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土倫病法蘭西斯氏菌
兔熱病之病原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土倫病法蘭西斯氏菌(學名:Francisella tularensis),屬於法蘭西斯氏菌屬,是一種專性需氧、革蘭氏陰性的球桿菌[1]。具多形性,無鞭毛,無運動性,不產生芽孢,可產生莢膜。該菌為兔熱病的病原體。因其最小感染劑量低、毒性強、易發生氣膠傳播,故常用作生物武器[2][3]。土倫病法蘭西斯氏菌在外界環境中抵抗力較強,可在低溫下於動物屍體、土壤和水中存活數週。該菌在實驗室培養基上呈短桿狀(0.2 x 0.2 µm),最適生長溫度為37°C[4]。
Remove ads
生化鑑定
革蘭氏染色陰性,表現為兩極染色。專性需氧。能乳酸發酵葡萄糖、果糖、甘露醇、甘油、麥芽糖。不產生靛基質。產生硫化氫。不還原硝酸鹽為亞硝酸鹽。普通培養基上必須添加半胱胺酸才能生長[5]。菌體能溶解於蓖麻酸等羥基酸中[6]。
亞種
1911年麥考伊在加利福尼亞州土倫縣首次發現兔熱病,並於1912年從黃鼠狼體內分離出該病的病原體,命名為土倫桿菌(Bacterium tularensis),直至1970年國際系統細菌分類委員會正式定名為土倫病法蘭西斯氏菌(Francisella tularensis)[8][9][10]。
土倫病法蘭西斯氏菌在地理上可分型為2個亞種:
- 美洲亞種(F. t. subsp. tularensis;A型菌)主要分布於北美,毒性較強,導致致命的肺部感染[11]。
- 歐洲亞種(F. t. subsp. holarctica;B型菌)主要分布於歐洲和亞洲,毒性較弱,很少致命[12]。
兩個地理亞種的免疫原性不同[13]。土倫病法蘭西斯氏菌含有2種主要抗原,即表面抗原和莢膜抗原(Vi抗原)[14]。Vi抗原與毒性和免疫原性有關,喪失Vi抗原的菌株失去毒性和免疫原性。土倫病法蘭西斯氏菌和布魯氏菌有共同抗原成分[15][16][17]。
Remove ads
流行病學

土倫病法蘭西斯氏菌主要分布在30°N以北。對該菌易感的動物種類很多,包括許多脊椎動物,如哺乳動物、鳥類、魚類、蛙類和蟾蜍;無脊椎動物,如蜱、蚊、虻、蚤、蟎和一些雙翅目吸血動物;兩棲動物和軟體動物等也可感染[18][19][20]。
野兔和其他齧齒動物是主要傳染源。其他野生動物、家畜和家禽感染後,也能成為傳染源。其自然宿主包括蜱蟲、蚊子和鹿蠅等。該菌在蜱蟲體內可存活數年,且能通過卵傳遞給下一代[21][18]。
土倫病法蘭西斯氏菌感染可通過多種途徑發生,主要通過吸血節肢動物叮咬而傳播,也可經由皮膚和黏膜的傷口而感染。此外,還可通過糞口路徑感染、經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等[22][18]。
生命週期
土倫病法蘭西斯氏菌是一種兼性細胞內寄生菌,其生長與繁殖依靠宿主細胞。土倫病法蘭西斯氏菌可感染大多數種類的細胞,但主要感染巨噬細胞。土倫病法蘭西斯氏菌經由吞噬作用進入巨噬細胞並迅速增殖,最終受感染細胞凋亡並釋放子代細菌,引發新一輪感染[23]。
診斷、治療及預防

土倫病法蘭西斯氏菌對鏈黴素、四環素和氯黴素等抗生素敏感,也可用土黴素、金黴素、慶大黴素等治療。此外,根據病情可採用對症治療[24]。
預防措施包括防止蜱蟲、鹿蠅和蚊子叮咬;徹底煮熟野味;不飲未經處理的水;避免接觸疫源動物;用凍干弱毒菌苗預防接種,可保持免疫力數年。此外,土倫病法蘭西斯氏菌對熱和化學藥物敏感,一般消毒劑均能很快將其殺死[20][25]。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