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唐朝年號列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由漢族為主建立的、多民族統一的一個朝代,公元618年,高祖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公元690年,武則天代唐稱帝,建立武周。公元705年,武則天退位,中宗繼位,恢復唐朝。到公元907年由朱溫建立的後梁取代為止,共歷時290年[1]。

唐朝延續著漢武帝時期以來的年號紀年法。唐朝的年號特點有四點:其一,逾年改元和當年改元併存。其二,年號數量多、改元頻繁,約佔中國年號總數的8.23%,是中國古代年號數量較多的朝代之一[註 1]。其三,始創年號編制新方法,從前任帝王年號中各選取一字組合成新的年號,比如「貞元」便由「貞觀」、「開元」各取一字組合而成。其四,出現重複使用的年號,比如高宗和肅宗各自使用「上元」年號[2]。
唐朝改元的原因,主要有新君即位、祥瑞、祭祀、祈福消災、重大政治事件等五類[3]。年號也反映了唐朝皇帝的思想內涵:例如武則天的光宅、永昌、天授、如意、神功,充滿了吉利祥瑞的語意;長壽、延載、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久視、長安,反映了武則天晚年渴望長壽的強烈心理[4]。唐朝亦有不少的人事物,在當代及後世以年號來冠名及命名,舉例有中國歷史上文治武功都頗有成就的「貞觀之治」及「開元盛世」[5],記錄太宗與大臣問答名言的《貞觀政要》[6],因高宗泰山封禪而改名的「乾封縣」[7],乾封年間鑄造的「乾封泉寶」[8],盧綸等10位詩人為代表的「大曆十才子」[9]等等。
唐朝20多位皇帝當中,使用的年號最多、改元最為頻繁的是高宗和武則天;高宗在位33年,使用了14個年號;武則天稱帝15年,使用了14個年號[10],且幾乎每年更換一次,甚至有一年內更改兩次[4],如果把太后臨朝稱制期間計入[註 2],則使用了20個年號[11]。武則天還依照周曆更改正朔,改永昌元年十一月為載初元年正月,十二月為臘月,正月為一月,沿用到久視元年十月就恢復成舊正朔[4]。肅宗時也曾短暫改制,去年號,採帝王紀年,以子月為歲首;經歷了七個月後,恢復成年號紀年及正月為歲首的制度[12]。
下表列出唐朝(包括武周)使用的76個年號,以及預定啟用但後來取消的通乾、永新2個年號。年號含義以段勇、何磊、王曉、劉新方四位學者的論文研究為主,無結論則以空白表示。各年號的使用時間出自劉昫《舊唐書》、歐陽脩《新唐書》以及司馬光《資治通鑑》。
Remove ads
唐朝年號
更多資訊 年號, 君主 ...
