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密爾瓦基療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密爾瓦基療法(英語:Milwaukee protocol)是一種治療人類感染狂犬病的試驗治療方法。該治療使用化學藥物使病人進入誘導昏迷英語induced coma狀態,同時給予抗病毒藥物治療。該治療方法由小羅德尼·威洛比(Rodney Willoughby Jr.)在成功治癒珍妮·吉斯(Jeanna Giese)後進一步發展並命名。[1]吉斯是威斯康辛州的一名學生。至今為止,世界上在未接種狂犬疫苗的情況下狂犬病發病後仍然存活的人只有兩名,而她是其中的第一名。[2]

病史

感染及發病

2004年9月12日,時年15歲的聖瑪麗泉高中英語St. Mary's Springs Academy學生吉斯在她的家鄉威斯康辛州豐迪拉克的聖派屈克教堂(St. Patrick Church)處拾到一隻蝙蝠[3]她的左手食指被咬了一小口,她和家人決定不去看醫生,只是用過氧化氫處理傷口。[1][3]被咬37天後,吉斯開始出現神經學症狀。她被送到聖阿格尼斯醫院(St. Agnes Hospital)時發熱至102 °F(39 °C)、視力紊亂、說話含糊不清及左手臂痙攣。[3]治療不見效,並且她在其他疾病的化驗中都呈陰性。當她的狀況開始惡化時,她的母親提到吉斯在患病前一個月曾經被一隻蝙蝠咬傷。此後她被診斷為狂犬病並轉到位於沃瓦托薩的威斯康辛兒童醫院,由威洛比醫生進行治療。該診斷之後由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通過實驗室測試確證。

誘導昏迷治療

病史記錄表明,大多數狂犬病人的死亡都是由暫時性大腦機能紊亂所導致的,而大腦本身受累較小,甚至根本沒有損傷。根據這一經驗,威洛比的小組設計了一種狂犬病的實驗性治療方法。[3]吉斯的父母同意在威斯康辛兒童醫院進行實驗性治療。[3]威洛比醫生的目標是使吉斯進入誘導昏迷狀態,保護她的身體機能免受大腦的損害,以期使她能存活較長的時間,從而讓她的免疫系統可以有足夠的時間來產生抗體對抗病毒。吉斯被給以氯胺酮(Ketamine)、咪達唑侖(midazolam) 和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組成的複方藥物以抑制大腦活動,並在等待她的免疫系統產生抗體以抗擊病毒的過程中給以抗病毒藥物利巴韋林(Ribavirin)和金剛烷胺(amantadine)。[3]6天後,當免疫系統的進展有明顯的跡象時,吉斯從昏迷中被喚醒。[3]

康復

住院31天後,吉斯身上所有病毒宣告清除,並解除隔離。最初有一些關於她的大腦受損的擔憂,但是雖然她的大腦是受到了一定的損傷,但是疾病以及治療似乎對她的認知能力幾乎沒有造成損害。她用了幾個星期的時間進行康復治療,並於2005年1月1日出院。到2005年初,她已經能自主走路及重返校園,並開始駕駛機動車。[4]馬約診所的神經學家肯尼斯·馬克(Kenneth Mack)醫生這樣描述她進入大學時的狀況:她恢復得「非常好」,並將會繼續好轉。[4]

理論分析

在密爾瓦基療法下吉斯康復的原因仍在爭議中。雖然療法看起來是像計劃的那樣起效了,但是她的醫生認為吉斯感染的可能是狂犬病病毒中特別弱的突變型,[3]或者是由於她被咬的地方遠離大腦,令她特別強勁的免疫系統能有足夠的時間來對抗病毒。當她入院時,從她體內提取不出活的病毒,而只能提取出抗體,並且那隻蝙蝠也沒有被收回進行測試。[3]

其它嘗試

其後有至少6例對發病的狂犬病患者進行類似治療的嘗試未獲成功。2006年3月,德克薩斯兒童醫院英語Texas Children's Hospital對狂犬病病發的16歲扎卡里·瓊斯(Zachary Jones)用類似的療法進行治療,[3]但並沒能救活他。從2006年10月初到11月初,對10歲的香農·卡羅爾(Shannon Carroll)的治療也未獲成功。威洛比指出這些治療並未按照特定的藥物組合給藥,從而違反了密爾瓦基療法的要求。

2009年2月4日,在住院約4個月後,16歲的馬西亞諾·梅內澤斯·席爾瓦(Marciano Menezes Silva)從巴西累西腓的一家醫院出院。他被一隻吸血蝠咬傷而患狂犬病,依照密爾瓦基療法進行了治療。[5]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