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肚堡會戰

臺灣清領時期同治朝,戴潮春事件系列戰役之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肚堡會戰
Remove ads

大肚堡會戰戴潮春事件系列戰役之一,發生於臺灣清領時期同治二年(1863年)間,按察使銜分巡臺灣道丁曰健在九月九日抵達淡水廳滬尾,與團練大臣林占梅會晤後,由丁曰健接管臺灣北路戰務。此役自十月初八日,丁曰健調派淡水廳諸紳民團駐紮梧棲牛罵頭,進攻天地會在福州厝據點起始,同月廿七日,天地會水師寮何守投降,後茄投庄陳鮄、大肚庄趙戇敗走彰化縣城,同月三十日官民軍收復大肚山西南側、威震烏溪南北岸村落作收。[1][2][3][4]:853、856

快速預覽 大肚堡會戰, 日期 ...
Remove ads

背景

同治元年(1862年)春,因清廷在臺灣加賦的傳言頻起[5]:131,彰化縣四張犁鄉紳戴潮春與天地會眾在大墩起事,陸續獲得中部地區股首如林日成洪欉陳弄等響應,戴潮春等反政府勢力長期盤據彰化縣、嘉義縣地區[1][2]。同治二年(1863年)春,閩浙總督耆齡改換成左宗棠,左宗棠鑒於臺灣動亂延宕近一年,鎮壓成效卻始終不彰,便屬意舉薦本籍出身的林文察阿罩霧林家)率軍返鄉平亂。[4]:852-853[5]:124-126

丁曰健來台

Thumb
「刑期無刑」匾,由平定戴潮春事件主要官員丁曰健題贈,落款於同治三年(1864年)秋九月,收藏於今南投縣草屯鎮月眉厝龍德廟

清廷為防軍權過大,設有「本籍迴避」制度,規定參將以上軍官不得返回原鄉述職[6],是故左宗棠此舉立即招來非議,福建地方官員如副督布政使張佑之即表達反對的立場,主因於張佑之十分了解林文察做為地方豪紳的背景,不難想像林文察會假借「保衛家園」的名義,對叛軍地主挾帶私怨、進行報復與掠奪之虞。[5]:126-127

左宗棠表示理解張佑之擔憂,幾經爭辯後,依舊在八月十日授林文察「署福建陸路提督」銜,同意讓林文察帶兵返鄉平定臺灣戴亂,但為消除朝廷疑慮,撤除原本賦予林文察「福建水師提督」銜,另增派一大員與林文察共同指揮臺灣戰事;經福建省巡撫徐宗幹舉薦[3],派赴臺灣平亂的另位大員即丁曰健[4]:853,丁曰健在鳳山縣鹿仔港廳嘉義縣淡水廳皆擔任過官職[7],在臺灣有許多舊部,是足以做為監視和制衡林文察的人選。[5]:126-127

丁曰健於是被授職為「按察使分巡臺灣兵備道[7],該職原由洪毓琛擔任,但洪氏在同治二年(1863年)六月間病卒於任上[3],原臺灣府知府陳懋烈暫代臺灣道道尹一職[8];丁曰健上任後(確切任命月份不詳[7]),未循臺灣道尹需赴往臺灣府(今臺南市)上任的舊例,自請在臺灣北部港口上岸,同年九月率領「省兵」400名東渡臺灣,九月九日順利在淡水廳滬尾(今新北市淡水區)登陸,接掌北路軍務。[4]:853-855

至於林文察則在農曆九月十日自泉州啟程,率領400兵丁前往臺灣,登陸地點則是嘉義縣麥寮港(今雲林縣麥寮鄉[1][4]:853,或曰臺南鹿耳門安平港[a][9]:283)清廷雖然冀望此二員分派南、北登陸,夾擊天地會勢力,但卻無遣派大量援軍支援,全賴丁曰健、林文察憑藉在臺資歷與威望,自負在臺灣就地募兵之任務。[4]:853

Remove ads

北路軍務

北路軍務原由時任福建巡撫徐宗幹奏請,竹塹仕紳林占梅出任「全臺團練大臣」,雖有「全臺」之名,但受限天地會動亂之故,林占梅實際能指揮範圍只限大甲溪以北的區域[10]。九月九日,丁曰健自滬尾登陸臺灣島,開始聯絡臺灣的「舊部屬」,南下竹塹途中不斷朝募兵馬,十月份抵達竹塹城後兵勇招募之數達三千餘名[5]:136-137,並與林占梅會合後,部署自大肚山東、西兩路進攻彰化縣城的戰略,在十月初八發兵南進。[3][4]:856

