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列茲·哈伯
德國化學家和諾貝爾獎獲得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佛列茲·哈伯(德語:Fritz Haber,1868年12月9日—1934年1月29日),猶太裔德國化學家,由於發明從氮氣和氫氣合成氨的工業哈柏法,獲得1918年度的諾貝爾化學獎。哈柏法對於製造化肥和炸藥很重要。全球一半人口的食品生產目前依賴於用這種方法生產的肥料。哈伯和玻恩共同提出了玻恩-哈伯循環作為評估離子固體晶格能的方法。
![]() |
經歷

哈伯出生在普魯士王國西利西亞布雷斯勞(現為波蘭的弗次瓦夫)的一個猶太人家庭。他的家庭是這個鎮最古老的家族之一。[1]哈伯後來從嚴格的猶太教轉換為路德教。[2]
哈伯從小就對化學工業有極濃厚的興趣。高中畢業後,哈伯先後到柏林、海德堡、蘇黎世上大學。上學期間,他還在幾個工廠中實習,得到了許多實踐的經驗。1894年在卡爾斯魯爾理工學院 (原名卡爾斯魯爾大學)物理化學系得到了一個助教的位置,並於1896年在那裡完成了特許任教資格論文(Habilitation)。1898年成為卡爾斯魯爾理工學院化學系編外教授。他喜愛德國農業化學之父李比希的偉大職業——化學工業。
1886年入腓特烈—威廉大學(今柏林洪堡大學)學習化學,師從該校化學系主任霍夫曼教授。1887年短暫就讀於海德堡大學,師從羅伯特·本生;之後回到柏林,就讀於柏林工業大學。1891年5月獲得腓特烈-威廉大學博士學位。1892年曾短暫在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學習,師從德國化學家喬治·倫哥(另一位羅伯特·本生的弟子)。
在開始自己的學術生涯之前,他曾在他父親的化工企業工作,但發現無法與其父親和諧共事。[來源請求]
在佛列茲所屬的卡爾斯魯爾理工學院化學工程學院,有兩位首席教授漢斯·班特和卡爾·恩格勒。佛列茲(Fritz)在邦特(Bunte)領導下學習,但也曾與英格勒一起從事石油研究。佛列茲也受惠於同一個研究室的朋友,發揮了才能。佛列茲在1896年發表的論文《碳氫化合物分解的實驗研究》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並被提升為可以在同年從無償助手中獲得演講收入的私人講師。
諾貝爾獎
在1894年到1911年卡爾斯魯爾理工學院期間的,哈伯和卡爾·博施合作開發哈伯-博施法(哈伯法),利用氫和空氣中的氮在高溫高壓的條件下進行催化形成氨。[3]
為表彰哈伯的這一貢獻,瑞典皇家科學院把1918年度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哈伯(延遲一年頒發,他實際上獲得該獎項於1919年)。[4]
哈伯-博施法使人類從此擺脫了只能依靠天然氮肥礦產資源,特別是硝酸鈉的被動局面,加速了世界農業的發展,糧食產量因此大幅增加。哈伯也從此成了世界聞名的大科學家。每年世界生產合成氮肥目前超過1億噸。有人認為 哈伯-博施法養活今日世界一半的人口。[5]
他還積極參與燃燒反應,從海水中分離金,吸附效果,電化學,和自由基的研究(見Fenton試劑)的研究。在1911年至1933年期間,他的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在位於柏林的物理化學和電化學威廉皇帝研究所里所做的。在1953年,這個研究所改名佛列茲哈伯研究所紀念他。
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哈伯擔任化學兵工廠廠長時負責研製、生產氯氣和其他毒氣,並使用於塹壕戰戰爭之中,造成近百萬人傷亡,儘管1907年的海牙公約取締毒氣武器。按照他自己的說法,這是「為了儘早結束戰爭」。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毒氣戰在某種意義上是化學家的戰爭,是哈伯對壘法國諾貝爾獎獲得者化學家維克多·格林尼亞。關於戰爭與和平,哈伯曾經說過,「在和平時期,一個科學家是屬於全世界的,但是,在戰爭時期,他是屬於他的國家的。」這是化學家面臨當時的倫理困境的一個例子。

哈伯髮妻克拉拉·伊梅瓦爾也是化學博士,同時亦是一名活躍女權及反戰分子,因此非常反對丈夫提倡化學武器,更曾於反戰團體中公開斥責其毒氣戰暴行泯滅人性,導致夫妻之間失和婚姻關係緊張。1915年4月22日,哈伯親赴比利時伊普爾督導施放氯氣,拉開第二次伊普爾戰役的序幕。哈伯的毒氣當日即斃傷七千餘名英法官兵,震動全歐,哈伯因此凱旋歸國、獲晉上尉軍銜及軍部到府舉辦官方慶功宴,但亦因此將反戰的妻子情緒迫至崩潰邊緣。5月1日晚上宴會過後,兩夫妻大吵一架,哈伯依然堅持愛國立場紋絲不動,克拉拉最終因此情緒崩潰,寫下遺書並於丈夫睡著後盜走其魯格配槍,走到花園死諫抗議、飲彈自盡。哈伯發現妻子自殺後,翌日仍忍痛盡忠職守,繼續原定行程奔赴東歐前線督導毒氣施放,將妻子後事留給兒子處理。
戰後
在20世紀20年代,由於德國簽訂凡爾賽條約,背負了天文數字的戰爭賠款,哈伯又替祖國做了從海水中提取黃金的試驗,並發表一些論文。但由於黃金溶解於海水的含量太低,哈伯最後宣告從海水中提取黃金不是經濟可行的。[6]
1934年初被派遣去英屬巴勒斯坦理化學研究所任職,當德國政府要他開除其他猶太裔科學家時,他無法同意,決定逃往瑞士,最後在日內瓦死於心臟病。
逝世之後
1933年,哈伯在英國短暫逗留時,哈伊姆·魏茨曼向他提供了在Sieff研究所(現為魏茨曼科學研究學院)擔任董事的職務,位於巴勒斯坦託管地的雷霍沃特。他接受了,並在從心臟發作恢復之後,於1934年1月離開前往中東。1934年1月29日哈伯因突發心臟病逝世於短暫逗留的瑞士的巴塞爾。[7]他的遺體被火化,骨灰與克拉拉的一起,被埋葬在巴塞爾的Hörnli公墓。[8]他把他的豐富的私人圖書館留給了Sieff研究所。
哈伯去世後,他的直系家庭離開了德國。他的第二任妻子夏洛特與子女定居在英國。其第一次婚姻的兒子赫爾曼·哈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移居到美國。但由於父親的化學武器工作令他感到羞愧而於1946年自殺。[9]。1919年佛列茲·哈伯發明的作為農藥殺蟲劑的齊克隆B在二戰期間被納粹德國用來死亡集中營的屠殺猶太人的毒氣武器,而哈伯的一些家族成員也死於納粹集中營,包括他同父異母的姐姐弗里達的女兒希爾德-格呂克斯曼、她的丈夫和他們的兩個孩子。
他的一個孩子,路德維希·盧茨·佛列茲·哈伯(1921年—2004年),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化學戰的著名歷史學家,1986年出版了一本有關毒氣歷史的書名為《毒雲》(The Poisonous Cloud)。[10]
參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