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報復武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報復武器(德語:Vergeltungswaffen[a],德語發音:[fɐˈgɛltʊŋsˌvaf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為實施戰略轟炸,特別是戰略轟炸以及針對城市的空襲而研發的一系列特殊的遠程火炮武器系統[3][4]。這系列武器包括:採用脈衝噴氣發動機推進的V-1巡弋飛彈;使用液體燃料的V-2彈道導彈;以及V-3炮。德國原計劃將這些武器全部用於對英國的軍事打擊,但實際在1944-1945年的作戰行動中僅動用了V-1和V-2。隨著盟軍成功登陸西歐,這些武器也被轉而用於攻擊歐洲大陸的目標,主要集中在法國和比利時境內。以報復武器實施的戰略轟炸共造成約1.8萬人喪生,其中絕大多數為平民。倫敦、安特衛普以及列日等城市是這些武器的主要打擊目標。[5][6]



研發
早在1940年6月28日,納粹德國陸軍武器局局長埃米爾·萊布[b]與德國國防軍總司令瓦爾特·馮·布勞希奇的會晤中,就已為當時正在研發的A-4火箭(即後來的V-2火箭)確立了戰略轟炸的軍事定位[8]。1942年德國對英國實施的貝德克閃電戰效果不佳後,飛彈與火箭的研發進程雙雙提速,並將英國鎖定為主要打擊目標[9]。至1943年9月29日,阿爾貝特·施佩爾公開宣稱將以「秘密武器」對盟軍大規模轟炸德國城市的行為實施報復[10]。隨後,納粹德國宣傳部於1944年6月24日正式公布名為「Vergeltungswaffe 1」(報復武器1)的制導導彈,暗示還將有後續同類武器問世[11]。當A-4火箭於1944年9月首次投入實戰發射後,該武器被正式更名為V-2[12](儘管具體命名者已不可考[13])。不過,分發至發射部隊[c]的V-2操作手冊仍沿用A-4這一原始代號[15]。
美國戰略情報局駐瑞士負責人艾倫·杜勒斯自1943年起,便與以神父海因里希·邁爾為核心的奧地利抵抗組織建立聯繫。通過這條管道,杜勒斯成功獲取了有關佩內明德火箭基地以及V-1飛彈、V-2火箭的關鍵情報及設計圖紙。[16][17][18][19]
Remove ads
對英國及歐洲大陸的攻擊行動(1944–1945年)

自1943年10月起,納粹德國開始在法國北部加來至勒阿弗爾沿岸修建V-1飛彈發射場。儘管盟軍空軍持續空襲這些設施,但收效有限,至1944年6月諾曼第登陸前夕,這些發射基地已具備實戰能力[20]。為應對6月6日盟軍在諾曼第登陸帶來的軍事壓力,德軍於1944年6月13日凌晨對倫敦發動首次V-1飛彈襲擊[9][21]。首批發射的10枚飛彈中僅有4枚抵達英國境內:首枚墜毀於斯旺斯科姆附近未造成傷亡,但第二枚摧毀貝斯納爾格林一座橋梁,導致6人死亡、9人受傷[22]。此後德軍將攻擊強度維持在日均百枚的規模[21]。
V-1飛彈的脈衝噴氣發動機發出獨特嗡嗡聲,時人將其比作「有故障的摩托車」。當飛彈進入俯衝階段時,推進系統會突然發出斷續爆鳴並驟然熄火,隨之而來的詭異死寂令目擊者膽寒——這種爆炸前的短暫靜默意外成為平民尋找掩體的預警信號(後續改進型號已修正該缺陷,實現了設計預期的動力俯衝)[23]。倫敦甚至有商家以「快速直達防空洞」作為招攬顧客的賣點。然而1944年6、7月間的陰雨天氣嚴重削弱防空觀測效率,致使V-1殺傷效果倍增,傷亡數字持續攀升。至8月下旬,倫敦人口銳減150萬,工業生產效率暴跌[24]。但到了夏秋交替時,針對V-1的防空體系漸顯成效,流離市民開始逐漸返回倫敦[25]。
納粹德國向英國發射的V-1飛彈總數達到9,251枚,其中絕大多數的目標都是倫敦。該城共遭受2,515枚飛彈襲擊,導致6,184名平民死亡、17,981人受傷。位於倫敦南側的克羅伊登地區因地處彈道下方,成為重災區,累計承受142次直接命中打擊。[26]