年號 | 君主 | 啟用日期 (西曆) |
停用日期 (西曆) |
使用年數 | 改元原因 | 年號含義 | 備註 | 來源 |
---|---|---|---|---|---|---|---|---|
武德 | 高祖 李淵 |
元年五月二十日 (618年6月18日) |
九年十二月三十日 (627年1月22日) |
9年 | 新君即位 | 武,繼承;德,德政 接續繼承古聖賢王德政善政[13] |
武德九年八月九日太宗繼位[註 3]。 | [17][18][16][19] |
貞觀 | 太宗 李世民 |
元年正月初一日 (627年1月23日) |
二十三年十二月三十日 (650年2月6日) |
23年 | 新君即位 | 貞,正常;觀,諦視 以正道示人,以正道示天下[20] |
宋代避諱宋仁宗的名字,多稱「真觀」或「正觀」[21][22]。 貞觀二十三年六月一日高宗繼位。 |
[17][19][23] |
永徽 | 高宗 李治 |
元年正月初一日 (650年2月7日) |
七年正月初六日 (656年2月6日) |
7年 | 新君即位、祈福消災 | 永,長;徽,善 永久長遠之善[24] |
[17][23][25] | |
顯慶 | 元年正月初七日 (656年2月7日) |
六年二月二十九日 (661年4月3日) |
6年 | 重大政治事件 | 唐代避諱中宗的名字,多稱「明慶」或「光慶」[22][26]。 | [17][25][27] | ||
龍朔 | 元年二月三十日[註 4] (661年4月4日) |
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664年2月1日) |
3年 | 祥瑞 | [28][27][30] | |||
麟德 | 元年正月初一日[註 5] (664年2月2日) |
三年正月初四日 (666年2月13日) |
3年 | 祥瑞 | [28][30][31] | |||
乾封 | 元年正月初五日 (666年2月14日) |
三年二月十一日 (668年3月28日) |
3年 | 祭祀 | [28][31][32] | |||
總章 | 元年二月十二日[註 6] (668年3月29日) |
三年二月三十日 (670年3月26日) |
3年 | 重大政治事件 | [28][32][37] | |||
咸亨 | 元年三月初一日 (670年3月27日) |
五年八月十四日 (674年9月19日) |
5年 | 祈福消災 | 咸,皆悉;亨,嘉美 天地調和,萬物欣欣向榮[38] |
[28][37][39] | ||
上元 | 元年八月十五日 (674年9月20日) |
三年十一月初七日 (676年12月17日) |
3年 | 祈福消災 | 期望上元天官的賜福[40] | [28][39][41] | ||
儀鳳 | 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註 7] (676年12月18日) |
四年六月初二日 (679年7月14日) |
4年 | 祥瑞 | [28][41][43] | |||
通乾 | 未正式使用 | 預定於儀鳳四年正月一日啟用,然而未及正式改元即被取消。 | [44][45][46] | |||||
調露 | 元年六月初三日 (679年7月15日) |
二年八月二十二日 (680年9月20日) |
2年 | 祈福消災 | [28][43][47] | |||
永隆 | 元年八月二十三日 (680年9月21日) |
二年九月二十九日 (681年11月14日) |
2年 | 重大政治事件 | 唐代避諱玄宗的名字,多稱「永崇」[26]。 | [28][47][48] | ||
開耀 | 元年九月三十日[註 8] (681年11月15日) |
二年二月十八日 (682年4月1日) |
2年 | 祈福消災 | [28][48][52] | |||
永淳 | 元年二月十九日[註 9] (682年4月2日) |
二年十二月初三日 (683年12月26日) |
2年 | 重大政治事件 | [28][52][54] | |||
弘道 | 元年十二月初四日[註 10] (683年12月27日) |
元年十二月三十日 (684年1月22日) |
1年 | 光宣道化,弘揚道教[56] | 弘道元年十二月十一日中宗繼位[註 11]。 | [28][54][59] | ||
嗣聖 | 中宗 李顯 |
元年正月初一日[註 12] (684年1月23日) |
元年二月初六日 (684年2月26日) |
1年 | 新君即位 | [61][59][62] | ||
文明 | 睿宗 李旦 |
元年二月初七日[註 13] (684年2月27日) |
元年九月初五日 (684年10月18日) |
1年 | 新君即位 | 光照四方,君臨天下[64] | [61][62][65] | |
光宅 | 元年九月初六日[註 14] (684年10月19日) |
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685年2月8日) |
1年 | 《尚書·堯典》:「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將遜於位,讓於虞舜,作《堯典》。」 | [61][65][67] | |||
垂拱 | 元年正月初一日 (685年2月9日) |
四年十二月三十日 (689年1月26日) |
4年 | 帝王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68] | [61][67][69] | |||
永昌 | 元年正月初一日 (689年1月27日) |
元年十月三十日 (689年12月17日) |
1年 | 祥瑞、祭祀、重大政治事件 | 更改曆法,改永昌元年十一月一日為載初元年正月一日。 | [61][69][70] | ||
載初 | 元年正月初一日 (689年12月18日) |
元年九月初八日 (690年10月15日) |
1年 | 祭祀、重大政治事件 | 以子月為歲首。 | [61][70][71] |
關閉
更多資訊 年號, 君主 ...
