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天主教威海衛宗座監牧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天主教威海衛宗座監牧區(拉丁語:Apostolica Praefectura Veihaiveiensis)是天主教在中國山東省威海市設立的一個宗座監牧區,位於山東教省境內,轄威海市全境及煙臺市牟平區、海陽市[1];中方建制為「天主教威海教區」,並於2000年併入煙臺教區[2]:141。
Remove ads
歷史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法國人羅漢光由煙臺東境總堂[a]派抵威海後,在威海城裡倉房巷租賃民房開始傳教。至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在西門外買地19畝,蓋房18間[3]。同年,羅漢光回煙臺,英人郎炳華被派來威海,在北門外紀念路三角花園西買地35畝,著手修建教堂[4]。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天主教傳入牟平,時有傳道男6人、女2人[5]。
中華民國成立後,天主教開始傳至周邊各縣。民國元年(1912年),由煙臺回鄉的紀福義(又名紀老九)與其女兒紀轉首次將天主教傳入文登縣石嶺村[6]。同年,一名尹姓先生以教私塾為名到榮成縣鹽灘村傳教,後有法國神父朗司丁時來時去,天主教傳入榮成[7]。次年,郎炳華從威海來到石嶺,買下4間民房做教堂[6]。民國3年(1914年),在牟平建立第一座天主堂(東關堂)[5]。民國10年(1921年),下肖家村劉仁千於煙臺加入天主教後返回乳山縣傳教;民國14年(1925年)在村內設教堂,屬方濟各會[8]。此時,威海地區為芝罘代牧區的一個總鐸區,經費由芝罘代牧區發給[3]。
Remove ads
民國20年(1931年)6月18日,教廷從芝罘代牧區分出威海衛行政區,及海陽、牟平、文登、榮成4縣[b]1特別行政區[1]設威海衛自治區[9]:93,轄市內、鹽灘村、文登城、文登北莊、牟平東關、牟平埠西頭等堂區[3]。此時,天主教背景報紙《崇實報》宣稱自治區內有教友1萬5千名[10]。次年1月29日,加拿大人杜安坤來威海主持教務,任自治區首長[9]:95。教會以舉辦學校和慈善事業吸引群眾,發展教徒[3]。同年,在牟平縣埠西頭村建立教堂,該堂區將天主教傳入海陽[11]。民國23年(1934年),威海自治區經營有兩所教會學校,分別為海星學校、明星女學校[12](1948年兩校合併為鯨園小學)。該年12月10日,從盧森堡方濟各會到威海6名修女,籌設專收女孩的育嬰堂,直到次年6月15日已收45人[13]。民國24年(1935年),在露石台建寬仁院,開辦修院,有中國籍教士12人[4];同年春、夏,中華公教進行會威海獨立教區男子部、青年部、婦女部指導會先後成立[14][15]。
至民國25年(1936年),自治區內共有大、小聖堂17處,教徒3,115人,領洗者2,123人[3]。同年5月20日,宗座駐華全權代表蔡寧總主教自青島抵達威海巡查教務,至23日下午離開;9月20日,自治區首長杜安坤參加了南京宗座代牧于斌主教的祝聖典禮[16]。這一時期是威海天主教發展的鼎盛時期;然而,由於威海衛背靠儒學發源地,宗教氛圍並不濃厚,且威海衛租界當局官員,如莊士敦和駱仁廷等均不支持大規模傳教,導致天主教在威海發展並不興盛[17]。
民國27年(1938年)2月9日,威海衛自治區升格為威海衛宗座監牧區,由法國方濟各會聖巴斯嘉會省管理;初稱監牧仍由杜安坤擔任[18],6月2日,路道宣任宗座監牧[19],杜安坤調任煙臺[9]:108。
