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國際大專辯論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國際大專辯論賽(英語:International Varsity Debate),又稱國際大專辯論會、國際華語大專辯論會,簡稱國辯、老國辯,2007年改稱國際大學群英辯論會,是由亞太地區乃至世界各地大專院校的學生參與的辯論賽事,歷史可以追溯至1986的新加坡,一開始由新傳媒集團主辦,當時名為亞洲大專辯論會。
1993年,中國中央電視台開始與新傳媒集團聯合主辦,辯論會也更名為國際大專辯論賽,當時該辯論會每2年舉辦一次。
不過有高校在奪冠後宣佈不再參加,而且國際大專辯論會的議題確定要經過有關部門的層層把關,所以議題離實際生活和公共話題越來越遠。
2007年起,賽事正式更名為國際大學群英辯論會。
2013年,賽事停辦。
同年,由胡漸彪先生等國辯辯手在北京師範大學珠海校區開辦國際華語辯論邀請賽,以填補國辯停辦後亞太地區華語頂尖辯論賽事的空白,該賽事後漸漸被坊間簡稱為「新國辯」。
Remove ads
亞洲大專辯論會時期
1986年,新加坡廣播局在有了舉辦新港辯論遊戲賽的經驗後,將新加坡式辯論賽推向國際,舉辦首屆亞洲大專辯論會,香港中文大學、東亞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北京大學四校分別代表香港、澳門、新加坡、大陸參與比賽。決賽全程有閉路電視進行轉播,北京大學最終擊敗香港中文大學取得冠軍[2]。
國際大專辯論賽時期
1993年,亞洲大專辯論會擴大為國際性質,改名為國際大專辯論賽[2],由新加坡廣播局和中國中央電視台聯合舉辦,地點依舊位於新加坡。
大陸地區國家教育委員會選派復旦大學組織代表隊參加首屆國際大專辯論賽。復旦大學代表隊成員有蔣昌建、姜豐、嚴嘉、季翔、何小蘭和張謙六人,由王滬寧、俞吾金帶隊。
而臺澎金馬地區則是派出國立臺灣大學、香港派出香港大學、馬來西亞派出馬來亞大學、新加坡派出新加坡國立大學,還增加了非亞太地區的英國劍橋大學、澳洲雪梨大學、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2]。
當時的辯題有「人性本惡還是本善」等,評委有哈佛大學學者杜維明和武俠作家金庸。
復旦大學最終獲得冠軍,復旦大學出版社亦為此特地為此出版了《獅城舌戰》。[4]
1995年,第二屆國際華語大專辯論會移師北京舉辦,並且此後每兩年舉辦一次,舉辦地點在新加坡和大陸地區之間交替舉行,由新加坡廣播局和中國中央電視台交替主辦。
1997年,在新加坡舉辦的第三屆國際大專辯論賽上馬來亞大學奪冠(成員有胡漸彪),首都師範大學獲得亞軍,而且馬來亞大學開始連續三屆進入決賽。
之後代表中國大陸參賽的隊伍產生模式由指定改為公開選拔。
1998年,西安交通大學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大學生辯論賽奪冠。
1999年,西安交通大學代表中國大陸參加第四屆國際大專辯論賽並獲得冠軍,西安交大辯論隊成員有路一鳴、郭宇寬以及樊登。
國際大學群英辯論會時期
2007年,國際大專辯論賽改名國際大學群英辯論會,交由大陸舉辦,於北京舉行,由中國中央電視台主辦。比賽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分為大陸地區內部選拔和其餘各國內部選拔,各地皆選拔出冠軍參與第二階段總決賽。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