年號 | 君主 | 啟用日期 (西曆) |
停用日期 (西曆) |
使用年數 | 改元原因 | 年號含義 | 備註 | 來源 |
---|---|---|---|---|---|---|---|---|
天授 | 則天帝 武曌 |
元年九月初九日 (690年10月16日) |
三年三月二十九日 (692年4月21日) |
3年 | 新君即位 | 上天授予君權[72] | 以子月為歲首,改國號為周[註 15]。 | [61][71][73] |
如意 | 元年四月初一日 (692年4月22日) |
元年九月初九日 (692年10月22日) |
1年 | 祈福消災 | 對天授以來內外諸事均感如意[72] | 以子月為歲首。 | [61][73][74] | |
長壽 | 元年九月初十日[註 16] (692年10月23日) |
三年五月初十日 (694年6月8日) |
3年 | 祈福消災 | 祈求健康長壽[72][76] | 以子月為歲首。 | [61][74][77] | |
延載 | 元年五月十一日[註 17] (694年6月9日) |
元年十月三十日 (694年11月22日) |
1年 | 延續武周皇祚[79] | 以子月為歲首。 | [61][77][80] | ||
證聖 | 元年正月初一日[註 18] (694年11月23日) |
元年九月初八日 (695年10月21日) |
1年 | 重大政治事件 | 佛教用語,意為證入聖果[82] | 以子月為歲首。 | [61][80][83] | |
天冊萬歲 | 元年九月初九日[註 19] (695年10月22日) |
二年臘月初十日 (696年1月19日) |
2年 | 仰仗佛法庇護,武周皇祚國運長久[82] | 以子月為歲首。 | [61][83][85] | ||
萬歲登封 | 元年臘月十一日 (696年1月20日) |
元年三月三十日 (696年5月6日) |
1年 | 祭祀 | 萬歲,武則天;登封,在嵩山舉行封禪[82] | 以子月為歲首。 | [61][85][86] | |
萬歲通天 | 元年四月初一日
[註 20] |
二年九月初八日 (697年9月28日) |
2年 | 祭祀 | 武則天祚求上天庇佑、風調雨順、社會安寧[89] | 以子月為歲首。 | [61][86][90] | |
神功 | 元年九月初九日[註 21] (697年9月29日) |
元年閏十月三十日 (697年12月19日) |
1年 | 重大政治事件 | 平定契丹之亂係天助所致[92] | 以子月為歲首。 | [93][90][94] | |
聖曆 | 元年正月初一日 (697年12月20日) |
三年五月初四日 (700年5月26日) |
3年 | 祭祀 | 永享太平盛世[95] | 以子月為歲首。 | [93][94][96] | |
久視 | 元年五月初五日 (700年5月27日) |
二年正月初二日 (701年2月14日) |
2年 | 祈福消災 | 對長生長壽的追求與嚮往[97] | 久視元年十月起恢復以寅月為歲首[96]。 | [93][96][98] | |
大足 | 元年正月初三日[註 22] (701年2月15日) |
元年十月初二日 (701年11月6日) |
1年 | 祥瑞 | [93][98][100] | |||
長安 | 元年十月初三日[註 23] (701年11月7日) |
四年十二月三十日 (705年1月29日) |
4年 | 祈福消災 | 削弱武氏勢力,鞏固太子地位,以達長治久安的目地[97] | [93][100][102] | ||
神龍 | 元年正月初一日[註 24] (705年1月30日) |
三年九月初四日 (707年10月4日) |
3年 | 以神龍比喻自己是真龍天子[105] | 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五日中宗繼位。二月四日,復國號為唐[註 25]。 | [93][102][107] |
關閉
更多資訊 年號, 君主 ...
