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蘋果公司相關爭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蘋果公司是一家專門負責生產電腦手提電話等消費類電子產品及運營線上服務的美國跨國公司。儘管該公司享有盛名,但也同時存在不少爭議。蘋果公司受到的諸多批評包括利用血汗工廠勞工[1][2][3]、破壞環境、商業行為不道德,均為生產電子產品的方式所帶來的後果。此外,該公司先前亦被批評打官司前,率先收集必要證據[4][5][6]

壟斷及反競爭行動的指控

蘋果公司曾多次被不同國家的監管機構指控壟斷市場及存在反競爭行動,當中包括美國、印度[7]法國[8]英國[9][10]歐盟[11]俄羅斯[12]波蘭[13]荷蘭[14]義大利[15]日本[16]韓國[17]

可攜式裝置

蘋果的可攜式裝置,無論是基於iOS的(即iPhoneiPod TouchiPad),或是其他非基於iOS的(即iPod ClassiciPod NanoiPod Shuffle),均被批評捆綁iTunes,讓iTunes Store壟斷這些裝置[18]。因此,史蒂夫·賈伯斯被勒令出席有關反壟斷行為的法庭聆訊,尤其是iPodiTunes[19]。同樣,蘋果公司的FairPlay英語FairPlay及其前身專有的無失真格式音訊編碼格式——Apple Lossless沒有授權數位版權管理,導致iTunes商店、iTunes電腦端的蘋果無失真編碼及非iTunes來源購買的內容,不被其他製造商的裝置執行[20]。2009年4月,iTunes Store上的全部音樂不設數位版權管理[21],然而不適用於其他內容。獨立反向工程編解碼器ALAC被發布。2011年,蘋果公司在Apache許可證下取得ALAC的原始碼。

Remove ads

iTunes

因允許客戶從任何成員國自由購買商品和服務,蘋果公司的線上銷售音樂在歐盟陷入的爭議。iTunes透過客戶付款明細中的發起國家資訊,限制購買量,反過來迫使購買費用更高國家的消費者和其他iTunes音樂買家。2004年12月3日,英國公平貿易辦事處向歐盟執委會申訴iTunes音樂商店違反歐盟自由貿易立法。蘋果公司表示不相信違反歐盟法律,稱被唱片公司和發行商授予的權利在法律上限制。《電腦世界》評論稱,委員會的主要對象並非蘋果公司,而是唱片公司和音樂著作權機構。在國家合作的基礎上,蘋果把內容分發至各國商店時別無選擇[22]

Google Voice的爭議

蘋果一直被批評試圖阻止iPhone使用者使用Google Voice。谷歌的應用程式一向被iPhone阻止,蘋果聲稱其改變iPhone的預設功能,也就是說,谷歌的語音裝置、語音郵件,不會傳送到iPhone的原生程式,而非藉由谷歌應用的路由,因此「毀掉」iPhone的使用者體驗。這引起了iPhone開發者和使用者的爭議,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亦著手調查蘋果不讓使用者由蘋果線上商店安裝Google Voice的決定[23]。到2010年11月,Google Voice推出iPhone版[24]

Adobe Flash和iPhone OS的反壟斷爭議

iOS 4.0 SDK發布後,蘋果變更服務條款,禁止採用未經蘋果批准的語言,編寫iPhone程式。外界批評禁止使用Adobe Flash和其他iPhone程式是反競爭行為。紐約時報援引一名Adobe員工,稱該政策反競爭[25][26][27][28]。2010年5月3日,Ars Technica和《紐約時報》報道聯邦貿易委員會美國司法部正決定哪些機構展開反壟斷調查[29][30]

2010年4月8日,約翰·格魯伯在Daring Fireball部落格發布名為《新版iPhone開發者協定禁止Adobe Flash在iPhone上使用》的文章,蘋果公司隨後修改了iPhone SDK許可協定的第3.3.1條款。反對蘋果變更許可的聲音迅速在部落格和其他人身上蔓延[31],人們很快注意到,協定中的語言條款,也禁止MonoTouchLuaUnity3D等開發工具。

原本的iPhone OS 3的3.3.1條款為:

發布應用程式只能使用蘋果規定的API,不得使用或呼叫任何公開或私有的API[31][32]

iPhone OS 4中的3.3.1條款被改成;

發布應用程式只能使用蘋果規定的API,不得使用或呼叫任何為on公開或私有的API。應用程式起初必須以Objective-C、C、C++或執行iPhone OS Webkit的JavaScript語言編寫,代碼僅能用C、C++編寫,Objective-C需可編譯,直接鏈入API的文件(禁止應用程式透過中介編譯、相容層和工具鏈入API)[31]

史蒂夫·賈伯斯發布了一份回應,題為《對Flash的想法》[33],他在此文章中專門針對Adobe公司的Flash平台發表評論,而對其他第三方開發平台和工具絕口不提。文章[33]迅速引發外界對史蒂夫·賈伯斯嚴厲的批評,他被許多人指責公開撒謊[34][35][36][37]。賈伯斯斷言Flash是不開源、封閉和專用的,吸引針對開源專案的大量關注,為Adobe製作Flash的開放給開發者的指引創造優勢[38]

Remove ads

勾結唱片公司

2015年5月,據報道美國司法部聯邦貿易委員會開始調查蘋果壟斷主要唱片廠牌利益,阻止他們提供靠廣告支撐的免費音樂串流媒體服務,為重新上線的Beats Music訂閱服務吸收使用者。重要的是,蘋果公司據稱要求唱片公司將音樂從競爭對手Spotify(降低了蘋果音樂銷售營收的服務)的免費增值服務中下架,並且向環球音樂集團支付了和該唱片公司在YouTube上相等的著作權費,換取其歌曲從Spotify下架[39][40]

App Store交易費用及壟斷性

App Store提供的iOS應用的內購或會員資格需要使用iTunes支付系統購買,蘋果會從交易費用中抽取30%[41]。相比信用卡公司通常收取的1-5%的利潤[42]和部分線上市場收取的1-10%, 該政策被批造成每筆交易費用高昂[43]

2015年7月,音樂串流媒體服務Spotify向iOS訂閱戶傳送電子郵件,要求他們取消App Store訂閱,等待過期,然後登陸Spotify網站註冊會員,繞過App Store收取的30%交易費用,使服務更實惠[44]。約一年後,《Recode英語Recode》報道,Spotify總法律顧問霍拉西奧·古鐵雷茲英語Horacio Gutierrez致函蘋果時任法律總顧問布魯斯·休厄爾英語Bruce Sewell,稱該蘋果不准Spotify應用更新,「對Spotify及其客戶造成嚴重損害」。出於「商業模式規則」,蘋果不批准新版本,要求Spotify如果「希望使用應用橫須取得新使用者和銷售訂閱」,必須使用iTunes支付系統。古鐵雷斯嚴厲批評這一連串的事件,寫道:「最新的事件引起對美國和歐盟競爭法的嚴重關切,蘋果繼續採取令人不安的模式排除矮化Spotify在iOS上的競爭力,成為蘋果音樂的對手,特別是在蘋果此前針對Spotify的反競爭行為背景下。」他還將App Store的稽核流程闢為「危害競爭對手的武器[45]。」在BuzzFeed公開的回信中,布魯斯·休厄爾表示:「我們發現問題是你們要求我們豁免適用於所有開發者的規則,把我們的服務公開訴諸謠言和部分事實陳述。」他補充道:「我們的指南平等地適用於所有應用開發者,不論他們是遊戲開發商、電子書銷售商、影片串流媒體服務,還是數位音樂分銷商;不論他們是否和蘋果競爭。」他進一步聲稱公司推出自家的蘋果音樂串流媒體服務時,「沒有改變我們的行為或規則」,蘋果沒有沒有任何行為來支援反競爭主張[46]。《天才少年報英語Boy Genius Report》的扎克·愛普斯坦(Zach Epstein)認為Spotify非常生氣,「它不是非營利機構」,沒有在其他公司服務的基礎上免費開放他們的應用,並總結出一個誇張的結論:「顯然蘋果不應該補償Spotify,讓他們獲得數千萬潛在使用者」[47]

