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君王堂

中国上海市的天主教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君王堂
Remove ads

君王堂又名帝王堂耶穌善牧堂,是中國上海市的一座天主教堂。舊堂建於民國17年(1928年),位於法租界中心的蒲石路(今長樂路)165號,東臨聖母院路(今瑞金一路),西面毗鄰華懋公寓(今錦江飯店),對面是震旦女子文理學院(今上海社會科學院址)及震旦女中;1993年建設新堂,位於原盧灣區、現黃浦區鉅鹿路361號[1]。該堂以基督普世君王節為本堂瞻禮日[2]

快速預覽 君王堂, 國家/地區 ...
Remove ads

歷史

1949年以前

君王堂由天主教南京宗座代牧區輔理主教惠濟良創建於民國17年(1928年),當年建成,12月23日由上海耶穌會會長山宗泰主持了祝聖儀式。因該堂東臨聖母院路,在1933年土山灣印書館出版的《上海教區》地圖中被標記為「聖母院路」堂口。該堂由美國加利福尼亞耶穌會會士管理,並作為該會省在上海的辦事處(該會省還負責在揚州監牧區傳教,以及上海的金科中學虹口耶穌聖心堂)。民國32年(1933年),正式成為法租界內專門為外國天主教徒服務的堂口,且定為英語堂口,第一任本堂司鐸為籍耶穌會傳教士麥道南,主要服務於操英語的在滬洋行的外籍職員;每到大瞻禮日,也有外國駐滬領事和軍官以及他們的家屬等來望彌撒[2]。那時,中國教友不准進堂參與彌撒,幾經交涉鬥爭,才准進入[1]。比較有名的中國教友有京劇演員言慧珠等。上海教區有多處堂口帶有外國僑民色彩,比如洋涇浜聖若瑟堂虹口耶穌聖心堂,但在君王堂這裡反映得最為明顯。此處同樣還有一個在窮人中服務的天主教慈善聯合會。堂區同時經營若翰納公學[3]

君王堂同樣也是徐州府傳教區和加拿大耶穌會的帳房所在地,由桑經農神父擔任帳房神父[3]

君王堂建堂初期有信徒1700多人[4]。1949年,該堂區有教友2309人[5]

Remove ads

1949年至1978年

上海解放後,君王堂並未關閉。1950年,全年進行彌撒祭禮2611次[4]

1951年11月13日,龔品梅主教與耶穌會格壽平會長在君王堂為殉教張伯達神父舉行致命者彌撒聖祭。

1951年2月1日,天主教震旦大學被政府接收,傳教士退出學校,於是該校天主教學生的神師朱樹德改任君王堂本堂神父,朱洪聲任副本堂,兩人都曾在海外留學,知識淵博,信仰熱誠。朱樹德神父在君王堂成立大專教理小組[6],邀請蔡石方、陳天祥、陳雲棠等神父講道,吸引了五、六十位青年學生熱誠投入宗教生活[7]。當時君王堂的唱經班也頗具水準,美國神父柏世安的男低音,陳奇妍的女高音,和陳魯似的電子琴,以及男女四、五部合唱,吸引許多教友,以致堂內總是爆滿[8]

1953年5月11日(中華聖母瞻禮日)下午,根據龔品梅主教指定,在君王堂大草坪舉行了盛大的天主教上海教區恭迎聖母儀式。大專院校的公教青年團團員抬著法蒂瑪聖母像在前引導,後面是熱切而龐大的教友隊伍,龔品梅主教在台上檢閱,宣布奉獻上海教區於聖母,並鼓勵教友搶救靈魂,青年學生完全奉獻[8]

1953年6月15日夜,上海市公安局同時搜查帝王堂等處天主教機構,逮捕13名「帝國主義間諜」,君王堂的本堂神父朱樹德,以及外籍神父,包括斐有文神父(Fr. Thomas Philips)、何雍之神父(Fr. John Houle)、金理福神父(Fr. John Clifford)等都在這時被捕,判處徒刑,皋石室神父(Fr. Joseph Gatz)和柏世安神父(Fr. John Palm)則被關在三樓氣樓,數月後驅逐出境。6月17日,以帝王堂為中心的一批教徒和公教青年團團員進行示威[9]。堂內聚集大批教友不斷念玫瑰經,等候神父,於是警方批准朱洪聲神父每天早晚出來兩次做彌撒。1954年4月,解放軍退出君王堂。1955年9月8日夜,上海市公安局出動大批警力,君王堂本堂神父朱洪聲龔品梅主教以及30多名神父同時被捕。此後君王堂繼續開放。1959年調整活動場所時,君王堂繼續作為盧灣區保留下來的2座天主教教堂之一[4]

