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媽宮風神廟
台灣閤澎公廟,主祀風神爺,已拆除不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媽宮風神廟,台灣澎湖縣的閤澎公廟之一[1],主祀風神爺,建於大清乾隆55年(1790年)[2],約於明治32年(1899年)間被拆除。[3]
沿革
根據金門文人林豪所著的《澎湖廳志》記述:風神廟主祀風神爺,建於澎湖媽宮城隍廟東側,乾隆55年(1790年)農曆11月由時任澎湖通判王慶奎開基,澎湖水師協的副將黃象新、游擊官聶世俊、雷鳴揚皆有參與捐金紀錄。嘉慶四年(1799年)間,時任澎湖通判韓蜚聲[4]拆建廟宇。光緒七年(1881年),水師都司郁文勝倡議重建風神廟,委請監生葉國樑主持,並於光緒八年(1882年)農曆四月落成,耗資一千二百八十餘貫(銅錢),不足額由郁文勝墊付。[1][2]
1895年台灣本島與澎湖易幟。[5]明治31年(1898年),風神廟廟舍被日本官員接收,成為「媽宮辨務署」的替代官舍。[3]明治32年(1899)11月26日,因應「澎湖島國語傳習所」改設為「媽宮公學校」,便將城隍廟東處的風神廟和東北處的程朱祠悉數拆除,翌年改建成學校的教室。[6]
原風神廟供奉的風神爺拆除後,暫時被移祀至媽宮城隍廟中。大正12年(1923年),澎湖天后宮改建完工後,風神爺先移祀天后宮後殿的清風閣,後又供奉於正殿之中,與其他神像並列。[1]
Remove ads
照片解說
光緒11年(1885年)3月29日,孤拔率領的法軍發動澎湖之役,艦隊大舉砲轟媽宮澳(馬公港),並於同月31日占領全澎湖。[7][2]:364-365此照片出自法國家圖書館網站刊載1885年清法戰爭澎湖之役的澎湖風土照,攝有五位法國軍人與一位澎湖在地居民佇立廟前,圖號為「F. 7. Pagode à Maknny (Pescadores)」,其中「Maknny 」拼音有誤,應作「Makung -媽宮」之意。[3]
根據澎湖地方文史工作者許玉河的說法,雖該照片並未明文該建築即為風神廟,但總論該廟廟體新穎,對照史料風神廟方於光緒七年(1881年)重建,與相片拍攝時間1885年相去不遠,應可佐證;且廟宇立面的聖旨牌、楹柱對聯,皆依稀可見「風」、「神」二字,足可推定此廟即為現已消失不存的媽宮風神廟。[3]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