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小荊山遺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小荊山遺址是位於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距今約8500~7500年,是以新石器時代早期後李文化為主的遺址,兼有北辛文化晚期至大汶口文化早期、龍山文化、東周至漢代及宋元時期的遺存。[1]因南臨長白山余脈小荊山,故將其命名為「小荊山遺址」。[2]
小荊山遺址1992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3]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
發掘
1988年,現小荊山遺址附近建起了幾座窯廠取土燒磚,1991年10月,章丘市博物館調查時發現了這一遺址,在窯廠取土場發現了大量陶片、石磨棒、石磨盤以及位於遺址中心部位和南部房基、墓葬、灰坑的遺蹟。同年10月,濟南市文物處到現場進行了調查,確認該遺址含有與後李、西河等早期文化遺存相類似的因素,具有保護和研究價值,遂對該遺址進行發掘。[5]
1993年秋,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對遺址進行了第二次發掘。[2]
文化遺物

發掘過程中出土了大量的石、骨、蚌、陶器。陶器以夾砂紅褐陶和紅陶為主,灰陶和灰褐陶占一定比例,均手制,陶器燒成火候較低。[1]器形有釜、罐、缽、
居住區裡有眾多的房子、窯、灰坑等遺蹟,房址皆為半地穴式,[1]平面形狀以長方形者居多,也有方形和橢圓形者。面積一般在20-30平方米之間。房址的穴壁保存較淺,現存深度多在0.5米左右,穴壁外表平整,有的曾用黃泥塗抹。圓角部分有燒痕,居住面中部有石支架,灶炕2-6個不等,挖出的兩座圓角長方形半地穴式房屋,階梯式門道,室內周壁有柱洞。門道大多向南,其方位與當今農村房舍大體一致。[5]
墓地位於居住區東南30米處,墓坑東西向密集排列有序,形制為南北長方形豎穴,葬式以單人仰身直肢葬為主,骨架已全部石化。墓深1.5-1.8米,基本無隨葬品,個別手握一蚌殼。墓葬共有22座,分3排排列。墓主年齡大多數在35-55歲之間。[5]有10座墓葬有隨葬品,隨葬品以蚌殼為主,其中兩座女性墓葬,年齡分別在40、20歲左右,一個在頭骨額骨中心位置放置一枚磨成圓形的蚌片,枕骨下有一蚌片加工成的頭簪,另一個在枕骨下也放一蚌簪。從這批墓葬中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無隨葬品是一種葬俗。幾座女性墓主頭部裝飾品的發現,說明當時的婦女已有一定的審美觀念。[2]
注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