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闔澎公廟
祭祀圈涵蓋全澎湖群島境的廟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闔澎公廟,臺灣澎湖廟宇繁多,往昔便有「公廟」、「私廟」之分。「公廟」又稱「闔澎」,相對於「角頭廟」因由單一聚落村民供奉而具備私廟的性質[1],「闔澎公廟」的祭祀圈涵蓋全澎湖群島境內的村民,其中澎湖天后宮、媽宮城隍廟與澎湖觀音亭由於香火興旺,遂有「闔澎三大古廟」之稱。[2]:25
此外,「闔澎公廟」乃是1980年代之後學界提出的名詞,故澎湖全境居民的公廟參拜習慣,未必與羅列的公廟全然相符。[註 1]
沿革
普遍定義下的「闔澎公廟」多建於清代,具備官祀性質[2]:40,倡建者或修建者泰半出自於澎湖通判或澎湖水師協副將等官職人士[2]:25-51。
闔澎公廟仍如同其他寺廟一般,廟務亦是仰賴信眾捐獻的香油錢維持;例外的是澎湖武聖廟,清季時武聖廟香火不旺,水師協鎮署每年仍會在武聖廟舉辦三次祭典,費用由協鎮署支出[2]:32-34,卻並非所有的公廟皆有官方經費的支援,例如地處邊陲的澎湖三官殿,由於周遭居民與信眾偏少,造成香油錢不足,長期多處於財務困難的窘境。[2]:35
有清一代澎湖媽宮社的聚落普遍分佈零星,除了鄰近港澳的媽宮社三甲人口較眾之外[2]:13-15,僅在北郊形成稍大的聚落,包括紅木埕(又稱「紅毛城」,因荷蘭東印度公司曾在此築城而得名[3],約在馬公市朝陽里北辰市場一帶)、火燒坪社與澳仔底社(今光榮里與光明里)。[2]:21-24
光緒十一年(1885年)清法戰爭結束後,清廷在媽宮興建澎湖廳城(即光緒城),廳城幅員不大[4],而媽宮三甲仍多涵蓋城牆之內,足見清季澎湖廳政經與人口分佈的重心即在媽宮三甲;三甲分別是南甲(今中央里與復興里)、東甲(今啟明里與重慶里)以及北甲(今長安里)。[2]:21-24
綜觀「闔澎公廟」諸廟因多集中於媽宮港澳(即三甲,今馬公港區),澎湖諸島各鄉里保有託付媽宮老市街三甲管理「公廟」的舊慣[註 2];但因媽宮各甲地居民除了接管公廟之外,又需兼顧各自的角頭廟(私廟)事務,管理人員時有重疊,是以「公廟」與「角頭廟」的廟務並不易清楚劃分。[2]:35-37
除此之外,文澳城隍廟亦因位處的暗澳(今西文里),遠離媽宮市街,長年以來香火並不興旺,相對於公廟,地方廟色彩反而更為濃厚。[5]
進入日治時期,因應政權轉換(經費來源動盪),又逢馬公市區重劃,包括闔澎公廟在內的不少廟宇因此遷建、甚至拆除。[2]:29-51
Remove ads
公廟列表
Remove ads
圖輯
-
南甲:澎湖天后宮
-
南甲:澎湖水仙宮兼臺廈郊會館
-
北甲:澎湖觀音亭內龍王廟
-
東甲:媽宮城隍廟
-
紅木埕:澎湖關帝廟
-
頂芸:澎湖三官殿
相關條目
註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