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布列塔尼公爵城堡
法国城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布列塔尼公爵城堡(法語:Château des ducs de Bretagne)是一座大型法式城堡,位於法國大西洋盧瓦爾省城市南特,南特在歷史上一直是布列塔尼的首府,直到1941年脫離。城堡位於羅亞爾河右岸。
位置
布列塔尼公爵城堡位於南特市中心區的東部和微型街區Decré-Cathédrale的東南部,與中世紀城鎮相對應。
它南部與約翰·甘迺迪大道接壤,有軌電車1號線穿過該大道。東面是安妮公爵夫人廣場,北面是普雷米翁街(然後是聖伯多祿林蔭道和聖安德肋林蔭道),西面是國家街。
主入口位於西北部,通向馬克·埃爾德爾廣場(Place Marc Elder),那裡有一尊布列塔尼的安妮雕像,通過城堡街(Rue du Château)與皮洛里廣場(Place du Pilori)相連,靠近Decré商圈。
直到20世紀30年代,它的南部與羅亞爾河的一條支流接壤,即醫院支流,該支流在1938年至1940年期間(費多島和圓形大廳橋之間)被填滿,並於1963年12月被命名為約翰·甘迺迪大道。
因此,城堡的護城河由羅亞爾河供水。城市一側是馬亞爾港(現在稱為「馬亞爾港的小巷」),郊區一側是里奇堡碼頭(現在稱之為「指揮官沙爾科小巷」),也被稱為里什堡街,與舊碼頭平行。
城堡位於第一條公交線路(1826年)和第一條有軌電車線路(1879年)上,自1984年起由新有軌電車1號線(東西向)提供服務,自2006年起由南特公交4號線(韋爾圖的福煦門廣場)提供服務,該線在「安妮公爵夫人-布列塔尼公爵城堡」站交匯。[1]
布列塔尼公國時期
在高盧羅馬帝國的最後幾個世紀,南特有城牆。這座圍牆沿著羅亞爾河右岸和埃爾德雷河左岸,在其匯合處以東,在山腳下,大教堂(在聖費利克斯主教時代)就坐落在圍牆內(以現在的聖皮埃爾門為標誌)。
937年,阿蘭二世在城堡所在的地區修建了一座塔樓,但其位置尚不清楚。[2]:62似乎已經選擇了住所。然而,這座塔很快就被南特伯爵比迪克占領並洗劫一空。
同樣在10世紀,南特的第一座城堡,布菲城堡(Château du Bouffay)建在羅亞爾河畔,依靠古老的城牆,而不是現在的布菲廣場(Place du Bouffay),位於阿蘭二世塔樓的下游。這座城堡由南特伯爵擁有。
一座新城堡,新塔樓城堡,建於1207年至1248年間,位於大教堂下方的高盧羅馬城牆東南部。這項工作無疑是由康斯坦絲女公爵鰥夫、公爵領地的攝政王圖阿爾的居伊(Guy de Thouars)發起的。事實上,檔案館保存了1207年在城堡遺址進行的工作(挖掘護城河)的痕跡。[2]:92
然而,城堡的真正贊助者尚不清楚。這可能是法國卡佩國王腓力二世[2]:33,他於1206年來到南特[3]:12,有時在自己的領地外修建防禦工事[2]:92。圖阿爾的居伊(Guy de Thouars)是卡佩王室的成員,在擔任布列塔尼攝政王期間得到腓力二世的支持。
新塔樓城堡因其要塞而得名,這是一座灰色頁岩的大型圓形塔樓,現已消失,以「腓力塔樓」為模型建造,這是國王為保護其王國而建造的巨大圓形要塞[3]:12,例如在沙托丹、利勒博訥和魯昂(現在的聖女貞德塔)。新塔樓還具有腓力二世時期城堡的其他典型特徵:它橫跨城牆,如羅浮宮和昂熱城堡(Château d'Angers)[2]:86。
這座城堡至少35米高[2]:83,周長16.70米,由一個30米長的圍牆完成,由四座小塔保護,並由兩扇門[3]:12開啟,一扇門面向城市(西面),另一扇門面向鄉村(東面)。
13世紀,德勒家族的皮埃爾一世和約翰一世公爵擴建了該建築群。他們在羅亞爾河(南部)一側建造了第二個庭院,由多邊形塔樓保護[3]:12。皮埃爾一世似乎是在這座城堡中度過時間最長的公爵,甚至有可能是他而不是圖阿爾的居伊在1216年至1237年間建造了這座城堡。然而,他的繼任者更喜歡住在南特以外的豪宅中,如蘇西尼奧城堡(位於呂伊斯半島),或他們在巴黎和隆瑞莫的豪宅。不過,公爵們在新塔樓城堡中保存著他們的寶藏。[4]:162
新塔樓加強了對城市的保護,特別是羅亞爾河畔港口的保護[5]。但也有政治動機。
這座城堡的建造正值金雀花王朝(Plantagenêts)與圖阿爾的居伊結盟的法國卡佩王朝(Capetian)之間的衝突時期。金雀花王朝的首領在擔任英格蘭國王的同時,領導著許多法國封地(尤其是阿基坦公國)。13世紀初,金雀花王朝遭受了重大挫折,失去了諾曼第公國,該公國於1204年被腓力二世沒收。
新塔樓也是一座公爵城堡,加強了公爵對城市的權力,特別是面對主教權力(他不得不放棄建築用地[2]:62,以換取補償)和居住在布菲的南特伯爵。
它還加強了公爵對法國國王的權力:雖然當時的布列塔尼公爵來自法國王室和卡佩家族,但他們試圖維護他們對法國國王的封建自治權,這可能是增加第二個宮廷的原因。[3]:15
Remove ads
14世紀,布列塔尼經歷了一場繼承戰爭,這場戰爭使龐蒂耶夫爾王朝與蒙福爾王朝對立。這場戰爭以1365年蒙福爾的約翰四世的勝利而結束。[3]:16
隨後,他占領了新塔樓城堡,並進行了大規模工程,以加強該建築的防禦特徵。通道被堵塞或更好地保護,建築物的分布被改變,多邊形塔樓可能被回收,並在羅亞爾河沿岸的幕牆上建造了一個平台。城堡成為布列塔尼防禦體系中最重要的元素。它允許控制從羅亞爾河進入布列塔尼,並監控位於河流南部的台地。[3]:17
在蒙福爾家族的統治下,布列塔尼的宮廷仍然是巡迴的,但新塔樓城堡已經是一個權力場所,因為它是公爵住宅之一。因此,公爵們在1440年對吉爾·德·雷(Gilles de Rais)的審判中伸張正義[3]:19。被稱為「舊主塔」的塔樓是21世紀唯一可見的這一時期的遺蹟[5]:40[3]:19。
1466年,布列塔尼的弗朗索瓦二世寫道,他的南特城堡年久失修,急需修復。[3]:19。他決定完全重建它,並呼籲公國最好的建築師,如馬蒂蘭·羅迪耶(Mathurin Rodier),他已經是南特大教堂重建的主承包商。[3]:201466年,房屋的地窖和土方工程開始施工,然後開始了第一個立面和幕牆。最初,該項目保留了通往羅亞爾河的土地坡度,但在施工過程中,決定將整個內院回填,使其完全平整。因此,已經建成的大宅邸的底層被掩埋並成為地窖,而在其上方設計了一個新的底層[6]:217,219。因此,城堡的下部不再受到羅亞爾河洪水的影響。因此,新城堡的庭院和底層比新塔樓城堡高約3.5米[3]:21。
城堡的雙重防禦和住宅功能在庭院一側以白色凝灰岩的住宅宮殿為標誌,其精緻的外觀,在城鎮一側,塔樓和幕牆的巨大片岩和花崗岩牆為標誌。這項工作及其規模首先滿足了防禦需求,也滿足了弗朗索瓦二世展示其政治獨立和公國財富的願望。儘管他的宮廷仍在雷恩、瓦訥和南特之間巡迴,但他試圖在南特建立一個能夠與其他歐洲國家首都競爭的固定首都。南特是布列塔尼最富有的城市,也是通往羅亞爾河港口的主要門戶。城堡的重建和南特法院的設置完成在該市建立公爵機構的更廣泛過程。雖然南特已經是布列塔尼審計院的所在地,但它還擁有總理府、公爵委員會和1460年弗朗索瓦二世創建的一所新大學。[3]:22新城堡比新塔樓更大,也更具雄心,因為它必須容納公爵宮廷和行政管理以及他們的工作人員。然而,由於土地限制,它只覆蓋了三公頃,因此留給地役權和花園的空間非常有限。[6]:214在弗朗索瓦二世統治結束時,這項工作似乎沒有完全完成;他還想沿著羅亞爾河建造一個額外的側翼,以便這些建築形成一個U形[3]:22。然而,1480年後,法國的威脅變得更加明顯,公國的資金被分配到其他城堡[3]:21。1486年,弗朗索瓦二世甚至鼓勵南特的資產階級擴建和美化他們的住宅,以便他們可以接受他的宮廷。[2]:115
弗朗索瓦二世統治期間參加了布列塔尼戰爭,這是他與法國國王及其一些附庸領主之間的一系列衝突。法國國王希望建立對布列塔尼的宗主權,而公爵則希望確保其獨立。1487年,在迪南的弗朗索瓦絲和布列塔尼男爵的召喚下,國王查理八世入侵布列塔尼。他於6月19日包圍了南特城堡,但遭到南特軍隊的抵抗,並於8月6日放棄了圍攻[3]:34。在圍攻期間,一枚炮彈落在公爵的房間裡,但公爵已經離開南特尋求庇護。[7]:85
公爵在聖歐班-迪科爾米耶(1488年7月28日)戰敗後不久(9月9日)死於墜馬:這標註著瘋狂戰爭的結束。
在沒有兒子的情況下,公爵之位傳給弗朗索瓦二世的大女兒安娜。但公爵政府對獨立的渴望,特別是1490年安妮與奧地利的馬克西米利安(Maximilian)的婚姻(通過代理人),引起了查理八世的反應,他再次向布列塔尼派遣軍隊。
1491年,城堡落入王室軍隊手中,總督阿蘭·達爾布雷背叛了女公爵,並將其交給法國國王。[3]:34安娜避難的雷恩被占領後,她被迫嫁給查理八世,儘管查理八世與馬克西米利安的女兒瑪格麗特正式訂婚。兩個聯盟的破裂在外交上代價高昂(《桑利斯條約》,1493年),但安娜成為法國王后:這是1482年路易十一奪回勃艮第公國後,布列塔尼與法國聯合進程的開始[2]:127,也是王國最後一個主權領地的整合。
1487年的圍攻對城堡造成了破壞:建築物的上部遭到炮火襲擊,部分城牆倒塌。安娜和查理八世結婚後,部分圍牆被重建,甚至翻了一番。[3]:35
1493年,查理八世攜王后唯一一次來到南特。[2]:129國王通常居住在羅亞爾河的不同城堡中,包括1498年國王去世的昂布瓦斯城堡。根據婚姻合同,為了確保法國-布列塔尼聯合的安全,由於安娜在第一次婚姻中沒有後代,她必須嫁給查理的繼任者奧爾良公爵路易(在瘋狂戰爭期間弗朗索瓦二世的前盟友),1498年4月成為路易十二。
查理八世去世後,安娜首次住在巴黎的埃唐普酒店,直到1498年底才回到南特城堡。1499年1月,她與路易十二結婚,並於2月返回羅亞爾河谷。
這場新的婚姻為女公爵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她多次回到南特,並對城堡進行了改造。安娜可能希望繼續她父親的工作,並為自己配備一座與王后地位相當的住宅(1495年,她的女性宮廷包括39位侍女,她在旅行時必須為她們提供住宿)。[2]:127
安娜在主樓梯塔上方增加了涼廊和尖頂,大宅邸的天窗以華麗的風格建造,裝飾著安娜和路易十二的雕像。涼廊的靈感來自當時的義大利建築,是南特文藝復興的第一個標誌。一些防禦元素,如河塔、港口塔和馬蹄塔,似乎也在布列塔尼的安娜時代完成[4]:53,儘管城堡的整個圍護結構在弗朗索瓦二世去世之前已經基本完成。[6]:37
儘管做了這些工作,安娜在南特的時間不多。1500年、1503年、1504年和1505年(她開始了布列塔尼之旅),她再次留在南特。這對國王和王后於1510年最後一次在那裡停留。[6]:30-31
她似乎更多地將城堡用作儲藏室,而不是真正的住宅。[3]:37她的家具在1491年散落,在她第二次結婚後重建。例如,在布列塔尼的安娜的領導下,城堡包括一個圖書館,藏有近1500本書。女公爵在1500年前往里昂之前也將她的寶藏存放在那裡,以便在旅行時得到保護。城堡以這種方式容納了米蘭和耶夫爾河畔默安的禮拜織物、床木製品和掛毯[6]:46。
Remove ads
法國王室時期
安娜於1514年在布盧瓦去世,留下兩個女兒。長女克洛德(Claude)獲得了布列塔尼女公爵的頭銜,嫁給了昂古萊姆的弗朗索瓦(François of Angoulême),1515年路易十二去世後成為弗朗索瓦一世。
克洛德死後(1524年),布列塔尼公爵(和南特城堡)的頭銜傳給了她的兒子弗朗索瓦(即布列塔尼的弗朗索瓦三世),也是法國的王太子。弗朗索瓦一世作為用益物權人統治公國。1532年8月13日,弗朗索瓦一世在城堡庭院頒布了布列塔尼與法國聯合的敕令,布列塔尼公國成為法國王室屬地。[3]:37弗朗索瓦三世於8月14日加冕。
1536年去世後,他的繼任者亨利(1519-1559),克洛德和弗朗索瓦一世的次子,被授予公爵頭銜,但沒有加冕。1547年,他以亨利二世的名義成為法國國王。布列塔尼公爵的頭銜在他死後不再授予。
從1532年起,南特城堡成為布列塔尼的王室住宅。這一功能使其成為一個享有聲望的地方,使南特成為該省的主要城市之一,但最重要的是,它是一種確認法國君主制對這一象徵性地點的控制的方式。[5]:40
直到17世紀,當法國國王來到布列塔尼時,城堡接待了大部分法國國王。君主通常通過羅亞爾河到達,並通過羅亞爾河的隱門進入城堡。他們在城堡過夜,第二天從同一扇門出發,凱旋進入拉佛斯濱河路。1551年,亨利二世和凱薩琳·德·美第奇以及1565年查理九世和凱薩琳·德·美第奇都曾在此居住。[3]:38
然而,除了審計院之外,該市失去了大部分行政職能,雷恩成為布列塔尼省的真正首都。[8]
弗朗索瓦一世對城堡進行了一些改造。他被認為完成了羅亞爾河的幕牆,該幕牆帶有他的花押字和他妻子的花押字[3]:37,以及庭院下部的最終填充物[6]:219。他在羅亞爾河畔建造了一座新建築,當時稱為「國王居所」(Logis du Roy)[3]:38。這座建築可能是菲利貝爾·德洛姆的作品[3]:38。
1584年發生了一件大事:國王亨利三世的最後一個兄弟安茹公爵弗朗索瓦去世。從現在起,王國的推定繼承人是納瓦拉的亨利三世,新教派的領袖。這種情況導致了第八次宗教戰爭(1585-1598年),這是最長和最激烈的戰爭。頑固的天主教徒組成了天主教聯盟。1588年,聯盟領導人亨利一世·德·吉斯(Henri de Guise)在亨利三世的命令下被暗殺,亨利三世自己則在1589年被一名聯盟僧侶暗殺。納瓦拉的亨利以亨利四世的名義成為法國國王,但內戰仍在繼續。
在此期間,南特城堡由布列塔尼總督洛林的菲利普·埃曼努埃爾(Philippe Emmanuel de Lorraine)管理,他毫無保留地加入了天主教聯盟,並領導了一個「布列塔尼聯盟」,以捍衛布列塔尼的天主教利益。
在布列塔尼大部分城鎮的支持下,在向布列塔尼派遣軍隊的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的幫助下,總督通過在羅亞爾河上建造兩座堡壘(一座在北部,另一座在南部)和一座大型炮台(東部)來加強城堡的防禦。他將自己的標誌洛林十字(Croix de Lorraine)貼在城堡的牆上,並擁有自己的庭院。[3]:38他的妻子是布列塔尼公爵的後裔,他稱他的兒子為「布列塔尼親王和公爵」,希望建立一個獨立的布列塔尼公國。[5]:56
但國王派在新教徒和溫和派天主教徒的支持下最終獲勝,特別是在亨利四世皈依天主教(1593年)之後。梅爾屈爾公爵是1598年最後一位在亨利四世所在地昂熱投降的聯盟成員,他軍隊的抵抗是徒勞的。此後,亨利四世進入南特,並於1598年4月頒布了《南特敕令》,這是一項和平法令,標誌著法國宗教戰爭時期的結束。[3]:48此後不久,1598年5月2日,通過《韋爾萬和約》恢復了與西班牙的和平。
看到城堡,亨利四世會驚呼:「聖灰肚子!布列塔尼公爵不曾是小夥伴。」一個流行的傳統認為,這項法令是在塔樓之屋(Maison des Tourelles)簽署的,塔樓位於拉佛斯濱河路(Quai de la Fosse),於1944年被摧毀,但實際上似乎是在小政府的城堡簽署的。[9]
1610年,路易十三在父親亨利四世被一名天主教狂熱分子弗朗索瓦·拉瓦亞克暗殺後成為國王,1614年,他留在南特,參加加冕後在城堡庭院舉行的觸摸淋巴結核的儀式。
1628年,國王的弟弟加斯東·德·奧爾良(Gaston d'Orléans)在沙萊公爵針對國王的陰謀審判中在城堡內舉行婚禮。[3]:49
布列塔尼總督紅衣主教黎塞留(Cardinal de Richelieu)加強了城堡的防禦(他將自己的盾徽貼在教堂的牆壁和彩色玻璃上)。這項防禦工程主要包括將四座入口塔樓的梯田改造成炮台,以加強城堡在對抗新教徒的鬥爭中的影響力,鄰近的普瓦圖是新教徒的堡壘[3]:49,1627年爆發了戰爭(包括拉羅謝爾圍城戰)。
17世紀,南特城堡失去了政治角色和皇家威望。國王們很少來到南特,城堡不再有任何戰略利益。布列塔尼的總督,國王在該省的代表,不再居住在南特,而是由一名住在雷恩的行政官員取代。城堡主要由退役軍人和殘疾人占據[3]:54。它還被用作監獄,特別是對知名囚犯,因為普通法監獄位於布菲城堡。因此,陰謀頭目或政治陰謀家被關押在城堡中,如亨利·德·塔列朗·佩里戈爾(Henri de Talleyrand-Périgord),他在被處決前被關押在西班牙塔[3]:49,1719年,蓬卡萊克陰謀的策劃者[3]:54,被指控異端的神學家讓·勒努瓦於1692年死於城堡監獄。詹森派信徒弗朗索瓦·盧瓦爾於1728年被關押在城堡,但同年被轉移到巴士底獄。[10]:161654年,投石黨的首領雷斯樞機主教若望-方濟各·保祿·德·貢迪也被關押在城堡里。他更多地被軟禁而不是關在牢房裡,他設法逃走了[3]:50,這一事實可能啟發了流行歌曲《在南特的監獄裡》。[10]:15
城堡同時也是一座軍事監獄:1643年至1654年間[3]:54,129名西班牙戰俘在羅克魯瓦戰役和馬爾迪克戰役中被俘後被關押。在17世紀末和18世紀,戰俘主要是來自布里斯托、倫敦、都柏林、費城和波士頓港口的英國水手,他們在海戰中被俘。城堡的監獄功能可能可以追溯到它的起源,史學保存了1440年吉爾·德·雷被囚禁在新塔樓的記憶。1589年,梅爾屈爾公爵還將南特市長夏爾·阿魯伊(Charles Harouys)和其他忠於國王的領主關進城堡。[10]:9
最後一位來到城堡的國王是路易十四。1661年,當他訪問布列塔尼參加等級會議,他利用遠離巴黎的機會逮捕了尼古拉·富凱[3]:51。1670年,一場來歷不明的大火摧毀了大政府的一部分,國王按照17世紀的風格重建了這座建築,在外部螺旋樓梯的位置上修建了一座大型榮譽樓梯,並將武器放在樓梯上方。他還在主入口頂部護城河側建造了一座鐘樓[3]:52。這場火災的記錄非常糟糕,原因也不得而知,其規模和確切日期也不得而知。1670年被普遍接受,但只是因為它出現在紀念重建的石碑上,後來消失了;因此,1670年可能只是工程完工的一年。[2]:407
1784年,路易十六和塞居爾侯爵下令將城堡改建為兵工廠。他們希望從美國獨立戰爭中吸取經驗,並擁有炮兵庫,準備在海上襲擊時為沿海堡壘提供補給。梅爾屈爾公爵在16世紀建造的露台被摧毀,為用於儲存大炮和製造火炮的新建築結構讓路。[3]:55
法國大革命到一戰時期
法國大革命期間,城堡未遭到破壞。
1789年7月19日,他的負責人在無抵抗的情況下將鑰匙交給了南特市,南特市立即將鑰匙還給了他,這是一個象徵性的姿態,表明從現在起,城堡的主人是國家,而不再是國王。然而,第二天,人們得知巴士底獄(7月14日)在巴黎被攻占,便占領了城堡。南特革命者想知道城堡是否有武器或彈藥可以用來對付他們[10]:34。
隨後,南特的革命街區要求拆除城堡,他們認為這是控制城市的一種方式,同時城堡本身也是一個維護成本高昂的地方[3]:55。但拆除要求被拒絕(與巴士底獄不同)。1791年,市政府以1200萬里弗買下了它,但1792年,由於與奧地利的戰爭(1792年4月20日)爆發,它被軍隊接管。
共和國成立後(1792年9月20日),城堡正面的公爵和王室標誌被錘擊(1793年4月),並被革命標誌取代:弗里吉亞帽被放置在梅爾屈爾堡壘上,共和國的座右銘刻在入口門廊上方。[3]:60
在此期間,城堡中的囚犯人數激增。雖然1789年沒有提到囚犯,但當局對1793年該地區人口過多及其惡劣的衛生條件表示遺憾。[10]:38特別是不宣誓教士被關押在雅各賓塔[3]:60。