2016年8月,Spotify開始「懲治」向蘋果音樂提供獨家著作權的藝人,削弱他們作品在服務中的顯著地位,減少提供宣傳機會[48][49]。2017年5月,《金融時報》報道Spotify聯合其他幾家公司致函歐盟,聲稱「某些」作業系統、應用商店和搜尋引擎從「閘道器」和「看門人」的「特權地位」[50]。幾天後,路透社報道歐盟正在制定新的法律法規,處理大公司和小企業之間的衝突,特別是「貿易不公手段」方面[51][52]。於2017年12月發出的另一封信再度指責蘋果「經常濫用」自己的立場,要求監管機構介入並「確保『公平競爭』」[53][54]

2020年6月16日,歐盟針對蘋果公司的Apple Store和Apple Pay進行兩項反壟斷調查,稱蘋果公司的行為違反了合法商業競爭,這案源起自瑞典音樂流服務商Spotify向歐盟狀告蘋果以不公平方式限制競爭對手。[11]歐盟競爭委員會的韋斯塔格(Margrethe Vestager)在2021年4月的一份聲明中表示:「我們的初步調查結果是:蘋果違反了歐盟競爭法。」[55]2022年3月25日,歐盟通過《數位市場法案》,針對總值達750億歐元、年銷售額達750億歐元及最少有4,500萬名每月使用者的企業,需要提供第三方支付系統、第三方搜尋引擎及可以刪讓使用者刪除裝置上預設的應用程式。[56]2022年5月2日,歐盟正式就Apple Pay技術向蘋果提反壟斷起訴。[57]

2020年8月11日,俄羅斯聯邦反壟斷局在經過一年的調查後,認定了蘋果濫用 App Store 的主導地位,要求蘋果公司在9月30日的最後期限前解決這個問題,否則面臨罰款,蘋果表示不服決定上訴。[12]2022年4月21日,莫斯科仲裁法院駁回蘋果上訴,批准俄羅斯聯邦反壟斷局繼續進行調查。[58]

2020年8月13日,Epic Games向遊戲《堡壘之夜》引入更新,讓玩家在遊戲中內購時,跳過App Store,直接向他們付款,引發蘋果直接將遊戲下架[59]。Epic Games隨後向美國加利福尼亞北區聯邦地區法院起訴蘋果,指控蘋果對開發商營收抽傭30%的做法屬於壟斷行為[60]。案件於2021年5月3日開庭審理,5月24日結束[61]。2021年9月10日,主審法官伊馮·岡薩雷斯·羅傑斯頒下該案首份裁決,認定蘋果不存在壟斷行為,但要求蘋果停止禁止開發商在應用中將使用者轉介到其他支付平台的做法[62]。Epic不服判決,向美國聯邦第九巡迴上訴法院上訴[63]

2021年10月8日,日本政府啟動對蘋果的反壟斷調查,調查涵蓋雲服務、電子商務和應用程式商店以及數字廣告中的壟斷問題。[16]

2021年12月13日,波蘭對蘋果iOS軟體隱私和個人數據處理政策展開反壟斷調查,評估是否有違反當地的公平競爭法。[13]

2021年12月16日,英國競爭與市場管理局宣布,認定Google及蘋果存在壟斷行為,兩者對手機程式有極高掌控權,比如在作業系統 (Android、iOS)及軟體市集上(Google Play Store、App Store)存在壟斷,同時因為壟斷市佔令讓民眾難以有其他選擇,只能忍受接受手機價位攀升。[9][10]

2021年12月27日,荷蘭消費者和市場管理局(ACM)指控蘋果違反了荷蘭競爭法,認為旗下 App Store 在該國存在壟斷,下令要求蘋果更改其支付政策,要求蘋果在2022年1月15日前調整政策,否則將每週罰款500萬歐元,直到金額到5000萬歐元為止。[14]蘋果拒絕執行,因此從1月15日起被每週罰款500萬歐元,截止3月15日荷蘭已對蘋果違規行為連續第九週進行罰款,總額為4,500萬歐元。[64]

2021年12月31日,印度競爭委員會CCI正式下令對蘋果公司在該國的商業行為進行調查,該機構初步認定蘋果違反了印度反壟斷法。監管機構指控指控蘋果濫用其在應用市場的主導地位,強迫APP開發者使用其專有的系統,收取高昂的費用。這行為不旦損害了競爭,並為其他潛在開發商和分銷商進入市場設定了障礙。[7]

Remove ads

其他反競爭行為

2020年3月16日,法國反壟斷機構Autoritéde la Concurrence經過 8 年的調查後,認為蘋果與合作產品銷售零售商 Tech Data、Ingram Micro 協商簽訂不相互競爭協定,開出11億歐元罰單。[8]

2021年11月26日,義大利反壟斷監管機構對谷歌及蘋果分別處以1000萬歐元的罰款,理由是兩家公司對使用者商業數據使用「侵略性行為」。[15]

與製造商的合作關係及相關勞工行為

蘋果公司與代工廠高度不平衡的業務關係

蘋果在商業上的勝利,一定程度上取決於消費電子產品生產向亞洲外包。作為蘋果產品和配件的主要製造商,富士康公司目前在中國僱傭140萬名工人,是中國1.4億流動人口的一份子,處在台灣高科技企業家施振榮「微笑曲線」的底層。控制著微笑的上翹邊緣,品牌策劃、設計、工程和市場行銷、銷售、對外關係分居兩側,確保提取到超級利潤。蘋果、富士康跟中國工人是高科技生產的利益關係者,但他們之間的關係極為不平等。蘋果的實力很好地說明其具備奪取占iPhone售價非凡的58.5%,儘管事實上產品的生產完全外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勞力成本所占份額最小,iPhone549美元的零售價中僅占1.8%,即近10美元。降低成本是不可避免的,故實現利潤最大化的壓力,就放在富士康僱傭的工人身上。蘋果公司和富士康共同壓榨中國工人,要求其每日工作12小時以滿足需求,中國加工和組裝的勞動力成本,幾乎看不到蘋果資產負債規模的巨大成功。其他主要部件供應商(如三星和LG)在iPhone的售價中僅占據14%以上。原材料成本剛好超過總價值的五分之一(21.9%)[65]。富士康員工的工資,包括加班費,根據崗位,平均每小時1-2美元,僅達到農村貧困標準。每周50小時的工作量、每12小時輪班屬家常便飯,生產高峰時每周工作量甚至高達聞所未聞的100小時。很少富士康員工買得起自己組裝的iPad和iPhone[66]

另外由於富士康也屬於代工製造業的業界龍頭,在業界龍頭也要承擔低利潤、壓榨工人的運營方式之時,其他同業者也只能隨著市場選擇而被迫以類似的運營方式繼續經營,然而由於製造業的裝備投資巨大,就算去除工人薪資,工廠本身也要負擔巨大的裝備購置成本及營運成本,在低利潤、高成本的雙重壓迫之下間接導致自2015年起中國大陸出現的代工廠倒閉潮。[67][68]從2007年直至2018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開始萎縮之時,蘋果公司的股價上升了950%,而相比之下蘋果公司的主要整機代工合作商鴻海只有11%,間接說明了雙方高度不對等的合作關係。[69]

