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張國維

明朝政治人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張國維(1595年—1646年),九一,一字止庵玉笥[1]浙江金華府東陽縣人。明朝政治人物,明亡後,自盡殉國。

生平

張國維年幼便以理學自勵,又因仰慕東林黨人遠走千里,親自到東林書院參與講學[2]天啟元年(1621年)辛酉科浙江四十六名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聯捷壬戌會試十二名,三甲一百六十名進士,都察院觀政,授廣東番禺知縣,興學校,課農桑,以德化民,屢擒巨盜。[3][4]後以政績卓越,崇禎元年考選,授刑科給事中;三年升吏科右,四年升吏科左,五年升禮科都給事中,六年陞太常寺少卿。崇禎七年(1634年)擢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天[5],期間編輯了《三吳水利全書》,疏浚了松江[6]、嘉定、上海、無錫等地河道,號稱「治吳七載,威惠大行」[7][8]。十二年升工部右侍郎,總督河道,當時正值大旱,漕運河道的水流乾涸,張國維疏通眾多河道使得漕運恢復暢通,救活山東災民無數[9][10]。崇禎十五年升兵部尚書,十六年革任。十七年(1644年)三月,以兵部尚書兼右僉都御史赴江南、浙江,督練兵、輸餉諸務[11]。離開北京後,李自成攻破北京。

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1645年),弘光帝召為戎政尚書。因山東討賊有功,加太子太保。後與馬士英不和,乞省親歸。同年五月,清軍陷南京。國維在家聞變,召集義勇,至台州,與陳函煇宋之普柯夏卿陳遵謙熊汝霖孫嘉績等擁戴魯王朱以海監國,移紹興,國維任武英殿大學士,督師錢塘江[12]。次年六月初,方國安叛降,國維還守東陽。二十五日,清兵破義烏,追至七里寺,國維召二子張世鳳張世鵬問其生死,長子表示不願苟且偷生,次子猶豫不決,國維即怒以石硯擲擊,不中。世鵬泣曰:「從容盡節,慷慨捐軀,兒等甘之如飴,唯祖母年邁八旬……」。午夜,國維遂整理衣冠,向母訣別,賦《絕命詞》三章,寫「忠孝不能兩全,身為大臣,誼在必死。汝二人或盡忠,或盡孝,各行其志,毋貽大母憂,使吾抱恨泉下!」遺書於次子。南向再拜曰:「臣力竭矣」!跳園中水池亡,年五十二。

國維既死,家人扶其屍於大廳。清兵騎兵多為山東濟寧人,見國維屍體叩頭拜謝。張世鳳不屈而死,被殺於錢塘江畔。浙江總督張存仁敬佩張國維,不忍斷其香火,於是釋放張世鵬。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賜忠敏。著《吳中水利全書》。

Remove ads

家族

祖張汝吉,太學生。父張希武,庠生。

紀念

後人為祭祀在蘇州山塘街修建張忠敏公祠,1909年11月13日中國同盟會會員陳去病高旭柳亞子等人在此發起成立南社,2009年11月13日改建為中國南社紀念館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