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後李文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后李文化
Remove ads

後李文化(公元前7000年–公元前5000年)是中國山東省發現的一種新石器時代文化。因最早發現於山東臨淄後李官莊遺址而得名。其遺址主要分布在泰沂山脈以北和小清河以南的沖積平原地帶,範圍大致東起淄河、西到長清,呈狹長帶狀分布。是目前海岱地區發現最早的有陶新石器文化。

Thumb
後李文化的範圍

後李文化分為「後李類型」和「西河類型」。除後李遺址外,重要遺址還包括章丘市西河和小荊山遺址、鄒平縣孫家遺址等。主要發現有房址、墓葬等遺蹟,出土遺物包括陶器、石器、骨器等。陶器以夾砂陶為主,均為手工製作,燒制溫度較低,器形種類不多,以釜最富代表性。

作為黃河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較早的考古學文化,後李文化的發現既為北辛文化的來源找到了新的線索,也推動了黃河下游地區新石器文化研究。

發現

1987年,山東省文物普查期間,濟南市文物處章丘市博物館在章丘市龍山鎮的西河遺址和棗園鎮的摩天嶺遺址採集到一些獨特的陶片。同年秋季,山東大學考古實習隊在鄒平縣進行了文物普查,新發現各時期遺址60餘處。隨後,濟南市文物處在長清縣的張官和萬德西南遺址採集到類似標本。1989年,濟清公路考古隊在臨淄區後李官莊遺址發掘中首次揭示了全新面貌的文化堆積。1991年春,在章丘市的西河、小荊山和摩天嶺等遺址再次發現類似遺存。同年8月,「後李文化」命名正式提出。不久後,在泰沂山脈北側的山前平原地帶,相繼發現了十餘處後李文化遺址,沿東西一線分布,從濰河流域東至長清西郊,而泰沂山脈南側則無同一時期的遺存。

年代

後李文化的相對年代早於北辛文化,據已測定的碳十四數據,絕對年代大體推定在距今9000-7000年前後,延續了約兩千年的時間。有的學者甚至認為後李文化的上限「有可能達到距今9500年」​。

文化特徵

後李文化的特色鮮明,文化內涵較為豐富。遺址中開始出現環壕,故已進入環壕聚落階段。主要遺存有房址、石器骨器陶器等。

房址

後李文化的房址多為半地穴式,典型如西河遺址,其房屋深度在0.3-0.4米,常見形制為方形或長方形,房間面積較大,一般在30-50平方米。房內普遍設有組合灶,由三組相互依存的灶址組成,每組灶以三個呈三角形分布的石支腳支撐。房屋的較大面積與這種特殊的組合灶結構表明,居住在同一房內的人數較多,由此可以推測,當時的基層社會組織規模較大,家庭形態偏向於大群體居住,而不是後期的四五口小家庭,後者的房址面積通常僅在10平方米左右。

石器與骨器

後李文化的石器包含打制和磨製石器,主要有石磨盤、石磨棒、石斧、石鑿等,顯示出以農業為主的生產生活特徵。骨器包括骨錐、骨鏢、骨匕、骨鏃等工具,可能用於狩獵、製作和日常生活活動。

陶器

後李文化的陶器大多呈紅褐色或灰褐色,火候較低。陶器製作工藝主要是泥條盤築和泥片貼塑,器表多為素面裝飾,常見的裝飾紋樣有附加堆紋和壓印紋。器形以圜底器為主,亦有少量平底器和矮圈足器。陶器的特徵和形制顯示出與山東後期北辛文化的傳承關係。

墓葬

後李文化的墓地僅發現小荊山遺址一處,在一個被磚場取土嚴重破壞的隔梁上,殘存著比較整齊的三排墓葬,共21座。墓葬有極淺的墓坑,葬式為單人仰身直肢,除了個別墓葬使用了少量蚌片,其他均沒有隨葬品。可知這是一處尚處在平等社會階段的氏族墓地。