1944年9月6日,德軍在荷蘭海牙周邊部署了V-2火箭發射場。1944年9月8日,首枚V-2火箭從此處發射襲擊倫敦,以約5分鐘時間完成了從海牙至倫敦200英里(320公里)的彈道飛行,於當天18時43分擊中奇西克區,造成13人傷亡[27]。由於V-2爆炸毫無預警,英國政府最初試圖通過歸咎於煤氣管道故障來掩蓋其真實原因。但民眾並未上當,很快便諷刺地將V-2稱為「會飛的煤氣管」。
截至1944年10月,德軍的火箭攻勢已呈持續打擊態勢。1944年11月25日,一枚V-2火箭命中紐克羅斯路(New Cross Road)伍爾沃斯百貨商店,造成168人死亡、121人重傷,成為該武器最具毀滅性的單次襲擊之一[28]。由於V-2導彈超音速飛行特性使其幾乎無法被攔截,而轟炸發射場等其他反制措施亦收效甚微,這種持續轟炸一直延續至1945年3月。1945年3月27日,最後一批V-2火箭襲擊倫敦,其中一枚擊中斯特普尼的一座公寓樓,導致134人遇難、49人受傷[29]。

德軍共向英國發射1,115枚V-2火箭,其中絕大多數以倫敦為目標,另有約40枚針對諾里奇的襲擊偏離目標。這些襲擊造成倫敦2,754人喪生、6,523人受傷,另有2,917名軍事人員陣亡。由於其超音速特性使V-2火箭在接近目標時既無法被聽見(目擊記錄亦極為罕見),其心理威懾效應反而「遜色於V-1飛彈」。[31]
德軍報復武器的攻勢於1945年3月結束,最後一枚V-2於3月27日落在肯特郡;而英國領土上最後一次敵軍攻擊行動發生在1945年3月29日9點,一枚V-1擊中了赫特福德郡的一片田地[32]。從傷亡人數來看,報復武器的效果低於其開發者的預期,也未達到受襲者的恐懼程度,但帶來的財產損失程度驚人,在攻勢高峰期日均兩萬棟房屋受損,導致1944年末至1945年初英格蘭東南部出現了嚴重的住房危機[33]。
托馬斯·品欽的小說《萬有引力之虹》以V-2火箭對倫敦襲擊所引發的存在主義恐怖為核心主題。[34]
德軍向比利時安特衛普與列日發射V-2火箭,其中針對安特衛普的打擊旨在阻斷盟軍關鍵後勤節點——安特衛普港的運作。1944年9月該地區解放後六個月內,比利時多個城鎮持續遭受德國V型武器攻擊。僅安特衛普周邊16公里(9.9英里)半徑範圍內就記錄到2,342枚V型武器落地(其中多數為更先進的V-2型號)[35]。根據盟軍最高司令部戰後報告統計,報復武器在比利時境內造成5,000人死亡、21,000人受傷,傷亡主要集中於安特衛普和列日兩座城市[35]。
1945年3月17日,根據希特勒親自下達的命令(參見雷馬根戰役),德軍向橫跨萊茵河的魯登道夫鐵路橋發射了11枚V-2火箭[36]。這是V-2武器系統唯一一次被用於戰術目標及在德國本土實施攻擊[37]。最近彈著點距離橋梁270公尺(890英尺),其中一枚甚至偏離至北側64公里(40英里)外的科隆[36]。德軍總參謀部曾強烈反對此次行動,認為該武器精度過低可能誤傷德國平民與己方部隊,但希特勒仍孤注一擲試圖摧毀盟軍建立的萊茵河橋頭堡。執行此次發射任務的是駐荷蘭海倫多倫的黨衛軍第500炮兵營,其發射陣地距目標約200公里(120英里)。[36][38]
Remove ads

V-3炮同樣設計用於轟擊倫敦,但由於盟軍對發射設施的持續打擊,特別是對米莫耶克要塞的摧毀以及1944年北歐盟軍攻勢占領發射陣地,該武器始終未能實現既定目標。1944年冬季,德軍轉而使用該火炮轟擊盧森堡,但實際作戰效果微乎其微。[39]
V4火箭是一種名為「萊茵信使」的固體燃料火箭。1944年12月24日,德軍向安特衛普發射了24枚該型火箭,但其精度「糟糕至極」。在後續對港口發動的又一次齊射後,黨衛軍中將漢斯·卡姆勒中止了V-4項目。[40]
參見
腳註
參考書籍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