1800年5月25日,執政府時期開始時,城堡經歷了歷史上最大的災難。
下午12點,西班牙塔的一個腐爛的天花板倒塌在那裡儲存的火藥庫上,導致爆炸。爆炸完全摧毀了塔樓,併到達附近的建築物。大政府的很大一部分崩潰,檔案館、小教堂和國王副官的故居消失。然而,布列塔尼公爵的檔案逃脫了這場災難,不久前被轉移到省檔案館。在城堡廢墟中發現了60具屍體。城堡附近的地區也受到嚴重影響。幸運的是,大部分火藥儲備所在的馬蹄塔沒有被爆炸擊中[3]:61。
1808年,拿破崙一世在訪問南特時沒有參觀城堡,而是下令建造一個碼頭,將其與羅亞爾河隔離。
在1815年保皇黨起義(4月至7月)期間,城堡在百日王朝(3月至6月)期間恢復了軍事作用。1800年的缺口被一堵被缺口刺穿的牆封閉[2]:474。但此時在南特並沒有發生戰鬥。在下盧瓦爾地區,唯一的戰鬥發生在蓋朗德。
西班牙塔和被摧毀的大政府部分沒有再進行重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城堡一直處於軍隊的控制之下。
1821年,它被列入要塞名單。炮兵現在必須與工程師分享。在19世紀40年代,城堡的武器由四門大炮和六門榴彈炮組成。[2]:474
由於1800年的爆炸,它的牆壁太脆弱,無法用作有效的監獄,但直到1830年,它一直關押著一些囚犯。
1830年,18名七月革命的示威者在格拉斯蘭廣場(Place Graslin)被捕,最初被關押在布菲城堡(Château du Bouffay),但當群眾要求釋放他們時,指揮官謹慎地將他們轉移到南特城堡。隨後發生衝突,導致約15人死亡[10]:42。
自19世紀以來,南特城堡的歷史和建築價值在1840年被列入普羅斯佩·梅里美指定的歷史遺蹟時得到了強調。
1853年,當梅爾屈爾堡壘被摧毀時,進行了小型修復工作,這阻止了通往聖納澤爾的鐵路建設。在破壞過程中,港口塔被重新發現,其上部被梅爾屈爾夷為平地並重建[2]:475。第一次真正的修復工作於1855年進行。[3]:67
其他工程包括修復了金冠塔和房屋天窗。這一修復並不完全忠實於原型,因為添加了布列塔尼的安娜(Anne de Bretagne)的花押字和新哥德式雨漏。[3]:69建築師們抹去了文藝復興後的痕跡,將城堡的形象凍結在15世紀至16世紀之間,即公爵家族建造和居住的時期[11]:24。
亨利·德韋蘭(Henri Deverin)是20世紀初下盧瓦爾省(Loire Inférieure)歷史古蹟的建築師,他計劃重建1800年消失的部分,並以歐仁·維奧萊-勒-杜克(Viollet le Duc)的方式重新解釋,以使城堡成為一座新哥德式市政廳[11]:26,但該項目沒有成功。
移交給南特市之後
1911年,戰爭部與市政府簽署了一項協議,將城堡交給市政府,以換取整個「聖訪修道院-教堂執事營房」,該營房已經容納了一個炮兵團。[12]南特市於1915年正式擁有這座城堡,但由於戰爭局勢,它實際上一直被軍隊占據,直到1920年[11]:17,軍隊在庭院中安裝的商店和棚屋在1916年至1920年間被拆除。
市長保羅·貝拉米決定在城堡里建一座博物館。約瑟夫·斯塔尼·戈蒂耶(Joseph Stany Gauthier,1883-1969),南特美術學院教授,設計了一座裝飾藝術博物館,成立於1921年,次年成為館長[2]:351。博物館於1924年向公眾開放。[3]:70
很早,他就將自己的收藏擴展到地區民間藝術[2]:351。1939年,19個房間中有12個專門用於民間藝術。這些房間主要關注布列塔尼南部海岸的傳統(頭飾、服裝等),從科努瓦耶到蓋朗德半島,此外還有來自旺代省的布列塔尼沼澤地區的收藏。
博物館參與了布列塔尼文化的傳播,例如在1936年組織了一次大型展覽,並參加了1937年(巴黎)和1939年(紐約)的世界博覽會。[2]:351
1938年至1940年期間,城堡腳下羅亞爾河支流的填充物改變了城堡周圍的環境,不再與河流接壤-現在被一條稍遠的林蔭大道取代-因此,羅亞爾河護牆沿線的護城河可以重新鋪設,使這部分城牆恢復了其全部高度,並發現了其暗道,之前被五米長的泥土遮蔽。
從1939年9月起,城堡舉辦了被動防禦醫療服務。1940年5月至6月戰敗後,南特成為德國占領區的一部分。1941年,德軍徵用城堡的一部分,在地下室安裝電話交換機。
博物館關閉,藏品裝箱。1942年5月,最珍貴的硬幣被送往博普雷歐城堡(曼恩-盧瓦爾省[2]:351)或阿宰勒費龍城堡(安德爾省)。
從1943年起,違規的強制勞動徵調人員[2]:546被關在城堡里。
1943年5月8日,南特的戰地司令部徵用了整個城堡。8月,弗里茨·萊因哈特將軍(Fritz Reinhardt)最近被任命為南特的戰地司令官(Feldkommandant),他決定住在小政府一樓的城堡里,並在那裡設立指揮所。事實上,城堡是一個安全的地方,免受轟炸,盟軍知道它的歷史價值。戰地憲兵隊被轉移到禮賓大樓,提供警衛。
1943年夏天,庭院開始建造一座半埋在城牆上的暗堡(R622),位於舊地牢塔腳下。這座暗堡旨在保護戰地司令官及其行政部門免受轟炸,有兩個房間,通常用於容納兩個戰鬥群(20人)。暗堡內配備了電話交換機,隨後通過鋪設一米厚的額外混凝土板進行加固,該混凝土板添加到初始屋頂的兩米混凝土板上。[13]戰前在庭院進行的考古發掘部分被該掩體的開挖土掩埋。
1943年9月16日和23日,南特遭到猛烈轟炸,但城堡沒有受到影響,只有幾扇窗戶被炸毀。根據萊因哈特將軍的命令,城堡的某些部分被混凝土澆築(在入口拱頂下,在城堡、撬棍和麵包店的塔樓下)。沒有其他盟軍轟炸擊中城堡。
法國解放後,城堡恢復了其博物館使命[2]:547,仍然由約瑟夫·斯塔尼·戈蒂耶(1883-1969)進行指導。在這一場合,對藏品的介紹進行了審查。出現了兩個獨立的博物館:大政府的地區民間藝術博物館和大宅邸的裝飾藝術博物館。
1956年,薩洛爾日博物館被轉移到裝備大樓,因為其原有的房屋(薩洛爾日街)被轟炸摧毀。[3]:72該博物館成立於1934年,致力於挖掘南特的港口活動。小政府還入駐了南特倡議聯盟。
從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民間藝術收藏大幅增加,1971年,約瑟夫·斯塔尼·戈蒂耶去世兩年後,任命了新的館長皮埃爾·謝尼奧。這為正在逐步現代化的民間藝術博物館提供了新的氣息[2]:550。裝飾藝術博物館(Musée d『Art Décoratif)因其破舊和大宅邸的破敗狀態而於1972年關閉。[2]:550
1945年後,城堡進行了大量修復工作,但分配的預算不允許大規模行動。建議拆除裝備間,以恢復庭院的全部面積,但該建築由市政府保留。戰爭結束後,護牆立即恢復,南側通道因安全原因受到譴責。大宅邸的天窗和屋頂在20世紀50年代進行了翻新[2]:517。護城河於19世紀填滿,戰後重新供水[14]:53。
從1964年到1974年,進行了修復工作,特別是在大宅邸的最後一層。[2]:55020世紀80年代,對舊地牢、河塔和裝備樓立面進行了進一步翻修。[2]:523然而,在20世紀末,城堡顯示出嚴重磨損的跡象。出於安全原因,一些空間對公眾關閉,博物館藏品的連續積累損害了它們的一致性,凝灰岩雕塑嚴重受損[3]:75。
20世紀80年代決定開展一項深入的工作,同時,市政府選擇最終將市博物館的藏品合併為一個單一的地方歷史博物館。第一項工作始於1989年(讓-馬克·艾羅的第一個任期開始的那一年),並伴隨著考古發掘,這有助於更好地了解該遺址的歷史。[3]:76
薩洛爾日博物館於1994年關閉,裝備樓正在進行為期三年的內部修復活動,之後成為臨時展覽空間。區域民間藝術博物館於1997年關閉[3]:551。
隨後開始了為期十年的工程活動(1997-2007年),該城堡將完全關閉三年。修復的目的是保留17世紀或19世紀的連續添加,以展示城堡的歷史連續性[11]:27。這項工作有時是激進的,因為有必要改造15世紀的建築,以便安裝現代博物館。將金屬梁插入房屋,在牆壁上鑽孔以通過電線,並在中間增加電梯。[15]
一些決定,特別是選擇重建幾個世紀以來消失的元素,引起了爭議[4]:59。設計了免費通道和夜間照明,以幫助遊客更好地了解該地區,城堡被認為是博物館展出的第一件物品。[15]
建築和內部構造