民國29年(1940年),日軍入侵榮成,教堂或被炸毀、或被強占,外籍傳教士被日軍驅逐或逃走,其活動受到限制,逐漸消沉,但仍有一些教友活動[7]。乳山境內,每年春秋兩季,英國神父郭士蘭、加拿大神父希耀東、法國神父費日德步境一次,把夏村方圓內教徒集中起來舉行教務活動[8]。該年,牟平縣有天主教徒700人[5]。民國30年(1941年)底,威海縣有教友849人[3];文登縣有教友113人,其中男50人、女63人[6]。該年,海陽縣因外籍神父搬走,天主教活動慢慢消失;此前共有教友117人,主要分布在山區村莊[11]。
民國36年(1947年)10月,國民黨軍隊進攻威海後,教徒漸少[4]。次年1月底,路道宣等人離威海,余者到榮成鹽灘堂避戰。1948年,法籍神父希耀東因故被逐出牟平,來到威海[5]。至1949年,威海縣內信教者大為減少,到教堂望彌撒的只有60餘人[3]。該年,乳山縣共有教友102名,分布於28個村莊[8]。1949年3月28日,路道宣辭任宗座代牧[19]。
Remove ads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收緊宗教政策。1950年1月27日,甘霖被任命為宗座代牧[9]:137。甘霖代牧是法國斯蒂蘭旺代人,1930年晉鐸,1935年到山東,任威海衛市區堂區本堂;1937年調往鄉間六年,後任方濟各會威海衛院長,1948年調任方濟各會上海帳房副總管[20],被任命為宗座代牧時仍在上海。當年,教區有教堂9座、會籍司鐸6人(一說7人[21]:575)、修女16人(外籍13人、華籍3人[21]:575)、教友4,150人[22]。同年,外籍教士開始離境,乳山縣天主教活動逐漸停止[8];次年,甘霖被囚禁於上海[20],威海縣天主教活動也逐漸停止,尚有可耕地36畝,房屋479間[3];文登縣有教友25名,但活動也已經停止[6]。1951年7月,文登縣政府占用牟平天主堂的房屋開辦中學,後轉交給牟平一中[5]。
此時榮成縣尚有教友161名,其中男性119名、女性42名。榮成石島村20多名教友向縣委統戰部申請復會,未得准許。1952年,法籍神父費義德被政府指控以醫生身份進行「間諜活動」,驅逐出境,鹽灘堂查封[7]。牟平縣內,法籍神父德維馨因與煙臺境內聖母軍組織聯繫,批評土地改革與抗美援朝,被政府認定「進行特務活動」,該年10月被驅逐回國;隨後,牟平教會的房產和土地被沒收,兩位修女婚配,牟平縣天主教活動停止[5]。榮成部分教友以不同方式秘密串連,三五人活動,並與威海基督新教教會通信聯絡,1954年也被查封,榮成縣天主教活動至此停止[7]。當年,甘霖被驅逐出境,到香港醫院休養後回到法國[20]。
1957年後,中方官方將威海監牧區稱為「威海教區」,歸為山東省天主教11個教區之一[21]:559。1957年4月17日,威海籍神父楊學哲由青島返威任代監牧,並於5月19日鳴鐘開堂。但看熱鬧的很多,進堂做彌撒的卻很少,後自行離去[23]:27。
1959年,甘霖代牧抵達台灣,到台北總教區(1961年3月21日劃歸新竹教區[24])桃園縣楊梅鎮(現桃園市楊梅區)從事堂區工作,期間於1970年2月24日至1976年9月20日[9]:160,164又兼澎湖宗座署理(1991年2月26日劃歸台南教區[25])。1986年,甘霖代牧退休,1994年5月20日在桃園病逝[20]。至此,威海衛代牧區進入了教座出缺狀態。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宗教政策得到落實。1982年,文登縣將已拆除的石嶺教堂折價600元交由政府代管[6]。1983年6月,海陽縣委統戰部因盤石店天主堂被拆除,決定由剷除單位償款200元;1985年1月7日,縣政府又因北申天主堂被占用,補償800元[11]。
Remove ads
20世紀80年代初,威海境內的天主教活動逐漸恢復[4]。1985年,威海市(縣級市,現環翠區)籌組天主教愛國會[4]。該年,牟平縣境內有教友8人;2000年,有教友4人[5]。1989年10月,乳山縣內有教友49人[8]。
