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基什內爾主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基什内尔主义
Remove ads

基什內爾主義(西班牙語:Kirchnerismo)是阿根廷的一個基於民粹主義理念的政治運動,由支持內斯托爾·基什內爾克里斯蒂娜·費爾南德斯·德基什內爾夫婦的支持者組成,他們二人先後擔任阿根廷總統。儘管基什內爾主義被視為庇隆主義的一個分支,但它受到一些庇隆主義派系的反對,通常被認為屬於左翼民粹主義範疇。

儘管最初是正義黨內的一個派系,基什內爾主義後來得到了其他較小的政黨(如阿根廷共產黨人文主義黨)和一些傳統政黨的派系的支持(如激進公民聯盟社會黨)。在分裂為基什內爾主義/反基什內爾主義派系的政黨中,基什內爾主義派系的成員通常以字母「K」區分(例如「庇隆主義者/正義黨K派」、「激進黨K派」或「社會黨K派」),而反對基什內爾主義的派系則同樣以「反K」標識[1][2]

政治綱領

反對新自由主義

基什內爾主義明確表示反對新自由主義政策,同時也反對緊縮政策。在就職演說中,基什內爾主張國家對市場進行干預,並宣稱 「我們必須讓國家在市場排斥和拋棄民眾的地方,建立起平等」。[3]

反對自由貿易協定

基什內爾主義公開反對由美國推動的各類自由貿易協定,無論是多邊協定還是雙邊協定。這一政策的巔峰時刻,是基什內爾在2005年馬德普拉塔美洲國家首腦會議上與美國前總統喬治·W·布什的對抗——此次對抗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成功阻止了《美洲自由貿易區協定》(ALCA)的簽署。

區域結盟

在國際層面,基什內爾主義致力於加強與拉丁美洲國家的關係,尤其重視與玻利維亞、巴西、古巴、厄瓜多和委內瑞拉的往來;並以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為基礎,與巴西構建南美核心合作軸。基什內爾主義始終將維護南方共同市場視為重要立場,表現出強烈的支持態度。

人權領域

國家重組進程時期(1976-1983 年)發生的反人類罪行問題上,基什內爾主義將捍衛人權作為核心鬥爭旗幟。這些罪行在勞爾·阿方辛政府(1983-1989 年)和卡洛斯·梅內姆政府(1989-1999 年)時期,因所謂的 「免罪法」(即《正當服從法》《最終點法》及赦免令)而未被追責。在內斯托爾・基什內爾執政期間,這些免罪法被廢除,反人類罪行案件的審判得以重啟。到克里斯蒂娜·費爾南德斯·德基什內爾執政末期,已有2510起相關案件被立案或重啟調查,其中156起案件已作出判決,669人被定罪。基什內爾主義的這一立場,贏得了五月廣場母親、五月廣場祖母等重要人權組織的積極支持。[4]

性別與性取向政策

2010年,阿根廷通過《平等婚姻法》,允許同性婚姻合法化,成為拉丁美洲首個將這一權利寫入法律的國家。2012年,《性別認同法》獲批,該法律允許跨性別者在個人身份證件上登記自己選擇的姓名與性別,同時規定所有與性別表達適配相關的醫療服務均納入強制醫療計劃(Programa Médico Obligatorio)。在墮胎問題上,基什內爾主義內部並未形成統一立場。2005年,衛生部長希內斯·岡薩雷斯·加西亞(Ginés González García)明確表示支持墮胎非罪化。而其繼任者胡安·曼蘇爾(Juan Manzur)則在2010年7月稱:「我們已經表明立場:我們反對墮胎,總統也對此表達過同樣態度。」不過,2018年阿根廷國內就墮胎非罪化展開激烈辯論時,克里斯蒂娜·費爾南德斯·德基什內爾公開表態支持,並在參議院對相關提案投了贊成票。最終在2020年12月,阿根廷國民議會通過《自願終止妊娠法》,基什內爾主義陣營的議員以多數票支持了該法案。[5]

