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般若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大

「般若波羅蜜多」,意譯為「智慧到彼岸」。此經主旨在闡明世、出世間的一切法,皆是如幻如化。如幻如化的一切法,但唯假名,依緣起相待而有,而自性畢竟空。
傳譯
一般認為《般若經》在印度貴霜王朝時在南印度廣為流行[4],梵文本多數仍存。後來在北印度開始普及,經于闐傳入中國。
最初流傳在中國的,是由東漢支婁迦讖譯出的《道行般若經》十卷(又稱「八千頌般若經」),後來三國時期曹魏僧人朱士行在甘露五年(260年)到于闐求得《放光般若波羅蜜多經》梵文原本(又稱「兩萬五千頌般若經」),由無羅叉和竺叔蘭共同翻譯。
這兩種般若經有多種異譯本,最著名的是由後秦譯師鳩摩羅什於弘始六年(404年)譯出的《大品般若經》(兩萬五千頌本)和弘始十年(408年)的《小品般若經》(八千頌本),這兩部經又題作《摩訶般若波羅蜜經》[5][6]。其他的般若經也陸續從印度傳譯至中國,如《文殊般若經》、《般若心經》、《金剛般若經》、密教的《般若理趣經》等等。
《大智度論》說般若經有上中下三品,為十萬偈般若以及大品、小品般若[7]。至菩提流支時,依《金剛仙論》所傳,有八部般若,分別是十萬偈(大般若經初會)、二萬五千偈(大品般若經)、一萬八千偈(大般若經第三會)、八千偈(小品般若經)、四千偈(大般若經第五會)、二千五百偈(勝天王般若經)、六百偈(文殊般若經)、三百偈(金剛經)[8]。
唐朝玄奘從顯慶五年(660年)至龍朔三年(663年)所譯出的《大般若經》共計六百卷,分成九部、十六會,除了重譯上面所提到過的《小品》和《大品》外,還包括了佛陀在王舍城鷲峰山、給孤獨園、他化自在天王宮和王舍城竹林精舍等四處講法時的全部般若經[2]。
之後宋朝的施護、天息災等人除了再譯《心經》、《小品經》、《理趣經》外,又新譯出了諸多教授陀羅尼的般若經,以及具綱要性質的般若經[9]。
Remove ads
內容
大般若經分為九部十六會二百七十五分,梵本共計二十萬頌,其中《初會》字數約355萬字,份量佔比最廣,《第八會》《第十會》《第十三會》《第十四會》都不及1萬字[9][10]。
前五會是第一類:前三會內容與古說的《大品》相同。四會與五會,是古說的《小品》。第一類內容都有共同的部分,是同一原本的分化。近代學者研究認為,應該是先有四、五會的《小品》,而後擴展為前三會的《大品》。
中五會為第二類:這是彼此不同的五部經,從《天王般若經》至《理趣般若經》。
後六會為第三類:這是從般若法門的立場,分別闡述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種波羅蜜。

Remove ads
影響
中觀派創始人龍樹曾註疏解釋《大品般若經》,而成《大智度論》,來闡釋該經所表達的性空實相的義理。藏傳佛教傳說《現觀莊嚴論》是瑜伽行唯識學派鼻祖彌勒菩薩根據般若經的義理撰成,來闡釋般若經的實踐行證之道。陳那菩薩則根據本經第四會撰成《佛母般若波羅密多圓集要義論》,總數該經的主旨[3]。
漢傳佛教方面,三論宗的主要典籍《中論》[15]、《百論》、《十二門論》皆繼承般若經旨意。經過多位佛經翻譯家的傳寫講述後,般若學逐漸開始流行,《大品》、《小品》、《金剛般若》、《大智度論》、《中論》、《百論》等使般若學發展到一個高峰,使之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主要論題,並影響到隋唐有關宗派[16][3]。
本經第九會「金剛能斷分」的異譯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成為禪宗傳心的法本;天台宗以《大品般若經》為觀法,《大智度論》為指南[3]。在天台宗判教中,《般若經》雖三乘共學,但二乘取證,為熟蘇味相。此般若中,不說三藏教,帶通教、別教,正說圓教。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