城堡最大最雄偉的建築是宅邸。它們旨在容納公爵家族和公爵領地的行政管理,同時也盛大地歡迎貴賓,並容納數百名公爵朝臣。大宅邸(Grand Logis)和大政府(Grand Government)是15世紀弗朗索瓦二世建造的最古老的建築,位於護牆後面。公爵從未見過它們完工,每次他在南特逗留時,他的宮廷都在城市的其他地方。[2]:115沿著牆壁分組的房屋的總體布局似乎受到了朗熱城堡(Château de Langeais)或沙托丹城堡(Chateaudun)的啟發,這兩座城堡都建於1460年代。[2]:178布列塔尼的安娜和查理八世結婚後,這些住宅被斷斷續續地占用,文藝復興時期的內部布局鮮為人知。這一時期的家具或裝飾沒有保存下來,儘管1491年查理八世的秘書提到了掛毯、書籍、織物、繪畫、珠寶、餐具櫃或燭台。[11]:15布列塔尼與法國合併後,城堡成為一座很少參觀的皇家住宅。城堡的軍事占領持續了幾個世紀,極大地改變了房屋,將其改造成博物館使其內部難以閱讀。[2]:137

大宅邸是城堡中最雄偉的建築。它提供了一個相當質樸的立面,入口門很小,與地面齊平。牆壁表面是平面的,唯一的裝飾來自窗戶的支架和飛檐。風格完全是哥德式的,帶有怪誕的雕刻裝飾[16]:82。立面南端可見的等待石提醒我們,弗朗索瓦二世規劃了一個沿羅亞爾河護牆延伸的翼樓作為回報[2]:148。該建築的壯麗特徵在於其巨大的天窗,讓人想起布盧瓦城堡[16]:83、昂布瓦斯城堡、梅揚城堡和韋爾熱城堡[2]:154。它們以華麗的哥德式風格建造,採用統一的平面圖,拱門上有一扇窗戶,頂部有一個山牆,所有這些都由兩個尖頂柱構成,尖頂柱通過透明的石頭網絡與山牆相連。[2]:154儘管在總體布局上具有這種統一性,但天窗在尺寸和裝飾圖案上都有所不同[16]:82。因此,左邊的第四個展示了雙扭曲的柱子,這在華麗的藝術中是罕見的。一個更新的欄杆連接著天窗,突出了它們的空中效果[16]:83,整個欄杆放置在一個檐口上,檐口上裝飾著樹葉和面具,用於疏散雨水[2]:154。最初,天窗的門楣上有布列塔尼的路易十二和安娜的象徵:L和A伴隨著法國和布列塔妮的紋章[2]:154,裝飾消失,然後在1861年的修復過程中部分重建[16]:83。

在弗朗索瓦二世統治時期,大宅邸並不像它的名字所暗示的那樣,是公爵的居所。相反,它致力於套房和僕人的住房和維護[2]:148。一樓的房間可能用於公國的行政管理,一個是布列塔尼大議會的房間,另一個是神職人員的會議室[3]:28。如果建造了南翼作為回報,這些房間也可能是套房的第一個房間[6]:228。地面層包括兩個大房間,它們是廚房。他們都有一個拱形天花板,落在中央柱子上,但天花板在南部廚房被摧毀。兩個廚房被一個直立的樓梯隔開,樓梯通往通向護城河的門。這條通道允許船隻直接在城堡卸貨。樓梯由兩堵承重牆構成,其中包含廚房的煙囪管道,這兩堵牆必須延伸到頂層。因此,住宅的每一層都有一個不尋常的平面圖,兩個大房間由一個較窄的房間隔開[2]:147。在18世紀的軍事管理下,貴族樓層與少校的公寓相對應,建築的其餘部分由下級士兵共享。
地面層的天花板特別高(7.65米),一樓低得多(4.95米),二樓更低(4.30米)。這種不尋常的布局是由於對廚房的重視,廚房必須為大量人提供食物,並且位於一座功能相當實用的建築內。然而,這種高天花板對服務於樓層的螺旋樓梯造成了限制。要到達一樓,他必須旋轉一圈半或兩圈半。選擇了第一種解決方案,需要相當低的天花板樓層(3米),但通過一個技巧進行了糾正。事實上,地板比樓梯平台低36厘米。類似的技巧還允許第二層略高於樓梯平台,從而進一步提高第一層的天花板高度[2]:147。住宅的地窖最初打算成為兩個廚房,但在施工期間,城堡庭院的提升需要將其移到地面層。[2]:148
1488年弗朗索瓦二世去世時,大宅邸可能還沒有完工。因此,當查理八世於1491年留駐城堡時,必須在建築和他在雅各賓塔的房間之間建造一座木橋,這表明兩座建築之間還沒有鋪設地板。毫無疑問,三樓的建築停止了,直到查理八世去世後,布列塔尼的安娜重新獲得了對布列塔尼事務的完全控制權,才恢復了建造。公爵夫人隨後修建了三樓的窗戶,這些窗戶比其他窗戶小,裝飾也不那麼華麗。中央窗戶被加寬,頂部有一個大天窗,最初每個窗戶都應該像下層一樣有一個山牆。最終,該項目被修改,安娜決定在閣樓上增加一層,以容納她作為法國王后的頭銜所允許的眾多套房。增加了新的窗戶,伴隨著著名的大天窗[2]:150。
幾個世紀以來,這座建築嚴重退化,逐漸失去了壁爐、護城河天窗和所有內部裝飾。護城河的天窗於1970年修復。同年,決定修復框架,特別是恢復用作四樓天花板的桶形鑲板。然而,這種恢復是錯誤的,因為它從內部遮蔽了天窗,而最初鑲板繞過窗戶,以便它們可以照亮地板[2]:155[4]:61。