Remove ads

批評

反對派與反基什內爾主義

2008年起,反對派開始明確表示要與基什內爾主義展開正面對抗。來自克拉林集團(Grupo Clarín)的記者豪爾赫·拉納塔(Jorge Lanata)在2013年馬丁·菲耶羅獎(Premios Martín Fierro)的頒獎典禮上,將這種對立狀態稱為「裂痕」(la Grieta)。同樣隸屬於克拉林集團的記者胡利奧·布蘭克(Julio Blank)則表示,該媒體集團已決定針對基什內爾主義開展 「戰爭式新聞報道」。對於自由保守派報紙《民族報》(La Nación)而言,基什內爾主義將社會分裂為兩大陣營——「祖國派」(patria)與「反祖國派」(antipatria),並以輕蔑態度和詆毀言論對待反對者;而反對者則以同樣的輕蔑與詆毀回應基什內爾主義,進一步加劇了這種對立。在基什內爾主義陣營內部,部分支持者認為這種對立狀態並不存在,另一些人則認為其實際上在基什內爾主義出現之前就已存在。哲學家何塞·巴勃羅·費恩曼(José Pablo Feinmann)承認這種對立的存在,但認為責任應歸於反對勢力,而非政府。

此外,儘管基什內爾主義的部分追隨者隸屬於由胡安·多明戈·庇隆(Juan Domingo Perón)於1946年創立的正義黨(Partido Justicialista),但庇隆主義陣營內部的部分派系仍可能對基什內爾主義持反對態度。[6]

Remove ads

批評與指控

自基什內爾主義上台以來的這些年裡,眾多學者、記者和政治人物對該運動整體及其主要領導人持批判態度。在庇隆主義者胡利奧·巴爾巴羅(Julio Bárbaro)、激進黨人奧馬爾·平托斯(Omar Pintos)與記者奧斯卡·穆伊尼奧(Oscar Muiño)合著的《遠離銅像:當基什內爾還不是「基派」時》(Lejos del bronce: Cuando Kirchner no era K)一書中,內斯托爾·基什內爾(Néstor Kirchner)被描述為 「奉行個人專斷的人」。持托洛茨基主義立場的記者迭戈·羅哈斯(Diego Rojas)認為,基什內爾主義是一場「封建式」保守運動——「封建」一詞在此為口語化表述,旨在說明該運動在各省的存在形態:推行「軍閥式」「傳統主義式」和「裙帶式」政策,維護 「上層階級」 的利益。另一方面,美國教授羅伯特・羅特伯格(Robert Rotberg)於 2019 年出版了一本關於「拉美政客與大企業如何掠奪公民財富」的著作。該書主要聚焦於巴西法官塞爾吉奧·莫羅(Sergio Moro)主導的「洗車行動」(lava jato)——這場行動的主要指控對象包括被彈劾罷免的前總統迪爾瑪·羅塞夫(Dilma Rousseff),以及被判處12年監禁且剝奪政治權利的前總統盧拉·達席爾瓦(Lula da Silva)(該書出版後,巴西最高法院撤銷了對盧拉·達席爾瓦的所有指控)。此外,該書還暗中支持阿根廷前總統毛里西奧·馬克里(Mauricio Macri),因其曾推動對基什內爾主義的調查與刑事訴訟。

與此同時,基什內爾主義的部分領導人還面臨叛國腐敗等多項刑事指控及其他罪名指控。[7]這些司法案件中,有些已被阿根廷司法機構駁回,另有一些則已作出定罪判決。

歷史

內斯托·基什內爾總統任期

Thumb
內斯托爾·基什內爾總統下令,將豪爾赫·拉斐爾·魏地拉雷納爾多·比尼奧內這兩位種族滅絕者的畫像從埃爾帕洛馬爾軍事學院摘下

內斯托爾·基什內爾政府的經濟政策在初期短暫延續了羅貝托·拉瓦尼亞制定的框架:維持貨幣貶值,同時由中央銀行大力介入外匯購買;通過推動出口實現經濟增長,國內生產總值(PBI)增速接近10%。此外,這些政策還成功幫助阿根廷擺脫了其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債務違約困境。貧困率失業率均出現顯著下降,國際儲備從2003年的140億美元增至2007年的470多億美元。自內斯托爾・基什內爾政府執政初期起,國家在經濟中的作用較卡洛斯·梅內姆政府時期有所擴大。這一變化體現在多項舉措中:阿根廷航空公司(Aerolíneas Argentinas)、阿根廷郵政(Correo Argentino)、聖地牙哥河造船廠(Astillero Río Santiago)被收歸國有,同時成立了阿根廷國家能源公司(ENARSA)與阿根廷水務及環境衛生公司(Agua y Saneamientos Argentinos)。2003年至2007年,阿根廷進入經濟增長階段,年均增速維持在9%左右(2003年為8.8%,2004年為9%,2005年為9.2%,2006年為8.5%,2007年為8.7%,2008年為6.8%)。[8]