Remove ads

苛刻、不對等的合作條款

商業史上也有不少與蘋果公司合作最後關係破裂的例子,如AIM聯盟、蘋果與三星電子的晶片供應及代工業務、蘋果公司與Imagination TechnologiesGPU技術合作供應等,多數以蘋果公司的商業合作夥伴在未做足預警措施時被蘋果公司單方面終止合作而蒙受鉅額經濟損失爲結果。[70][71]究其原因之一是蘋果公司奉行排他性的商業合作關係,並據此對合作夥伴制定了極其嚴格的保密措施及苛刻的智慧財產權專用條款(這也導致了蘋果訴三星專利侵權案)。[72]

另外,蘋果的《供應商責任進展報告》表示其政策影響供應商的企業文化[73]。供應商為其過失對蘋果合作關係的影響的負責,是被重點關注的內容。蘋果在最新的報告中表示,「我們的採購決策會考慮到社會責任設施的表現,以及品質、成本、交貨及時等因素。社會責任方面的表現若始終達不到蘋果的預期,我們將終止其業務[73]:p.22」。蘋果公司並未宣布斷絕與富士康的業務關係,根據公司的既定政策,終止這些供應商的關係,不會給經濟帶來重大損失[74]

Remove ads

勞工問題及人權問題凸顯

由於代工廠的低利潤,加上中國大陸大部分的代工廠仍以人力組裝爲主,間接加劇中國的勞工權利問題乃至人權問題,[75]因此蘋果公司也一直是勞工組織團體和人權組織團體的重點批評對象之一。[76]2020年11月21日,根據《華盛頓郵報》報道,蘋果公司曾游說參議院國會議員反對《防止強迫維吾爾勞動法》。[77]

工作環境隱患

有內部員工表示,工人要在惡劣的工作環境下組裝iPhone、iPad和其他裝置。聯建科技蘇州工業園區廠房有49名青年男女,用有毒化學物質正己烷擦拭iPad顯示器,加快工作效率時中毒身亡。工廠為節省成本,清潔過程中沒有提供良好的通風條件,導致工人神經出現問題,喪失運動功能,工作時間久了甚至出現肢體麻木,也有人抱怨不斷克服使人衰弱的疲勞會引發暈厥。其中一些生病的工人最終被8到9萬元人民幣的款項收買,簽署協定表示以後不會向蘋果及其供應商索賠[78]。2011年5月,生產iPad的富士康成都廠區爆炸,4死18傷。員工每周過度加班,甚至一度出現一周七天工作的情況,還住在擁擠的宿舍里。有員工表示站久了腿腫,直至走不起路。有童工幫忙生產蘋果產品,而該公司的供應商對危險廢棄物處置不當,報告和宣傳存在虛假[79]

富士康員工跳樓事件

2009年7月16日,富士康員工孫丹勇報告自己弄丟四代iPhone手機的模型後,自殺身亡[80][81][82]。根據孫7月13日的報告,中國媒體報道其住所被富士康員工搜查,上司對其進行逼供,這種行為違反了中美法律。這一事件引起公眾對蘋果公司保密政策及工人工作環境的質疑。蘋果公司發言人向記者表示,該公司對「該名年輕員工的悲劇性損失深感難過[83]」。蘋果與富士康的企業安全關係,自孫丹勇死亡以來,一直是持續的話題[84][85]

2009年和2010年,富士康工廠生產的iPhone、iPad和其他裝置被媒體連番炮轟,生產條件被稱為「白領監獄[86]」。2009年,富士康保安毆打員工的錄影流出[87]。2010年4月,四名工人在同一間工廠自殺。2010年5月又有12名工人自殺——儘管自殺人數比中國的一般自殺案要低[88]。蘋果、惠普和其他公司表示密切跟進最新情況。為應對自殺,工人被迫簽署一份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檔案,確保不會自殺[89]。目前尚未清楚不遵守協定條款的員工,是否會受到制裁。

學生童工遭虐待

講求廉價和勞動力靈活的富士康,猖獗利用學生和未成年人。2010年自殺事件餘波,引發富士康用工荒。河南省人民政府忙著拉攏該公司在該省設廠,談判最終破裂。河南省開出九天的通知,讓10萬中職學生到深圳組裝線當「實習生」,他們幾乎沒受過生產線培訓或教育,但抗命的學生會被告知不能畢業。「實習生」已成為富士康勞力的主要組成部分,占總體的15%,高峰時期全公司範圍內有18萬實習生,是全球迄今為止最大的實習計劃。教師進駐工廠專門負責考勤,有些實習生年僅14歲。該公司承認此行為違反中國法律。大學師生監察無良企業行動統籌主任陳慧玲、富士康和其他供應商表示,現在用實習生是「偷偷摸摸」的,為的是逃避偵查和罪責。富士康透過勞動部門僱傭實習生是「不穩定的」勞務派遣工,他們的基本福利和防護被剝奪。富士康勞動大軍中的臨時工進展有條不紊[90]。美國的中國勞工觀察,調查了和碩聯合科技為蘋果電腦和iPhone製造裝置三大廠房,發現所聘請的未成人和成年工人的工作環境一樣差。一萬名16歲到20歲的工人,擠在生產車間裡,做著跟成年人一樣的任務。付出少的,工資就被拖欠[91]

品質把關及售後服務問題

丹麥消費者投訴委員會通報蘋果公司iBook產品線的故障,批評公司對回應客戶時的態度[92]。有時,電腦重新啟動至一定次數時,兩個元件間的焊點會斷裂,造成電腦崩潰,大多事件發生在蘋果產品保修期內。AppleDefects.com等網站回應了蘋果產品組裝對產品品質把關的問題[93][94]

蘋果多次被批愛擺不管多麼離奇的理由,拒絕履行保修條款:2008年,蘋果維修中心因周圍有人抽菸的工作環境存在隱患為由,拒絕按照保修條款更換產品[95][96][97]。而在2009年,蘋果拒絕更換電池故障的產品,稱外觀的小磕碰不會影響機子的正常使用,而非其電池[98]

資料安全

儘管蘋果產品的病毒和惡意軟體很少,但2006年邁克菲的報告,發現2003-05年間,產品的脆弱性年增長率升至228%,而微軟產品僅為73%[99]。此外,每年所發現的一些顯著漏洞都能透過安全更新修復[100][101][102][103]。然而,公眾缺乏對蘋果產品安全漏洞的認識,多年來對蘋果誤導消費者的批評持續升溫[104][105][106]。批評人士提請人們注意蘋果未能及時更新其產品的修補程式[106][107][108]太陽電腦系統的甲骨文就是這方面的例子。太陽及時發現安全隱患,而蘋果花了五個月才分發修補程式,比其它公司要久,收到了專家和記者的尖銳批評。最近的一個例子是名為MacDefender、MacProtector、MacSecurity或MacGuard的OS X程式。ZDNet的微軟產品博主埃德·博特估計,6到12萬認為該反間諜軟體合法的Mac使用者安裝了此程式[109]

總體而言,專家們承認蘋果產品不太可能被駭客侵入,或感染病毒和惡意程式,但他們強調,這主要是駭客缺乏攻擊蘋果產品的興趣,擔心蘋果不向公眾採取行動,告知其處在安全漏洞的風險中[110][111]。正如反病毒軟體廠商ESET的安全專家大衛·哈雷所言:

根據Secunia的漏洞排名,自2007年報告安全漏洞以來,蘋果已超越微軟的漏洞數,2010年領先於其他任何廠家[113]。然而排名並不代表各大廠商產品的實際安全性,僅是顯示了產品漏洞的具體數目,即便是最大型、最流行的供應商,以及正在完善產品的廠商所用的顯著資源。

