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天安門廣場
位於中國北京的公眾廣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天安門廣場是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中心的城市廣場,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廣場之一。因位於明清北京皇城的南門「天安門」外而得名。廣場位於北京中軸線上,南北長880米東西寬500米,面積44萬平方米。廣場北端設有國旗杆,每天都會隨日出、日落進行升旗、降旗儀式。
根據《北京市戶外廣告設置管理辦法》,天安門廣場地區及廣場東側、西側各100米範圍內禁止設置戶外廣告。另外,駛經天安門廣場的公共汽車的車身也不得有廣告。因此在天安門廣場上,除節日豎立起的政治標語外,基本上看不到任何廣告標語。
天安門廣場上發生過許多重大的、對中國歷史發展之沿革有著相當影響力的歷史事件,例如五四運動、三一八慘案、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毛澤東接見紅衛兵、六四天安門事件、天安門金水橋恐怖襲擊案等等。
Remove ads
歷史



天安門廣場的所在地,是明朝和清朝的「千步廊」及其東西鄰近建築物和道路。北京皇城始建於明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皇城南垣長約1,650米,南垣正中為天安門。天安門前復築「T」型宮廷廣場,正對天安門的正中是「千步廊」的通道。通道東西狹、南北長,通道內東西建有廊房各110間,又北部東西折有北向廊房各34間,均為連檐通脊,灰筒瓦硬山頂,紅牆。千步廊南端為大明門(清朝稱大清門,中華民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稱中華門)。中華門南隔「棋盤街」與北京內城正陽門城樓相對。天安門前長安街東西有長安左門、長安右門,此二門南各與千步廊東西兩端相接,構成封閉的「T」形廣場,禁民通行[1]。
中華民國成立後,為便利通行,1912年12月將長安左、右門的漢白玉門檻拆除;1913年1月1日長安街正式通行。1914年,拆除千步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2年8月,長安左、右門被全部拆除。1958年,拆除千步廊東西復牆。1959年,拆除中華門[1]。
1959年1月進行天安門廣場改建工程,同年3月北京內城區域停駛有軌電車,此後拆除了廣場周圍的有軌電車軌道。金水橋南至國旗杆間的道路從兩幅改建為一幅,形成寬80米的石板道。東、西邊緣各闢30米瀝青混凝土道路,即今廣場東側路、廣場西側路。其間,同時建成了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和人民大會堂等建築,並改建了金水河北面的天安門觀禮台。全部工程均於1959年9月24日完成。1959年10月1日在此舉行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的檢閱和遊行活動。改建後的廣場總面積292,700平方米。
1976年9月9日毛澤東逝世,同年在廣場南原中華門的位置建毛主席紀念堂[1]。
1999年10月1日,舉行國慶五十周年大典。在大典之前,天安門廣場的地磚全部更換,換下來的舊地磚為收藏家熱捧,1塊地磚炒到了數千元人民幣。
2024年7月27日,天安門廣場及其建築群(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國家博物館和人民大會堂)作為「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的組成部分,入選世界遺產[2]。
Remove ads
重大事件

- 1919年,「五四運動」。
- 1926年,「三一八慘案」(「反對八國最後通牒的國民大會」)。
- 1935年,「一二·九運動」。
- 1948年,「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運動」。
-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包括毛澤東閱兵)。
- 「文化大革命」中,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多次接見過從中國大陸各地來的紅衛兵。
- 1976年,「四五運動」。
- 1984年,首都各界人民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大會(包括鄧小平閱兵)。
- 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首都各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0周年大會。
- 1999年,首都各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大會(包括江澤民閱兵)。
- 2001年1月23日(除夕),天安門自焚事件。
- 2009年,首都各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大會(包括胡錦濤閱兵)。
- 2013年10月28日,天安門金水橋恐怖襲擊案。
- 2015年9月3日:紀念二戰勝利70周年閱兵式(習近平閱兵)。
- 2019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包括習近平閱兵)。
- 2021年,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
Remove ads
廣場及其周邊主要景觀

開國大典上的旗杆高22米(多訛傳為22.5米[4]),是用北京市自來水公司四根不同管徑套起來焊接,底部粗大上部細小,並且有三節明顯的焊接印。原本要求旗杆與天安門城樓等高,經測算為35米,但當時條件有限,未能找到合適的材料[5]。而第一代旗杆基座四周為封閉的漢白玉欄板,並未留有出入口,負責展旗的旗手不得不使用簡易梯子爬到旗杆旁升旗,舊欄板最終於1991年3月18日拆除[4]。
1990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頒布實施後,根據國旗法要求,天安門廣場的旗杆在1991年4月16日更換過一次,新旗杆高30米[6][7](總長32.6米[8]),基座改建工程隨後於1991年4月25日完工[9]。1999年9月,旗杆電動驅動裝置曾增換變頻調速行星擺線針輪減速機,使升旗速度變為兩種速度(用時設46秒、2分07秒兩檔),並加裝了一套帶有兩個輸出軸頭的增速齒輪箱,分別用於46秒(一遍國歌,用於閱兵式等重大活動)和2分07秒(三遍國歌,用於平日升旗)的手動升旗,以滿足該年10月1日首都各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大會只奏一遍國歌的需要[10][4]。2018年1月1日起,天安門廣場改為常態化46秒升旗(只奏一遍國歌)[11]。
原來的旗杆於1991年改造後立在原中國革命博物館,2007年拆裝後於館內庫區收藏。2011年6月21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重新對公眾展出[12][5]。
-
天安門的旗幟
-
前門老車站
-
正陽門城樓
-
毛主席紀念堂
-
毛主席紀念堂門前的雕塑
-
人民英雄紀念碑
-
天安門,紫禁城入口
-
天安門廣場鳥瞰
Remove ads

參觀
自2021年12月15日起,遊客需要提前預約才能進入廣場區域參觀[13]。
參見
相關作品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