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瑤山隧道

京广铁路上的隧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瑶山隧道
Remove ads

大瑤山隧道位於廣東省韶關市樂昌市京廣鐵路坪石-樂昌區間上,自北向南穿過瑤山。隧道全長14.295公里,曾經是中國最長的鐵路隧道[1]。大瑤山隧道的開通,使京廣鐵路的時速從50公里增至100公里以上,加強了嶺南地區與內地的交通聯繫。

快速預覽 大瑤山隧道, 概覽 ...
Remove ads

背景

瑤山南嶺的一條支脈,位於兩省交界處、坪石樂昌間的武江西岸,海拔高達1500米[2]。瑤山附近地勢險峻,一旁的武江水流湍急,附近區域人煙稀少,交通也不便利[3][2]

地質背景

隧道穿過的地區地質結構複雜,岩石風化嚴重,斷層眾多,湧水量大[4][5]。隧道進出口兩端為震旦寒武系淺變質碎屑岩[6],隧道中部為泥盆統桂頭群砂礫岩、砂岩頁岩及東崗組的白雲岩灰岩、白雲質灰岩、泥灰岩[6],而隧道經過的地段大部分為IV、V類圍岩[6],其中軟弱圍岩占17%[2]

隧道區位於湘桂經向構造東端、南嶺緯向構造中段南側、粵北山字型的脊柱部位。這個區域內經歷了多次構造運動,不同構造體系相互干擾、交接重合使本區的山脈構造錯綜複雜[6]

全隧道分布有20條斷層帶,在隧道中間部位出現兩側沖斷層,規模較大,相背傾斜,各自上盤相對逆沖推復,中間陷落,破碎帶和影響帶寬465米,即九號斷層[2]

歷史背景

1929年3月,粵漢鐵路株韶段工程局在廣州成立,凌鴻勛擔任總工程師[7]。凌鴻勛上任後,否定了英國工程師所制定的需要建設大量隧道的方案,將粵漢鐵路改為繞著武江河谷一路蜿蜒,到樂昌再筆直南下韶關(即京廣坪樂舊線),從而繞開險峻的大瑤山[7]。此方案減少了工期和成本,但是線路所經的山勢險峻、地形複雜,線路的里程長、曲線半徑小、坡度大。在京廣鐵路改造為雙線鐵路時,為提高列車的運行速度,大瑤山隧道被提上計劃[2]

施工過程

測繪

鐵道部第四設計院於1978年春節進行武水右岸雙繞線的勘測,包括107平方公里的地形測繪,1181個地質點的勘察和49個孔深總量達5700米的鑽探,以及大面積的水文調查,還有航空照片衛星照片的判釋,最終制定了施工方案[2]

設計

1978年—1988年間,鐵四院橋隧處高級工程師厲自凡總體負責大瑤山隧道的設計工作,並配合施工。[8][9][10][11]

施工

1981年11月,大瑤山隧道正式開工。在隧道正式動工前,厲自凡等相關領域專家曾前往日本青函隧道多次考察學習,與日本隧道專家交流[2][12],並於1978年參加在日本召開的國際隧道協會技術交流會[13]。隨後,施工方又引進各種大型機械設備48項269台,與國產設備配套後形成了破岩、裝運、支護、注漿四條作業流水線,效率大為提高[2]。自1982年至1985年,進出口單口平均月成洞均達到100米以上,全隧道曾創月成洞521米的速度紀錄[2]

大瑤山隧道的縱切面為中間高,兩端低,這樣設計的為了便於向兩端排水及施工時出碴。工程採用「三斜一豎」的施工方案,在王夢恕的帶領下[14],全面運用新奧法原理施工[1][3]

1985年4月,豎井平導發生湧水,每晝夜4175立方米,含泥量10%~20%,淹沒豎井393米,井下機電設備44台報廢;為解決問題,施工隊開鑿迂迴導坑1200米,於1986年3月放水後,再作封堵[2]

Remove ads

九號斷層

九號斷層埋深600~700米,長465米,其中165米為強烈擠壓帶,泥灰岩及斷層泥貫穿於灰岩溶蝕及泥灰岩中,界面紛多,密集穿插,是隧道建設的難關[2],甚至到運營時依然是隧道的隱患[15]

厲自凡處理了九號斷層不良地質地段罕見的的坍塌和湧水問題[16]。在隧道支護襯砌的設計中,學習借鑑國外「新奧法」,首次設計了複合襯砌[11][17],大大減少了木材和人力的使用,為大規模機械化施工創造了更寬敞的施工場地,有效加速了工程的進展。[10]

1985年12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萬里就九號斷層問題,邀請地質礦產部水利電力部協同鐵道部多位專家前往現場勘察。1986年4月,設計、施工、建設、科研與有關院校47人組成技術攻關組,下設「地質預報預探、開挖方案、注漿堵水、支護襯砌、圍岩變形量測」五個專業。1986年10月,施工進入九號斷層;彼時,施工現場圍岩極為破碎,湧水每晝夜4.2萬噸,於是施工方決定在右側開挖平行導坑,鑽探超前,並排水降壓。施工隊進行到研磨泥帶時,泥石俱下,湧水如注,日進不足一米;於是,他們採用錨杆管棚支護、預注漿加固圍岩,並改為上半斷面開挖、設置臨時仰拱,擴大後全斷面用鋼骨架襯砌,然後鋪設塑料防水板,再二次模注的方法。[2]

Remove ads

完工

自開工以來,施工方前後應對大小坍方94次、湧水27次[2]。經過4000多名工人5年的建設,隧道於1987年5月6日成功貫通,萬里副總理親臨現場見證[2]。全隧道經貫通測量,橫向差17.3毫米,高程差4.6毫米,方向閉合差3.08秒,精度為6.2萬分之一,屬世界先進水平。[2]隨後,全隧道土建於1987年12月完成,工程轉入鋪軌與通信、信號、電力電化四電工序的安裝[2]

1988年底,京廣鐵路衡廣複線開通,使京廣鐵路通過能力提高了1.8倍[15]。大瑤山隧道完工後,京廣鐵路坪石至樂昌間的運營里程縮短了約15公里,也使鐵路避開了沿河地質不良地段,預留了武水峽谷開發水利資源的條件[3]。隧道修建過程中的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對此後國內隧道及地下工程的修建產生了深遠影響,修建中的新技術先後榮獲鐵道部和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3]

獲得獎項

1992年,「大瑤山長大鐵路隧道修建新技術」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3][9]

運營情況

作為京廣鐵路正線區間的一部分,大瑤山隧道自開通以來就有大量列車經過。2017年時,平常每天就有372趟列車通過隧道,而在2017年春運期間每天接近500趟,平均每3分鐘就有一趟列車經過[15]

存在問題與後續維護

由於地質構造複雜、斷層多、地下水系發達,開通運營後,隧道涌沙、湧水現象頻繁,京廣鐵路甚至因地質災害中斷運營5次[15]。因此,隧道通車後,原坪石-樂昌的舊線也作為戰備路線被保留,直到2006年被洪水摧毀[18]。另外,由於九號斷層的湧水未根治,隧道維護部門在中部的牆腳設置了泄水管道,並繼續整治各集中出水點[2]

為確保隧道的安全,從1990年開始,廣州局集團每天都有20名工人在隧道里巡邏,清理排水溝里的積水和沙子,以免積水和淤泥阻塞鐵路[19][15]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