金冠塔位於大政府和大宅邸之間。它包含兩個為這些建築物服務的螺旋樓梯。上層包括兩個涼廊。塔樓在1892年至1907年間首次修復,包括保護雕刻裝飾、修復窗戶和重新開放被批判的涼廊。在2000年代的修復運動中,一個重大決定是是否重建文藝復興時期塔樓上方的尖塔。這些尖塔在1660年至1720年間消失,可能是設計缺陷導致的。[11]:32當時,古典建築,特別是軍事考慮,優先考慮水平性,這些尖塔的存在並不重要。重建最終由歷史古蹟的建築師決定,對他來說,尖塔具有很強的建築價值,因為它們將城堡刻在城市景觀中。由於歷史文獻不完整,最初建議建造現代玻璃結構,但根據文藝復興時期的原則,為了歷史恢復,最終重建了尖塔。[11]:33
這座塔的名字可能源於它前面的井,它的鐵藝讓人聯想到王冠。它位於兩個大宅邸之間的鈍角處,由於其非常華麗的外觀和細長的線條,提供了兩者之間的微妙過渡。它沒有宅邸那麼簡樸,有許多窗戶、涼廊和頂部的拱門[16]:81。這兩個涼廊位於上層,是法國罕見的文藝復興涼廊之一。在法國西部,可以在圖爾的古安大樓和布盧瓦的阿呂府邸找到其他類似的涼廊[16]:83。南特的涼廊由布列塔尼的安娜委託建造,可能是她丈夫查理八世的建築師讓·佩雷阿爾(Jean Perréal)的作品。後來被隔離,在近代用作牢房,牆壁上有許多囚犯的塗鴉。[16]:84儘管靈感來自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但南特的涼廊並不遵循古代建築,相反,它們的裝飾純粹是哥德式的,混合了輻射圖案和華麗圖案。上涼廊的兩個凹形凸起的山牆在16世紀是一種罕見的設計,但在1510年到1520年變得十分普遍[2]:192。裝飾涼廊的貂和王冠是20世紀初創作的[2]:184。
大宅邸一側的大樓梯停在這座建築的頂層。它的頂部有一個棕櫚樹拱頂,位於螺釘上。大政府一側的小樓梯更高,用於連接塔樓的屋頂露台[16]:84。最初,大樓梯也連通屋頂,塔樓可能以天窗結束。涼廊的增加破壞了這一規則。第一個涼廊連接兩個樓梯,上面的第二個涼廊只有一個小樓梯。它提供了通往「上臥室」的通道,這是布列塔尼的安娜在大樓梯上方添加的一個房間,遵循15世紀末的時尚。這間客房可直接從公爵公寓進入,可能是為公爵夫人保留的,壁爐的精緻裝飾證明了這一點。安娜在洛什的皇家城也對提供開放空間和廣闊視野的房間表現出了同樣的興趣[2]:158。該布局還讓人想起了昂布瓦斯城堡,布列塔尼的安娜公寓通向兩個樓梯上方的畫廊[2]:191。塔樓的小樓梯僅從一樓開始,似乎是在施工時添加的,沒有提前規劃。它具有私人功能[2]:181。
大政廳於1480年代初完工,旨在容納公爵及其家人。[2]:147這座房子在其歷史上經歷了最多的變化。它在17世紀被一場大火部分摧毀,路易十四按照當時的風格重建,但1800年西班牙塔的爆炸在很大程度上切斷了它。[11]:17事實上,這場災難導致房屋的四個跨間以及整個翼樓消失。這翼樓沿著北牆建造,將大政府與門房和舊地牢連接起來。其中包括小教堂[17]。
完工時,該建築呈現出完全哥德式的建築風格。它的庭院立面有十個對稱的跨間,中心由帶有外部螺旋的大樓梯塔標記[2]:159。2000年代的考古發掘表明,這座樓梯的大小與金冠塔相同,直徑為4.20米[2]:129。在六邊形平面上,它以天窗結束,就像蒙特勒伊貝萊城堡的樓梯一樣。它可能裝飾華麗[6]:227。一座二級樓梯塔位於大政府和後翼的拐角處,與位於宅邸另一端的金冠塔相呼應。[2]:412大政府左側的三個跨間是1670年大火中唯一倖存下來的跨間,仍然顯示出15世紀的外觀。地面層提供了簡單且不規則布置的開口,但樓層的開口被組織成跨度,在支撐下、凹凸處,尤其是在每個窗戶頂部的涼亭中,有層壓裝飾。這種山牆在羅亞爾河谷很罕見,但在南特大教堂也有[2]:145。大政府橫跨城堡的主入口,穿過地面層。這種布局在羅亞爾河的城堡中並不常見,但在其他布列塔尼城堡中也出現過,如維特雷城堡和蘇西尼奧城堡。[2]:129
1670年火災後,該房屋進行了內部和外部改造。在內部,增加了一個大樓梯,在外部,立面以古典主義風格進行了改造。豎框窗被法式窗戶取代,哥德式天窗被移除,取而代之的是更簡單的圓形天窗,最重要的是,外部螺旋樓梯被摧毀,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大型馬蹄形榮譽樓梯,通往樓上的門廊,由柱子上的頂棚保護。一個包含王室紋章的圓形山牆位於建築頂部,位於門廊的軸線上,突出了其紀念意義。火災後只剩下兩個跨間的後翼也以古典主義風格重建。這項工作與幾十年前布盧瓦城堡的部分重建相呼應。新立面的裝飾也讓人想起雷恩的布列塔尼高等法院和弗朗索瓦·芒薩爾的作品。儘管左邊的三個跨間仍然是哥德式風格,但大政府必須提供一張不朽的面孔。1800年的爆炸摧毀了主樓的側翼和六個跨間,現在很難測量這一紀念性建築,例如,樓梯與立面中間錯位[2]:412。

大政廳的第一次修復可追溯到19世紀,試圖抹去古典主義的添加[11]:27。因此,1877年,哥德式天窗被重新放置在每個跨度上,其風格過於僵化,無法真實。[16]:66在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的修復活動中,建築師選擇回到17世紀的狀態:哥德式天窗保留在火災後未重建的部分,但其他部分恢復了其古典主義外觀。代表軍事勝利的古典主義天窗的原始裝飾沒有恢復,因為缺乏關於它的來源。另一方面,外部樓梯恢復了天篷,路易十四在革命中消失的紋章被放回了上面。[11]:27最後,大樓北側增加了一個額外的跨間,以容納技術設備和電梯,使其能夠通過避免樓梯到達巡邏走道。
大政廳每層樓有三個房間,而1800年爆炸前只有四個。在弗朗索瓦二世時期,主樓層是王座所在的壁板室、用於接待的大房間和一個房間,當然是公爵的房間,然後是第二個較小的房間。廁所位於護城河側的凹槽中[3]:28。房間面積很大,天花板高度為6米,裝飾必須精緻,儘管只剩下一個雕刻的挑檐底板。二樓是為安娜女公爵保留的,通過私人樓梯與一樓相連。在地面層,公爵廚房位於最南端的房間,房間內有三個壁爐和位於中央支柱上的大型拱形拱頂。[2]:142北翼在1800年被完全摧毀,包括一樓的檔案館、正上方的小教堂以及其他房間,這些房間在舊政權時期用作城堡中尉的住所。18世紀,大政府的一樓和二樓被分配給總督的住所,一樓的房間被改造成囚犯的房間。[17]在這一時期,可以通過主樓梯直接從外部進入一樓,正門立即打開,進入1670年後增加的內部樓梯,並在19世紀被摧毀。這段樓梯將一樓一分為二,一邊是總督的公寓,另一邊是他妻子的公寓,這兩個公寓都是按照當時的時尚布置的,有一間臥室、一間前廳和一間櫥櫃。[2]:416
門房(La Conciergerie)如今是城堡中一處獨立的建築,緊鄰舊主塔(tour du Vieux Donjon)。這座建築建於 18 世紀,最初通過一處折角翼樓(aile en retour)與 大政府(Grand Gouvernement)相連,該翼樓內曾設有城堡副官的住所。1800年的爆炸事故導致這處翼樓損毀消失。在門房後方,舊主塔的西立面山牆實則是一面內牆,其牆面開口原為連接翼樓、主塔與門房的通道門 [2]:104。門房由一座15世紀的螺旋樓梯連通,這座樓梯最初是為1800年損毀的那處翼樓設計使用的[18]。21世紀初,該樓梯經歷了大規模改建。在此次修復工程之前,樓梯外部已無任何哥德式建築元素留存;而修復工程則著手為其恢復了錐形屋頂與窗飾細節[4]:60。
小政廳在弗朗索瓦一世時期建造時曾被稱為「國王宅邸」(Logis du Roy),它是一座小型宅邸,位於 河岸塔附近。這座宅邸與其他宅邸相互獨立,因為它坐落在城堡庭院的對角位置。關於小政廳的記載較少,其歷史背景並不為世人所熟知。據推測,在18世紀被改造成監獄之前,它曾用作國王副官的住所(有時也會與大宅邸交替使用)[2]:373。亨利四世據信曾下令對其進行修繕,並且曾在此居住。它的建築魅力體現在幾處設計上:一是帶拱頂的大型高窗,窗旁壁柱飾有菱形圖案;二是煙囪採用磚石交替拼接的裝飾樣式[16]:94。這座建築是法國早期文藝復興風格的典型代表,帶有義大利建築風格的影響,但相比1540年後出現的文藝復興建築,成熟度稍遜。例如,宅邸的立面雖呈現出相對對稱的布局,但入口大門卻偏離中心,設置在兩個跨間之間。小政廳有可能是菲利貝爾・德洛姆(Philibert Delorme)的作品,這位建築師在1545年至1558年間負責布列塔尼地區的防禦工事設計[16]:94。
幾個世紀以來,小政廳經歷了大幅改造,如今似乎只有地下室還保留著最初的布局。地下室包含兩間串聯式房間,通向一間更大的中央房間;中央房間又連接著兩個互不連通的小隔間。這裡曾有一座樓梯(可能建於17或18世紀,此後一直被封堵),可直接將地下室與外部連通。地面層採用與地下室相同的原始布局,但後來陸續新增了隔牆與房門;20世紀初,原本的兩個小房間被合併為一個大房間。二層的層高遠高於地面層,設有兩間大房間和一間小房間——這間小房間正位於下層兩個小隔間的正上方。要進入二層,需通過河岸塔內的樓梯[2]:372。二層的牆面與煙囪帶有精緻的線腳裝飾,一扇門的斜切角牆角處還飾有花卉圖案,這一圖案與羅浮宮國王寢宮的另一處裝飾極為相似。1970年代被改造成辦公室[2]:373。同一時期,人們還依據17世紀荷蘭畫家蘭伯特・杜默(Lambert Doomer)的一幅畫作,修復了兩扇曾在19世紀被拆除的外部天窗——當時拆除天窗是為了讓巡邏走道能從閣樓內通過[2]:521。
小政廳緊鄰一座四層的較小建築。這座建築建於16或17世紀,19世紀初進行了擴建,內部藏有一座15世紀的樓梯——該樓梯嵌在牆體之中。這座樓梯最初用於連通鄰近的河岸塔,後來也承擔起小政廳各樓層的通行功能[2]:373。1832 年,貝里公爵夫人正是在這部分建築中被囚禁的[14]:39。

