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會議列表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本列表列舉了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舉辦的會議。
奧林匹克大會
主條目:奧林匹克大會
更多資訊 年份, 城市 ...
年份 | 城市 | 主題 | |
---|---|---|---|
第1屆(法語:Ier Congrès olympique) | 1894年 | ![]() |
設立、舉辦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業餘性的研討及其原則 |
第2屆(義大利語:II Congresso Olimpico) | 1897年 | ![]() |
體育衛生與教育 |
第3屆(義大利語:III Congresso Olimpico) | 1905年 | ![]() |
體育運動與體育教育 |
第4屆(義大利語:IV Congresso Olimpico) | 1906年 | ![]() |
藝術與奧運會及日常生活 |
第5屆(義大利語:V Congresso Olimpico) | 1913年 | ![]() |
體育心理學和生理學 |
第6屆(義大利語:VI Congresso Olimpico) | 1914年 | ![]() |
奧林匹克規章與參賽制度 |
第7屆(義大利語:VII Congresso Olimpico) | 1921年 | ![]() |
奧林匹克規章與參賽制度 |
第8屆(義大利語:VIII Congresso Olimpico) | 1925年 | ![]() |
體育教育;奧林匹克規章 |
第9屆(義大利語:IX Congresso Olimpico) | 1930年 | ![]() |
奧林匹克規章 |
第10屆(義大利語:X Congresso Olimpico) | 1973年 | ![]() |
為了世界和平的體育運動 重新定義奧林匹克運動及其未來;國際奧委會與各國家奧林匹克委員會、各國際單項體育組織的關係;奧運會的未來規劃 |
第11屆(法語:XIe Congrès olympique) | 1981年 | ![]() |
因體育而團結、為體育而團結 奧運會的將來;國際合作;奧林匹克運動的將來 |
第12屆(法語:XIIe Congrès olympique) | 1994年 | ![]() |
奧林匹克大會一百週年,團結的大會 奧林匹克運動對現代社會的貢獻;當代運動員;體育的社會作用;體育與大眾傳媒 |
第13屆 | 2009年 | ![]() |
奧林匹克運動的社會角色 運動員;奧運會;奧林匹克運動的組織;奧林匹克精神和年青人;數字化革命 |
關閉
Remove ads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全體會議
以藍底襯托的會議於奧林匹克大會期間召開,以粉底襯托的會議於奧林匹克運動會期間召開。
更多資訊 #, 舉辦地 ...
# | 舉辦地 | 年份 | 活動 |
---|---|---|---|
第1屆 | ![]() |
1894 | 雅典獲選為189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巴黎獲選為190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1] |
第2屆 | ![]() |
1896 | 法國人皮埃爾·德·顧拜旦當選為首任國際奧委會主席。 |
第3屆 | ![]() |
1897 | |
第4屆 | ![]() |
1901 | 芝加哥獲選為190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而後美國政府宣布遷至聖路易斯舉辦。[1] |
第5屆 | ![]() |
1903 | |
第6屆 | ![]() |
1904 | 羅馬獲選為190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1] |
第7屆 | ![]() |
1905 | |
第8屆 | ![]() |
1906 | |
第9屆 | ![]() |
1907 | 顧拜旦連任國際奧委會主席。 |
第10屆 | ![]() |
1909 | 斯德哥爾摩獲選為191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1] |
第11屆 | ![]() |
1910 | |
第12屆 | ![]() |
1911 | |
第13屆 | ![]() |
1912 | |
第14屆 | ![]() |
1912 | 柏林獲選為191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後因一戰取消)。[1] |
第15屆 | ![]() |
1913 | |
第16屆 | ![]() |
1914 | |
1915~1918年:所有國際性奧林匹克事務均因第一次世界大戰而暫停。 | |||
第17屆 | ![]() |
1919 | 安特衛普獲選為192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1] |
第18屆 | ![]() |
1920 | |
第19屆 | ![]() |
1921 | 霞慕尼獲選為1924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巴黎獲選為192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阿姆斯特丹獲選為192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1] |
第20屆 | ![]() |
1922 | |
第21屆 | ![]() |
1923 | 洛杉磯獲選為193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1] |
第22屆 | ![]() |
1924 | |
第23屆 | ![]() |
1925 | 比利時人亨利·德·巴耶-拉圖爾當選第三任國際奧委會主席。 |
第24屆 | ![]() |
1926 | 聖莫里茨獲選為1928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1] |
第25屆 | ![]() |
1927 | |
第26屆 | ![]() |
1928 | |
第27屆 | ![]() |
