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臺灣水庫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由於地勢陡峻,河川河床比降極大,遇雨則山洪暴漲,氾濫成災,逢旱則乾涸見底,用水缺乏,唯一治本之道為興築水庫水壩,以達到有效治理河川,蓄水,增加灌溉、發電、工業及公共給水等標的用水,兼收防洪息災,增加農工生產,發展觀光事業等功效。河川短小爲興建水庫之主因。

台灣早年即有水庫之建設,至2024年為止,台灣公告水庫計有95座,合計最新施測總容量有20億5,888萬立方公尺,合計最新施測有效容量19億8,745萬立方公尺,以曾文水庫最大,最新施測總容量5億613萬立方公尺,最新施測有效容量5億475萬立方公尺。綠島有1座,澎湖有8座,金門13座以及馬祖7座水庫。
水庫總放水量包括消耗性用水及非消耗性用水,消耗性用水量包括灌溉、生產及工業用水,90年全年由水庫供應者計47.9億立方公尺;非消耗性用水是指發電用水,其中由水庫供應部分為94.8億立方公尺。90年全年水庫放水量為119億立方公尺,因兩者重複使用,故總放水量非兩者之和。
台灣水庫管理相關單位有,經濟部水利署(北、中、南區水資源分署)、臺灣自來水公司、臺灣電力公司、臺北市政府臺北翡翠水庫管理局、農田水利署苗栗管理處、嘉南農田水利會等單位,中華民國管轄之福建省亦有金門縣與連江縣自來水廠分別管理兩地區水庫。
Remove ads
防洪工程
台灣主要河川防洪工程,大多於日治時代即有規劃實施,但因設備簡陋,一遇洪水即行潰決,戰後為免災害,於1950年至1957年間,將日本人未完成及興建中之計畫逐步實施,並注意提防附屬構造物之養護等;1958年起,為適應人口增加需要,及配合經建政策,開始進行河系治理,即在河川上游實施水土保持工作,下游興建防洪設施,以策整體流域安全。
由於防洪工程之重要性隨經濟發展不斷提高,政府在1979年至1985年推行之十二項建設第9項納入「修建台灣西岸海堤及全島重要河堤計畫」,並持續在1986年至1991年十四項建設第9項列入「繼續河海堤計畫」,1992年至1997年推動之國家建設6年計畫列入「河海堤後續六年計畫」。
日治時代興修之水庫
運用標的 | 水庫名稱 |
單目標 | 灌溉:虎頭埤水庫、烏山頭水庫(1930年)、內埔子水庫(1942年)、上茄苳埤(1942年)、番子田埤 、美濃湖水庫(1920年)、觀音湖水庫(1920年)
給水:暖暖水庫(1926年)、蘭潭水庫(1944年)、粗坑壩(1909年) |
多目標 |
戰後重要水庫竣工時間
時間
|
水利設施
|
1947
|
台灣省政府成立,設建設廳水利局
|
1949
|
經濟部水利司成立
|
1953
|
阿公店溪阿公店水庫竣工
|
1955
|
經濟部成立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
|
1956
|
建設廳水利局改制為台灣省水利局
|
1959
|
霧社溪霧社水庫竣工
|
1960
|
中港溪大埔水庫竣工
|
1961
|
大甲溪谷關水庫竣工
|
1964
|
大漢溪石門水庫竣工
|
1970
|
後龍溪明德水庫竣工
|
1973
|
曾文溪曾文水庫竣工
|
1974
|
大甲溪德基水庫竣工
|
1977
|
大甲溪石岡壩竣工
|
1978
|
新店溪直潭堰竣工
|
1980
|
基隆河新山水庫竣工
|
1983
|
淡水河鳶山堰竣工
|
1984
|
|
1985
|
頭前溪寶山水庫竣工
|
1987
|
|
1992
|
大安溪鯉魚潭水庫竣工
|
1993
|
曾文溪南化水庫竣工
|
1995
|
牡丹鄉牡丹水庫竣工
|
1996
|
經濟部水資源局成立
|
1997
|
台灣省水利局改制為台灣省水利處
|
1998
|
|
1999
|
|
2001
|
大安溪鯉魚潭水庫二期工程士林攔河堰竣工
|
2002
|
經濟部水利署成立
|
2015
|
湖山水庫竣工
|
主要水庫列表
Remove ads
其他水庫列表
![]() | 此章節的準確性有爭議。 |
Remove ads
Remove ads
各水庫位置圖
參見
參考著作
- 《21世紀自來水事業發展目標與策略研究》,李錦地計畫主持; 劉家堯協同主持,經濟部水利署,民95,GPN1009500930。
- 《水資源白皮書》,水利署綜合企劃組執行編輯,經濟部水利署,民95,ISBN 986-00-3781-7。
- 《臺灣地區水資源史》,吳建民總編輯;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編輯,2000,ISBN 957-02-7238-4。
註釋
相關聯結
引用錯誤:頁面中存在<ref group="註">
標籤,但沒有找到相應的<references group="註" />
標籤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