年號 | 君主 | 啟用日期 (西曆) |
停用日期 (西曆) |
使用年數 | 改元原因 | 年號含義 | 備註 | 來源 |
---|---|---|---|---|---|---|---|---|
景龍 | 中宗 李顯 |
元年九月初五日 (707年10月5日) |
四年六月初三日 (710年7月4日) |
4年 | [93][107][108] | |||
唐隆 | 殤帝 李重茂 |
元年六月初四日 (710年7月5日) |
元年七月十九日 (710年8月18日) |
1年 | 新君即位、祈福消災 | 唐代避諱玄宗的名字,多稱「唐元」、「唐興」或「唐安」[109]。 唐隆元年六月七日殤帝繼位,六月二十四日睿宗繼位。 |
[93][108][110] | |
景雲 | 睿宗 李旦 |
元年七月二十日 (710年8月19日) |
三年正月十八日 (712年2月29日) |
3年 | 新君即位、祥瑞 | [93][110][111] | ||
太極 | 元年正月十九日 (712年3月1日) |
元年五月初二日 (712年6月10日) |
1年 | [93][111][112] | ||||
延和 | 元年五月初三日 (712年6月11日) |
元年八月初六日 (712年9月11日) |
1年 | 延和元年八月三日玄宗繼位[註 26]。 | [93][112][114] | |||
先天 | 玄宗 李隆基 |
元年八月初七日 (712年9月12日) |
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713年12月21日) |
2年 | 新君即位 | 先天,先於天象 在天象尚未出現變化前,採取措施預防,則不違背天意,順乎人意[115] |
[116][114][117] | |
開元 | 元年十二月初一日 (713年12月22日) |
二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742年2月9日) |
29年 | 開闢新紀元[118] | [116][117][119] | |||
天寶 | 元年正月初一日 (742年2月10日) |
十五載八月十五日 (756年9月13日) |
15年 | 祥瑞 | 天,上天;寶,靈符 皇帝受命於天的符命之書[120] |
天寶三年正月一日起改「年」為「載」。 天寶十五載七月十二日太子李亨在靈武繼位改元,在成都的玄宗得知太子己經繼位,於八月十六日退位為太上皇。 |
[116][119][121] | |
至德 | 肅宗 李亨 |
元載七月十二日 (756年8月12日) |
三載二月初四日 (758年3月17日) |
3年 | 新君即位 | 稱「年」為「載」。 | [116][121][122] | |
乾元 | 元年二月初五日[註 27] (758年3月18日) |
三年閏四月十八日 (760年6月6日) |
3年 | 重大政治事件 | 整頓乾坤、再造天下自許[118] | 乾元元年二月五日起復「載」為「年」。 | [116][122][124] | |
上元 | 元年閏四月十九日[註 28] (760年6月7日) |
二年九月二十日 (761年10月22日) |
2年 | 祈福消災 | 上元二年九月二十一日去年號,稱元年,以建子月為歲首。 | [116][124][126] | ||
(無) | 二年九月二十一日 (761年10月23日) |
元年建巳月十四日 (762年5月13日) |
2年 | [126][127][128][129] | ||||
寶應 | 元年四月十五日[註 29] (762年5月14日) |
二年七月初十日 (763年8月23日) |
2年 | 祥瑞 | 寶應元年四月十五日起恢復寅正,四月二十日代宗繼位[註 30]。 | [116][127][133] | ||
廣德 | 代宗 李豫 |
元年七月十一日[註 31] (763年8月24日) |
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765年1月25日) |
2年 | 新君即位 | 廣先聖之德,施李唐之德政[135] | [116][133][136] | |
永泰 | 元年正月初一日[註 32] (765年1月26日) |
二年十一月十一日 (766年12月17日) |
2年 | 祈福消災 | 立大中之道[139] | [116][136][140] | ||
大曆 | 元年十一月十二日[註 33] (766年12月18日) |
十四年十二月三十日 (780年2月10日) |