1929 | 普萊西德湖被選為1932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1] |
第28屆 | ![]() |
1930 | |
第29屆 | ![]() |
1931 | 柏林被選為193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1] |
第30屆 | ![]() |
1932 | |
第31屆 | ![]() |
1933 | 加米施-帕滕基興被選為1936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拉圖爾連任國際奧委會主席。[1] |
第32屆 | ![]() |
1934 | |
第33屆 | ![]() |
1935 | |
第34屆 | ![]() |
1936 | |
第35屆 | ![]() |
1936 | 東京被選為194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1] |
第36屆 | ![]() |
1937 | 札幌被選為1940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1] |
第37屆 | ![]() |
1938 | |
第38屆 | ![]() |
1939 | 加米施-帕滕基興被選為1940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科爾蒂納丹佩佐被選為1944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倫敦被選為194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後因二戰取消)。[1] |
1940~1945年:所有國際性奧林匹克事務均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暫停。 | |||
第39屆 | ![]() |
1946 | 聖莫里茨被選為1948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倫敦被選為194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瑞典人西格弗里德·埃德斯特隆當選第四任國際奧委會主席。[1] |
第40屆 | ![]() |
1947 | 奧斯陸被選為1952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赫爾辛基被選為195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1] |
第41屆 | ![]() |
1948 | |
第42屆 | ![]() |
1948 | |
第43屆 | ![]() |
1949 | 科爾蒂納丹佩佐被選為1956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墨爾本被選為195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1] |
第44屆 | ![]() |
1950 | |
第45屆 | ![]() |
1951 | |
第46屆 | ![]() |
1952 | |
第47屆 | ![]() |
1952 | 美國人艾弗里·布倫戴奇當選第五任國際奧委會主席[3] |
第48屆 | ![]() |
1953 | |
第49屆 | ![]() |
1954 | |
第50屆 | ![]() |
1955 | 斯闊谷被選為1960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羅馬被選為196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1] |
第51屆 | ![]() |
1956 | |
第52屆 | ![]() |
1956 | |
第53屆 | ![]() |
1957 | |
第54屆 | ![]() |
1958 | 本屆會議敲定斯皮羅·薩馬拉斯所著之奧林匹克聖歌作為奧運會及國際奧委會官方會歌。 |
第55屆 | ![]() |
1959 | 因斯布魯克被選為1964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東京被選為196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宣布雪橇於1964加入冬季奧運會項目。[1] |
第56屆 | ![]() |
1960 | |
第57屆 | ![]() |
1960 | 布倫戴奇連任國際奧委會主席。 |
第58屆 | ![]() |
1961 | |
第59屆 | ![]() |
1962 | |
第60屆 | ![]() |
1963 | 墨西哥城獲選為196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1] |
第61屆 | ![]() |
1964 | 格勒諾布爾獲選為1968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1] |
第62屆 | ![]() |
1964 | 布倫戴奇連任國際奧委會主席。 |
第63屆 | ![]() |
1965 | |
第64屆 | ![]() |
1966 | 札幌獲選為1972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慕尼黑獲選為197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1] |
第65屆 | ![]() |
1967 | |
第66屆 | ![]() |
1968 | |
第67屆 | ![]() |
1968 | 布倫戴奇連任國際奧委會主席。 |
第68屆 | ![]() |
1969 | |
第69屆 | ![]() |
1970 | 丹佛獲選為1976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而後美國政府宣布放棄舉辦,將舉辦權讓渡給因斯布魯克),蒙特婁獲選為197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1] |
第70屆 | ![]() |
1970 | |
第71屆 | ![]() |
1971 | |
第72屆 | ![]() |
1972 | |
第73屆 | ![]() |
1972 | 愛爾蘭人麥可·莫里斯·基拉寧當選第六任國際奧委會主席。[4] |