過程

同治二年(1863年)十月初,臺灣道尹丁曰健以周懋琦為參謀、副將關鎮國為前鋒督軍,同時抵達竹塹城。丁曰健指示候補知縣白驥良、民練首領劉維翰(又名劉子謙)率領粵勇400名前往四張犁(今臺中市北屯區[11]:109),與前署淡水同知張世英羅冠英等會合,要求張世英等進攻犁頭店(今臺中市南屯區[11]:109),以牽制天地會軍力,避免天地會派援軍阻擾大肚山西線的戰役[4]:856,嗣後又遣派游擊陳捷元、大甲汛守備鄭榮、候補同知王楨率軍支援攻打林日成位於四塊厝的根據地。[3]

十月初八日,丁曰健自大甲出兵至牛罵頭(今臺中市清水區),聯絡鰲頭山頭人蔡懷斌與蔡鴻猷社口頭人楊清珠等鄉勇練團,從牛罵頭出兵,自天地會紅軍打下福州厝(即塗葛堀,今龍井區麗水裡[11]:115)、水返厝兩處。[2][3]十月十七日,丁曰健攻下水裡港(亦今龍井區麗水裡)。[4]:856

Thumb
臺中市大肚區的地理位置,也標註周遭行政區域如龍井區所在地。

十月十六日,林占梅同竹塹鄉紳翁林萃、陳尚惠督軍,遣派勇首林忠芸、林南山、鄭義領兵3000人,進逼山腳庄(今臺中市龍井區山腳里),林忠芸部隊的旗幟高揚「保順安良」四個字,表達願意歸順官方者必能保全性命的意思;並要求山腳庄出身的降將林山、林尚兄弟做響導,在周遭的村庄廣發白布條,約以衣襟間有繫上白布者皆是為良民,官民軍不得擅殺;另有民眾協助官民軍將火炮安置於大肚山谷內,林忠芸部隊遂沿途施放火炮,炮聲隆隆響徹山谷,周遭村民莫不依附官民軍,其勢漸眾。天地會部眾扼守茄冬、水師寮以及大肚三大聚落,此三處分別由陳鮄、何守(亦作何首)、趙戇(亦載趙憨)據守,三處有自築炮樓,據大肚山險力守,歷經數次猛攻,皆難以攻破,期間林占梅但凡有生擒對方民丁,皆賞以盤纏釋放,企圖動搖天地會紅軍軍心。[2][3]

十月廿七日,林占梅兵分三路,偕蔡懷斌、蔡鴻猷出兵水師寮及何厝莊,別令王楨、鄭榮協攻海埔厝,天地會陷入背水一戰,堅守聲勢極強,林占梅再度宣告「降者不殺」,林尚乘勢要求何守投降,官民軍由是插旗水師寮與何厝庄。[2][3]

茄投頭人陳鮄與大肚頭人趙戇均決議抗官到底;茄投總理陳烏秋原本多次勸說陳鮄一起投降,但陳鮄堅決不從,陳烏秋自率弟子兵在蔡懷斌、蔡鴻猷軍前下跪,泥首請命,獲得林占梅接納。官民兵其他部眾林忠芸、林尚持續揮兵進攻茄冬與大肚,陳鮄、趙戇拚死抗戰,林忠芸趁隙策反陳番嬰,令陳鮄自亂陣腳、棄守茄冬,林忠芸與陳番嬰奪下茄冬,並生擒陳鮄愛妾蔡美娘,後趁勝追擊,進發大肚溪的趙戇部隊。[2][3]

十月三十日,趙戇主力迎戰自西路而來的林忠芸、林尚部隊,不意蔡宇、鄭榮、王楨引兵從後路殺入,趙戇力戰而敗,同陳鮄南遁彰化縣城。官民軍部隊破獲陳鮄、趙戇家中另藏天地會印鑑、令牌、糧米以及武裝器械無數,將戰利品全數繳交予丁曰健請功。[2][3][4]:856

Remove ads

後續

  • 十月三十日,丁曰健率領北路軍攻下大肚堡諸庄,軍威大振,連大肚溪南側的村庄也聞風不敢妄動,丁曰健也決定一鼓作氣,在十一月初三日集結各路兵馬,與在鹿港屯兵多時的曾玉明攜手,進攻由天地會江有仁駐守的彰化縣城。[4]:856
  • 從臺南鹿耳門安平港登陸的「福建陸路提督」林文察則主導南路軍務[12]:283,與曾元福吳鴻源對嘉義縣諸庄招撫並施,十一月份攻打戴潮春所盤據的斗六門城[4]:853、856-857

相關條目

注釋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