2000年,山東省天主教愛國會、天主教教務委員會(「省天主教兩會」)將煙臺教區和威海教區合併為新的煙臺教區[2]:141。同年10月6日,威海市宗教界人士舉行座談會,抗議若望保祿二世將中華殉道聖人封聖的決定[26];官方稱威海有天主教教區神職人員參會[27],說明至晚於2000年,威海已經有了新的神職人員。
2001年1月27日,地級威海市天主教第一次代表會議在環翠區舉行,全市13位神長教友參加了會議[26],威海市天主教愛國會正式成立,教務活動由煙臺教務委員會代管[4]。2002年聖誕節,原寬仁院房產移交威海市天主教愛國會,並在此設天主教堂,此前僅能幾間平房中開展活動[28]。2004年,威海市有教友98名、慕道友20名[2]:178。
Remove ads
現狀
目前,威海監牧區宗座監牧處於教座懸缺狀態,實際由煙臺教區管轄;境內目前僅有1個堂區,即威海天主堂(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寬仁院舊址院內,環翠區海濱北路92號),管轄中國籍教友近300人。2005年5月起,韓國教友在威海被批准開展宗教活動,由韓國籍神父主持活動。截止2016年,有韓國教友近200人,也在威海天主堂活動[29]。威海天主堂目前平日彌撒時間為早7時,主日彌撒時間為8時30分[30]。
根據查詢威海市公開數據開放網顯示,截止2024年7月,威海市境內共有華籍備案天主教神職人員1人,住威海天主堂,屬環翠區竹島街道[31]。
歷任首牧
- 杜安坤主教,O.F.M. (1938年2月9日—1938年6月2日)自治區首長轉任宗座監牧[18],6月2日調任芝罘。
- 路道宣主教,O.F.M.(1938年6月2日—1949年3月28日)Cesaire Stern,法籍,1877年生,1904年8月21日晉鐸,1939年1月29日晉牧,1948年1月底因戰事離境[3],1949年3月28日榮休,1957年11月5日過世[19]。
- 教座出缺(1949年3月28日—1950年1月27日)
- 甘霖主教,O.F.M.(1950年1月27日—1986年)Edouard Gabriel Quint,法籍,1905年生,1930年7月20日晉鐸,1950年1月27日晉牧,1952年被驅逐出境,1959年回台灣,1970年2月24日至1976年9月20日兼任澎湖宗座署理,1986年榮休,1994年5月20日在桃園過世[20]。
- 楊學哲神父代監牧(1957年4月17日—?)華籍,原駐紮於青島,1957年被中方任命為「代監牧」,未經教廷方面審批;5月19日在原座堂重新開堂,應者寥寥;後自行離去,不知所蹤[23]:27。
- 教座出缺(1986年至今)
Remove ads
教堂設施
威海監牧區的主教座堂位於威海市內,今文化路6號,鯨園小學院東。該堂始建於1902年,內設教堂一處,附設海星學校一處、葡萄園一處。該院是方濟各會在威海的中心活動區。教堂有二層樓池座,可容400人做彌撒[3],池座屋頂設鐘樓。院子北面有兩排平房,為傳教士宿舍。1953年,外國神長被驅逐,天主堂只剩下一名中國修女和一名看門人。教堂停止活動後,天主堂院內建築被威海市教育局教研室使用。70年代初,天主堂被改為食堂,拆除鐘樓。北面兩排平房,前排改為教研室辦公場所,後排改為教職工宿舍。1987年後,這兩排平房也被拆除。改造成飯店、食堂的天主堂保留至今,但面目全非[23]:26-27。
除此之外,威海衛內還設有聖母院和寬仁院兩處教務設施。
聖母院(又譯聖僧院)位於鯨園小學西側,建於1908年,內附設明星女子學校、接生院、方濟醫院、養老院、幼稚院、繡花廠等各一處。1940年,有中外籍傳教士14人(國籍6人)。學校只收女生,校長為中國人[3]。50年代,聖母院停止活動,大部建築被威海市立醫院使用。1960年代末,市立醫院遷出後,在此開辦無線電廠。1991年9月,全院共6棟44間被拆除,建起民族宗教大廈、威海市房管局辦公樓等建築。除此之外,西側還有部分土地被拓寬新威路占用[23]:142-143。
