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尉遲迥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尉遲迥(516年—580年9月11日),字薄居羅,一作居羅[1],代人,河南郡洛陽縣(今河南省洛陽市東)人,父尉遲俟兜,母昌樂大長公主,周太祖宇文泰的外甥,爵封蜀國公,官拜相州(今河南安陽)總管。
生平
蕭梁侯景之亂爆發後,武陵王蕭紀在蜀稱帝,率眾向東進攻位於江陵的梁元帝。梁元帝大懼,向西魏宇文泰求救,希望其出兵伐蜀。宇文泰於是派尉遲迥率眾伐蜀。尉遲迥一路勢如破竹。蕭紀任命的益州刺史蕭撝與蕭紀之子宜都王蕭圓肅向尉遲迥投降。平蜀之後,西魏任命尉遲迥為大都督、益潼等十八州諸軍事、益州刺史。宇文覺建立北周後,以尉遲迥有平蜀之功,封其為寧蜀公[2]。
北周大象二年五月己酉日(580年6月22日),北周宣帝宇文贇病逝,靜帝宇文衍年幼,外戚左丞相楊堅專政,並派人代替尉遲迥相州總管之職。尉遲迥不滿楊堅專權,聯合鄖州(今湖北安陸)總管司馬消難、益州總管王謙先後起兵反楊,以皇叔祖趙王宇文招留在封地的小兒子為主,十天之內,連下衛州、滄州等數城。楊堅以上柱國韋孝寬、王誼等出兵討伐。韋孝寬來到武陟(今河南武陟)時,正逢夏天七月,沁水(今山西、河南境沁河)大漲,兩軍皆無法渡河,不得不隔水遙相對峙。尉遲迥派其子尉遲惇率軍十萬進抵武德(今河南武陟東南),在沁水東岸布陣二十餘里,這時韋孝寬軍心不穩,流言四起。有人密告楊堅說尉遲迥已用金錢收買了前線將領梁士彥、宇文忻、崔弘度等人,楊堅命崔仲方、劉昉、鄭譯前往監軍,遭到三人拒絕。
這時丞相府司錄高熲自願前往監軍。高熲命人在沁水上架橋,尉遲惇在上流縱火筏燒橋,高熲則命人填土以阻火筏。孝寬命大軍迅速前進,渡過沁水。八月庚午(580年9月11日),韋孝寬破尉遲迥於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尉遲迥逃上城樓,武鄉公崔弘度追至,尉遲迥兵敗自殺身亡,死前猶自痛罵楊堅不止。楊堅下令焚燬鄴城。
Remove ads
身後
唐朝武德年間,尉遲迥的侄孫庫部員外郎尉遲耆福上表請求改葬尉遲迥,朝廷商議尉遲迥忠於北周皇室,唐高祖詔令同意,賜給尉遲家絲織品一百匹[3][4]。
貞觀年間,唐太宗詔令追錄用前代忠誠的子孫為官,尉遲迥的曾孫尉遲文禮上訴說:「尉遲迥忠於北周皇室,被隋朝誅殺。」太常卿江夏王李道宗等人商議,都認為尉遲迥為北周死節,應該甄別錄用他的子孫。褚遂良上奏說:「觀看史書,只有拯救君主的危難才是忠誠,不拯救就是叛逆。春秋時期趙穿殺死晉靈公,趙盾身為正卿,不討伐賊人,太史寫下:『趙盾殺死了他的國君。』從這裡說,尉遲迥受到北周重用,聽聞楊堅做丞相,只是在鄴城布置士兵,向南和南陳聯絡,向北和突厥聯繫,按兵不動六十多天,不拯救國家危難,免除罪惡就夠幸運了,如果稱之為忠誠耿直,臣深深的疑惑。」大臣們商議後都同意褚遂良的觀點[5]。
家庭
- 尉遲綱,北周柱國、吳武公
注釋
延伸閱讀
參考書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