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微加工

制造过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微加工
Remove ads

微加工,或微細加工,是製造微米級及更小尺寸微型結構的過程。歷史上,最早的微加工工藝應用於集成電路製造,也稱為「半導體製造」或「半導體器件製造」。在過去二十年中,微機電系統(MEMS)、微系統(歐洲用法)、微機械(日語術語)及其子領域,重新使用、調整或擴展了微加工方法。這些子領域包括微流控/ 片上實驗室英語lab-on-a-chip、光學微機電系統(亦稱MOEMS)、射頻微機電系統、功率微機電系統(PowerMEMS)、生物微機電系統及其向納米尺度的延伸(例如納米機電系統)。平板顯示器太陽能電池的生產也採用類似技術。

Thumb
微米級製造集成電路的合成細節,圖中為四層平整化銅互連,直至多晶矽(粉色)、阱(灰色)和襯底(綠色)

微型化對物理學化學材料科學計算機科學、超精密工程、製造工藝和設備設計等眾多科學與工程領域提出了挑戰,同時也催生了各種跨學科研究。[1]微加工的主要概念和原理包括微光刻英語Microlithography摻雜薄膜蝕刻鍵合拋光

Thumb
在半導體微加工中,於P型襯底上製造CMOS逆變器過程的簡化示意圖。每個蝕刻步驟詳見下圖。示意圖比例不實,因在實際器件中,柵極、源極和漏極接觸點通常不位於同一平面。
Thumb
蝕刻步驟示意圖
Remove ads

應用領域

微加工器件包括:

起源

微加工技術起源於微電子學行業,器件通常在晶圓上製造,儘管玻璃塑料及其他多種基板也有使用。微機械加工、半導體加工、微電子製造、半導體器件製造微機電系統製造以及集成電路技術等術語也用於描述這類技術,但微加工是最廣泛的通用術語。

傳統加工技術如電火花加工、火花侵蝕加工和雷射鑽孔已從毫米級擴展到微米級,但它們不具備微電子源自的微加工核心理念:複製和並行生產數百或數百萬個相同結構。這種並行性存在於各種壓印鑄造模塑技術中,並已成功應用於微米級領域。例如,DVD 的注射製模過程包括在光碟上製造亞微米級斑點。

工藝流程

微加工實際上是一系列用於製造微型器件的技術集合。其中一些技術起源悠久,與製造業無關,如光刻蝕刻拋光來源於光學製造技術,許多真空技術則來自物理學史的19世紀研究。電鍍也是一項19世紀技術,已被改編用於生產微米級結構,還有各種衝壓和壓印技術也同樣如此。

要製造微型器件,需要執行多個工藝步驟,且常常反覆進行。這些步驟通常包括沉積薄膜、按所需微結構對薄膜進行圖案化,以及去除(或刻蝕)部分薄膜。薄膜計量技術通常用於每個工藝步驟,以確保薄膜結構在厚度(t)、折射率(n)和消光係數(k)方面具有所需特性[2],確保器件性能。例如,在存儲晶片製造中,需要執行約30次光刻、10次氧化、20次蝕刻、10次摻雜等多道工藝。微加工工藝的複雜度可通過其「掩膜數量」來描述,即構成器件的不同圖案層數。現代微處理器通常使用30遮罩,而微流控器件或雷射二極體則只需少量遮罩。微加工類似於多重曝光攝影,通過將多個圖案彼此對準以創建最終結構。

基板

微加工器件通常並非獨立存在,而是形成於或嵌入較厚的支撐基板上。對於電子應用,可使用諸如矽晶片等半導體基板;對於光學器件或平板顯示器,則常用玻璃石英等透明基板。基板便於在多道工藝步驟中操作微器件,且通常可在同一基板上並行製造多個器件,至製造末期再切割分離。