2014年8月,駭客發現了尋找我的iPhone服務的一個漏洞,從而暴力破解使用者的Apple ID,訪問其iCloud資料,隨後衍生了好萊塢名人裸照門[114][115][116]。蘋果公司否認iCloud服務本身被用以洩露,聲稱iCloud帳戶資訊的洩露是「非常有針對性的」暴力破解的結果[117]

「晶片門」事件

受到幽靈等漏洞影響,蘋果也遭受波及。由於iPhone 6s所使用的CPU是由台積電三星等這兩家公司代工,三星代工的CPU雖然在製程上較台積電小,但測試顯示在溫度上卻容易過熱以及效能及電力能耗的表現較差,因此在主要市場如香港、歐美日及臺灣開始出現不願意接受三星版本的消費者,而導致退貨潮,而且在二手/轉售市場,兩個版本出現了顯著價差。

「玻璃門」事件

由於蘋果總部多數設施以玻璃為隔間,且玻璃太過透明,2017年啟用以來,不斷有員工撞進玻璃門和玻璃牆,導致受到傷害。

阻斷Telegram更新

自2018年4月俄羅斯當局命令蘋果從App Store移除Telegram後,蘋果開始阻擋Telegram為全球使用者的iOS系統更新應用程式[118],令到Telegram無法更新重要的安全修補程式和錯誤修復,使得iPhone使用者處於風險當中[119]

天線門事件

iPhone 4的使用者曾反映以握著電話的左下方時,手機對話的品質都會下降或出現斷線的情況,這被稱為「天線門」事件[120]2010年4月有使用者給蘋果公司CEO史蒂夫賈伯斯發電子郵件道:我很喜歡我的 iPhone 4,但是手一拿 iPhone 4 兩邊金屬縫訊號就沒了,大家都一樣,不只是我的手機問題,有啥解決方案嗎?

賈伯斯在兩個鐘頭後回道:「你別這樣拿手機就可以了。」

賈伯斯的回答讓網友很憤怒,這時蘋果的公關稱:握住任何手機都會都會影響天線表現,根據天線位置的不同,某些部位的影響會大點。所有手機都是如此。如果你在 iPhone 4 上遇到這種情況,在手持時要避免遮住左下方金屬片之間的黑條,或者也可以直接用各種保護套。

然而網友並不買帳,這時蘋果公司又稱這是軟體問題,會在iOS4.0.1中修正,但當一些網友升級到這個版本再次測試發現並沒有用,許多媒體紛紛對蘋果公司口誅筆伐,期間甚至有有美國評審機構—「消費者報告」指出iPhone 4的硬體設計有瑕疵,故不建議消費者購買[121]。蘋果公司股價因此也應聲而落。從 6 月 24 號正式發售至 7 月 15 日,蘋果公司股價下跌 19.52 美元(7.2%),市值損失超過 170 億美元。[122]

後來,史蒂夫賈伯斯召開新聞發布會表示其他公司的手機也會這樣,並稱會免費提供保護套。[123]

地圖門事件

2012年9月19日,蘋果開始提供iOS6行動作業系統供使用者下載更新。在新系統中,蘋果用自己的地圖服務取代了谷歌地圖,並稱地圖服務是iOS6的最大亮點。但系統發布不到24小時,地圖服務就成了iOS6的最大「污點」,因地理資訊錯誤、缺乏公交路線等問題飽受批評。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在9月28日向公眾道歉,同時這也是負責iOS的高層人員斯科特·福斯特爾離職原因之一。[124][125]

彎曲門事件

蘋果iPhone 6手機消費者指出iPhone 6 Plus手機在未安裝保護套的情況下放在褲袋裡變彎曲。蘋果公司指iPhone手機彎曲並非像媒體所稱的那樣廣泛。

蘋果公司發表聲明說,iPhone 6和iPhone 6 Plus都擁有精密設計的封閉式一體成型機身,該機身通過對6000系列陽極電鍍鋁進行機械加工而成,可耐受極高力度。公司稱這些手機還擁有「不鏽鋼和肽嵌入件以加固高應力部位,並使用了業內最強的玻璃」。而在開發周期中進行了嚴格測試,包括三點彎曲、壓力點迴圈、坐壓、扭曲和使用者研究等。蘋果聲稱「iPhone 6和iPhone 6 Plus達到或超過了我們的所有高品質標準,可經受日常日用的考驗......正常使用的情況下,iPhone變彎是極其罕見的。」[126]

而在iPhone 6彎曲門事件發生的幾年之後,蘋果推出的2018款和2020款iPad Pro也都發生過彎曲門事件。[127][128][129][130][131]

計劃報廢

蘋果經常被指控採用計劃報廢手段,增加新品銷量[132][133][134][135][136]。2015年12月,紐約州有民眾集體起訴,指控iOS 9更新採用計劃報廢[137][138]。消費者小組SumOfUs在2016年7月發出線上請願書,指控蘋果利用軟體升級「破壞」裝置,旨在拖慢老舊機型[139][140]。2016年9月,該組織又發布請願書,指責蘋果計劃在iPhone 7中淘汰標準耳機插孔,徵集到30萬簽章[141][142]

電腦鑑識專家西蒙·史密斯表示iPhone軟體「絕對」有計劃報廢,比如iOS 9的一項強加規則阻止舊手機應用程式訪問外部網站——這是至關重要的功能[132]

舊iPhone「降速門」事件

2017年12月,不少網友透過跑分發現蘋果悄悄在對舊iPhone進行降速,而降速的原因與舊iPhone的電池有關。iPhone 6iPhone 6siPhone SE的使用者,若版本更新到iOS 10.2.1以上,就會出現效能下滑的狀況;iPhone 7的版本若在iOS 11.2.0以上,手機效能也會受到影響[143][144]根據手機測速工具Geekbench的報告,從iOS 10.2後加入了一項隱藏功能,會讓iPhone 6之後的手機在電池老舊時自動將處理速度降到一半以下;而iOS 11.2版後則連前一年的iPhone 7也包含在內。[145]

蘋果於12月20日表示確實有在限制舊iPhone的效能表現,為了保護舊機不會因為電池老化而故障,[146]但卻引起使用者不滿,使用者認為採取降低效能還延長電池使用壽命與意外關機,卻沒有告知使用者、蘋果也沒有提醒使用者可以選擇不要升級來避免被降速。12月28日,蘋果為此事致歉,並將會把保固過期的iPhone電池更換價格從79美元降至29美元,活動由2018年1月下旬開始直至2018年12月止,適用於iPhone 6或之後推出的手機。同時,會在明年釋出軟體更新改善這次的錯誤,讓使用者能夠了解電池的狀態訊息。在台灣,這一價格由新台幣2590元下調到890元,[147]在中國大陸,這一價格則由人民幣608元下調至218元。[148]

雖然蘋果致歉,但蘋果將面臨多起消費者訴訟。據統計,截至2017年12月28日,美國各地的聯邦法院至少已經受理了8起相關訴訟,其中一起訴訟的賠償金高達9990億美金,甚至超過蘋果市值。[149]2017年12月31日,蘋果在12月28日於官方網站上發布的聲明中「自1月底開始」的文字移除。蘋果隨後對美國科技媒體發布聲明解釋,「我們原本預期需要更多時間準備,但現在很高興能立即提供客戶折價方案」,儘管「部分替換電池的初步供應可能有限」。[150][151]而不少Android手機廠商也對於蘋果為舊iPhone降速的行為感到不滿。[152][153]