14年 | 大力革新,行匡救治世之法[139] | 大曆十四年五月二十三日德宗繼位。 | [116][140][142] | ||
建中 | 德宗 李适 |
元年正月初一日 (780年2月11日) |
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784年1月26日) |
4年 | 新君即位 | [143][142][144] | ||
興元 | 元年正月初一日 (784年1月27日) |
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785年2月13日) |
1年 | 重大政治事件 | [143][144][145] | |||
貞元 | 元年正月初一日 (785年2月14日) |
二十一年八月初四日 (805年8月31日) |
21年 | 從年號「貞觀」「開元」各取一字[146] 貞正守一,致世太平[118] |
貞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六日順宗繼位。 | [143][145][147] | ||
永貞 | 順宗 李誦 |
元年八月初五日 (805年9月1日) |
二年正月初一日 (806年1月24日) |
2年 | 新君即位 | 永,長;貞,正 長享正命[118] |
永貞元年八月九日憲宗繼位。 | [143][147][148] |
元和 | 憲宗 李純 |
元年正月初二日 (806年1月25日) |
十六年正月初二日 (821年2月7日) |
16年 | 新君即位 | 元和十五年閏正月三日穆宗繼位[註 34]。 | [143][148][151] | |
永新 | 穆宗 李恆 |
啟用當天廢除 | 於元和十五年二月五日啟用,但不久即被取消[152]。 | [153] | ||||
長慶 | 元年正月初三日[註 35] (821年2月8日) |
五年正月初六日 (825年1月28日) |
5年 | 新君即位、祈福消災 | 長慶四年正月二十六日敬宗繼位[註 36]。 | [143][151][156] | ||
寶曆 | 敬宗 李湛 |
元年正月初七日 (825年1月29日) |
三年二月十二日 (827年3月13日) |
3年 | 新君即位 | 寶曆二年十二月十二日文宗繼位。 | [143][156][157] | |
大和 | 文宗 李昂 |
元年二月十三日[註 37] (827年3月14日) |
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836年1月21日) |
9年 | 新君即位 | 唐代文獻皆作「太和」[160]。 | [161][157][162] | |
開成 | 元年正月初一日 (836年1月22日) |
六年正月初八日 (841年2月3日) |
6年 | 開成五年正月十四日武宗繼位[註 38]。 | [161][162][164][165] | |||
會昌 | 武宗 李炎 |
元年正月初九日[註 39] (841年2月4日) |
七年正月十六日 (847年2月6日) |
7年 | 新君即位 | 會昌六年三月二十六日宣宗繼位[註 40]。 | [161][165][170] | |
大中 | 宣宗 李忱 |
元年正月十七日[註 41] (847年2月6日) |
十四年十一月初一日 (860年12月16日) |
14年 | 新君即位 | 大中十三年八月十三日懿宗繼位[註 42]。 | [161][170][173][174] | |
咸通 | 懿宗 李漼 |
元年十一月初二日[註 43] (860年12月17日) |
十五年十一月初四日 (874年12月16日) |
15年 | 新君即位、祈福消災 | 選自宣宗所制《泰邊陲樂曲詞》「海岳晏咸通」之句[176] 宣揚繼承皇位出自宣宗之意[177] |
咸通十四年七月十九日僖宗繼位[註 44]。 | [161][174][179][180] |
乾符 | 僖宗 李儇 |
元年十一月初五日 (874年12月17日) |
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880年2月13日) |
6年 | 新君即位 | [181][180][182] | ||
廣明 | 元年正月初一日 (880年2月14日) |
二年七月初十日 (881年8月8日) |
2年 | [181][182][183] | ||||
中和 | 元年七月十一日 (881年8月9日) |