布列塔尼公爵城堡的設計兼具「居住宮殿」與「防禦工事」雙重屬性。從城堡庭院內望去,參觀者看到的多是宅邸的凝灰岩立面;但從外部觀察,城堡則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面貌。這座城堡為抵禦15世紀的火炮而建,具備當時要塞的所有典型特徵[2]:137。此外,在弗朗索瓦二世時期,城堡還配備了大量防禦裝備,其中尤其包括15門加農炮[19]。
布列塔尼公爵城堡是一座過渡型要塞,介於中世紀城堡與現代棱堡工事之間[2]:227。其城牆段(courtines)與塔樓的牆體由厚重的片岩(schiste)和花崗岩砌成[2]:227,整體高度較低,且在地面層設有射擊室,可平射攻擊攻城者;而塔樓頂部的平台則可架設火炮,用於高射[19]。相反,城堡各處的堞口僅具備裝飾功能。宅邸的凝灰岩立面從城牆段上方探出,為城堡的外部輪廓增添了靈動感。此外,宅邸相較於防禦塔樓的高度,也顛覆了這兩類建築元素間的傳統比例關係[2]:137。與朗熱城堡—— 這座結構相似且建造年代完全同期的建築——不同的是,布列塔尼公爵城堡依舊是一座真正的要塞,其外部也未設置大型窗戶[6]:226。
該城堡的防禦工事在1487年的圍城戰期間受損,後在布列塔尼的安娜統治時期得到修復,其女婿弗朗索瓦一世[2]:277大概率也參與了修復工程。弗朗索瓦一世可能將這座城堡視為防禦據點,以應對可能從海上發起的英西聯軍進攻[2]:373。由此可見,該城堡的防禦建築風格經歷了一定演變。最後建成的幾座塔樓,要麼像馬蹄塔那樣,牆體厚度超過其他塔樓;要麼像港口塔與河流塔那樣,高度更低——因為當時塔樓高度已不再是城堡防禦的關鍵因素[19]。除馬蹄塔外,所有塔樓均設有平台式屋頂,但這些屋頂均源自路易十三在1616年開展的修繕工程。在此之前,這些塔樓的頂部大概率都建有內縮式尖頂結構,與馬蹄塔現存的頂部樣式一致。此外,路易十三還下令為城堡宅邸後方的巡邏步道加設了頂棚[20]:373。
所有防禦牆的建造均可追溯至弗朗索瓦二世時期的城堡修建工程。整套防禦體系似乎早在1486年便已全部建成。該防禦體系的顯著特徵是,各處牆體均採用板岩與花崗岩交替砌築的基底結構——這種設計在提升牆面美觀度的同時,也增強了牆體的穩固性[2]:249。布列塔尼式突堞(mâchicoulis bretons)進一步強化了建築的美學效果,但這些突堞僅具裝飾功能,因為它們並未開鑿射擊孔[19]。西南側的防禦牆位於港口塔與雅各賓塔之間,城堡中的大宅邸便依託其而建,這段防護牆的高度尤為突出。它高18米、長37米,底部厚度介於3.80米至5.30米之間。此處曾設有一座城門,該城門在16世紀被封堵,如今已一半淹沒在護城河的水中。這座城門過去可直接通往城堡大宅邸[2]:249,當時還有一處炮兵陣地(canonnière)負責守衛此入口。環繞這段護牆頂部的突堞,建造時間似乎稍晚,據稱是由布列塔尼的安娜在16世紀初主持完工的。在靠近港口塔的位置,這段防禦牆出現了一處彎折——這一設計反映出當時施工時,需繞開某一障礙物。該障礙物有可能是當時被拆除的皮埃爾一世時期的舊城牆 [2]:250。
在城堡南側,羅亞爾河防禦牆從港口塔延伸至河流塔,構成了城堡最長的一段外立面。這段防禦牆的中央設有一處暗門(poterne)。防禦牆高15米,歷史上曾經歷過多次修復與改造。[2]:253從最初形態來看,這段防禦牆的高度遠低於現在——因為在城堡內院地面被墊高之前,當時的地面比現在低好幾米。內院墊高后,原本存在的五處低位炮兵陣地大多變得無法通行,僅有靠近暗門的那一處除外。這段防禦牆的突堞是由弗朗索瓦一世下令增設的,堞口上刻有他的花押字——兩個相對的字母「F」,旁邊還配有其王后克洛德(Claude)名字的反向字母「C」[2]:257。此外,連接內院與這段防禦牆、且緊鄰大宅邸的寬大樓梯,是16世紀時由梅爾屈爾公爵主持修建的 [19]。
在河流塔與馬蹄塔之間,延伸著一段黎凡特側(東側)防禦牆。其長度為37米,高度為15米。這段防禦牆由三層疊加結構組成,其中下方兩層屬於初始建造時期的遺存。這兩層採用了與其他沿岸防禦牆相同的板岩與花崗岩砌築結構,且層間以一排突堞分隔。第二層原本設有一處炮兵走廊,如今已廢棄不用;該走廊過去通過窗戶與炮兵陣地實現對外連通 [2]:261。上方的第三層是由梅爾屈爾公爵主持修建的 —— 他當時下令增建了一處可俯瞰羅亞爾河的炮兵平台。如今這處平台已不復存在,但第三層的牆體結構得以保留,牆面上還留有洛林十字圖案,這是梅爾屈爾公爵的專屬標識[2]:265。18世紀時,人們曾在這段防禦牆上開鑿了一扇門,以便直接通往羅亞爾河;但到了20世紀初,這扇門又被封堵了[2]:261。
北側防禦牆延伸長度達48米,由三段偏離直線的牆體組成。其高度為15米,厚度在5.60米至7.30米之間不等。這三段牆體的形態差異頗為明顯:與馬蹄塔相鄰的那一段,在牆體中部位置設有一排突堞;中間段則包含一座 「善助門」——這是一處次要入口,配有防禦崗亭,過去還設有一座吊橋,如今仍能看到吊橋鐵鏈的收納槽[2]:268。北側防禦牆與入口小城堡之間,由一段19世紀初修建的高牆連接——這段高牆取代了原有的部分沿岸防禦牆與西班牙塔。這兩處建築均在1800年的爆炸事故中損毀。值得注意的是,儘管這段高牆上設有槍眼,但其建造質量相較於城堡其他防禦牆體而言明顯遜色[2]:474。

小城堡是主城堡的主要入口,由兩座塔樓組成:北側的牡鹿蹄塔與南側的麵包房塔。每座塔樓上都設有一塊淺浮雕,雕刻著公爵家族的紋章。從城堡內院一側看,這兩座塔樓與大政廳相連,曾作為該建築的附屬設施使用。在15世紀時,兩座塔樓二層的房間還曾用作衣物儲藏室[2]:194。牡鹿蹄塔的得名,源於其內部一處形似牡鹿蹄的地牢;而麵包房塔的名稱,則來自其地下層曾設有的一座麵包房。到了近代,這兩座塔樓以及鄰近的雅各賓塔與西班牙塔,主要被用作地牢,其中的囚室以環境惡劣而聞名[10]:28。例如在18世紀,牡鹿蹄塔與麵包房塔的三層均設有被稱為「黑牢」的囚室,牡鹿蹄塔的地下層更是被稱作「地獄」[10]:18。早在16世紀,南特民眾就對這些地牢心懷畏懼,「被威脅關進牡鹿蹄塔」(se faire menacer du Pied de Biche)也成為了當地流傳的固定說法[10]:32。兩座塔樓的頂部均建有方形閣樓,每個閣樓內各設一間房間;環繞閣樓的巡邏步道設有頂棚。不過,這條巡邏步道的頂棚雖是21世紀初修復的,但本身是18世紀新增的設施——因為在城堡最初建造時,塔樓頂部原本是平台式結構[4]:59。
小城堡的中央部分位於兩座塔樓之間,設有兩處入口:一處為正門(grande entrée),通往城堡內院;另一處為側門(petite entrée),可直接進入小城堡內部。這兩處入口均配備有吊橋,這些吊橋在 21世紀初完成修復,恢復至19世紀時的樣貌——即其最後一次投入使用時的狀態。其中,側門的吊橋還原了初始構造,且高度略低於正門吊橋;造成這一差異的原因是,如今城堡內院的地面比15世紀時抬高了30至80厘米[9]。正門吊橋被命名為 馬車吊橋,側門吊橋則被稱為行人吊橋。最初,小城堡的防禦閉合體系中還配有一道吊閘(herse),作為補充防禦設施[19]。
在入口上方,小城堡設有一層結構:一層設有一扇中梃窗(fenêtre à meneau),為巡邏步道提供採光;二層則有一扇尺寸更小的窗戶,其功能目前尚不明確。自15世紀起,這部分結構經歷過多次改造。在21世紀初的修復工程中,它被還原為16至18世紀期間的樣貌。根據尼古拉・普瓦克坦(Nicolas Poictevin)於1715年繪製的一幅圖紙,歷史建築建築師得以還原中梃窗上方後來被夷平的所有部分。17世紀增建的、覆蓋著板岩的鐘樓(當時正值大政廳重建)由此得以復原,同樣被復原的還有帶有圓形窗洞(oculus)的半圓拱飾[9]。這座鐘樓最初裝有一座公共時鐘,城堡外的居民可看到鐘面。修復時並未重新安裝這座時鐘,但鐘樓仍找回了其裝飾性風向標——該風向標呈現出帶有鳶尾花圖案的旗幟與路易十四「太陽」標識的造型[2]:413。