沉積或生長

微加工器件通常由一層或多層薄膜構成,這些薄膜的作用因器件類型而異。電子器件中的薄膜可為導體(例如金屬)、絕緣體(電介質)或半導體。光學器件中的薄膜可為反射層、透明層、導光層或散射層。對於微機電系統應用,薄膜還可具有化學或機械功能。常見沉積工藝包括:

圖案化

常需將薄膜加工成微米或納米級特徵,或在某些層上形成通孔(vias)。此類圖案化工藝通常藉助「掩模」定義待去除區域,典型技術有:

蝕刻

蝕刻是將薄膜或基板的部分材料移除的過程,通過酸液或電漿體等侵蝕手段,直至目標區域被去除。常見蝕刻方式包括:

微成型

微成型是一種微系統或微機電系統(MEMS) 的微製造工藝,即「製造至少兩個維度在亞毫米範圍內的部件或結構」。 它包括微擠壓、 微衝壓、 和微切割等技術。 自 1990 年以來,人們就已設想並研究這些和其他微成型工藝, 從而開發出工業級和實驗級製造工具。然而,正如 Fu 和 Chan 在 2013 年的一篇最新技術評論中指出的那樣,在該技術能夠更廣泛地應用之前,仍有幾個問題需要解決,包括變形載荷和缺陷、成型系統穩定性、機械性能以及其他與尺寸相關的對晶粒(晶粒)結構和邊界的影響:

微成形是針對微系統MEMS零件「至少兩維處於亞毫米範圍」的微加工工藝。[3][4][5]包括諸如微擠壓英語Microextrusion[4],微衝壓[6],以及微切割[7]等技術。自1990年以來,這些工藝已發展出工業級與實驗級設備,[3]但如Fu和Chan在2013年綜述中指出,載荷與缺陷、成形系統穩定性、力學性能及晶粒結構與界面等尺寸效應問題仍需解決。[4][5][8]

在微成形中,試樣尺寸減小且晶粒尺寸增加時,晶界總表面積與材料體積之比下降,從而削弱晶界強化效應。表面晶粒受到的約束小於內部晶粒;零件幾何尺寸對流動應力的影響,部分源於表面晶粒體積分數的變化。此外,晶粒各向異性在試樣尺寸減小時變得顯著,導致變形不均勻、成形幾何體不規則及載荷波動。為支持考慮尺寸效應的零件、工藝與模具設計,迫切需要建立系統的微成形知識體系。[9]

Remove ads

其他

還可執行多種用於清洗、平坦化或改變化學性質的工藝,例如:

晶圓製造潔淨度

微加工在淨室中進行,空氣中微米級的煙霧灰塵細菌細胞等污染物會破壞器件功能,因此需對溫度濕度、振動和電干擾執行嚴格控制。

除了被動的環境潔淨度,晶圓在每個關鍵工序前還要主動清洗:RCA-1清洗(–過氧化物溶液)去除有機污染與顆粒;RCA-2清洗(鹽酸–過氧化氫混合物)去除金屬雜質;硫酸過氧化物混合物(即Piranha溶液)去除有機物;氫氟酸去除矽表面原生氧化層。上述均為濕法清洗,干法清洗包括氧氣和氬氣電漿體處理、或在高溫下以氫氣退火去除原生氧化層,通常在外延前進行。柵極前清洗是CMOS製造中最關鍵的步驟,可確保MOS電晶體約2 nm厚的氧化層有序生長。

表面製備只是另一種視角:所有步驟與前述相同,旨在在加工前將晶圓表面保持在受控且已知狀態。晶圓可能因前一道工序(如離子注入過程中離子轟擊機腔壁飛濺的金屬)而被污染,或因存放在晶圓盒中吸附聚合物,不同等待時間下污染情況亦異。

晶圓清洗與表面製備類似於保齡球館英語Bowling alley的機器:先去除所有不需要的碎屑,再重建所需圖案,讓比賽繼續進行。

Remove ads

相關

參考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