在基什內爾政府時期,其施政過程中一項核心經濟舉措便是提前全額償還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債務。基什內爾政府明確提出,此舉旨在終結本國經濟政策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指令束縛的局面。2006年11月,阿根廷的國際儲備突破300億美元;失業率則降至11%以下(根據不同數據來源,具體數值在10.2%至10.8%之間)。貧困率也從2002年略高於40%的水平,降至2006年的22.3%。[9]

基什內爾積極推行人權促進政策。其政府吸納了人權組織中公認的核心成員加入。此外,政府還推動對20世紀70年代期間三A組織(Triple A)及國家重組進程(Proceso de Reorganización Nacional)軍政府所犯反人類罪行的責任人進行審判。為實現這一目標,基什內爾的支持者在國民議會中支持廢除《正當服從法》與《最終點法》——自勞爾·阿方辛政府時期起,這兩項法律一直阻礙著相關罪行的審判進程。該廢除舉措隨後得到司法部門的認可。對參與軍政府統治的軍人作出的首例判決,針對的是克里斯蒂諾·尼科萊德斯(Cristino Nicolaides):2007年12月19日,因他曾參與601營第2特別行動隊的罪行,被判處25年監禁。

基什內爾執政期間最重大的國際爭端發生在2006年,起因是烏拉圭在烏拉圭河沿岸修建多家造紙廠。這一事件導致阿根廷恩特雷里奧斯省(provincia de Entre Ríos)的活動人士封鎖了與烏拉圭之間的國際橋梁。基什內爾拒絕鎮壓這些抗議者,甚至公開表示支持。

2007年1月對阿根廷國家統計與普查研究所(INDEC)的干預,是當時一項頗具爭議的舉措:比阿特麗斯·帕列里(Beatriz Paglieri)接管了該機構的物價指數核算工作。阿根廷工人協會(ATE)的一個分支(而非占多數的阿根廷公務員聯盟UPCN—— 該聯盟約占全體員工的70%)自此一直聲稱,當時物價指數的核算方法發生了變更,且這一變更未與專業技術人員協商。而政府方面則詳細說明,新核算體系是為適配當前消費情況而調整的——由於消費習慣發生變化,部分此前納入核算的產品如今已不再重要,甚至不再生產。

Remove ads
总结
视角

克里斯蒂娜·費爾南德斯第一總統任期

Thumb
2007年12月10日,克里斯蒂娜·費爾南德斯在總統權力交接儀式上。身後是她的丈夫、前任總統內斯托爾·基什內爾

費爾南德斯總統上任後採取的首批舉措之一,便是設立科學、技術與生產創新部(Ministerio de Ciencia, Tecnología e Innovación Productiva),並任命知名分子生物學家利諾·巴拉尼奧(Lino Barañao)擔任該部部長。為配合這一舉措,政府還宣布將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建立一個科技園區,該園區由三個研究所組成:社會與人文科學研究所、生物醫學與生物技術科學研究所,以及精密科學與技術研究所。

在任期間,克里斯蒂娜·費爾南德斯延續了內斯托爾·基什內爾總統時期的人權政策。

2007年末,由於阿根廷面臨能源供應問題,費爾南德斯政府實施了一項能源節約計劃,旨在改善國內電力使用狀況並推動其現代化。此外,政府還啟動了一項計劃:一方面新建能源發電廠,另一方面對已有的發電廠進行升級改造。

克里斯蒂娜政府執政期間最重大的衝突始於2008年3月11日。當時,在國內外食品價格大幅上漲的背景下,阿根廷經濟部長宣布針對四種農產品——大豆、向日葵、玉米、小麥及其衍生品——實施新的浮動出口關稅制度。這一舉措遭到阿根廷農業生產領域雇主群體的四大組織反對,這些組織宣布發起農業雇主罷工。這場衝突持續了129天,期間出現了雇主停工、道路封鎖、抗議活動、鍋碗瓢盆示威,以及阿根廷國際貿易受阻等一系列情況。衝突還導致了備受爭議的該政策制定者——經濟部長馬丁·盧斯托(Martín Lousteau)辭職。2008年6月17日,費爾南德斯總統向國民議會提交了關於出口關稅的法案。在投票過程中,法案陷入平局,最終需由國家副總統胡利奧·科沃斯(Julio Cobos)投出關鍵票——而他對總統提交的法案投了反對票。這一結果導致法案被議會否決,也使得科沃斯與費爾南德斯之間的關係破裂,並迫使基什內爾派激進黨人(radicales K)中的一部分勢力進行政治立場重組。以科沃斯為首的這部分政治勢力自此轉為反對黨,不過科沃斯並未辭去副總統職務。2008年7月18日,阿根廷總統下令廢止第125/08號決議。此後,雇主們宣布衝突結束。[10]