2018年1月,蘋果執行長提姆·庫克在接受美國廣播公司(ABC)採訪時出面道歉,並表示未來會在新版iOS軟體中提供新選項,如果使用者願意承受iPhone在CPU、GPU全速運作下,可能導致意外關機的風險,那麼將可以自行選擇關閉系統降速功能。[154]3月30日,在蘋果釋出的iOS 11.3版更新中,新增了「電池健康度」功能,該功能可顯示iPhone最大電池容量和高峰期效能容量的資訊,顯示是否已開啟效能管理功能(以動態方式管理最大效能來防止無預警關機)並包含停用此功能的選項,且建議電池是否需要維修服務。[155][156]

2020年2月7日,法國政府因為「降速門」事件宣布對蘋果進行2500萬歐元(約新台幣8.25億元)的罰款。[157][158]2月28日,蘋果和美國的一起集體訴訟達成和解,據路透社的報導稱,蘋果否認在此案中存在不當行為,但仍希望尋求和解,以避免長期負擔和訴訟相關的費用。按照法庭檔案顯示,蘋果公司將會為受影響的iPhone使用者支付每台約25美元的賠償,但額度還會根據索賠裝置的總量有所變化。與此同時,代表美國iPhone使用者在集體訴訟案中籤名的「原告」,則會獲得1500美元的賠償,出面做證的使用者則會得到3500美元。還有參與本次訴訟案的律師,也將尋求約9300萬美元的律師費,同樣會佔據賠償金額的一部分。最終,蘋果需要支付的總額最少為3.1億美元,最高不超過5億美元(約新台幣150億元)。[159][160][161][162][163]

網路綁約及破解

iPhone在目前上市的絕大部分市場上都實行與通訊商綁約銷售的模式。手機在連線啟動系統之前,緊急呼叫以外的所有功能都不可使用。自iPhone上市以來,即吸引眾多的駭客試圖解鎖iPhone,以使iPhone能使用其他網路的SIM卡。2007年7月3日,即上市後第4天,知名的駭客DVD Jon即發布啟用iPhone和訪問內部檔案系統的方法。8月底,基於硬體和軟體方法的完全解鎖方案先後出現[164]。此後,蘋果公司發布的多次韌體升級也先後被解鎖。著名破解團隊如iPhone Dev-Team,推出Quickpwn及Pwnage令很多人容易地便可對iPhone進行越獄和解鎖。據蘋果公司2008年1月發布的銷售資料估計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所銷售的iPhone被解鎖後使用,而沒有加入指定通訊商的計劃[165]

保修條款被指誤導

義大利

2011年12月27日,蘋果公司因為未遵守消費者守則,未妥善告知客戶的兩年保修期的法律權利,被義大利反壟斷機構罰款90萬歐元。義大利的蘋果代理商僅執行一年期的標準,向客戶出售增加額外一年期限的AppleCare服務。該機構以未能披露法律規定的兩年質保為由處以蘋果公司40萬歐元罰款,以及以銷售保修範圍重疊的AppleCare為由處以50萬歐元罰款[166]

中國大陸

2013年3月15日,中國中央電視台3·15晚會中,批評蘋果的保修問題。該報道指出,iPhone在中國保修時總是被換上舊的後蓋,可更換產品的保修期僅為90天,Macintosh和iPad的保修期均不符合中國法律。[167]

2013年4月1日,蘋果公司執行長蒂姆·庫克為變更保修條款的行為,向中國消費者道歉[168]

iPhone12系列移除充電器而引發的爭議

蘋果公司從iPhone12系列開始,已從所有新的iPhone盒中移除了EarPods和充電器,這包括iPhone 12和iPhone 12 Pro以及所有仍在販售的舊型號iPhone。據蘋果公司的聲稱,刪除這些物品將減少電子垃圾並容許使用較小的iPhone盒子,從而容許同時運輸更多裝置以減少碳足跡。雖然包裝盒當中提供了一條USB-C至Lightning電線,但跟蘋果公司先前隨裝置附帶現有的USB-A充電器不相容。使用者仍然可以使用其現有的USB-A充電器和電線,但是必須購買單獨出售的USB-C充電器才能啟用Qi無線快速充電[169]。蘋果公司的這個行為受到不少消費者的批評,認為這是為了環保而環保,卻剝奪了消費者的福利,而迫使消費者要用更多金錢去購買額外的充電器和耳機,也有聲音質疑這樣的做法是否真的對環保有實質的貢獻。

2020年12月,巴西聖保羅州消費者保護機構Procon-S通知蘋果,認為在該國銷售不帶充電器的iPhone違反巴西《消費者保護法》。2021年3月22日,蘋果公司因未在iPhone 12的包裝盒裡附送充電器,違反了巴西《消費者保護法》,在聖保羅州被處以近200萬美元的罰款[170]。除此之外,在法國銷售的iPhone 12系列則附帶了USB Type-C和Lightning耳機,以此符合法國當地「手機製造商必須向其裝置提供免提解決方案」的法律規定[171]

2021年5月,北京化工大學東華大學的學生組隊將蘋果公司起訴至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原告認為iPhone 12 Pro Max未配備相應的充電裝置涉嫌違法,因此請求判令蘋果公司交付手機充電器;承擔違約責任,支付違約金100元並承擔訴訟費用。原告指出,在手機與充電器之間連接插頭與埠未能實現廣泛統一的前提下,難以實現手機和充電器分離銷售。該案件仍在補充證據和書面材料階段[172]

M1晶片虛假廣告宣傳處罰事件

2022 年 2 月 14 日,當事人所銷售的 Macbook Air 筆記本發布的商業廣告聲稱「M1 晶片擁有我們迄今打造的最快的中央處理器」等內容,而經調查,蘋果公司已於 2021年10月推出了配備 M1 Pro 和 M1 Max 晶片的 Macbook Pro,執行速度相比 M1 提升最高可達 70%,宣傳內容與事實不符。2023年5月24日,蘋果電子產品商貿(北京)有限公司因發布虛假廣告被北京市東城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責令改正上述違法行為,停止發布上述廣告,在相應範圍內消除影響,並處20 萬元的行政處罰。而據信用中國網站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蘋果電子產品商貿(北京)有限公司在5月11日曾被東城區市監局處罰10萬元。[173]

產品下架、禁售或停售、禁用事件

下架中國區VPN應用事件

2017年7月末,中國的蘋果應用商店開始下架一些最受歡迎的外國虛擬私人網路絡應用程式。蘋果在一份聲明中指出,中國政府今年宣布,所有提供VPN的開發商均須獲得政府頒發的許可證。蘋果表示:「我們被要求下架中國一些不符合新規定的VPN應用。」 服務商ExpressVPN在其部落格上表示,下架一事「令人震驚和遺憾」。該公司接著表示,「我們對此事感到失望,它代表著中國政府迄今為止為禁止使用VPN而採取的最為嚴厲的手段,看到蘋果協助中國進行審查,我們感到不安。」 旗下產品包括VyprVPN在內的隱私與安全軟體開發公司Golden Frog總裁森迪·約庫拜提斯(Sunday Yokubaitis)說,「對蘋果屈從於中國的壓力,不給出任何規定VPN違法的中國法律法規便下架VPN應用,我們感到極度失望。我們視中國的網際網路訪問為一個人權問題,我希望蘋果重視人權而非利潤。」[174]2017年11月21日,美國參議員克魯茲(Ted Cruz)和萊希(Patrick Leahy)聯名致信蘋果公司執行總裁庫克,質疑蘋果公司下架VPN的決策。蘋果公司則回應說,蘋果公司在中國的存在「有助於促進更大程度的開放,推動思想和資訊的自由流動」[175]

