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國際反侵略運動大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國際反侵略運動大會(International Peace Campaign,IPC),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一個國際反戰反法西斯社會組織。對中國抗日戰爭初期爭取國際同情與援助有一定作用。

歷史

緣起

羅伯特·塞西爾發起並擔任主席,1936年9月3日至6日,西歐各國愛好和平的人士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成立國際反侵略運動大會。宗旨是:反對戰爭、維護和平、恢復國聯機構的活力。羅伯特·塞西爾由此獲得1937年諾貝爾和平獎

中國分會

馬相伯鄒韜奮等發起籌備,1938年1月23日14時在武漢市商會召開國際反侵略運動大會中國分會(China Branch)。中國分會的slogan是「SAVE CHINA: SAVE PEACE 拯救中國即拯救和平」。于右任邵力子汪精衛代表谷正綱陳銘樞馮玉祥代表宋斐如沈鈞儒黃文植等及各界人士共千餘人出席。大會推定分會理事、名譽主席團及赴倫敦代表團,通過簡章八條,至十七時許在高唱抗戰歌聲中散會。[1]

中國分會理事139人:
朱家驊陳立夫邵力子賀衷寒章乃器方振武郭沫若郭春濤吳開先潘公展吳國楨鍾可托陶百川鄧初民張道藩劉健群杜重遠梁寒操黃季陸王造時董必武黃琪翔羅家倫張沖周恩來張定璠劉志陸王雲五李公朴谷正綱李璜陶行知方治陶鈞章伯鈞李平衡楊公達錢俊瑞張鍾實陶希聖姚實賢葉溯中方秋葦鄒韜奮盛成董顯光肖同茲鮑靜安曾仲鳴江康黎羅隆基林植夫沙千里王禮錫郭秉文周鯉生戴笠徐恩曾左舜生劉叔模胡秋原潘漢年張西曼鄧飛黃王崑崙鄧悌任西萍

中國分會名譽主席團72人:宋慶齡蔣方震蔣光鼐李根源陳誠何成濬宋美齡馮玉祥宋靄齡李德全胡適蔡元培李烈鈞陳銘樞陳果夫曾琦張君勵沈鈞儒宋子文何東蔡廷鍇張靜江趙惠慶馬相伯馬君武居正鄒魯葉楚傖毛澤東陳紹禹何香凝石瑛

中國分會會長宋子文,副會長邵力子,總幹事鄭彥芬。定期出版物有《反侵略半月刊》與《反侵略通訊旬刊》2種。不定期出版物包括《反侵略叢書》、《反侵略小冊子》、《反侵略歌曲集》、《反侵略工作者手冊》等多種。各省設反侵略支會。[2]

1938年2月11日,毛澤東在延安的陝甘寧邊區反侵略大會上講演:[3]

現在世界的侵略者結成一條侵略陣線,世界的反侵略者則團結世界上大多數人民保衛世界的和平,這兩個相反方向的陣線在全世界鬥爭著。現在有三個反侵略的統一戰線,即中國的統一戰線,世界的統一戰線,日本人民的統一戰線。反侵略是今天世界政治的總方向。在世界人民和日本人民的援助下,中國一定能戰勝日本侵略者,悲觀主義是沒有根據的。

1939年1月28日,周恩來為「國際反侵略運動大會中國分會」題詞:「為民族解放而戰,為世界和平而戰!」[4]

1940年,毛澤東為國際反侵略運動大會中國分會成立兩周年題詞。[5]延安反侵略分會籌備會委員有文藝界的丁玲周揚周文張庚冼星海向隅(作曲家)、杜矢甲(男低音歌唱家)、王曼碩(油畫美術家)、何其芳蔡若虹(中國畫美術家)、胡考趙毅敏鍾敬之胡喬木塞克袁牧之等。

倫敦大會

1938年2月11日,國際反侵略運動大會在倫敦召開「國際援助中國大會」,40國代表共600餘人參加,法國左中右各派的代表有60人,包括人民陣線代表共產黨參議員馬賽爾·加香、諾貝爾物理獎的讓·佩蘭朗之萬。中國分會派代表參加並提出:「請求決議,各國民眾團體舉行『中國周』,儘量揭露日本侵華罪狀,實行抵制日貨,以為我國抗戰聲援。」「全世界應保證軍需用品到達中國而不運至日本,號召各國人民向中國伸出援助之手。」 [6]

1938年2月11日晚七時,為聲援在英國召開的世界援華制日大會,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召開反侵略大會。毛澤東發表演講指出:現在有三個反侵略的統一戰線,即中國的統一戰線,世界的統一戰線,日本人民的統一戰線;反侵略是今天世界政治的總方向。[7]

巴黎大會

1938年7月23至24日世界反侵略大會在巴黎Paris World Conference Against Aggression舉行,美國分會主席安更生,美國國聯同志會會長愛琪波潔 經過兩天的討論,大會根據九國公約國聯盟約非戰公約之規定,援助中國任何方案,凡是與維護中國領土主權完整原則不合者,大會決議表示反對。主張各國應對華貸款,抵制日貨,禁止煤油及軍用品對日輸出。大會決定於全球成立反轟炸分會。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