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安寧州

中國古代行政區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安宁州
Remove ads

安寧州,是元明清時期雲南的一個散州,今為安寧市元朝中慶路,下州[1]明朝清朝雲南府,考評沖、繁[2]師範在《滇系》中評價安寧州「據會垣之肘腋,實西迤之門庭」[3][註 1]

Thumb
安寧文廟,始建於元大德年間

歷史

元憲宗七年(1257年),在今晉寧陽城堡萬戶府[6],安寧屬陽城堡萬戶轄區[1]。至元三年(1266年)設安寧千戶所,十二年(1275年)改為州[1]。同年,又說十三年(1276年)[7],劃原安寧千戶碌琫、化泥、驥琮籠地設祿豐縣,屬安寧州[1]。十三年(1276年),在那龍城設三泊縣[8],劃屬昆陽州[9]。二十四年(1287年),降羅次州羅次縣,二十七年(1290年)劃屬安寧州[1]

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羅次縣劃出,直隸於雲南府[10]。清康熙五年(1666年)裁撤安寧守御千戶所[11],屯田劃歸安寧州。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裁撤雲南左三衛,安寧州內衛所屯田劃歸屬地[11]。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將原安寧所部分屯田劃歸易門縣[12]。雍正三年(1725年),將原三泊縣地從昆陽州劃歸安寧州[12]。雍正九年(1731年),祿豐縣劃出,直屬於雲南府[12]

咸豐七年(1857年),昆陽回民起義軍馬興領兵攻克安寧州城,自署知州。九年(1859年)正月,州人謝連科、武舉楊煜閭於祿脿大千寺召集鄉勇,收復州城。同年八月,謝連科在海口兵敗,新興回民起義軍田慶余追擊攻克安寧州城,斬殺知州慶安、吏目杜鴻鈞。十年(1860年)六月,清軍收復州城。十一年(1861年),田慶餘部再次攻克安寧州城。同治元年(1862年),田慶余敗,退離州城。二年(1863年),回民起義軍第三次攻克州城。六年(1867年)杜文秀東征,七年(1877年)正月,大司馬馬清率起義軍第四次攻破州城。八年(1869年),岑毓寶率清軍圍攻安寧,於八月十六日破城,馬清退至祿豐被擒。[13]

民國二年(1913年),雲南省裁廳、州,一律改成為縣[14],安寧州改為安寧縣[15]

Remove ads

人口

明洪武年間,安寧州有1,128戶、5,892人,嘉靖年間1,748戶、21,497人,崇禎年間1,666戶、21,588人,清康熙初年增至32,217人,雍正年間有3,408戶、27,264人(含泊境)[16][17]。咸同年間因雲南回變,安寧人口驟減,光緒九年(1883年)降至3,290戶、11,439人[17]。宣統二年(1910年),增長至8,520戶、50,255人[18]。長期以來境內漢、夷雜居,夷人以倮倮(彝族)、僰人(白族)為主,清中後期已漢化[19]

行政區劃

明朝時期,編戶為10里[20]

習慣上將原三泊縣轄區稱為「泊境」。為便於催辦田賦,清雍正年間,將泊境以外劃為四坊六里,每坊、里列十甲,四坊六里為:善政坊、善教坊、通清坊、聚寶坊、第一里、第二里、象池裡、溫泉里青龍里、新生里。泊境催辦錢糧使用順莊滾單法,無坊里名號。[21]

光緒年間,劃為州城市與東、南、西、北四鄉,東鄉轄45村,南鄉轄鳴矣河市、小龍潭市、八街市及92村,西鄉轄草鋪市祿脿市三泊市及31村,北鄉轄迤龍市及31村。[22]

清末,全州劃為東、南、西、北四界與上、中、下三保,界、保設團保局[23]

政治

明代,官吏設置為流官知州一人、土官知州一人(後裁)、同知一人(崇禎年裁)、州判一人(後裁)、吏目一人、學正一人、訓導一人、醫學一人、僧正道紀陰陽典術各一人[24][25]。州屬機構有常平倉、稅課局、僧正司、東橋巡檢司、祿脿巡檢司、安寧驛、祿脿驛、旌善亭、申明亭等[26][註 2],東橋巡檢司於弘治八年(1495年)裁撤[29]。除州屬機構外還設有布政司分司、按察司分司、安寧鹽課提舉司安寧守御千戶所[26]

清代,官吏設置為知州一人、吏目一人、學正一人、訓導一人、醫學一人、僧正一人、道正一人、陰陽典術一人[25]。州屬機構初有學正署、訓導署、吏目署、常平倉、公館、生生館[30],後又建社倉、豐盈庫、養濟院、掩骼會[31]

文化

安寧州,元大德年間始建,內有明倫堂、博文齋、約禮齋,後有射圃[32]安寧文廟在州學之西,與州學同時建立[33],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洪武年後,「人多習儒,誦讀之聲遍於閭巷」[19]

明清兩朝,安寧州共有進士18人[34][35][36][37][38]

更多資訊 姓名, 科目 ...
Remove ads

城池

安寧守御千戶所城,洪武二十四年(1891)建,千戶朱壽築為千戶所[39],周長2里180步,開有四門[40],後倒圮。萬曆四年(1576年),知州姚繼先在原所城以北築磚城,改稱安寧州城,以原所城北門為南門,周長5里,高2丈2尺,東、北兩側為螳螂川,無護城河[41]。安寧州城開有四門:東為拱華門,南為臨祿門,西為洪源門,北為浴德門[42],另有小西門,長期封閉[43]。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41],知州重修,改南門稱南薰門[42]。雍正九年(1731年)[41],知州楊若椿增修,在東門兩側鑿吞海門、煮海門便於取鹽,改道螳螂川流經城牆南側,又在西側修護城水溝[42]。民國三十年(1941年),中國遠征軍進駐安寧城,軍方以不必要且阻礙交通為由,派兵拆除城牆、城樓,磚石木料用於修築碉堡、兵營、花台、街道,城池大部無存,僅太極山上殘存一段城牆根基,現以「太極山古城牆遺址」名義列入安寧市文物保護單位名錄[44]

Remove ads

參見

注釋

引用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