高通請求禁售多款iPhone事件

2018年12月10日,高通公司宣布,中國福州中階人民法院授予了高通針對蘋果公司四家中國子公司提出的兩個訴中臨時禁令,涉及iPhone X在內的7款iPhone主力機型,相關產品包括iPhone 6S、iPhone 6S Plus、iPhone 7、iPhone 7 Plus、iPhone 8、iPhone 8 Plus和iPhone X[176],也就意味著只售iPhone XS最新產品。12月11日午後,中國證券報援引福州中院相關人士稱,該專利訴訟案已於上周下發裁定書。該裁定事項屬於專利禁制令範疇,只有一審,不可上訴,沒有二審,該禁制令將適用於全國範圍。截止目前,除了福州之外,高通還在北京、廣州、江蘇等地甚至是德國慕尼黑和曼海姆等國家地區起訴蘋果公司。原因卻在於蘋果「劈腿」英特爾,停用高通晶片,並停止向高通繳納專利費後,惱羞成怒的高通在全球各地向蘋果發起了數十起專利訴訟,且大部分訴訟中要求對蘋果執行銷售禁令。由於這兩項專利涉及手機軟體部分,蘋果大可對其手機軟體進行修改,從而規避高通的專利,繼而可以繼續對華出售產品。12月14日,蘋果公司回應稱,將為中國大陸地區的iPhone使用者發布軟體更新以此解決這一問題,同時向福州中院提出複議申請[177]。而後高通公司又表示,正在請求法院禁止iPhone XS和iPhone XR在中國大陸的銷售[178]

2018年12月20日,高通宣布,德國慕尼黑地區法院判令蘋果在德國永久禁售和禁止進口被判侵權的iPhone。蘋果公司發言人表示對判決感到失望,並計劃上訴[179]

銷售盜版書籍爭議

2012年3月,一些中國作家要求蘋果公司就涉嫌銷售盜版書籍作出賠償。他們指控蘋果公司在其線上商店銷售95本盜版圖書,最終獲賠40餘萬元[180]

賈伯斯傳記被封殺

2005年,蘋果公司聯合創辦者、董事長兼CEO史蒂夫·賈伯斯禁止蘋果零售店銷售由John Wiley & Sons出版的所有書籍,以此抗議該書商發行未經授權的傳記《iCon:Steve Jobs》[181][182]

「HKmap.live」及《願榮光歸香港》上架相關爭議

2019年9月21日,一位匿名的開發者向蘋果App Store提出可實時顯示香港警員及警車身處位置等的應用程式「HKmap.live」的上架申請,後於9月26日被拒絕,理由與付款選項等問題有關。在解決問題後,該應用又被重新提交,然而在10月2日再次被蘋果公司拒絕,理由是「其會幫助使用者逃避執法,鼓勵進行違法活動」。而開發者隨後於Twitter上表示該程式「只提供資訊,並沒鼓勵市民進行違法活動」,且推出2個月並未收到任何法律投訴。其後,該程式正式被蘋果批准上架。由於該程式上架時間正值反修例風波期間,因而引發巨大爭議[183][184]。對此,中國內地官媒《人民日報》在微博上評論指出,蘋果公司的行為是「為暴徒『導航』」。該評論還指出,香港區蘋果iTunes Store還上架了一首支援香港獨立的歌曲(指願榮光歸香港),認為「蘋果公司的連串行動讓人莫名其妙,讓人不得不遐想其行事的內在邏輯」。有觀察人士認為,這一評論也預示著北京對蘋果公司的看法發生了變化[185][186]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具體情況‌‌我不了解」,同時指出「任何有良知和正義感的人,‌‌都應該對此‌‌(反修例運動)抵制和反對,‌‌而不是支援和縱容」[187]。10月9日,蘋果公司宣布「HKmap.live」應用程式下架[188]

中俄部分機構禁用iPhone傳聞

截至2023年7月,俄羅斯當局已經禁止成千上萬名官員和國家雇員使用iPhone等蘋果產品。[189]

2023年9月7日,《華爾街日報》表示,中國方面已經要求中央政府機構的工作人員不得在工作中使用蘋果公司的手機和裝置。9月8日,彭博社表示禁令還會擴大至政府支援的機構、組織及國有公司。受此訊息影響,9月6日至9月8日收盤,蘋果公司的股價下跌了近6%,市值蒸發了近2000億美元。[190]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9月13日對媒體報道進行反駁稱,中國尚未頒布任何禁止購買和使用蘋果產品的法律、法規或政策。[191][192][193]

法國禁售iPhone12因電磁波太強

法國國家頻譜管理局(L'Agence Nationale des Frequences, ANFR)表示,自2023年9月13日開始,代理商便不得在法國銷售iPhone 12。要求蘋果自9月12日起將iPhone 12從法國市場下架,原因是測試顯示,iPhone 12的人體比吸收率 (SAR) 為5.74W/kg,超出了歐盟規定的4W/kg上限。對於已售出的手機,蘋果必須在最短時間內採取修正措施,讓受影響的手機符合規定,否則會要求蘋果全面召回。之後蘋果公司對該機構的說法提出質疑,稱其已向該機構提供了由該公司和獨立第三方進行的多項實驗室結果,表明該裝置符合相關的 SAR 法規和全球標準。[191][194][195]據法新社15日報道,為復原禁令,蘋果改口服軟將更新iPhone12,蘋果公司發言人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將為法國的iPhone12手機發布軟體更新,以使其符合法國監管機構執行的標準,期待這款手機繼續在法國銷售。荷蘭比利時西班牙德國等歐盟多國監管機構表示關切,韓國也為此要求蘋果解釋有關情況。[196][197][198]另據彭博社報道,蘋果公司近日告知技術支援人員,如果接到消費者關於 iPhone 12 輻射超標的諮詢,不要主動提供任何相關資訊。蘋果公司的員工被告知,如果消費者詢問法國政府關於該機型輻射超標的說法,工作人員應該說他們沒有任何資訊可以分享。工作人員還應拒絕顧客退貨或換貨的要求,除非該手機符合蘋果公司的正常退貨政策。[196][199][200]

個人崇拜

我親歷了倫敦考文特花園蘋果專賣店開業現場,那場面更像是福音禱告,而非賣手機或筆記型電腦。
— BBC編劇Alex Riley[201]
Mac和果粉構成宗教的等價物。這種宗教基於蘋果電腦誕生的神話,圍繞著聯合創始人兼現任CEO史蒂夫·賈伯斯展開,他的追隨著有虔誠的信仰,對Macintosh懷著正義的信念,存在著一種或多種撒旦式的對手,果粉傳教並教化懷疑論者,邪教成員間的希望,是超越企業資本的救贖。[202]
猶他州大學行為主義消費者羅素·貝爾克

羅素·貝爾克認為,蘋果的崇拜是種信念系統,類似於宗教,幫助信徒了解技術和世界[202]果粉的態度被許多人看成是「邪教似的[203][204][205][206][207]」。

英國廣播公司紀錄片《超級品牌的秘密》中有一項神經學研究,當果粉觀看與蘋果有關的符號和圖像時,大腦反應類似於宗教信徒接觸宗教符號和圖像[201][208][209][210]

媒體關係

Think Secret

關於蘋果新品資訊的洩露,公司一直被指責向記者施壓,以交出訊息的來源,向身分不明的人士「John Does」提起訴訟,了解產品資訊怎樣被洩露的[211],在司法搜查過程中濫用法院的責罰[212]。尤其是蘋果與Think Secret的拉鋸戰,最終讓雙方探討積極的解決方案,不再透露訊息[213]

