,而以「芋仔」稱呼二次大戰結束後由中國大陸遷居來台的外省人,如習慣稱呼年紀較大的外省軍人為「老芋仔」。有些臺灣人與外省人通婚的後代,會被戲稱為「芋仔番薯」。
統計
- 1992年6月29日戶籍法修正,廢除籍貫登錄。
Remove ads
參見
注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