Thumb
科爾多瓦省奧利瓦轄區內(靠近瑪麗亞鎮),農業生產者在9號國家公路上封鎖道路

此外,費爾南德斯總統還提交了一項旨在收購阿根廷航空公司(Aerolíneas Argentinas)與阿根廷南方航空公司(Austral Líneas Aéreas)的法案。根據該法案,阿根廷國家將收購這兩家公司及其他相關企業的股份。該法案於2008年9月3日獲國民議會通過,成為第 26412 號法律。

2008年10月21日,一項旨在終止阿根廷私人退休基金管理公司(AFJP)制度的法案被提交至國民議會。AFJP是一套私人養老金與退休制度,曾是梅內姆總統推行的大規模私有化政策中的核心舉措之一。該法案在部分反對黨勢力的支持下獲得議會通過。由此,阿根廷建立了新的綜合社會保障體系(Sistema Integrado Previsional Argentino,簡稱 SIPA)。[11]

在克里斯蒂娜執政期間,政府採取了多項舉措以應對2008年爆發的全球經濟大衰退。這些舉措分多個階段實施,被納入一項反危機計劃中,旨在提振經濟,並避免受影響行業出現裁員現象。該計劃得到了兩大工會組織(阿根廷總工會CGT、阿根廷工人中心 CTA、匯聚工業企業家的阿根廷工業聯盟(Unión Industrial Argentina),以及聯合農村合作社的阿根廷農村合作社聯盟(CONINAGRO)的支持。然而,該計劃遭到了阿根廷農村協會(Sociedad Rural Argentina,簡稱 SRA)與阿根廷農業聯合會(Federación Agraria Argentina,簡稱 FAA)的批評。這兩個協會均由農村土地所有者與農業生產者組成——自2008年阿根廷農業雇主罷工事件後,他們便成為了政府的堅定反對者。[12]

自2008年起,與克拉林集團(Grupo Clarín)的衝突成為克里斯蒂娜·費爾南德斯總統任期內的顯著特徵。

Thumb
克里斯蒂娜·費爾南德斯總統手持一份《克拉林報》

2007年,基什內爾主義的競選綱領計劃提出一項《廣播法》法案,以取代1980年軍政府時期頒布的第22285號法令。該法案將以1989年社會黨議員吉列爾莫·埃斯特韋斯·博埃羅(Guillermo Estévez Boero)提交的法案草案為基礎,而這份1989年的草案由民主鞏固委員會(Consejo para la Consolidación de la Democracia)擬定。[13]

2009年,上述法案(此前已通過在全國多地召開會議與論壇的形式徵求意見)被提交至國民議會,並於10月10日獲批成為第26522號法律。該法案得到了執政黨議員及部分反對黨(如社會黨)的一致支持,但遭到其他反對黨的反對,包括激進公民聯盟、公民聯盟、馬克里派的共和提議黨(PRO),以及異見庇隆主義派系(杜阿爾德派、菲利派、德納爾瓦埃斯派)等。

此外,該法案還得到了兩大工會組織(阿根廷總工會 CGT、阿根廷工人中心 CTA)以及視聽媒體工作者工會的支持。同時,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阿道弗·佩雷斯·埃斯基韋爾(Adolfo Pérez Esquivel)、多個人權組織及阿根廷大學生聯合會(Federación Universitaria Argentina)也對該法案表示支持。[14]另有多個國際組織同樣支持該法案。聯合國言論和表達自由權問題特別報告員弗蘭克·拉呂(Frank La Rue)認為,這項法律

是世界範圍內獨一無二的典範,也為其他所有國家樹立了標杆。其原因在於,該法律確保社會各階層均能獲取廣播電視頻段的使用機會,同時在言論自由的行使過程中維護多元性與多樣性原則。[14]

持相反立場的則有克拉林多媒體集團(multimedio Clarín)、烏諾集團(Grupo Uno),以及阿根廷新聞企業協會(ADEPA,全稱Asociación de Empresas Periodísticas)——該協會由媒體企業家組成。

2009年6月28日,宏都拉斯發生軍事政變,合法國總統曼努埃爾·塞拉亞(Manuel Zelaya)被推翻。對此,費爾南德斯總統採取了堅決的譴責立場,並主張既不承認政變當局,也不承認由政變當局召集的選舉所產生的政府,同時要求恢復被推翻總統的職位。阿根廷的這一立場與巴西進行了協調,並最終成為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南美洲國家聯盟(Unasur)及美洲國家組織(OEA)的共同立場。