寬仁院位於市區海濱北路92號,建築面積2822.9平方米,原是1902年英商和記洋行在露石台的別墅,1935年由威海監牧區出資將別墅買下,並擴建成寬仁院作為天主教活動場所。該院由盧森堡黑衣修女會負責管理,內除設修道院外,並附設弧兒院、施診所、園藝院等。有中外籍傳教士12人(外籍3人)。孤兒院收容嬰兒最多時達168人,除病亡外,余者被人領走,至1949年,只剩下9人(其中包括病殘4人)[3]。1951年自立革新運動後由文登專區接管,1952年改為威海發電廠辦公所用,1993年11月歸還給教會,於2002年聖誕節開堂。目前為威海唯一一座天主堂。1992年6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9]。
榮成全縣共有5座天主堂,分布於鹽灘、管家、同家莊、城廂和干占村。
鹽灘堂建於1912年,有瓦、草房24間,分作教堂和辦學使用。最盛時有神父4名,教友100名。1952年被查封。管家堂建於1915年, 有房11間,鐘樓1座,土地1.3畝。1919至1938年是該堂最盛時期,有神父3人,發展教友60餘人。1940年日軍入侵後,其活動便移至鹽灘教堂中進行。1947年被封, 後改設學校,現已廢棄。同家莊堂建於1920年,由管家堂分設。1923年教堂建成,計草房9間,地2畝。1926年又蓋起瓦房4間。該堂由甘霖神父(後任威海衛監牧)主持,興盛時有4名神父常住,教友50餘人。1938年甘霖調任,教會組織逐漸消沉,1940年絕跡;1979年教堂被拆除。城廂堂隸屬鹽灘堂,1935年建成,有磚木結構二層樓房一幢10間,瓦房7間。 教堂由法籍神父德維欣主持,有2名中國神父,發展教友7人。1940年被偽軍強占;1942年傳教士撤走,1944年教堂被日軍飛機炸毀。干占堂1925年建立,隸屬威海教會,租用民房,由一楊姓女子主持傳教,發展教友30餘人。1934年楊教士去威海後,該教會的活動亦漸趨停止[7]。
乳山全境共有兩座天主堂,分布於下肖家村和夏村。
下肖家堂建於1925年,由從煙臺回鄉傳教的劉仁千建立。夏村堂由本村人王茂昌建立於1934年。兩堂皆由威海監牧區埠西頭堂區統轄。1950年活動停止[8]。
文登全縣有3座天主堂,分布於石嶺、北莊和文城。
石嶺堂建於1917年,占地6畝,有房7間,先後發展教友113人。1942年到1943年,神父相繼離去,教堂關閉,活動停止,其房產歸村所有。北莊堂建於1913年,由原先的王氏家祠改為天主教堂;1934年新建教堂8間,共有教友百餘名。1941年盧森堡籍葛德元神父主持教務;此時北莊已成為解放區,葛神甫將物資搬到文城堂,教務交張神父負責。1943年,張神父又將教務交給老教友杜曰軒負責。嗣後,北莊堂日漸冷清,不久停止活動。文城堂建於1933年,在文山前,有堂25間,先後發展教友31人。1948年葛德元返回威海後教堂關閉,活動停止[6]。
牟平全縣有6座天主堂,分布於肖家、埠西頭、桑園、屯車夼、雙林前和要捷。
東關堂是牟平第一座天主堂,建於1914年,在東關大街西首路,占地3畝,房84間;1940年後有1位神父、兩名修女在此居住。埠西頭堂為主要堂區,占地4.5畝,有房屋52間,常駐神父1名。1951年,牟平天主堂一部分房屋被文登專區政府徵用。1952年10月,所有房產土地均被沒收[33]。
海陽境內天主堂與牟平關係密切,有3座天主堂,分布於盤石店、北申家和羊角泮,均屬於埠西頭堂區。1941年,外國神父撤走,各堂逐漸荒廢。盤石店堂有房4間,1949年後被糧管所占用,後因年久失修被拆除;北申家堂也有房4間,1942年改為學校教室,後隨學校搬遷同時拆除[11]。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