第74屆 | ![]() |
1973 | |
第75屆 | ![]() |
1974 | 普萊西德湖獲選為1980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莫斯科獲選為198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1] |
第76屆 | ![]() |
1975 | |
第77屆 | ![]() |
1976 | |
第78屆 | ![]() |
1976 | |
第79屆 | ![]() |
1977 | |
第80屆 | ![]() |
1978 | 塞拉耶佛獲選為1984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洛杉磯獲選為198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1] |
第81屆 | ![]() |
1979 | |
第82屆 | ![]() |
1980 | |
第83屆 | ![]() |
1980 | 西班牙人胡安·安東尼奧·薩馬蘭奇當選第七任國際奧委會主席。[5] |
第84屆(韓語:제84차 국제 올림픽 위원회 총회) | ![]() |
1981 | 卡爾加里獲選為1988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首爾獲選為198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宣布網球於1988年重新加入夏季奧運會。[1] |
第85屆 | ![]() |
1982 | |
第86屆 | ![]() |
1983 | |
第87屆 | ![]() |
1984 | |
第88屆 | ![]() |
1984 | |
第89屆 | ![]() |
1984 | |
第90屆 | ![]() |
1985 | |
第91屆 | ![]() |
1986 | 阿爾貝維爾獲選為1992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1]巴塞隆納獲選為199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宣布1994年起夏季和冬季奧運會隔2年舉辦。[6] |
第92屆 | ![]() |
1987 | |
第93屆 | ![]() |
1988 | |
第94屆 | ![]() |
1988 | 利勒哈默爾獲選為1994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6] |
第95屆 | ![]() |
1989 | 薩馬蘭奇連任國際奧委會主席,宣布1994年起取消表演項目。 |
第96屆 | ![]() |
1990 | 亞特蘭大獲選為199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6] |
第97屆 | ![]() |
1991 | 長野獲選為1998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宣布冰壺和單板滑雪於1998年起加入冬季奧運會項目。[6] |
第98屆 | ![]() |
1992 | |
第99屆 | ![]() |
1992 | |
第100屆 | ![]() |
1993 | |
第101屆 | ![]() |
1993 | 雪梨獲選為200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薩馬蘭奇連任國際奧委會主席,宣布沙灘排球於1996年起加入夏季奧運會項目。[6] |
第102屆 | ![]() |
1994 | |
第103屆 | ![]() |
1994 | |
第104屆 | ![]() |
1995 | 鹽湖城獲選為2002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6] |
第105屆 | ![]() |
1996 | |
第106屆 | ![]() |
1997 | 雅典獲選為200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薩馬蘭奇連任國際奧委會主席。[6] |
第107屆 | ![]() |
1998 | |
第108屆 | ![]() |
1999 | |
第109屆 | ![]() |
1999 | 都靈獲選為2006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6] |
第110屆 | ![]() |
1999 | |
第111屆 | ![]() |
2000 | |
第112屆 | ![]() |
2001 | 北京獲選為200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6]比利時人雅克·羅格當選第八任國際奧委會主席。[7] |
第113屆 | ![]() |
2002 | |
第114屆 | ![]() |
2002 | |
第115屆(日語:第115次IOC総会) | ![]() |
2003 | 溫哥華獲選為2010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6] |
第116屆 | ![]() |
2004 | |
第117屆 | ![]() |
2005 | 倫敦獲選為201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宣布從2012年起取消棒球和壘球項目。 |
第118屆 | ![]() |
2006 | |
第119屆(日語:第119次IOC総会) | ![]() |
2007 | 索契獲選為2014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宣布開創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新加坡獲選為2010年夏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 |
第120屆 | ![]() |
2008 | |
第121屆(英語:121st IOC Session) | ![]() |
2009 | 里約熱內盧獲選為201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羅格連任國際奧委會主席,宣布2016年起高爾夫球和七人制橄欖球重新加入夏季奧運會項目。 |
第122屆 | ![]() |