社會與經濟

後李文化的社會結構尚未完全明晰,但大面積房址及共用的組合灶表明其基層社會組織規模較大,居民的生活方式偏向集體群居。經濟基礎主要為以粟為主的雜谷農業,與華北其他新石器時代文化區相似,如黃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和渭河流域的農業文化。常用農具有石磨盤、磨棒和石鏟等,呈現典型的華北型農耕特徵。

值得注意的是,在月莊遺址和西河遺址還發現了炭化稻穀,這暗示後李文化可能曾嘗試稻作種植,豐富了黃河下游新石器文化的農業實踐。

重要遺址

目前已發現的後李文化重要遺址包括:

  • 後李遺址:位於淄博市臨淄區後李官莊村西北500米,坐落於淄河東岸的台地上,占地約15萬平方米,海拔50米,高出淄河河谷約10米。遺址西、南兩側為陡直斷崖。
  • 西河遺址:位於山東省章丘市龍山鎮龍山三村西北500米,東距城子崖遺址1.6千米,面積約40萬平方米。西河在遺址西側呈曲流狀態流過,遺址海拔約54米。
  • 小荊山遺址及茄莊西、小坡遺址:小荊山遺址位於章丘市刁鎮茄莊村西南,鄰近小荊山,面積約15萬平方米,海拔26米,周圍分布有茄莊西及小坡遺址。
  • 月莊遺址:位於濟南市長清區月莊和張官村附近,南大沙河自東南向西北流經,總面積約46.2萬平方米,海拔50米。
  • 前埠下遺址:位於濰坊市寒亭區朱里鎮前埠下村西50米,濰河西岸台地上,面積10萬平方米,海拔40米。
  • 張馬屯遺址盛福莊遺址:張馬屯遺址位於濟南市歷城區張馬屯村南1千米的台地上,面積約0.7萬平方米;盛福莊遺址在盛福莊村東北,小清河流域考古時發現,二者為同一遺址。
  • 鄒平孫家遺址:位於鄒平鎮孫家村西北200米,海拔40米,鄰近黛溪河,發現商周時期豐富陶片。
  • 彭家莊遺址:位於張店區房鎮彭家村東南500米,面積80萬平方米,包含後李文化和漢代遺存,灰溝堆積與後李遺址相似。
  • 西大張遺址:位於廣饒縣李鵲鎮西大張村南,東距淄河2千米,商代文化層下的後李文化層含有陶片、蚌殼等遺物。
  • 萬德西南遺址:位於長清區萬德鎮西南500米的高台地上,與西側山嶺相連,緊鄰北大沙河。
  • 摩天嶺遺址綠竹園遺址:位於章丘西巴漏河沿岸。摩天嶺遺址位於南皋埠村東500米處,幾乎毀壞;綠竹園遺址位於繡惠鎮綠竹園村東,台地剖面露出多層堆積。
  • 諸城六吉莊子遺址
Remove ads

與北辛文化的關係

後李文化被認為是山東地區早期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代表之一,與稍晚的北辛文化具有一定的繼承關係。北辛文化的發展延續了後李文化的陶器和生活方式,且其陶器組合的風格對山東地區以至河北一帶的早期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這種文化傳承關係為理解海岱文化區的形成和中華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學依據。

研究與意義

後李文化的發現彌補了山東早期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的空白,為探索海岱地區新石器文化的發展軌跡提供了重要資料。後李文化為研究東夷地區的早期人類活動、經濟形態及社會組織提供了深刻的認識,對理解中國早期農業文化的分布、社會結構以及文明發展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參考文獻

  • 逄振鎬. 东夷文化研究 第1版. 濟南: 齊魯書社. 2007. ISBN 7-5333-1734-3.
  • [日] 宮本一夫. 从神话到历史:神话时代、夏王朝.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4-2. ISBN 9787549533671.
  • 王偉光 名譽主編 / 王巍 主編. 中国考古学百年史(1921-2021)(四卷).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21-11-1. ISBN 9787520390378.

參見

更多資訊 年份 (BC), 時代 ...
Remove ads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