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尹壯圖
清乾隆時期內閣學士、禮部侍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尹壯圖(1738年12月28日—1808年7月17日),字萬起,號楚珍,雲南省臨安府蒙自縣(今雲南省紅河州蒙自市)人,清代乾隆、嘉慶年間政治人物、書法家。官至內閣學士、加禮部侍郎銜。曾任《四庫全書》總閱官。[1][7]
Remove ads
家世
蒙自尹氏為明清以來雲南的重要進士家族之一。先世居河南懷慶府(今河南省沁陽市)。先祖尹革於明朝英宗時期任兵科給事中,因彈劾宦官王振被貶為雲南太和縣縣臣,從此落籍蒙自。曾祖父尹文熾為康熙丁卯科舉人,官至兵部武庫司,尹壯圖稱其澹卿公;祖父尹宗梁為康熙丁酉科舉人,官至廣西桂林府同知,尹壯圖稱其庚朗公;父親尹均為乾隆年進士,官至內閣中書。[8]尹壯圖母親出自阿迷(今開遠)伍氏,為元朝蒙古貴族後裔。[9][10]
生平
乾隆三年(1738年)冬月,尹壯圖出生於雲南省臨安府蒙自縣(今雲南省紅河州蒙自市)城內(其出生地今日被稱「閣學街」)。少年和青年時受業於縣城內「勤講論、善誘掖」的宿儒杜式庵,曾跟隨彌陽劉隨軒學書法。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赴臨安(今雲南建水縣)科試,名列一等一名。[4]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考中進士,之後擔任庶吉士。散館,授禮部主事[註 1],再遷吏部文選司員外郎,考功司郎中,禮部郊祭司郎中[4][11]。任考功司郎中期間,多次出任考官,為清王朝選拔了一批人才,先後錄取了趙士魁、章學誠、裴顯相等數百人[4]。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考選江南道監察御史,轉京畿道[4]。此後多次升遷,先後任光祿寺少卿、太僕寺少卿[6]。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起,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6]。五十一年(1786年)10月,尹壯圖奉命總閱《四庫全書》[4]。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尹壯圖父親尹均去世,回鄉奔喪,在蒙自守孝三年後,服滿回京候補[4]。回京行途萬里,見各省督撫聲名狼籍,吏治廢馳,根本不似朝廷宣稱的那樣繁榮富庶,而各省督撫上報的錢糧庫存,更是十有八九是假的[4][12]。尹壯圖認為此亂象咎由乾隆三年(1738年)欽定的的議罪銀制度而起[4]。這一時期,和珅為主持議罪銀制度的大臣,若官員犯罪,可繳納銀子抵罪,這些銀子最後流入府庫,供乾隆帝揮霍。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尹壯圖上書乾隆帝,直言議罪銀制不利於朝廷[13]。乾隆帝批復,令其「指實覆奏」[14]。尹壯圖遂覆奏,稱各省督撫聲名狼藉,吏治腐敗,各省府庫虧空,返京途中,各地商民皆「蹙額興嘆」,請求皇帝派滿洲大臣和他一同前往各省調查[15]。乾隆帝對此大不悅,認為尹壯圖破壞了自己「十全老人」的形象[12],稱尹壯圖所言府庫虧空之事不應該出現在太平盛世,故意要求其指名「聞自何人,見於何處」,否則就是欺君之罪[12][16]。尹壯圖意識到自己觸犯了乾隆帝的大忌,承認自己措詞不當,未能指出確據,請求皇上治罪[12][17]。乾隆帝不受,一邊命戶部侍郎慶成(滿族人)帶尹壯圖四處調查,一邊秘密指派和珅向有關省份打了招呼,要他們做好應付檢查的各項準備[12]。尹壯圖和慶成赴山西查府庫,先查大同府庫,再查山西布政使庫,皆無虧空[4]。尹壯圖深知自己鬥不過乾隆帝,於是請求還京治罪,稱自己以道聽途說的不實之詞「冒瀆聖聽」;蒙受聖上指點和眼前「事實」,他已深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請求讓他早日回京接受處罰[12]。乾隆帝不理會,命他和慶成再赴直隸、山東、江南諸省調查[11]。所到之處慶成往往游宴數日,令尹壯圖枯坐館舍,直到當地官員補足倉庫,方才赴檢[18][12]。而各地官員往往對慶成熱情接待,但將尹壯圖冷落一旁,有時甚至連飯食都沒人給他安排[12]。