2010 | 南京獲選為2014年夏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 |
第123屆 | ![]() |
2011 | 平昌獲選為2018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 |
第124屆 | ![]() |
2012 | |
延伸會議 | ![]() |
2013 | 布宜諾斯艾利斯被選為2018年夏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 |
第125屆(英語:125th IOC Session) | ![]() |
2013 | 東京被選為202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德國人托馬斯·巴赫當選為第9任國家奧委會主席,摔跤被加入2020年和2024年夏季奧運會項目。 |
第126屆 | ![]() |
2014 | 討論由托馬斯·巴赫主席首先提出的2020奧運日程。 |
第127屆(英語:127th IOC Session) | ![]() |
2014 | 由阿爾貝二世主持國際奧委會特別會議,討論並通過了托馬斯·巴赫主席的2020奧運日程。 |
第128屆 | ![]() |
2015 | 北京獲選為2022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洛桑獲選為2020年冬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8] |
第129屆(英語:129th IOC Session) | ![]() |
2016 | 5個項目(棒壘球、空手道、攀登、衝浪和滑板)入選2020年東京奧運會。 |
第130屆(英語:130th IOC Session) | ![]() |
2017 | 決定2024年和2028年夏季奧運會將一起宣布舉辦城市,批准2026年冬季奧運會申辦流程。 |
第131屆 | ![]() |
2017 | 巴黎獲選為202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洛杉磯獲選為202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 |
第132屆(英語:132nd IOC Session) | ![]() |
2018 | 第4屆夏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舉辦年從2023年改回2022年,國際奧委會建議在非洲國家選定該屆青奧會舉辦城市。 |
第133屆(英語:133rd IOC Session) | ![]() |
2018 | 達喀爾獲選為第4屆夏季青奧會舉辦城市,原定2022年舉辦,後因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宣布延後至2026年舉辦。 |
第134屆(英語:134th IOC Session) | ![]() |
2019 | 米蘭-科爾蒂納丹佩佐獲選為2026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舉辦城市,4個項目(攀登、衝浪、滑板和霹靂舞)入選2024年巴黎奧運會。 |
第135屆(法語:135e session du Comité international olympique) | ![]() |
2020 | 江原道獲選為2024年冬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舉辦城市。 |
第136屆 | ![]() |
2020 | 宣布原定2020年舉辦的夏季奧運會推遲至2021年舉辦,名稱不變,原定2022年舉辦的夏季青奧會推遲至2026年舉辦,更名為「達喀爾2026」,本屆會議原本應在日本東京舉辦,受疫情影響改在洛桑國際奧委會大樓舉辦,僅保留必要的執行委員留守,其餘與會者在線參會。 |
第137屆 | ![]() |
2021 | 在帕那辛納克體育場舉辦直播會議,此次會議本就在此舉辦,受疫情影響大部分活動改為在線進行,巴赫連任國際奧委會主席,討論了巴赫提出的2020+5年奧林匹克議程。 |
第138屆 | ![]() |
2021 | 布里斯本獲選為203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舉辦城市,將滑雪登山作為2026年冬季奧運會備選體育項目。[10] |
第139屆 | ![]() |
2022 | 審閱國際奧委會難民代表團(EOR)在2020年夏季奧運會上的巨大成功[11],發表對後奧運狀態的永久性和臨時性奧運會場館使用研究[12],並成立人權戰略框架[13]。[14] |
第140屆 | ![]() |
2023 | 特別會議;國際奧委會執行委員會投票決定撤銷國際拳擊協會(IBA)作為拳擊運動的國際體育總會資格。[15] |
第141屆(英語:141st IOC Session) | ![]() |
2023 | 批准棒壘球、袋棍球、腰旗橄欖球、板球和壁球作為2028年夏季奧運會體育項目。[16] |
第142屆(英語:142nd IOC Session) | ![]() |
2024 | 法國阿爾卑斯地區獲選為2030年冬季奧運會舉辦地,鹽湖城獲選為2034年冬季奧運會舉辦城市,[17]開創電競奧運會,穿插於夏季奧運會和冬季奧運會之間,每2年舉辦一屆,從2025年起在沙烏地阿拉伯舉辦。[18] |
第143屆 | ![]() |
2025 | 特別會議;義大利多洛米蒂和瓦爾泰利納兩地獲選為第5屆冬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英語:2028 Winter Youth Olympics)的舉辦地。[19] |
第144屆(英語:144th IOC Session) | ![]() |
2025 | 辛巴威籍柯絲蒂·考文垂當選第10任國際奧委會主席。[20]2025年2月世界拳擊獲臨時認可後,拳擊重新納入2028年奧運項目。[21] |
第145屆 | ![]() |
2026 | |
第146屆 | ![]() |
2027 | |
第147屆 | ![]() |
2028 | |
第148屆 | 待定 | 2029 | |
第149屆 | ![]() |
2030 | |
第150屆 | 待定 | 2031 | |
第151屆 | ![]() |
2032 | |
第152屆 | 待定 | 2033 | |
第153屆 | ![]() |
2034 |
關閉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