政府深化了內斯托爾·基什內爾總統此前啟動的集體談判普及化政策,以規範勞資關係。同時,政府還延續了上一屆政府推出的偉大祖國計劃」(Plan Patria Grande),旨在為身份不合法的移民辦理身份證件。

2009年8月11日,在阿根廷足球協會(Asociación del Fútbol Argentino)與TyC體育公司(TyC Sports)解除電視轉播合同後,阿根廷中央政府提出收購該轉播權,報價為6億比索(此前與TyC體育公司的合同金額為2.68億比索)。該收購的核心條件是:所有賽事必須進行直播,且轉播權商業化所產生的利潤盈餘需用於業餘體育事業。[15]

此外,還頒布了第1602/09號法令,規定對所有18歲以下子女發放家庭補貼,適用於失業或從事非正規經濟活動且收入不高於最低生活工資標準的父母,包括社會單一稅繳納者。

該措施旨在滿足國內所有貧困線以下兒童的基本需求,並提高入學率

Thumb
克里斯蒂娜·費爾南德斯·德基什內爾任期最後一天,五月廣場上舉行的支持她的集會

2009年12月14日,阿根廷通過一項緊急必要法令(decreto de necesidad y urgencia)設立了「雙百年基金」(Fondo del Bicentenario)。這是一項專門用於保障外債利息支付的特別基金,旨在減輕國家財政的財務負擔。

2009年9月11日,克里斯蒂娜·費爾南德斯總統向阿根廷國家眾議院(Cámara de Diputados de la Nación)提交了一項法案,旨在對涉及公共利益表達的誹謗與侮辱行為免除刑事處罰。該法案最終獲得通過,這一舉措得到了保護記者委員會(Comité para la Protección de los Periodistas)的國際認可。[16]

2010年10月27日,基什內爾主義運動的奠基人內斯托爾·基什內爾因心肺驟停去世,享年60歲。遺體告別儀式在阿根廷國家議會大廈的迷失腳步大廳(Salón de los Pasos Perdidos)舉行。

2011年阿根廷總統選舉中,克里斯蒂娜·基什內爾獲得54.11%的選票,成功連任總統。在此次選舉中,勝利陣線(Frente para la Victoria)所獲選票比例,創下了1983年以來阿根廷總統選舉的最高紀錄。此外,該選票比例在阿根廷總統選舉歷史上排名第二,僅次於胡安·多明戈·庇隆(Juan Domingo Perón)。[17]

反對毛里西奧·馬克里

Thumb
2017年抵抗大遊行(Marcha de la Resistencia)期間,呼籲克里斯蒂娜·費爾南德斯擔任領袖的標語牌

2015年阿根廷總統選舉中,資深基什內爾主義者卡洛斯·贊尼尼(Carlos Zannini)作為丹尼爾·肖利(Daniel Scioli)的副總統候選人參選。最終,丹尼爾·肖利在與毛里西奧·馬克里(Mauricio Macri)的第二輪投票中失利。

在結束阿根廷總統第二任期數月後,克里斯蒂娜·費爾南德斯·德基什內爾提議組建一個廣泛的政治聯盟,該聯盟將優先凝聚那些反對毛里西奧・馬克里總統所推行政策的力量。數月後,「公民團結陣線」(Frente Unidad Ciudadana)正式成立。這一名稱涵蓋多個地方性選舉聯盟,已在以下地區註冊:布宜諾斯艾利斯省、卡塔馬卡省、查科省、科爾多瓦省(在該省使用科爾多瓦公民陣線這一名稱)、米西奧內斯省、內烏肯省、恩特雷里奧斯省(在該省名為公民聯盟,作為內部派系與正義黨共同參與選舉),以及布宜諾斯艾利斯自治市——在該市,該聯盟加入了布宜諾斯艾利斯團結陣線,並與「現在布宜諾斯艾利斯」(AHORA Buenos Aires)、正義黨(PJ)及共同利益黨(Partido Bien Común)共同作為內部派系參與選舉。2017年6 月20日,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市周邊衛星城鎮薩蘭迪(Sarandí)舉行的一場大規模群眾集會後,該聯盟正式宣告成立。[18]