Gizmodo

2010年4月,Gizmodo編輯陳以桐在加州聖馬特奧陷入官司。加州電腦快速聯合行動小組(負責調查矽谷地區高科技犯罪的跨縣指導委員會,蘋果是其成員)在他家中的辦公室查獲一台用以調查iPhone逆向工程的電腦[214][215]。一周前,Gizmodo部落格發表一篇關於iPhone產品未來的文章[216],解剖了陳購買的一部二手iPhone裝置。Gawker Media網站公布了蘋果越權取得的搜查令樣本,使用不當執法手段監管專利[217]。電子前沿基金會隨即袒護Gizmodo[218],稱1980年隱私保護法保護記者含敏感資訊的手記不被警方搜獲,搜查令的範圍太廣,包含「定位/儲存在任何電腦、硬碟或記憶體中的所有記錄和資料,均在列表上[218]。」

與其他科技公司的訴訟

谷歌的訴訟案

2008年11月,蘋果公司向被指控違反《數字千年著作權法》的非牟利維基供應商BluWiki發出停止侵權[219]。蘋果聲稱該網站關於如何讓其他硬體或軟體與新款iPod互動的討論,侵犯其著作權[220]。2009年4月27日,BluWiki的經營者Odioworks在電子前沿基金會(EFF)的支援下起訴蘋果,以尋求非侵權和非規避聲明(官方回應指蘋果公司的智慧財產權不受侵犯)[221]。2009年7月8日,蘋果收回侵權指控,撤回刪除通知,稱以後不會對iTunesDB的頁面表示異議[222]。EFF指出,儘管蘋果公司收回毫無依據的法律威脅讓人欣喜,但對該決議經過7個月的審查和訴訟才到來感到失望[223]

谷歌指控蘋果、甲骨文公司微軟等公司,妄圖用專利訴訟推翻Andorid,而不是拿出更好的產品和服務來創新和競爭[224]。這起官司跟蘋果針對三星的專利侵權訴訟有關,僅在2012年7月,雙方在全球打了50多場官司,賠償款高達數十億美元。指定為第三方訴訟者的谷歌指這是蘋果擊敗Android的另一種手段,稱蘋果讓法官強迫谷歌交出Andorid的原始碼[225]

2012年6月,Google+因蘋果針對Android旗艦型智慧型手機Galaxy Nexus的禁令[226],而炒得沸沸揚揚[227]。上訴法庭解除禁令[228],但截至2012年7月30日,禁令提出的「#BoycottApple"(聯合抵制蘋果)卻成為Google+從未有過的增長趨勢最快的標籤。

三星的訴訟案

2011年4月,蘋果公司向法院控告三星侵犯蘋果公司的商標、專利和抄襲iPhoneiPad的設計。蘋果的訴訟請求除了要求侵權的經濟賠償外,也希望停止三星產品的銷售。然而三星發布了反控訴,指控蘋果亦對三星的無線電通訊專利造成侵權。目前案件還在韓國等地法院審理中,但美國法院的第一次判決,認定三星敗訴,必須向蘋果賠償賠償10.5億美元的罰金。訴訟案中三星被判侵犯蘋果全部實用新型專利和三項蘋果設計專利,其中包括雙擊放大功能和拖屏回彈技術。美國陪審團同時還進一步裁決三星專利未被侵權,因此將不獲得其所要求的4.22億美元的賠償。三星的股票隨即下落超過7個百分點,市值縮水120億美元[229]。後來三星對賠償額度提出上訴,罰款被降至9.298億美元[230]

2012年7月,蘋果公司向韓國和美國法院控告三星的S Voice侵犯了蘋果公司Siri的專利。蘋果要求法院禁止三星運營該應用,也要求三星賠償侵權的經濟賠償。目前案件還在美國法院審理中,而韓國法院已經裁定蘋果公司敗訴,指蘋果公司的控訴是不成立的,因為蘋果公司並沒有在世界任何的一個國家,甚至是美國真正獲得Siri在智慧型個人助理(手機)的專利,市面上類似的應用無數不盡,例如谷歌Google Now以及HTC的hidi。韓國法院也要求蘋果公司必須代替三星繳納所有在韓國的堂費、法庭費用和法庭稅。

2015年7月1日,谷歌臉書戴爾惠普等矽谷科技巨頭提交了一份「法庭之友」(英語:Friend of the Court)簡報,指責蘋果公司以及之前美國法院對三星侵犯蘋果公司著作權訴訟案所作出的判決。據「法庭之友」簡報,矽谷企業認為美國法院對三星的判決簡直是荒謬至極,美國法院也將因為此事而造成荒謬的結果,並對每年在複雜的技術和組件研發上投入數十億美元的公司造成毀滅性打擊。簡報還指出,現代技術十分之複雜,智慧型手機往往會包含許多軟硬組件,當中多個組件更被用在不同的產品中,假如使用這些組件就會惹上侵權官司,將會大大阻礙創新發展。[231]

環境影響的爭議

蘋果環保史

蘋果官網開設了名為「蘋果的環保責任」專頁,詳細介紹公司的環保進展[232]。儘管蘋果公司於1976年創設,但據網頁所述,蘋果到1990年才開展工作[233]

中國環境污染事件

2011年10月,中國數個民間環境保護組織(公眾環境研究中心達爾文自然之友環友科技南京綠石等)發表針對美國蘋果公司的《蘋果的另一面》報告,其指出了蘋果公司在中國的供應鏈中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234],隨後引起了公眾和新聞媒體的關注,官方媒體中國中央電視台也報道了此次事件,並派其記者實地考察。據央視的報道,此次事件涉及了分布在中國各個地區的代理生產廠家。較嚴重的廠家武漢名幸,周邊的南太子湖因為此廠的存在而受到嚴重的水體污染[235],並檢測出重金屬超標。但此次事件是否會影響蘋果公司在中國的業績和產品銷售,還尚不清楚。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在2011年11月赴美國與蘋果公司展開第一輪談判[236]

綠色和平的批評

綠色和平指責蘋果產品對環境不友好[237]。2007年,該組織的一篇文章,指出已在iPhone上發現鄰苯二甲酸鹽乙烯(PVC)塑料和含溴化合物等有害物質[238]。不僅如此,該組織2004年的另一篇文章稱蘋果在產品中拒絕逐步淘汰有毒化學物質,認為索尼清除了電視中的毒素,三星、諾基亞和彪馬宣布逐步淘汰有毒化學物質,就是蘋果沒有作為[239]

出於綠色和平的關注度,他們在2006年發布了一份排名指南,在「走向綠色」過程中改進政策和做法[240]。2006年9月,綠色和平接觸果粉和消費者,試圖引起賈伯斯的關注。該網站的標題是「我愛我的Mac,我只希望它能懷抱綠色。」他們稱該運動,命名為「綠化我的蘋果」。最終活動大獲成功,2007年,賈伯斯談及公司變得更環保的願景[241]

2012年11月,綠色和平為各大公司在發展中產品走向更環保和對廢物的處理,建立排行榜[242]。蘋果排名升至第六位(共16位元),緊隨戴爾之後,位列榜首的是WIPRO,RIM墊底。蘋果的排名是缺乏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對清潔能源的倡導和有毒化學品管理的詳細資訊所導致的[243]。儘管蘋果在廢棄物標準上失分,但蘋果的全球回收70%的目標超額完成。2010年,綠色和平認為,該公司可以考慮設定將可再生能源使用計劃延長至2020年這一雄心勃勃的目標,來提升得分。蘋果並未計劃淘汰產品中的銻和鈹,但總體上看,產品標準得分很高。例如,MacBook Pro因易於回收而著稱。