雅各賓塔正對著南特雅各賓修道院(couvent des Jacobins de Nantes)。該塔樓位於小城堡南側,緊靠著公爵宅邸,與西班牙塔呈對稱分布。雅各賓塔內未設獨立樓梯,各樓層均通過公爵宅邸實現連通[2]:194。雅各賓塔建於大政廳與大宅邸的連接處,同時也處於金冠塔的後方。法國大革命時期,這座塔樓被用作地牢,地面層的一面牆上還留有大量拒絕宣誓派神父的塗鴉[10]:34。1491年,查理八世曾在該塔樓的上層房間留宿[2]:150。近代時期,因曾關押過英國人,這座塔樓有時也被稱作英國塔[16]:76。
在雅各賓塔與金冠塔之間的區域,地面層設有一間矩形大廳。儘管廳內配有一座壁爐,但採光想必十分昏暗。這間大廳最初很可能用作警衛室——士兵們可在此守衛金冠塔的樓梯。即便二層已安裝了壁爐,這間大廳上方的各樓層卻始終未能完工。此外,在這間大廳與大政廳之間,還留有一處閒置的小天井(courette)。原本若能完成小天井與大廳上方樓層的建造,人們便可在無需經過螺旋樓梯的情況下,直接連通大宅邸與大政廳[2]:179。不過,18世紀時人們在二層新增了一條走廊,用於連接雅各賓塔與金冠塔的寬大樓梯[16]:76。
港口塔位於城堡的西南角。16世紀時,該塔樓被納入一座向羅亞爾河方向突出的堡壘中,直到1854年這座堡壘被拆除時,港口塔才重新被發現。港口塔高15米,直徑約10米。其最初應設有一層有頂樓層,但如今這一層對應的是1854年重建的平台式屋頂。從外觀上看,塔樓外立面的顯著特徵是板岩與花崗岩交替砌築,且設有布列塔尼式突堞—— 這些堞口裝飾有三葉形紋樣,架設在三座呈倒金字塔形排列的托臂之上。塔樓地面層內部有一間寬敞的大廳,頂部覆蓋著尖拱拱頂,拱頂上裝飾有公爵家族紋章。此外,廳內還設有一座宏偉的壁爐與兩扇窗戶,共同構成了這間大廳的完整布局[2]:253。大廳內裝飾有多處家族紋章,其中特別包括布列塔尼的瑪格麗特(Marguerite de Bretagne)的紋章 —— 她是弗朗索瓦二世的第一任妻子,於1469年去世[6]:37。大廳下方還留存著另一間大廳的遺蹟,這間大廳最初計劃用作地面層空間,但由於城堡內院地面被墊高,導致其高度過低,最終未能按原計劃使用[2]:253。
河流塔位於城堡東南角,是城堡中改動最小的塔樓。該塔樓直徑11米、高15米,與港口塔形制相似,同樣設有布列塔尼式突堞。塔樓地面層低於城堡內院地面,即便內院地面經過墊高處理,底層的格局也未發生改變。底層大廳內僅設一扇窗戶,還配有一座哥德式大壁爐與一個麵包烤爐;過去這裡曾有兩處暗堡。塔樓的上層同樣設有一間大廳,其拱頂是亨利四世時期修建的。塔樓東側設有一處炮兵陣地,兩側各有一枚炮彈——一枚為鑄鐵材質,另一枚為石材材質。這兩枚炮彈與15世紀的一項傳統相關,據稱是布列塔尼的安娜為紀念1487年圍城戰而特意放置的[2]:260。上層朝向內院的窗戶,過去曾有一處獨特且醒目的裝飾,但該裝飾在21世紀初遭到損毀。如今這扇窗戶已被一扇帶中梃且環繞花葉紋裝飾的窗戶取代;而原先的窗戶並無中梃,窗前方有一處懸垂式石制挑檐,與支撐拱券飾的拱腳石形成呼應[4]:60。18世紀時,塔樓頂部增建了一座兩層高的小型建築,其形制與鄰近小政廳的附屬側樓相似。該增建建築於1944年被拆除,以便讓塔樓恢復原有樣貌[21]:13。民間傳統認為河流塔是布列塔尼的安娜的出生地,但事實上這位女公爵出生於新塔城堡——因為如今這座城堡在她出生時仍處於建造階段[16]:92。
馬蹄塔位於城堡的東北角,其建造遵循了弗朗索瓦二世統治時期布列塔尼式炮兵塔樓的經典形制。正如其名稱所示,該塔樓呈馬蹄鐵的形狀,長30米、寬18米、高18米。與城堡其他建築一樣,馬蹄塔也受到了內院地面墊高工程的影響——其地下層最初本計劃改建為與地面齊平的樓層[2]:265。塔樓地下層被劃分為兩個空間,內設六處大型暗堡;地面層同樣設有六處暗堡。塔樓的三層空間可通過螺旋樓梯進入,自16世紀起,這些空間經歷過多次改造[2]:266。20世紀50年代,四層的樓板被拆除,三層則被改建為會議室[2]:550。馬蹄塔的高度優勢使其能夠俯瞰聖皮埃爾山丘與城堡的懸挑式城牆。其外牆厚度超過7米[2]:266。塔樓設有兩條巡邏步道:一條位於內部,便於更好地協調射擊;另一條位於外部,為露天設計。馬蹄形的建築形制不僅避免了射擊死角,還增加了射擊軸線數量,使這座塔樓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弧形堡壘[19]。
馬蹄塔的建造計劃,似乎是在城堡重建工程啟動之後才提出的。甚至有可能,這座塔樓是在1487年圍城戰之後才修建的——因為那場圍城戰或許暴露了城堡這一側(東北角)的防禦薄弱之處[2]:297。不過,儘管塔樓朝向內院的立面是由弗朗索瓦二世下令建造的,但整座塔樓最終是在布列塔尼的安娜統治時期完工的。馬蹄塔朝向羅亞爾河的舊河道,從塔上不僅可以俯瞰里什堡郊區與來自東方的道路,還能以側射火力同時控制莫夫斯淺灘與聖菲利克斯運河[2]:282。這座塔樓曾由一處堅固的角堡提供防禦支援,如今角堡僅存遺蹟[2]:397。塔樓的凝灰岩構件 —— 即朝向內院的立面與後方設置的老虎窗——均呈現火焰式哥特風格。老虎窗上方覆蓋著一個大型山牆,山牆兩側有小尖塔與樓梯塔樓作為裝飾。這些裝飾細節透露出文藝復興時期哥特風格逐漸衰落的特徵:例如,部分山牆的造型已趨向球形。此外,塔樓還可見扭曲的裝飾性小柱群,這種設計與布盧瓦城堡的風格相似[16]:97。
舊堡壘塔是一座背靠北側防禦土牆的塔樓。它是新塔城堡僅存的遺蹟,同時也是昔日城堡與城市城牆的連接點。儘管名稱中帶有「堡壘」一詞,但這座塔樓從未真正承擔過堡壘的功能,始終只是一座普通的城牆塔樓。其不規則的多邊形平面布局,以及採用花崗岩粗砌工藝(建造的牆體,與城堡其他建築元素形成鮮明對比。舊堡壘塔內部包含一座可追溯至羅馬帝國晚期的城牆塔樓,該古羅馬塔樓直徑為8.60米。13世紀修建新城堡時,人們重新利用了這座古羅馬塔樓;約1367年,約翰四世(Jean IV)下令修復城堡的四座塔樓,這座塔樓再次被納入修復工程。當時這四座塔樓均採用多邊形平面設計,但在15世紀城堡重建期間,舊堡壘塔是唯一被保留下來的塔樓。此後,它被併入大政廳的折角翼樓中,其各樓層則成為國王副官的居住空間[2]:96。
舊堡壘塔與聖塞爾旺的索利多爾塔樓(tour Solidor à Saint-Servan)、塞松塔(tour de Cesson)、埃代城堡塔樓(tour du château de Hédé)以及迪南城堡主塔一樣,均屬於約翰四世時期修復或新建的塔樓群中的一員。在南特附近,這位公爵還曾下令在皮爾米爾(Pirmil)與尚托索(Champtoceaux)修建塔樓,但這些塔樓如今已不復存在。對於歷史學家安德烈・米薩(André Mussat)而言,舊堡壘塔或許是最早出現布列塔尼式突堞的建築之一 —— 這類堞口的特徵是帶有倒金字塔形托臂。不過,舊堡壘塔經歷過多次改造,其現存樣貌主要可追溯至15世紀[4]:214。
聖皮埃爾堡壘是16世紀時根據梅爾屈爾公爵的命令建造的,旨在讓城堡適應當時的現代火炮(artillerie moderne)作戰需求。這位公爵還曾下令在羅亞爾河一側修建另一座堡壘,並在阿爾納什芒所在地建造一處平台,但這兩處建築後來均遭到損毀。聖皮埃爾堡壘位於城堡北側,朝向南特主教座堂(cathédrale Saint-Pierre-et-Saint-Paul)方向。它的核心作用是保護城堡北牆與城市城牆的連接節點[22]。1904年,該堡壘被損毀了一半[19],20世紀時被改造為一處平台。21世紀初,通過考古發掘,人們發現了一處可能是瞭望塔遺蹟的建築遺存[22]。從當時的軍事建築風格來看,聖皮埃爾堡壘採用方形結構 —— 這種形制能夠避免中世紀圓形塔樓存在的射擊死角。堡壘內部設有低層房間與一處炮兵平台,可容納大量火炮[19]。其立面設計受風格主義(maniérisme)風格影響,裝飾有洛林十字(croix de Lorraine);這些十字由淡色花崗岩飾帶環繞,象徵著一條 「貞潔腰帶」,寓意守護這座堡壘堅不可摧[2]:391。
西班牙塔於1800年損毀,如今僅剩地基留存,在護城河中仍可看到遺蹟。它之所以得名,是因為17世紀時曾關押過西班牙囚犯。該塔樓最初名為儲備塔,15世紀時,其二層房間曾用於存放公爵的珍寶。與雅各賓塔一樣,這座塔樓也沒有獨立樓梯,各樓層均通過大政廳及其北側翼樓實現連通[2]:194。法國大革命期間,該塔樓被用作火藥倉庫,1800 年因一層樓板坍塌引發爆炸,最終導致塔樓損毀[3]:61。
水井位於金冠塔腳下,始建於15世紀。井體設有一圈花崗岩井欄,井欄上方矗立著一個大型鐵質結構。井的底部呈七邊形,鐵質結構則配有七個滑輪[16]:87。井欄的每個角都裝飾有動物或奇幻雜交生物的雕塑,延續了滴水獸(gargouilles)的設計傳統。井欄的一側還刻有一枚紋章,但因磨損嚴重已無法辨認其具體樣式。這些雕塑各自都帶有排水管道,然而如今已無實際排水功能。雕塑所呈現的生物均因其象徵力量而被選中,包括獅子、野豬、一種可能為龍的帶鱗生物,以及一具人面猴身的生物[2]:230。
救助橋是一座次要橋梁,位於城堡北側。該橋建於15世紀末或16世紀初,為木質結構,架設在高大的砌石橋墩之上,作用是跨越護城河,將城堡與外部區域連接起來。這座橋歷經多次改造,最終於1863年消失;但在21世紀初的城堡修復工程中,人們決定重建此橋。彼時,橋周邊的環境已發生變化:聖皮埃爾水道已在橋的另一側開鑿完成,城堡內院地面高度的調整以及普雷米翁街的修建,也徹底改變了橋的周邊布局。重建時,原橋僅留存下橋墩基座,且城堡防禦體系入口處的暗門也已失去所有防禦構件。最終,重建後的橋梁恢復了文藝復興時期的風貌——橋墩採用板岩與花崗岩交替砌築的方式,橋面則為木質結構[11]:36。
阿納什芒建於1784年,採用實用主義風格,與城堡中更古老的建築無任何關聯。這座大型矩形建築高兩層,坐落於內院盡頭,沿東南側防禦土牆分布。該建築的建造背景與美國獨立戰爭相關 —— 當時法國政府擔憂英國會發動大規模軍事報復。因此,阿納什芒最初旨在製造和儲存武器彈藥,必要時可將這些物資運往沿海的軍火庫[2]:341。1956年,這裡入駐了海軍博物館(musée de la Marine)[2]:354;自2007年起,該建築成為南特歷史博物館(musée d'Histoire de Nantes)的臨時展覽場地。在阿納什芒建造之前,這片區域曾是「黎凡特平台」—— 這是16世紀時梅爾屈爾公爵建造的帶堡壘結構的平台。如今在防禦土牆上仍能看到用於固定該平台的錨定石,成為這一已消失建築的見證[19]。20世紀50年代,人們曾計劃拆除阿納什芒,隨後又考慮剷平其最上方的兩層,以恢復內院的完整面積,並重新顯露馬蹄塔[2]:550。此外,同類的其他實用主義建築已於20世紀初消失,例如曾沿羅亞爾河防禦土牆分布、位於大宅邸和小政廳之間的器械大廳,以及在總管府(Conciergerie)延伸區域內的洗衣房與冰窖[16]:28。

這座城堡橫跨南特地區始建於公元3世紀的高盧羅馬時期舊城牆而建。1922年至1945年、1992年以及2001年至2007年間開展的考古發掘工作,得以發現或還原了城堡範圍內舊城牆的完整走向[2]:53。此外,在大教堂與城堡之間,這段舊城牆與中世紀城牆相重合——中世紀時期,人們在這一區域重新利用了羅馬時期防禦工事的地基。高盧-羅馬城牆的走向十分明確:從舊堡壘塔延伸至雅各賓塔,隨後一直延伸到羅亞爾河岸邊[2]:52。考古人員在城堡內院發現了兩座塔樓,二者形制完全相同,且與更靠北側、如今位於聖皮埃爾廣場區域的另一座舊時塔樓極為相似。這些塔樓直徑約8.60米,呈半圓柱體形態,與城牆緊密相連。它們的基座最初為實心結構,但在中世紀時期似乎被鑿空改造。塔樓內還設有一間無窗密室,其天花板高度與巡邏步道的高度齊平。城堡內的這兩座塔樓相距約30米,分別坐落於城牆的轉折處[2]:61。在雅各賓塔下方以及榮譽庭院區域,還發現了其他屬於古代或中世紀早期的遺蹟。雅各賓塔的地下層保留著一段長7米、厚80厘米的高盧羅馬時期牆體殘段——這段牆體曾被夷平,後又被重新用於後期一座古代城牆的建造。在大政廳樓梯附近,考古學家還發現了兩段古代牆體的遺蹟,這兩段牆體建於一段更早期牆體的殘基之上。由於這些遺蹟規模過小且殘缺破碎,目前無法精確測定其年代,也無法還原它們最初的功能[2]:52。
20世紀30年代、40年代及21世紀初開展的考古發掘工作,已清理出舊城堡北側、東北側、東南側及南側的建築立面。不過,考古學家的探索範圍僅限於磚石建築的上層部分,極少對下層區域進行發掘。弗朗索瓦二世主持修建新城堡時,新塔城堡僅被部分拆除;隨後城堡內院被墊高了數米,這一填土工程將新塔城堡的殘餘遺蹟掩埋於地下。因此,現已發現的磚石建築上層部分,大多對應著(原建築)一層與地面層之間的界限。從理論上講,地面層及地窖仍保留在下方的土層中[2]:63。然而,這些最下層區域極難抵達:一方面是因為深度較深(達5至9米),另一方面是因為它們處於地下水位以下——而該地下水位被人為維持在較高水平,以確保能為護城河供水[2]:51。在阿納什芒下方,留存著一座直徑22米的多邊形轉角塔樓遺蹟;這座遺蹟是18世紀建造阿納什芒時被重新發現的[16]:9。
新塔城堡在其300年的存在期間,經歷過多次改建;而考古發掘僅能還原它在拆除前、即15世紀時期的樣貌。這座圓形主堡壘就建在高盧羅馬時期城牆的正後方,周圍環繞著一座或許為矩形的設防內院—— 這座內院同樣位於古代城牆的範圍內。這座內院與主堡壘很可能是13世紀初最早建造的建築部分。不久之後,人們在(古代)城牆外側新增了第二座內院;隨後又在第二座內院與羅亞爾河河道之間增設了第三座內院。最後,人們還在最外側的內院旁修建了一處防禦平台。據推測,這處防禦平台建於14世紀末,也是新塔城堡中最後建成的部分[2]:64。
南特歷史博物館