尹壯圖再次向乾隆懇求:「可否懇恩,即令回京待罪?」[12]乾隆不應,寄諭壯圖,問他途中是否有見商民「蹙額興嘆」[11]。尹壯圖覆奏,「言目見商民樂業,絕無蹙額興嘆情事。」[11]乾隆為治尹壯圖罪,令慶成向尹確切詢明之前所言的府庫虧空、吏治腐敗之像從何而來[19]。尹壯圖只得稱自己所言虛誑,請求回京治罪[11]。不久,檢查完蘇州布政使庫亦無虧後,乾隆帝方允尹壯圖返京[11]。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正月,乾隆帝發表長篇上諭,對尹壯圖上疏事件作了最後定性,稱其逞臆妄言,有心欺罔,無可寬宥,將其交刑部治罪[19][11]。乾隆要大學士和九卿大臣責令審訊尹壯圖,雖然審訊過程中沒有發現新的罪證,大臣們最終還是決定按照「挾詐欺公,妄生異議律」判其死刑[11][12]。乾隆為顯自己寬宏大量,認為不妨視尹壯圖的「誹謗」為一種規勸,遂免其死罪,降級為內閣侍讀[註 2]。然而侍讀官職空位缺少,遂改禮部主事。
Remove ads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八月,尹壯圖以母親年老辭官歸鄉[4]。回到蒙自後,臨安知府張玉樹聘他為郡城書院主講。尹壯圖以建水(臨安府治)離蒙自路途遙遠,不能盡孝,遂接受鄰近的阿迷(今開遠)靈泉書院的聘請,同時兼任蒙邑書院主講。
嘉慶元年(1796年),清仁宗顒琰即位。由於尹壯圖曾做過永琰王(嘉慶帝)的侍讀,給嘉慶帝留下了敢於直言的印象[4]。四年(1799年),太上皇乾隆帝駕崩,嘉慶親政,尹壯圖被朝廷重新起用,召其「急行來京擢用」[11]。尹壯圖抵達京城後,仍然以母老乞歸,嘉慶准奏,賜其母大緞二疋,並授尹給事中,「賜奏事摺匣」,允許他在籍奏事[11]。臨行前,上疏「請清覈各省陋規,明定科條」,嘉慶不納,認為行不通[11]。歸鄉後,尹壯圖又上疏請求「拔真才,儲實用」,對當時的科舉考試制度提出諸多改革建議,例如:讓吏部嚴立關於保舉選官的科條;將房考卷送往主司審閱以防「通關節」等[20]。最終,只有「房考落卷送主司搜閱」之議被採納[11]。
嘉慶八年(1803年),尹上書皇帝談及政改,「於內之卿貳,翰詹,科道,外之藩、臬、道、府,慎選二十人,輪值內廷。每日奏章諭旨,盡心檢校,有疏忽偏倚之處,許就近詳辨可否」。嘉慶帝大怒,言:「壯圖言皆迂闊紕謬,斷不可行,若如所奏,直於軍機大臣外復設內軍機,成何政體」。時任雲南布政使陳孝升、道員薩榮安以冒銷軍需治罪,嘉慶令巡撫那彥寶責問尹壯圖為什麼不奏此事,尹覆因為未掌握陳孝升等人的確鑿證據,故不敢奏,雖如此仍請求處分。嘉慶寬恕了他,終未降罪。[4]
Remove ads
尹壯圖兩度由京返鄉,雲南巡撫初彭齡皆邀請他到昆明五華書院任主講。尹推辭不過,於嘉慶六年(1801年)奉母赴昆講學。從此,五華書院門庭若市,每天一開館,生徒四五百人相繼湧入,不得不另租寺廟以做書院。[4]
嘉慶八年(1803年),蒙自觀瀾書院落成,年近七旬的尹壯圖返鄉任書院主講,每日仍孜孜不倦地講課,批閱作業[4]。短短兩年,就培養出了李先德、楊淇、尹奠圖、湯聯榮等大批秀才,使蒙自儒學氣息蔚然成風[4]。
尹壯圖晚年患有腹疾,且頻繁發作[21]。嘉慶十三年閏五月二十四日(1808年7月17日),尹壯圖在蒙自病逝[4][22]。
書法
尹壯圖行書錄語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尹壯圖善書法,其風格取眾家之長,自成一體,「渾厚凝重,圓闊自然」,人稱「龍蛇體」。行書「道勁而潤活,轉角成園折」,墨跡遍及雲南。昆明五華書院藏書樓的題額及「魚躍鳶飛活潑潑地,日華雲爛糾縵縵天」的對聯即為其書法真跡[4];開遠小龍潭辦事處歸聖寺現亦存有尹壯圖獅山遊記詩碑文,為其於嘉慶二年(1779年)十月十五日率師生游獅子山時作[23]。
著書
尹壯圖著有《楚珍詩集》二卷,《詳批綱鑑性理語錄文稿》四卷,自編《楚珍自記年譜》[註 3]等[7][4][24]。《楚珍自記年譜》是紀錄蒙自尹氏的重要參考資料,同時也反映了清朝乾嘉時期的官場狀況[7]。
評價
後世紀念
為了紀念尹壯圖,其位於蒙自城內的祖宅所在街道於民國十七年(1928年)更名為「閣學街」,並沿用至今。故居位於閣學街12—15號,為紅河州文物保護單位。[23]
注釋
參考
延伸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