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增江 (吉隆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增江 (吉隆坡)map
Remove ads

增江馬來語Jinjang)位於吉隆坡西北部,距離吉隆坡市中心8.5公里,位置介於甲洞怡保律(Jalan Ipoh)之間,因中間被甲洞路(Jalan Kepong)分割,因而分為南區與北區,隸屬於甲洞行政區。增江前稱「增光」,係馬來名由粵語直譯而成,後逐漸改為「增江」,但許多老一輩的吉隆坡市民仍繼續使用「增光」的名稱。增江也是馬來西亞452個華人新村中規模最大者,人口為六萬,面積達186公頃,擁有近五千棟房子,當地的華人人口佔比超過九成。但隨著時代變遷,增江已逐漸擺脫傳統華人新村的面貌,區內四處建立高聳建築,在邁向現代化社區的道路上。[3]

快速預覽 增江, 其他文字轉寫 ...
Remove ads

歷史

增江新村的成立

增江在是甲洞裡的一個聚落,成立於1950年,原名為「增光園」(Estate Jinjang),在馬來亞緊急狀態前是個種植橡膠的園丘。不同於甲洞其他社區的發展,增江新村成立的目的是為了斷絕當地華人馬來亞共產黨之聯繫,而甲洞其他係由開採錫礦而成立。在馬來亞緊急狀態期間,英國殖民政府強制將蕉賴、雙溪威(Sungai Way)、泗岩沫萬津峇都喼、舊街場和丹絨馬林(Tanjung Malim)的華人強制遷移至由鐵絲網所圍起的增光園,故形成馬來西亞第一大華人新村。當時的政府也為每個家庭貼上所有家庭成員的戶口名錄表,以利進行監視。1960年7月31日,馬來西亞最高元首頒布諭令結束緊急法令,增江新村方得以脫離集中營式的管理方式,新村居民也恢復了行動自由的權利。[4]

黑道勢力崛起

政府在緊急狀態期間將華人從各處集中至增江新村,經濟來源也成為這些居民的另一個問題,因為遷入華人新村也代表原本在家鄉的農地、甚至財產也要放棄。在受到政府、共產黨的威迫,以及生活困苦的情況下,許多村民選擇加入黑幫,因此增江新村成為一個幫派林立的新村,甚至成為治安黑區。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增江黑道勢力最猖獗的時期,新村街頭上經常出現搶地盤毆鬥,以及收保護費的情境,甚至讓計程車司機聞風喪膽,不肯載客至新村內,而只載到馬路口。隨著時代的改變,增江新村的黑道勢力逐漸式微,但仍有不少武館保留下來。[5]

現代化發展

在進入七十年代,增江曾得益於輕工業家庭代工的興起,經濟蓬勃發展,隨著政府陸續強制關閉家庭式工廠,大部分工業目前已搬離增江,造成人才外流,年輕族群也開始遷往其他新興住宅區,使得增江出現人口老化的現象。

政治

在1974年以前,增江隸屬於雪蘭莪,直到聯邦直轄區成立以後,增江便由吉隆坡市政局直接管理,隸屬於甲洞分局以下,當地居民也由此失去地方議會選舉權。[6]

經濟活動

Thumb
增江北區公園

進入七十年代,馬來西亞的經濟開始蓬勃發展,加上增江地理位置鄰近吉隆坡,村民的維生方式從原本的第一級產業轉變成第二級產業,許多新村住宅變成家庭工廠,生產具市場價值的產品,從事家具製造、咖啡電燈、製鞋、修車、玩偶等行業。不過隨著吉隆坡邁向都市化,市政府不允許這些不具標準的家庭式工廠持續運作,且持續取締非法營業的工廠,因此許多當地的家庭式工廠外移,遷往如雙溪毛糯泗岩沫等地的輕工業區。

教育

因增江為全馬來西亞規模最大的華人新村華人人口集中,促成區內擁有四間華文小學,密度非常高,在上世紀70至80年代,各校學生人數甚至多達兩千多人,但隨著增江新村的人口老化、年輕一帶逐漸搬遷至其他新興住宅區,以及華人生育率減少的緣故,這些華文小學的人數出現明顯的降幅。[7]

更多資訊 學校編號, 地區 ...
Remove ads

宗教

Thumb
增江冼太廟

早期華人飄洋過海到異地生存,各類神祇及宗教信仰紛紛成為他們對未知生活的精神寄託,因此增江的宗教氣氛濃厚,廟宇數量眾多。在增江北區有三間並排寺廟緊鄰甲洞路,分別為福澤堂、南洋宮及鳳山寺,為當地的地標。這三間寺廟中,又以擁有百年歷史的福澤堂歷史最為悠久,每當神誕節慶或農曆初一十五,都有許多信眾前來膜拜。這些寺廟原本位處他處,係1949年的緊急狀態下,隨著居民遷入增江新村,如福澤堂最早是座落於泗岩沫南區的橡膠園。[8]

文化景觀

如同馬來西亞其他地區早期的華人住宅,早期增江幾乎每家每戶都會在木建住家門口掛上一幅誌明住戶姓氏祖籍,如隴西(姓李)、江夏(姓黃)、彭城(姓劉)、南陽(姓葉)、豫章(姓羅)、潁川(姓陳)等字眼的牌匾,不過,隨著時移勢易,許多住戶在重建住家時即摘下牌匾,因此,增江掛有牌匾的住家已越來越少。

交通

鐵路

現階段,增江居民欲使用鐵路服務,需前往甲洞泗岩沫一帶搭乘1 芙蓉線2 巴生港線12 布城線,於增江設置兩站,2022年6月開通。

更多資訊 車站編號, 車站名稱 ...

道路

甲洞路(Jalan Kepong)為甲洞的主要道路,並將增江分為北區與南區,12 布城線也在甲洞路上空興建。增江一帶可透過甲洞路聯通吉隆坡第二中環公路(MRR2)、士拉央-甲洞大道(Selayang-Kepong Highway)、E33大使路-淡江大道(DUKE)、E11白沙羅-蒲種大道(LDP)、E1南北大道(PLUS)、古晉路(Jalan Kuching)等,通往巴生谷其他區域。[9]以下也列出增江村內的路名

更多資訊 現名稱, 原名稱[10] ...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