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埃拉·巴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埃拉·拉梅什·巴特(Ela Ramesh Bhatt,1933年9月7日—2022年11月2日)是一名印度合作社組織者、活動家和甘地主義者[1],於1972年創立印度自雇婦女協會 (SEWA),並從1972年至1996年擔任協會總書記,又曾於2015年3月7日至2022年10月19日擔任古吉拉特邦巴納斯塔利大學校監[2]。巴特是一名經過培訓的律師,曾參與國際勞工、合作社、婦女和微型金融運動,並贏得了多項國內和國際獎項,包括拉蒙·麥格塞塞獎(1977年)、正確生活方式獎(1984 年)和蓮花裝勳章[3]。
Remove ads
早年生活
巴特出生於印度的艾哈邁達巴德,父親蘇曼特里·巴特是一位律師,母親瓦納里·維亞斯積極參與婦女運動,並擔任卡瑪拉德維·查托帕迪亞創立的全印度婦女會議的秘書,。
巴特於家中排行第二(共三姐妹),童年在蘇拉特度過,1940年至1948年間,就讀於當地公立女子高中,1952年從從蘇拉特的M.T.B.大學(南古吉拉特大學)獲得英語文學士學位,畢業後進入艾哈邁達巴德的L.A.Shah法學院,1954年獲得法學學位,並因在印度教法方面的工作獲得金質獎章[4]。
職業生涯
巴特最初曾短暫在孟買的SNDT女子大學擔任英語教師,後於1955年進入紡織勞工協會 (Textile Labour Association,TLA) 的法律部門,該協會是印度歷史最悠久的紡織工人工會,位於艾哈邁達巴德[5]。
1956 年,埃拉·巴特與拉梅什·巴特(現已去世)結婚。在古吉拉特邦政府工作了一段時間後,埃拉於1968年受TLA邀請擔任其婦女部門領導。她前往以色列,在特拉維夫的亞非勞工與合作社研究所學習了三個月,並獲得了國際1971年獲得勞工和合作社文憑。 在了解到成千上萬的紡織女工在其他地方工作以貼補家用,但州法律只保護產業工人,而不保護這些自營職業的婦女的情況後,巴特與時任TLA主席阿爾溫德·布赫 (Arvind Buch) 的一起作出承諾,會將自營職業的婦女組織成一個由TLA婦女部門支持的工會。 1972 年,印度自雇婦女協會(Self Employed Women's Association,SEWA) 成立,布赫擔任主席,巴特則在1972年至1996年間擔任秘書長[6]。
2007年7月18日,納爾遜·曼德拉、格拉薩·馬謝爾和戴斯蒙·屠圖在南非約翰尼斯堡召集了一批世界領導人,以匯集智慧、獨立領導經驗和職業品德,解決世界上一些最棘手的問題。曼德拉在其89歲生日之際發表的講話中宣布成立新團體元老會。
元老會主席為科菲·安南擔任長老會主席,副主席為格羅·哈萊姆·布倫特蘭,在全球範圍內開展工作。該團體希望優先解決的問題包括以巴衝突、朝鮮半島問題、蘇丹和南蘇丹問題、可持續發展問題以及女童和婦女平權問題[[7]。
巴特積極響應了元老會關於婦女和女孩平權的倡議,例如童婚問題。2012年2月,巴特與戴斯蒙·屠圖、格羅·哈萊姆·布倫特蘭和瑪麗·羅賓遜一起前往印度比哈爾邦,其後一起觀摩了一群年輕人主導的旨在防止童婚的項目,並鼓勵州政府努力解決這一問題[8][9]
巴特是一名甘地非暴力主義的實踐者,曾於2009年8月[10]和2010年10月[11][12]隨元老會代表團前往中東。
在元老會2010年10月訪問加沙後,巴特在為兀老會網站撰寫的一篇博客文章中表示,為了反對不公正,非暴力鬥爭需要做「比戰鬥更艱苦的工作」,並認為「使用武器的是膽小鬼[13]。」
長老會受理察·布蘭森爵士、吉恩•奧勒旺(維珍聯合)、彼得·蓋布瑞爾(彼得··蓋布瑞爾基金會)、凱西·布什金·卡爾文(聯合國基金會)、傑里米·科勒和盧利特·所羅門(J.科勒基金會)等捐助者各自獨立支持, 前元老會執行長瑪貝爾王妃如今是「女孩不是新娘:終止童婚問題的全球合作(Girls Not Brides: The Global Partnership to End Child Marriage)」諮詢委員會主席的身份擔任諮詢委員會成員[14]。
Remove ads
個人生活
埃拉·巴特於1956年與拉梅什·巴特結婚,育有兩個孩子:阿米瑪伊(生於1958年)和米希爾(生於1959年)[4]。 她與家人共同在古吉拉特邦的艾哈邁達巴德生活,於2022年11月2日去世,享年89歲[15]。
獎項及榮譽
1979年,巴特與埃絲特·奧克盧和邁克拉·沃爾什共同創立的世界婦女銀行(Women's World Banking),並於1980年至1998年間擔任行長。她還曾擔任印度自雇婦女協會合作社銀行、HomeNet和國際街頭商販聯盟的主席[16]以及WIEGO(Women in Informal Employment: Globalizing and Organizing,非正規就業中的婦女:全球化和組織化,一個全球政策研究網絡)董事會成員[6],此外她也是洛克菲勒基金會的受託人。
巴特於2001年6月獲得哈佛大學榮譽人道文學博士學位,2012年獲得喬治城大學榮譽人道文學博士學位和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榮譽博士學位[17],還擁有耶魯大學和納塔爾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
印度政府於1985年授予巴特蓮花士勳章,又於1986年授予其蓮花裝勳章。巴特還於1977年獲得拉蒙·麥格塞塞社區領導者獎,以及於1984年獲得正確生活方式獎。
憑藉為印度貧困婦女爭取權利所做的工作,巴特於2010年獲得庭野和平獎。
2010年11月,巴特獲得全球公正行動會授予的一等獎,由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頒發,以表彰其幫助印度超過100萬貧困婦女獲得尊嚴及獨立地位。
2011年5月27日(拉德克利夫日),巴特被授予著名的拉德克利夫獎章,以表彰她在幫助提高婦女地位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對社會產生的重大影響[18]。
Remove ads
著作
巴特的書籍已被翻譯成古吉拉特語、烏爾都語、印地語,目前亦正在被翻譯成法語和泰米爾語。
- 2006年:《We are poor but so many: the story of self-employed women in India》,牛津大學出版社 ISBN 0-19-516984-0
- 2015年: 《Anubandh : Building Hundred Mile Communiti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艾哈邁達巴德新生活出版社ISBN 9788172296759[21]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