自2006年以來,蘋果在環保策略和產品上一直在進步。2013年,蘋果表示已為每台蘋果裝置取得源自可再生能源的電力。奧斯汀、黃柏、慕尼黑和庫比蒂諾的無限迴圈學區的裝置已實現這一目標。目前,全世界75%的蘋果裝置用上可再生能源[243]

環境破壞索賠

2006年,蘋果公司宣布桌上型電腦eMac和無線存取點AirPort因不符合歐盟《危害性物質限制指令》,停止向歐洲發貨[244]

2007年,蘋果董事會建議股東投票反對採取更嚴格環保條款的建議,如消除有毒化學物質的持續性和生物蓄積性,稽核聚氯乙烯(PVC)和溴化阻燃劑(BFRs)等被淘汰的有毒化學物質,採取更強大的電子垃圾回收利用計劃[245]

2011年4月21日,綠色和平組織發布的報告,指出資料中心消耗的電力占全球的2%,預計該項數額將增至。該組織的菲爾·雷德福稱:「我們關注的是用電引起的爆炸將我們鎖在過去,現在的可再生清潔能源被污染的能源取代[246]。」2012年4月17日,綠色和平向蘋果發出抗議後[247][248],該公司發布聲明,承諾不再用煤炭,資料中心轉用100%的可再生能源,其75%的電力由可再生能源供給[249]

2011年,北京環保團體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單方面指責蘋果的中國供應商,向周邊社群排放污染廢物和有毒金屬,威脅公眾健康[250][251][252][253]

2012年6月,因不符合電子產品環境評估工具的綠色認證等級,蘋果撤回該組織全球登記庫的生產線[254]。舊金山環保局隨後通知該組織,蘋果電腦不符合城市資金申購[255],產品線被追回[256]

被指勾結國安局

2013年6月,《衛報[257]和《華盛頓郵報[258]洩露的美國國家安全局的檔案中把蘋果公司列入稜鏡計劃的企業名單,授權政府不用搜查令秘密訪問非美國公民的資料[259]。遭洩密後,政府官員承認計劃的存在。遭泄的檔案之處,國安局可直接訪問這些公司的服務,透過該計劃所搜集資料的數量在逐年增長。蘋果否認了解該計劃[260]

2023年3月,俄羅斯政府以西方情報機構會竊取俄方機密資訊為由要求內政官員停止使用iPhone[261]

逃稅

更多資訊 總計, 稅前所得 ...

1980年代末,蘋果掌握著「雙愛爾蘭夾荷蘭三明治」的會計技術,藉助將資金轉移到愛爾蘭子公司、荷蘭和加勒比海的手段,以減少稅收。[263]2004年,由於公司的申請,愛爾蘭這個人口不到500萬的國家,掌管著蘋果公司三分之一的全球營收。1990年代,蘋果掌門人羅伯特·普默稱該戰略「在歐洲難以保密[264]」。這種戰略有助於蘋果的國際稅收去年3.2%的國外利潤,根據公司的企業申報,2010年該資料一度跌至2.2%和過去五年的個位數[264]

根據參議院2013年5月得出的境外稅收結構報告,藉助全球非同尋常的稅收布局,蘋果公司的愛爾蘭子公司已持有數十億美元的利潤,卻很少甚至不向任何政府繳稅[265]。主要的子公司掌管全歐蘋果零售店的控股業務,過去五年沒有繳納過企業所得稅。報告指出,蘋果公司已利用愛爾蘭和美國稅務居住地的差異[266]

報告得出的結論有[267]

  1. 蘋果公司幾乎所有的海外業務,由愛爾蘭的空殼公司運營
  2. 蘋果在愛爾蘭支付2%或更低的企業所得稅
  3. 2009年-2011年間,國際業務占蘋果公司全球純利的30%,沒有在任何地方繳稅。
  4. 蘋果在美國的利潤也被留在愛爾蘭
  5. 蘋果在「海外」的1020億資產大部分留在美國銀行
  6. 「按章照抄」能讓整個公司消失
  7. 估計蘋果的稅款會得出可怕的結果

2013年5月21日,蘋果公司執行長蒂姆·庫克在參議院聽證會上,為公司的稅務策略辯護[268]

2024年9月10日,歐洲法院裁定,蘋果公司須補交130億歐元稅金[269]

丹尼絲·楊·史密斯離職事件

2017年11月,蘋果首屆「多樣性與包容」部門的副總裁——丹尼絲·楊·史密斯(Denise Young Smith)宣布離職。由於丹尼絲稍早前曾針對蘋果公司的多樣性發表言論「即便房間裡有12個金髮碧眼的白人,他們也是多樣化,因為他們可以為談話帶來不同的人生經歷和視角。」。

然而丹尼絲卻因為其使用例子發布道歉。[270]雖然丹尼絲之前就為離職一事猶豫不決,但此番道歉促使他決心離職[271]

中國區App Store未及時處理違法資訊評論事件

2019年4月,新浪科技報道稱蘋果中國區App Store,其每個類別位居前十的應用程式均存在使用者評論內容涉及違法資訊的問題,使用者向蘋果回饋後均會受到回覆,但內容均為「已經了解到您的問題」之類的標準回答。然而,中國政法大學智慧財產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李俊慧認為,蘋果的相關行為已經涉嫌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網際網路跟帖評論服務管理規定》,也有業內人士認為蘋果缺乏稽核機制[272]

中國大陸使用者接收iMessage博彩相關簡訊爭議

在中國大陸,一些使用iMessage的使用者會接收到多條涉及博彩的簡訊,通過簡訊,使用者可通過賭博網站、應用程式參與線上賭博。根據《中國青年報》於2018年7月的報道,一些中國大陸的公司或者個人通過iMessage以群傳簡訊的方式發布廣告牟利。而發布涉賭內容的廣告則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一經查實,可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責令停止發布,對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處罰。對廣告投放者,投放達一定數量,將按開設賭場罪論處。雖然蘋果公司設有專用的舉報電子信箱,但其措施效果並不明顯[273]

向騰訊傳送使用者資訊

2019年10月10日,網路上傳出蘋果公司預裝於自家電子產品的Safari瀏覽器中的「詐騙網站警告」功能會將使用者IP傳送給中國網路公司騰訊[274]

10月15日,蘋果公司向媒體發布聲明表示「設定為中國地區的使用者才會接收騰訊的詐騙網站清單」、「你訪問的真實網址絕不會分享給安全瀏覽供應商(即騰訊或Google)」[275]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密碼學家格連(Matthew Green)撰文分析,Google使用的方法在大多數時候不會獲得使用者IP位址或正在訪問的網址,但少數情況下仍有可能。格連同時表示這不代表騰訊採用同樣做法。[276]香港互聯網協會委員朱家昌稱騰訊採用同種方法,並據此認為騰訊無法接收使用者隱私資訊,呼籲「防詐騙功能遠遠利多於弊」[277]

官網客服形象爭議

iPhone 15系列機型發售後一段時間,有網友在蘋果官網Apple Watch Specialist專家一對一選購頁面看到其中一位女客服的形象眼睛小且梳辮子,此事引發中國內地部分網友乃至業界人士持續爭論並釀成辱華的輿論風波,此後蘋果客服回應稱此人為印第安裔,卻未能止住輿論風波。此外,中國著名記者胡錫進也稱目前中美關係緊張,儘量不要出現令中國人誤解的內容,並呼籲不應放任自己的敏感且要讓理性的態度占上風,不要亂扣帽子[278]

其他訴訟

2022年8月16日,蘋果公司因為在員工下班時搜員工的包但沒有給員工報酬而將向加州員工支付3050萬美元賠償,而且蘋果公司已停止要求員工打卡等待搜查物品的做法。[279]

參見

另見

外部連結

維基新聞標誌 維基新聞相關報導:學生童工遭虐待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