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平涼市

中國甘肅省的地級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平凉市map
Remove ads

平涼市中華人民共和國甘肅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甘肅省東部,陝甘寧三省區交匯處。市境西北接白銀市,西連定西市,西南達天水市,東南界陝西省寶雞市,東抵陝西省咸陽市,東北臨慶陽市,北通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地處隴東黃土高原西部,地勢中部高,東西兩側低。東部為黃土高原溝壑,中部為六盤山山地,西部為梁峁丘陵溝壑。西部二縣屬渭河水系,東部五縣區屬涇河水系,涇河自西向東橫貫中部。全市總面積11,171平方公里,人口209.8萬,市人民政府駐崆峒區。平涼是古「絲綢之路」必經重鎮,有「旱碼頭」與「西出長安第一城」之稱。道教名山崆峒山位於境內。

快速預覽 平涼市, 國家 ...
Remove ads

歷史

北周建德元年(572年),置平涼縣,隸原州長城郡。天寶元年(742年)改州為郡,原州改為平涼郡。貞元四年(788年),恢復平涼縣建制。貞元十九年(803年),原僑置於靈台縣百里城的行原州移至平涼城。元和四年(809年),置行渭州於平涼,省平涼縣。廣明元年(880年),吐蕃攻占平涼城。後唐清泰二年(935年),復置平涼縣,初屬涇州,後改屬渭州。

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渭州升為平涼軍節度。天會九年(1131年)改渭州為平涼府。天眷二年(1139年)復稱渭州。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升渭州為平涼府。興定三年(1219年)置陝西西路行省於平涼。

元代置平涼府,屬陝西等處行中書省洪武九年(1376年)平涼府屬陝西布政使司康熙八年(1669年),平涼改屬甘肅平慶道。咸豐九年(1859年),改為分巡平慶涇固道。同治八年(1869年),改稱平慶涇固化鹽法兵備道。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改為分巡平慶涇固化道。

民國二年(1913年),改分巡平慶涇固化道為隴東道。民國三年(1914年),改隴東道為涇原道。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設平涼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平涼行政督察區改稱第二行政督察區。1949年7月,中共在華池縣悅樂鎮置平涼分區,8月徙治平涼縣。

1950年2月,析平涼縣城區設平涼市;5月,靜寧、海原、西吉3縣由定西分區劃歸平涼分區,莊浪縣劃歸天水分區;10月,化平縣改名涇源縣。1953年10月29日,析出西吉、海原、固原3縣成立甘肅省西海固回族自治區。1955年10月,慶陽專區併入平涼專區。1956年1月,莊浪縣劃歸平涼專區。1958年3月,隆德、涇源縣劃歸寧夏回族自治區;12月,平涼縣市合併。1961年11月,復設慶陽專區。12月15日,恢復華亭、靈台、莊浪和崇信縣建制;1964年6月,平涼市改為平涼縣

1983年7月,復設平涼市(縣級)。2002年6月,撤銷平涼地區和縣級平涼市,設立地級平涼市,原縣級平涼市改為崆峒區。2018年8月,撤銷華亭縣,設立縣級華亭市。

Remove ads

地理

平涼的地理位置在北緯34°54′-35°46′和東經105°20′-107°51′之間,東接陝西省咸陽市,南鄰陝西省寶雞市和甘肅省天水市,西接甘肅省定西市白銀市,北鄰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和甘肅省慶陽市。其地理形貌主要是黃土高原的丘陵地帶,森林覆蓋率為22.3%,高度在海拔890米和2957米之間。面積1.1萬平方公里,人口224萬。

氣候

平涼市年平均氣溫為7.4至10.1℃,屬於溫帶乾旱半乾旱氣候,半乾旱,半潮濕。年降水量在420至600毫米之間。平均日照總時數為每年2144至2380小時,無霜期為156至188天。

更多資訊 1981–2010年間平涼市崆峒區的平均氣象數據, 月份 ...

政治

現任領導

更多資訊 機構, 中國共產黨 平涼市委員會 ...

歷任領導

行政區劃

平涼市現轄1個市轄區、5個,代管1個縣級市

更多資訊 平涼市行政區劃圖, 區劃代碼[7] ...
Remove ads

人口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2068033人[11]。其中,男性人口為1040603人,占50.32%;女性人口為1027430人,占49.68%。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1.28。0-14歲人口為398005人,占19.25%;15-64歲人口為1487252人,占71.92%;65歲及以上人口為182776人,占8.84%。

到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09.8萬人,比2014年末增加0.57萬人。城鎮人口76.09萬人,占常住人口的36.27%,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按年齡分,0-14歲人口37.83萬人,占18.03%;15-64歲人口152.73萬人,占72.8%; 65周歲及以上人口19.24萬人,占9.17%。全年人口出生率12.31‰,比2014年上升0.12個千分點;人口死亡率6.23‰,比2014年上升0.04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6.08‰。[12]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1,848,607人[13]。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2,068,033人相比,十年共減少了219,426人,下降10.61%,年平均增長率為-1.12%。其中,男性人口為924,766人,占總人口的50.03%;女性人口為923,841人,占總人口的49.97%。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0.1。0-14歲的人口為362,203人,占總人口的19.59%;15-59歲的人口為1,135,367人,占總人口的61.42%;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351,037人,占總人口的18.99%,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265,748人,占總人口的14.38%。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827,653人,占總人口的44.77%;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1,020,954人,占總人口的55.23%。

Remove ads

民族

全市人口主要為漢族,另有回、蒙古、滿、藏、彝、維吾爾、苗、壯、布依、朝鮮、侗、瑤、白、土家、哈尼、哈薩克、黎、僳僳、佤、畲、東鄉、土、達斡爾、羌、撒拉、錫伯、普米、塔吉克、怒、保安、裕固、獨龍、赫哲族共33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16.2萬多人,占全市總人口的7.3%,其中回族約16萬人,占少數民族總人口的98.8%;分布在崆峒區的大寨、上楊、峽門、白廟、寨河、大秦、西陽等7個鄉和華亭縣神峪、山寨2個鄉,共有110個回族村,530個純回族社。

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695,509人,占91.72%;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53,098人,占8.28%。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減少209,723人,下降11.01%,占總人口比例下降0.41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減少9,703人,下降5.96%,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41個百分點。

經濟

平涼市最重要的產業是農業,其次是煤礦石灰岩礦。2006年市內生產總值為123億人民幣元。

交通

G22 平定高速公路G70 銀武高速公路 312國道寶中鐵路西平鐵路天平鐵路通過平涼市。

平涼站是寶中鐵路沿線車站,距離寶雞站203公里,隸屬蘭州鐵路局,為一個三等站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

特產

平涼金果中國地理標誌產品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