五年三月十三日 (885年4月1日) |
5年 | 重大政治事件 | [181][183][184] | |||
光啟 | 元年三月十四日 (885年4月2日) |
四年二月二十一日 (888年4月6日) |
4年 | 重大政治事件 | 希望開啟新紀元[185] | [181][184][186] | ||
文德 | 元年二月二十二日[註 45] (888年4月7日) |
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889年2月3日) |
1年 | 重大政治事件 | 文德元年三月八日昭宗繼位。 | [181][186][188] | ||
龍紀 | 昭宗 李曄 |
元年正月初一日 (889年2月4日) |
元年十二月三十日 (890年1月24日) |
1年 | 新君即位 | [181][188][189] | ||
大順 | 元年正月初一日 (890年1月25日) |
三年正月二十日 (892年2月21日) |
3年 | 祈福消災 | 祈禱恢復有序的君臣關係[76] | [181][189][190] | ||
景福 | 正年正月二十一日[註 46] (892年2月22日) |
二年十二月三十日 (894年2月9日) |
2年 | [181][190][192] | ||||
乾寧 | 元年正月初一日 (894年2月10日) |
五年八月二十六日 (898年9月15日) |
5年 | [181][192][193] | ||||
光化 | 元年八月二十七日 (898年9月16日) |
四年四月二十四日 (901年5月15日) |
4年 | 重大政治事件 | [181][193][194] | |||
天復 | 元年四月二十五日[註 47] (901年5月16日) |
四年閏四月初十日[註 48] (904年5月27日) |
4年 | 祈福消災 | [181][194][200] | |||
天祐 | 元年閏四月十一日 (904年5月28日) |
四年四月二十一日[註 49] (907年6月4日) |
4年 | 祈福消災 | 祈求上天保佑即將滅亡的唐朝[203] | 天祐元年八月十五日哀帝李柷繼位,沿用天祐年號。 天祐四年三月二十七日哀帝禪位於朱溫;四月十八日朱溫稱帝,四月二十二日改年號為開平元年,建立後梁。 |
[181][200][204][205] |
關閉
Remove ads
年號相關
更多資訊 類別, 名稱 ...
類別 | 名稱 |
---|---|
歷史 | 貞觀之治[5][206][207][208]、永徽之政[209][210]、神龍政變[211]、唐隆政變[212]、開元盛世[213][214][215]、天寶之亂[216][217][218]、永貞革新[219]、永貞內禪[220]、元和中興[221]、甘露之變[222][223][224][225][226]、會昌法難[227][228]、大中之治[229] |
人物 | 貞觀十八學士[230]、開元十八學士[231][232]、開元三大士[233]、大曆十才子[9][234] |
文化 | 開天詩壇[235]、大曆詩風[236][237]、大曆體[238]、元和詩風(又稱元和詩壇)[239][240][241]、元和體[242] |
古籍 | 《貞觀政要》[243]、《永徽律》[244]、《麟德曆》(又名《儀鳳曆》)[245]、《開元占經》[246]、《開元廣濟方》[247]、《開元雜報》[248]、《開元禮》[249]、《開元天寶遺事》[250]、《開元釋教錄》[251]、《開天傳信記》[252]、《貞元釋教錄》[253]、《元和郡縣圖志》[254]、《元和姓纂》[255]、《白氏長慶集》[256]、《會昌解頤錄》[257] |
建築 | 開元寺[258] |
文物 | 景雲鐘[259]、長慶會盟碑[260]、開成石經[261]、唐中和銅鐘[262] |
錢幣 | 乾封泉寶[8]、乾元重寶[8]、大曆元寶[263]、建中通寶[263]、會昌開元[264]、咸通玄寶[265] |
地域 | 貞觀十道[266]、開元十五道[266] |
政區 | 武德縣[267]、武德縣[268]、乾封縣[7]、乾封縣[269]、登封縣[270]、天寶縣[271]、至德縣[272]、乾元縣[273]、上元縣[274]、興元府[275]、寶應縣[276]、永泰縣[277]、大曆縣[278]、乾符縣[279] |
關閉
Remove ads
注釋
參考資料
參考書籍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