南特歷史博物館(musée d'Histoire de Nantes)的創建計劃於1990年敲定。彼時,這座城堡內共設有兩座博物館:一座致力於展示該地區的民間藝術,另一座則聚焦南特的海洋與工業歷史,但這兩座博物館均因建築陳舊而面臨諸多問題。當時城堡內的建築狀況極差:大宅邸自20世紀70年代起便因損毀嚴重而關閉,大政廳也僅有兩層仍對外開放。這兩座建築隨後經歷了翻新工程,並在2007年新博物館落成啟用之際重新對外開放。
該博物館為參觀者打造了一條獨特的遊覽路線 —— 既能欣賞館內藏品,也能領略藏品所在的建築本身[11]:18。館內的燈光設計與專屬導視系統,會沿著參觀路線在各個展廳中突出那些極具特色的細節,例如壁爐、射擊室、囚犯塗鴉以及木桁架結構等[11]:19。
該博物館分為七個主要展區,每個展區均聚焦南特歷史的某個方面或某個時期:

該博物館的展品分布在32個展廳中,其中17個展廳位於大宅邸及與之相連的雅各賓塔內,另外15個展廳則位於大政廳內。從地下層到閣樓,所有樓層均被充分利用[11]:19。
金冠塔內的樓梯是樓層間通行的主要通道,但博物館還設有一部電梯——這部電梯位於雅各賓塔的挑高空間內。該空間高26米,被設計成一處建築剖面展示區,其中堆疊著多座壁爐;這些壁爐本是為未完工的樓層所設計的[11]:42。
展品陳列家具的選擇秉持簡潔質樸的原則,以確保參觀者的注意力能始終集中在展品與城堡建築本身。由於展廳空間相對狹小,設計上特意注重 「簡約克制」,以提升展品的可見度[11]:44。
選用的色彩以單色漸變為主,而唯一的鮮明色彩——紅色,則用於標識非博物館核心功能區域,例如紀念品商店、接待處以及技術設備區。這種「牛血紅」色調的靈感源自中世紀時期。
不過,專門呈現奴隸制歷史的展廳在展陳設計上採用了截然不同的風格。這些展廳通過木質隔牆的設計,巧妙模擬出奴隸貿易船隻貨艙的空間感,以此營造特定的歷史氛圍[11]:45。
該博物館高度重視新技術的應用,例如設置了互動查詢終端、18 世紀城市虛擬遊覽體驗,以及三部主題影片:一部講述布列塔尼的安娜的生平,一部介紹城堡的歷史沿革,還有一部是委託皮埃里克・索蘭(Pierrick Sorin)創作的城市影像紀實[19]。
該博物館展出超過1150件文物,遴選標準基於文物的歷史意義及其對主題的詮釋能力。展出文物種類極為豐富,涵蓋繪畫、雕塑、圖紙、船舶模型、海報、照片、影片、建築構件、家具及工具等[11]:19。展出文物僅占市政館藏總量的一小部分——市政館藏共計50,000件,其中絕大部分處於館藏儲備狀態。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文物均與城堡本身無直接關聯[11]:64。
這些文物中,許多來自此前的市政博物館館藏,其中部分文物早年已存於城堡內(如裝飾藝術博物館、地區民間藝術博物館,以及專注於南特港口與工業史的薩洛爾日博物館);此外,還包括1927年至20 世紀60年代設於聖皮埃爾門的南特影像博物館、1933年至1969年設於拉普薩萊特的宗教藝術博物館,以及1902年至1954年設於大布洛特羅莊園的殖民時期博物館的館藏。
部分文物源自2007年新博物館開館前夕的徵集採購,例如為展現南特在法國東印度公司的地位而購入的中國瓷器[11]:76。另有部分文物是博物館開館後,根據機緣適時徵集所得。
2008年,博物館向南特市民發起徵集,尋找與兩次世界大戰相關的文物。這些文物豐富了博物館中當代歷史部分的展陳內容,尤其是在2016年部分展廳翻新期間[19]。

從古代到文藝復興時期的歷史僅作簡要呈現,因為這部分歷史是托馬斯-多布雷省立博物館(musée départemental Thomas-Dobrée)館藏的核心內容。不過,城堡內藏有一艘13世紀的木質船隻,該船隻在聖納澤爾附近的布里韋河流域被發現。此外,館內還陳列著一幅中世紀南特城的立體地圖——這幅地圖製作於1859 年,與一幅16世紀末名為《布列塔尼諸省》的掛毯同處一個展廳。17世紀的歷史則更多通過版畫與文獻資料呈現,而非實物展品。
展出文物中30%與奴隸貿易及奴隸制相關,這一領域是該博物館的研究專長,相關展品包括帳本、版畫、繪畫、船首像、刑具、家具及珍珠項鍊等。
多個展廳通過家具、織物、餐具等展品,還原了199世紀南特上層社會的生活風貌。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歷史則通過多件展品呈現,其中包括一幅匿名畫家創作的畫作,該畫作描繪了恐怖統治時期(1793-1794 年)的 「南特溺刑」 事件。
專門呈現 「城市形象及其象徵符號」 的展區規模較大,展品包括古老的商業廣告海報、為當地企業(如LU餅乾公司、阿米亞兄弟公司)製作的產品實物、一幅威廉·透納(Turner)的水彩畫,以及芭芭拉(Barbara)演唱的歌曲《南特》的樂譜。另一件極具特色的展品是為1900年世界博覽會製作的南特港大型模型[23]。

博物館的參觀路線採用單一動線設計,參觀者可依次穿過每個展廳。全程參觀時間預計為三小時,但館方也提供基於特定主題的短途路線,例如 「二十件展品看博物館」「布列塔尼的安娜城堡之旅」「家庭親子參觀」「奴隸制主題參觀」 等。參觀者可藉助多語言語音導覽器(支持法語、英語、德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及布列塔尼語)探索各個展廳[19]。館方還會在固定時間組織有導遊帶隊的講解參觀[11]:85。
位於地面層的書店兼紀念品商店是參觀路線起點與終點的必經之地。店內出售與博物館及城堡相關的物品和書籍,其中包括布列塔尼公爵城堡出版社(Éditions du Château des Ducs de Bretagne)出版的各類著作。總管府與舊堡壘塔內設有一家名為 「地牢餐廳」(Les Oubliettes)的咖啡餐廳[19]。
護城河與內院可免費進入。在修復工程期間,護城河被完全重新注水,城牆底部也經過改造,成為了一座名副其實的公共花園 ——園內種植了木蘭樹,這種樹木與南特的歷史有著深厚淵源[4]:52。無論是護城河周邊還是內院區域,都設有自由參觀路線,沿途定期設置解說牌,幫助遊客了解城堡本身、其建築構成及歷史背景。這些解說牌採用多語言標註,配有插圖及時間節點標記。自2005年起,市中心其他區域也增設了類似的解說牌,使這條參觀路線得以延伸。
2007年完工的修復工程還實現了一項突破:巡邏步道首次全面對公眾開放。這條步道全長500米,藉助一部電梯,行動不便者可全程無障礙通行。沿著步道前行,不僅能以獨特視角欣賞城堡本身,還能俯瞰南特市全景及部分標誌性建築,如大教堂與LU塔樓(tour LU)。
布列塔尼公爵城堡是南特市及大西洋盧瓦爾省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例如,2017年南特歷史博物館的訪客量達23萬人次,超過了南特美術館(22萬人次)、自然歷史博物館(14萬人次)與儒勒・凡爾納博物館(3萬人次)。
21世紀初(城堡)修復工程開展前,每年僅接待33萬名訪客;2007年重新開放之際,南特市最初預計的年訪客量也僅為50萬人次[24]。而自重新開放以來,城堡的實際訪客量遠超預期:每年接待100萬至150萬人次,其中博物館的訪客量約為20萬人次。
2007年是創紀錄的一年——全年共有156.2萬人次參觀城堡,博物館訪客量達284,550人次,均為歷年最高紀錄。2008年以來,訪客總量總體呈穩步增長趨勢。
部分活動會顯著帶動訪客量增長,例如夏季舉辦的「南特之旅」(Le Voyage à Nantes)活動及各類臨時展覽。以2014年 「日本武士」(Samouraï)特展為例:該展覽期間博物館訪客量達265,464人次(2013年為180,072人次),城堡內院訪客量達1,448,212人次(2013年為1,301,825人次)。

