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當代中國的意識形態分類問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一些學者通過研究發現,或直接認為當代中國的左派更多的與毛澤東思想保守主義中國民族主義愛國主義國家主義相關,右派更多的與資本主義自由主義市場化相關。這有時被認為與經典的左派和右派區分顯著不同。

研究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左派」通常被認為與激進有關,而「右派」通常與投降、懦弱聯繫在一起[1]:146。1955年,毛澤東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擴大的第六次全體會議上表示,「事物在時間中運動,到那個時候該辦了,就要辦,你不准辦,就叫右傾;還沒有到時候,你要勉強辦,就叫『左』傾」[2][3]:526。在反右運動中,超過五十萬人因為意識形態上傾向自由主義而被貼上「右派」的標籤[3]:526文化大革命期間,「右派」是「黑五類」之一[3]:526

自1970年以來,對大眾意識形態的測量和研究已日漸成熟,然而,對當代中國大眾意識形態的研究並不多。相關研究或可最早追溯到1996年黎安友和史天健的論文《中國特色的左派右派:鄧小平中國的問題與陣線》(Left and Righ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sues and Alignments in Deng Xiaoping's China),在這篇論文中,黎安友和史天健將當代中國的「左派」與對後社會主義政策的「保守」聯繫在一起[4]:537[5]:91。不過在此4年前的1992年,余英時姜義華曾在《二十一世紀》就「保守主義」在中國的定義進行辯論[6][7][8]。最初提出「中國新左派」一詞的記者楊平認為,20世紀80年代自由主義「新啟蒙運動」終結之後,保守主義逐漸成為中國的主流,在這樣的背景下,新左派作為當時中國自由主義的反對者,實際上是「一種文化保守主義的表現」[9]。同樣,1993年「中國社會流動與社會變遷調查」中,「左派」被發現更多與威權主義有關,而「右派」與民主主義有關[3]:532。而2002年的「亞洲晴雨表調查」中,受訪者的政治光譜和對政治的理解發生了變化,此外,該次調查發現一些受訪者將左右派的概念顛倒[3]:529-532、536

蕭功秦在2003年的文章中使用了「保守左派勢力」一詞,認為「在中國當代政治中,左派與右派的劃分與西方社會不同。在西方政治語彙中,右一般指具有保守現存秩序與價值的態度,或指代表即得利益的政治集團,左一般指拒絕現存體制的激進政治派別。而在當代中國,由於改革開放以前的官方政治以左的路線為特徵,因此,80年代以來繼續堅持或比較傾向於這種傳統的左的觀念與價值的政治勢力就成為中國改革以來政治中的保守派」。[10]

2007年,北大未名BBS貼出了網友集體製作的「中國政治坐標系」,選取的三個維度分別為政治觀念、經濟觀念和社會文化觀念[5]:91。珍妮佛·潘和徐軼青最初認為這個政治坐標系主要從經濟視角定義左右派,即支持社會主義威權制、民族主義、傳統文化的「保守左派」與支持個人自由、市場化改革和憲政民主的「自由右派」[11]:461[a]。2016年,陸曄、楚亞傑和沈菲通過分析2010年的一份全國性調查的數據同樣得到了類似的對立[12]

2022年,彼得·貝蒂、Rong Chen和卡里姆·貝塔什認為在經濟問題上,中國的「保守左派」類似於美國的自由派甚至接近美國的社會主義者英語History of the socialist mov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支持政府對市場的干預,然而,在政治和社會問題上,中國的「保守左派」更接近於美國的保守派,而與自由派沒什麼共同點,中國的「保守左派」和美國的保守派一樣都支持國家團結、愛國主義、國家安全和傳統文化;而中國的「自由右派」在社會問題上更接近美國的自由派,二者都支持個人自由[11]

Remove ads

不足

彼得·貝蒂、Rong Chen和卡里姆·貝塔什認為「保守左派」-「自由右派」的政治光譜不夠全面,特別是其不能涵蓋中國新左派和新儒家[11]:461秦暉認為在中國進行左右派的區分沒有意義,並提出了尺蠖效應,不過他也認同中國的「左派」有「極右」的傾向[13]

參見

注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