阿爾韋托·費爾南德斯總統時期

Thumb
2019年12月,阿爾韋托·費爾南德斯和克里斯蒂娜·費爾南德斯·德基什內爾分別就任總統和副總統

2019年阿根廷總統選舉中,克里斯蒂娜·費爾南德斯·德基什內爾與阿爾韋托·費爾南德斯(Alberto Fernández)組成總統候選人名單,當選為副總統。阿爾韋托·費爾南德斯曾於 2003年至2008年期間,擔任內斯托爾·基什內爾與克里斯蒂娜·費爾南德斯·德基什內爾政府的內閣部長會議主席(Jefe de Gabinete de Ministros)。該候選人名單在首輪投票中獲得48%的選票。全民陣線在全國24個選區中的18個選區獲勝,其中包括布宜諾斯艾利斯省——該省居住著阿根廷39%的人口。[19]在此次選舉中,該陣線贏得了競爭激烈的24個參議院席位中的13個,以及130個眾議院席位中的64個。全民陣線本身是一個龐大的選舉聯盟,成員包括庇隆主義政黨(如正義黨,該黨是陣線的核心政黨)、革新陣線(Frente Renovador)、聯邦承諾黨(Compromiso Federal);此外還有基什內爾主義政黨,如基什內爾主義團結聯盟(KOLINA)、新會晤黨(Nuevo Encuentro);以及進步主義與中左翼政黨,如我們黨(Somos)、團結黨(Partido Solidario)、南方計劃黨(Proyecto Sur)、不妥協黨(Partido Intransigente);同時包含激進主義政黨(如熔爐黨、國家團結運動),以及左翼與共產主義政黨等。上述政黨總計19個,均持庇隆主義或基什內爾主義立場,其意識形態譜系涵蓋從中間派到左翼的範圍。

在擔任內閣部長會議主席之後,阿爾韋托·費爾南德斯與基什內爾主義陣營逐漸疏遠,而該陣營在很大程度上仍由克里斯蒂娜·費爾南德斯·德基什內爾領導。後來,在克里斯蒂娜的推動下,兩人建立聯盟,基什內爾主義陣營也藉此與此前與之疏遠的庇隆主義派系重新聯合,這些派系包括馬薩派(massismo)、艾薇塔運動(Movimiento Evita),以及正義黨的多位省長。

當今

阿根廷的經濟危機以高通脹[20]和40%的貧困率為顯著特徵[20],這使得基什內爾主義陷入危急境地。2021年議會選舉期間,這一局面進一步惡化——基什內爾主義陣營在眾議院和參議院選舉中均遭遇重大失利。面對此情景,克里斯蒂娜·費爾南德斯·德基什內爾擔憂庇隆主義會創下歷史最差選舉成績,淪為第三名。

對於2023年總統選舉,候選人歸屬一度成謎。阿爾韋托·費爾南德斯已確認不會尋求連任,克里斯蒂娜·費爾南德斯·德基什內爾也明確表示不會參與任何競選。當時最盛的傳言指向瓦多·德·佩德羅(Wado de Pedro)將作為總統候選人,胡安·曼蘇爾(Juan Manzur)為副總統候選人,尤其是在瓦多發表「我希望成為所有阿根廷家庭的總統」這一言論之後。[21]

此外,前布宜諾斯艾利斯省省長丹尼爾·肖利也有意挑戰瓦多,參與黨內初選。然而,6月23日,全民陣線更名為為了祖國團結陣線(Unión Por La Patria),並宣布時任經濟部長塞爾希奧·馬薩(Sergio Massa)為總統候選人,奧古斯丁·羅西(Agustín Rossi)為其副總統搭檔。消息同時確認,瓦多與肖利均已退出競選。

Thumb
2020年3月1日,在阿根廷國家議會舉行的第138屆常會開幕式上,阿根廷副總統克里斯蒂娜·費爾南德斯·德基什內爾與眾議院議長塞爾希奧·馬薩出席活動

儘管肖利與瓦多未參與競選,但黨內初選仍未能避免。胡安·格拉沃伊斯(Juan Grabois)在同一陣營中宣布參選總統。在黨內初選(PASO)中,馬薩擊敗了格拉沃伊斯,而為了祖國團結陣線(Unión Por La Patria)則成為得票第三多的政治陣營。

在大選階段,為了祖國團結陣線最終成為得票最高的政治陣營。然而,由於未能滿足無需進行第二輪投票的最低票數要求,選舉不得不進入第二輪。最終結果是,自由意志派候選人哈維爾·米萊(Javier Milei)擊敗了為了祖國團結陣線,並由此成為全球首位自由意志派總統。[22]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