在整個50年代,該堂宗教活動頻繁,信徒人數有較大增長,到1961年達到2309人[4]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君王堂被盧灣區造反派組織占用,後由上海畫院油畫雕塑創作室占用。

1978年以來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宗教政策調整,君王堂重新歸還上海教區。1982年,因興建新錦江大酒店工程需要,經協商,決定移新址建堂。1985年,拆除教堂,用於建造新錦江大酒店

1991年,君王堂新堂在鉅鹿路361號底樓新址開堂。1993年4月25日,君王堂新堂由金魯賢主教舉行開堂彌撒。新堂建築面積250平方米[5]。同年始,天主教上海教區的英語彌撒設在君王堂新堂。英文彌撒參與者以在滬工作的外籍人員及他們的家屬為主,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10]。2002年遷至重慶南路聖伯多祿堂。現在該堂主日只有中文彌撒,約300人參加。

1987年,光啟音樂學校創辦,同年9月5日開學。該校是由天主教上海教區創辦、委託上海天主教知識分子聯誼會申請註冊並由光啟進修學校董事會領導的教育機構。光啟音樂學校是教會內的稱謂,按照民辦教育相關法規,在上海市教委註冊為「上海黃浦區光啟進修學校」。該學校先後開設法語、德語、英語等語種及計算機教學班。2008年,光啟進修學校調整自身定位,學校由原外語和計算機教學轉成光啟音樂學校。9月9日舉行音樂專業開學典禮[11]

上海教區學術出版機構光啟社在1993年時也曾遷至君王堂,1998年10月又遷到重慶南路聖伯多祿堂[12],現則位於徐家匯漕溪北路中金國際廣場內[13]

1998至2005年,上海市天主教愛國會會址設在君王堂內[10]

2024年,君王堂閉堂進行內部軟裝修。同年底開堂。現在該堂的彌撒時間是:(周二)19:00、(周三、周四)7:30;(主日)10:00[14]。2024年1月8日,馬大超神父被任命為本堂司鐸、光啟音樂學校校長[15]

Remove ads

建築

君王堂舊堂是混凝土建築,外觀方形[3],內部裝修精美,教堂後面有兩塊很寬闊的草坪。建築外觀帶有類似古羅馬柱式風格的山牆,北端臨街一側有一圓形小穹頂,在上海聖堂中可謂獨一無二。內部裝修也十分精美。堂區還特別設有帶彈子房、乒乓房、羽毛球場、網球場、茶點室等娛樂休閒設施的俱樂部[1],供教友們享用。俱樂部功能之齊全,為上海各教堂所獨有。每到主日,更是熱鬧非凡。人們在彌撒後紛紛留下,於俱樂部內喝咖啡、吃點心,或打球、或聊天,也可參加唱經班、聖經組等活動。而聖堂前的大草坪占了堂區一半以上的面積,是孩子們嬉戲玩耍的好去處。那時教區的一些大型活動,也多選擇在這個大草坪舉辦[2]

Thumb
君王堂內巨幅彩色馬賽克鑲嵌壁畫耶穌善牧

君王堂新堂設在鉅鹿路361號大樓底部,建築面積 540平方米,外觀上簡潔、現代。最大的亮點是在聖堂內的整面左牆,這是一面用20多種顏色、26萬多塊2厘米見方的馬賽克,以人工拼貼成長20米、寬6米的巨大「耶穌善牧」聖像的牆面,故也被稱為「耶穌善牧堂」[1]。近年來,依靠教友們的捐助,堂區重置了祭台和座椅,將屬於堂區使用的二樓的3個房間進行了重新分割裝修,打造了一間更適合孩子們使用的教室,以及適合小型聚會的大廳和兵乓室。到了主日天,彌撒期時孩子們按年齡分教室上主日學,彌撒後有唱經班活動、信仰生活分享。凡此種種,仿佛依稀呈現出君王堂過往的一些特色服務項目[2]

Remove ads

相關文學創作

金宇澄的小說《繁花》(2012年)中,描寫在文化大革命中,主角滬生目睹君王堂被拆平,以及一位中年男教師自殺的場景。原址興建起一座高達12.26米的主席像[16]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