自重新開放以來,布列塔尼公爵城堡已在阿納什芒建築內舉辦了多場臨時展覽。這些展覽要麼聚焦南特歷史或社會的某個方面,要麼展現南特與世界其他地區的關聯。
2007年之前,城堡就已舉辦過多個大型展覽,例如「記憶之環」(Les Anneaux de la mémoire)—— 這是南特首次舉辦關於三角貿易的大型展覽(1992 年);此後,1997年舉辦了 「河口」(Estuaire)展覽,聚焦羅亞爾河沿岸港口與河口區域;2000年又舉辦了 「[[儒勒・凡爾納]:虛構的世界」(Jules Verne, les mondes inventés)展覽。
2007年至2017年間,該博物館陸續舉辦了20場臨時展覽,其中包括「工作中的南特女性」(Nantaises au travail)與「奧地利號:大西洋上的一場悲劇」(Austria, une tragédie dans l'Atlantique,2012 年)、「戰爭歲月:1914-1918/1939-1945」(En guerres : 1914-1918 / 1939-1945,2013年)、「武士:千年日本史」(Samouraï, 1000 ans d'histoire du Japon,2014年)、「特羅姆蘭島:被遺忘的奴隸之島」(Tromelin, l'île des esclaves oubliés,2016年),以及「超現實主義的起源」(Aux origines du surréalisme)與「神靈、黃金與薩滿:哥倫比亞黃金博物館館藏傑作」(Les esprits, l'or et le chaman, chef-d'œuvre du musée de l'or de Colombie,2017年)。2018年,博物館推出了兩場極具影響力的展覽:一場是與瑞典歷史博物館聯合舉辦的「我們稱他們為維京人」(Nous les appelons Vikings),另一場是「搖滾!一段南特往事」(Rock ! Une histoire nantaise)—— 該展覽被認定為 「國家重點關注展覽」。
布列塔尼公爵城堡還會舉辦各類文化活動,其中頗具代表性的包括布列塔尼之聲歌唱節(festival de chant Les Voix bretonnes)、布列塔尼之夜傳統舞會(fest-noz La Nuit bretonne)以及「城堡聖誕」活動(Noël au château);在這些活動中,城堡會邀請藝術家入駐,對這座歷史建築進行創意活化。每月舉辦一次的「城堡夜場」(Nocturnes)活動,則為館藏文物的展示提供了別樣視角——活動期間會呈現各類表演、感官體驗項目及聲光電裝置藝術。此外,城堡還會組織與歷史及時事相關的讀書會與辯論會(「迴響」 系列,Échos),並為兒童舉辦專屬節慶活動(「城堡屬於我們」,À nous le château)。最後,城堡還會參與各類地方及全國性活動,例如文化遺產日(Journées du patrimoine)、博物館之夜(Nuit des musées)、「南特之旅」(Le Voyage à Nantes)、「夏日時光」(Aux heures d'été)以及斯科皮托內音樂節(festival Scopitone)。
文化
南特城堡現存最古老的圖像記錄可追溯至17世紀。
彼時,城堡常出現在帶插圖的城市地圖中;荷蘭畫家蘭伯特・多默爾(Lambert Doomer,1624-1700)曾在南特旅居,他也以城堡為主題創作過一幅素描[2]:486。這幅素描原作已遺失,如今人們只能通過一幅翻刻版畫了解其樣貌。
在這些早期圖像中,城堡的呈現方式主要有兩種:要麼被當作一處景觀亮點,其美學價值被重點凸顯;要麼被弱化處理,融入城市城牆的整體景觀中——因為當時城堡僅作為監獄使用,是一處不對外開放的封閉空間。總體而言,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之前,專門以城堡本身為創作主題的作品十分罕見,這是因為藝術家們更傾向於描繪南特的整體城市風貌或港口的繁忙景象 [2]:487。
- 英國畫家威廉·透納(William Turner,1775-1851)曾於1826年到訪南特,此後他創作了多幅以南特為主題的水彩畫,其中便包含城堡的外景圖。
- 法國畫家皮埃爾・朱斯坦・烏夫里耶(Pierre Justin Ouvrié,1806-1879)的油畫作品《城堡前的羅亞爾河》(La Loire devant le château)中,也出現了這座城堡的身影[2]:490。
- 1900年前後,熱衷於哥德式藝術的業餘攝影師弗雷德里克・H・埃文斯(Frederick H. Evans)為城堡拍攝了多張照片[2]:492。
這座城堡曾作為外景地,出現在呂伊茨-莫拉(Luitz-Morat)執導的電影《讓・舒昂》(Jean Chouan,1926年)中。
1675年,塞維涅夫人(Madame de Sévigné)在城堡內受到國王副官的接待,她在寫給女兒的信中講述了此次停留經歷:「我於晚間九時抵達此處,來到這座您熟知的宏偉城堡腳下——當年我們的紅衣主教正是從這裡逃脫的。這時傳來一艘小船的動靜,有人問道:『來者何人?』我早已備好應答之詞,與此同時,我看見拉瓦爾丹先生(M. de Lavardin)從小門走了出來…… 他走上前與我握手,接待十分周到…… 我享用了一頓豐盛的晚餐;在此之前的二十四小時裡,我既未合眼,也未進食。之後我前往達魯伊先生(M. d』Harouys)的住所就寢。無論是在城堡內,還是在此地(指南特),所見皆是盛宴狂歡」。
司湯達(Stendhal)曾於1837年旅居南特,他在《旅人回憶錄》(Mémoires d'un touriste,1854年)中記錄了自己參觀城堡的經歷。不過他在書中存在兩處誤記:一是稱城堡建於9世紀,二是認為城堡塔樓的歷史可追溯至14世紀。此外,他還在書中描述道:「主入口右側建築的窗戶,其窗框裝飾雅致」,且 「靠近羅亞爾河一側有一間哥德式大廳,廳內存放著幾桶火藥…… 大廳拱頂裝飾有精美的肋架結構」。
古斯塔夫·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在布列塔尼旅行期間到訪南特,並在《田野與海灘》(Par les champs et par les grèves)一書中對這座城堡進行了描述。他尤其留意到「一口古老而美麗的水井,井口裝飾著精美的鐵質頂蓋,用於懸掛滑輪」,以及 「幾門大炮,炮身擦得鋥亮,如同皮靴一般」。他還看到「兩三名士兵仰面躺著,在陽光下安然熟睡——他們或許正在做夢?夢裡會是什麼呢?大概率既不會夢到梅爾屈爾公爵……也不會夢到雷茲紅衣主教(cardinal de Retz)……更不會夢到安娜女王(reine Anne)……要是他們真在做夢,難道不應該是夢到周日晚禱後精彩的滾球遊戲,夢到某天能望見村莊樹梢上方鐘樓里的公雞,或是夢到留在村裡的愛人嗎?」
在《城市的形態》(La Forme d'une ville,1985年)一書中,朱利安·格拉克(Julien Gracq)對這座城堡表達了並不欣賞的看法——儘管他年輕時在南特生活多年,卻從未參觀過城堡:「我是在25歲時才去參觀南特大教堂,為的是看看弗朗索瓦二世的陵墓;而那座據說受到亨利四世讚賞的南特城堡(我不知道自己對這座『三星級』建築如此漠不關心,是否該感到羞愧),我卻從未踏足過」[25]。

這座城堡被視為南特市極具標誌性且不容錯過的古蹟之一。
1932年,時任法國總理愛德華·赫里歐(Édouard Herriot)選定南特城堡,以紀念布列塔尼與法國合併400周年。他於此次活動中,在城堡內院揭幕了一塊紀念此次合併的牌匾[2]:543。
20世紀,城堡還接待了三次重要的政要來訪,具體如下:
1925年,南特市政府計劃修建一座第一次世界大戰陣亡將士紀念碑。某委員會的報告人提議將選址定在城堡,理由是他認為:「誠然,正是在這裡,我們的先輩為捍衛我們始終珍視的布列塔尼獨立而戰;我們的軍團也向全世界證明,他們擁有崇高的美德。」
然而,該選址最終未被採納——市政府擔心這座紀念碑會淪為城堡的附屬裝飾。1927年落成的陣亡將士紀念碑,最終被安置在聖安德烈河畔大道(cours Saint-André)的北端。
儘管在歷史進程中,南特城堡的用途幾經變遷,但如今它已與布列塔尼公國(尤其是公國末期)的歷史記憶緊密相連。此外,城堡入口處還矗立著一尊由讓・弗雷烏爾(Jean Fréour,1919-2010)創作的安娜女公爵雕像,以彰顯她在這座建築(城堡)歷史中的重要地位[2]:559。
直到20世紀20年代,這座建築一直被稱為 「南特城堡」——這是一個中性名稱,僅表明其與南特市的地理關聯。而「布列塔尼公爵城堡」這一稱謂,由作家馬克・埃爾德(Marc Elder)於1923年提出,此後逐漸被公眾所接受,並納入官方地名體系[2]:554(例如,有軌電車站點名稱「安娜女公爵-布列塔尼公爵城堡」)。
事實上,南特城堡的布列塔尼象徵意義在20世紀逐步凸顯,這尤其得益於1921年至1969年任職的館長約瑟夫·斯塔尼-戈蒂耶(Joseph Stany-Gauthier)的推動。他將城堡打造為保護和傳播布列塔尼文化的場所,具體舉措包括設立地區民間藝術博物館,以及組織各類公共活動[2]:351。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起,對於主張將大西洋盧瓦爾省歸入布列塔尼大區的支持者而言,這座城堡成為了「南特具有布列塔尼歷史歸屬」的標誌[2]:559。1976年,城堡內舉辦了首屆「團結節」——而三年前,南特已舉辦過首次支持「大區統一」的集會。1981年,第二屆「團結節」再度在城堡舉辦[2]:554。
相關名人
13到15世紀期間,由圖阿爾的居伊下令建造的新塔城堡(château de la Tour Neuve),是布列塔尼公爵眾多宅邸之一[3]:12。布列塔尼公爵皮埃爾一世(Pierre Ier)常在此居住(據文獻記載有七次停留記錄)[2]:43,而約翰四世(Jean IV)[7]:49與阿蒂爾三世(Arthur III)[7]:60則逝世於此。布列塔尼公爵弗朗索瓦二世(François II)對城堡進行了重建,並將其定為自己的主要居所[3]:19。他與富瓦的瑪格麗特(Marguerite de Foix)的婚禮便是在城堡的教堂內舉行的。1461年,這位公爵還在此接待了法國國王路易十一[21]:4。
布列塔尼的安娜先後與兩位法國國王成婚,這一經歷隨後使這座城堡躋身王室宅邸之列;直至法國大革命前,城堡接待過眾多君主。安娜女公爵在城堡出生並長大,成年後也曾多次在此居住,其中以16世紀初(1500年前後)的停留最為頻繁[2]:128。她的第一任丈夫查理八世(Charles VIII)曾於1491年獨自下榻城堡[2]:150,並在1493年與她一同在此居住[2]:127。1499年,路易十二(Louis XII)在城堡的教堂內與布列塔尼的安娜成婚,這場婚禮由魯昂紅衣主教(cardinal de Rouen)主持[21]:4。為籌備這場婚禮(尤其是處理國王第一段婚姻的廢除事宜),尼古洛·馬基雅維利(Nicolas Machiavel)於1498年曾在城堡暫住[2]:597。路易十二此後又分別於1504年和1510年重返城堡[7]:95。他的繼任者弗朗索瓦一世曾在1518年和1532年兩度居住於此:第一次停留時,他的妻子——布列塔尼女公爵克洛德(Claude)隨行;第二次則由他的第二任妻子奧地利的艾蕾諾爾(Éléonore de Habsbourg)陪同。當時尚處幼年的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Marie Stuart),於1548年在城堡暫住[26]。1551年,亨利二世(Henri II)與其妻子凱薩琳·德·美第奇(Catherine de Médicis)及王太子弗朗索瓦(Dauphin François)一同下榻城堡。查理九世(Charles IX)於 1565年在此居住;宗教戰爭期間,布列塔尼總督、洛林的梅爾屈爾公爵菲利普-埃馬紐埃爾(Philippe-Emmanuel de Lorraine, duc de Mercœur)曾在城堡居住,並於16世紀90年代(1590年前後)在此設立宮廷[5]:56。在菲利普-埃馬紐埃爾投降後,亨利四世(Henri IV)於1598 年4月在城堡度過了一個月[16]:94,據稱《南特敕令》(édit de Nantes)或許就是在此簽署的[9]。當時他的情婦加布麗埃勒·德斯特雷(Gabrielle d'Estrées)也伴隨左右[7]:111。
1614年,路易十三與瑪麗·德·美第奇(Marie de Médicis)曾在這座城堡居住[27]。1628年,國王攜王室隨從及黎塞留再次到訪——此次行程是為慶祝加斯東·德·奧爾良(Gaston d'Orléans)的婚禮,婚禮儀式便在城堡內舉行[27]。路易十四(Louis XIV)是最後一位在該城堡居住的法國國王,他於1661年在此停留。期間,他命達達尼昂(D'Artagnan)在城堡入口前逮捕了尼古拉·富凱(Nicolas Fouquet)[27]。1675年,塞維涅夫人(Madame de Sévigné)在城堡受到接待;1686年,被廢黜並被迫流亡的英國國王詹姆斯二世曾在此居住。1777年,城堡迎來了最後一位王室級訪客——阿圖瓦伯爵(comte d'Artois),即後來的查理十世(Charles X)[7]:598。百日王朝(Cent-Jours)期間,德克·范·霍亨多普(Dirk van Hogendorp)擔任該城堡的指揮官。
- 人稱「藍鬍子」(Barbe-Bleue)的吉爾·德·雷(Gilles de Rais,1405年後—1440年),於1440年被關押在這座城堡中,隨後在10月26日於布費廣場(Bouffay)被處決[27]。
- 沙萊伯爵亨利·德·塔列朗(Henri de Talleyrand, comte de Chalais,1596—1626年)因被指控參與反對紅衣主教黎塞留的陰謀,於1626年被囚禁於此;這場陰謀在路易十三到訪南特期間被挫敗[27];沙萊最終於8月19日在布費廣場被處決。
- 若望-方濟各·保祿·德·貢迪(Jean-François Paul de Gondi,1613—1679年),即雷茲紅衣主教(cardinal de Retz),於1654年被關押在該城堡中[3]:50;據稱他的越獄事件正是民歌《在南特的監獄裡》(Dans les prisons de Nantes)的創作靈感來源 [10]:15。
- 詹森派神學家讓·勒努瓦(Jean Le Noir,1622—1692年)在城堡的牢房中逝世[10]:16。
- 1719年,蓬卡萊克陰謀(conspiration de Pontcallec)的四名主要頭目 —— 蓬卡萊克(Pontcallec)、蒙路易(Montlouis)、塔爾韋(Talhouët)與迪庫埃迪克(du Couëdic)——被關押在這座城堡中[3]:54,並於1720年3月26日在布費廣場被處決。
- 詹森派神父弗朗索瓦·盧瓦爾(François Louvard,1661—1739 年)於1728年被囚禁於此,之後被轉移至巴士底獄(Bastille)[10]:16。
- 瑪麗-卡羅琳娜·德·波旁-西西里(Marie-Caroline de Bourbon-Sicile,1798—1870年),更為人熟知的身份是貝里公爵夫人。她是貝里公爵夏爾-斐迪南(Charles-Ferdinand d'Artois,1778—1820年)的妻子、查理十世的兒媳。1832年11月7日,瑪麗亞-卡羅琳娜在南特被捕(當時正值1832年舒昂黨叛亂期間[14]:39),隨後被關押在這座城堡中,不久便被轉移至布萊要塞(citadelle de Blaye)。
參見
外部連結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