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德國號潛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德國號潛艦(德語:Deutschland[註 1])原是由私人資金研發、北德勞埃德運營的一艘德國商用潛艦。它由弗倫斯堡船廠和日耳曼尼亞船廠共同建造,設計用於突破英國在一戰期間對德國的海上封鎖以運送重要物資。自1916年3月28日下水後,曾兩次完成德國-美國間的貨運航行。隨著戰略需求改變,德國號自1917年2月19日被德意志帝國海軍收編為U-151級巡洋潛艦的五號艇,並更名為陛下之155號潛艦(德語:SM U 155[註 2]),成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的329艘德國軍用潛艦之一,進而參加了大西洋潛艦戰。在其三次作戰巡航中,共擊沉43艘協約國或中立國商船,容積總公噸達120434公噸。戰後,該艇於1918年11月24日移交英國正式投降,至1922年在羅克費里拆解報廢。
Remove ads
建造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皇家海軍對德國實施海上封鎖的政策迅速使德國的海外貿易陷入低谷。更重要的是,這將導致德國公司在獲取本國勢力範圍內的資源方面遇到很大困難,對其戰備生產造成阻礙。為此,1915年11月8日,不來梅批發商人阿爾弗雷德·洛曼夥同北德勞埃德和德意志銀行在不來梅成立「德意志遠洋航運公司」(Deutsche Ozean-Reederei GmbH,簡稱DOR),負責訂購和運營七艘商用潛艦,以期突破英國的封鎖,在美國和德國間運送貨物。[6]
當中的首艇德國號由總工程師魯道夫·埃爾巴赫設計,於1916年3月28日以建造序列200號之名下水,並作為商船登記,總註冊公噸位和淨註冊公噸位分別為791和414公噸。完工成本約為400萬黃金馬克。其耐壓殼體由弗倫斯堡船廠承建,而預製式物件的裝配則是在基爾的日耳曼尼亞船廠完成。它竣工時並未裝備武器,只是設置較廣的舷寬來為貨物提供空間。艇只的載貨能力為700公噸(內外艇體之間的通海艙還可額外貯存230公噸橡膠[7]),較水面艦船相對更小。[8]
英國和法國很快便抗議將潛艦用作商船,理由是潛艦無法像其它貨船一樣被截停和查驗軍火。美國則迫於外交壓力而拒絕承認這一論點,他們宣稱自己中立卻表現出偏袒,認為即使是潛艦,但在沒有武裝的情況下便應視作商船,因此獲准開展貿易運輸。[6]然而,只有兩艘潛艦是按照最初的設想而完工:即德國號及其姊妹艇不來梅號,但後者在其同樣是前往美國的處女航中便告失蹤。隨著英國加強海上封鎖和德美交惡,德國號與另外五艘原計劃作商用的潛艦於1916年底至1917年初被陸續改建為遠程巡洋潛艦,裝備兩門150公釐45倍徑艇用高射砲,稱為U-151級潛艦。[9]
Remove ads
商業運營
德國號的首次越洋航行於1916年6月16日從威廉港啟程。該艇在艇長保羅·柯尼希的率領和北德勞埃德官員的陪同下,[10]搭載了750公噸貨物啟程前往美國。其中包括由霍伊斯特公司生產的125公噸備受追捧的化學染料——主要是高度濃縮的蒽醌和茜素衍生物,[11]其中一些染料的價值按2005年的物價指數計高達每磅1254美元。此外,她還載送有灑爾佛散等藥物、寶石以及銀行和外交郵件,貨物總值約為6000萬馬克(相當於2025年的4,334萬美元)。[12]德國號就此成為全球第一艘越大西洋航行的潛艦。[13]

為了避開敵人的巡邏,德國號在宣布啟程日期後於黑爾戈蘭島停留了一個星期,至6月23日才重新出發。在總共3,300海里(6,100公里)的去程航行中,它僅潛航了76海里(141公里)。[14]德國號沒有進入英吉利海峽,而是繞道蘇格蘭北部。[15]在距離維吉尼亞角約600海里(1,100公里)處,瞭望官發現了一艘可能的敵艦,於是德國號潛入水中,改變航向回到海上,然後以潛沒的方式進近,直至距離切薩皮克灣入口處約100海里(190公里)才重新浮出水面。7月9日凌晨1:20,該艇在目視可及亨利角後與東方貨運公司的拖船托馬斯·F·蒂明斯號(Thomas F. Timmins)取得聯繫,後者為拖曳德國號而進行了特別改裝並已等候多日。[註 3]7月9日夜間11時許,這兩艘船抵達巴爾的摩。[16]德國號駐泊在安妮阿倫德爾縣馬利內克附近的檢疫錨地,恰好位於當時的巴爾的摩城市邊界之外。[15]在巴爾的摩逗留期間,德國號的船員因其令人稱奇的越洋旅程而受到了名人般的歡迎,他們甚至還在城市的西南部享受了豪華晚餐和即興表演。美國潛艦設計先驅西蒙·萊克也登艇拜訪了德國號,並與北德勞埃德的代表達成在美國建造貨運潛艦協議。但該項目隨著1917年4月初美國對德宣戰而從未實現。[17]
德國號在巴爾的摩一直停留至8月2日,然後啟程前往不來梅港。回程時,該艇又搭載了當時德國迫切需要的341公噸鎳、93公噸錫和348公噸天然橡膠(其中257公噸承載於耐壓殼體外部)。在原材料短缺的推動下,這批貨物的利潤達到1750萬馬克,是潛艦建造成本的四倍之多。德國號於1916年8月25日抵達不來梅港,此行的往返總里程為8,450海里(15,650公里),其中有190海里(350公里)為潛航。由於當時的美國化學工業無法生產所需的材料,因此依賴於德國的供應。而從美國載回的金屬貨物雖然能夠滿足德國軍工幾個月的需求,但其總體上對在英國封鎖下遭受苦難的德國經濟沒有產生明顯影響。[5]

1916年10月10日,德國號再次搭載染料、化學品、藥品、證券、寶石和郵件等貨物前往美國,這次是從不來梅啟程,並於11月1日抵達康乃狄克州的新倫敦。與此同時,另一艘德國軍用潛艦U-53號為護送不來梅號貨艇(途中失蹤)也越過大西洋造訪了羅德島的新港,並在美國領土範圍外擊沉了5艘協約國商船,然後才返回德國。[18]
德國號原計劃於11月17日返航,但當它啟程時卻意外撞上了美國拖船小T·A·斯科特號(T. A. Scott, Jr.)——這艘拖船在拖曳德國號從新倫敦駛向公海的途中突然轉向。斯科特號立即沉沒,5名船員全數遇難;德國號則艇艏受損,不得不返回新倫敦進行維修,使其出發時間推遲了一周。[19]11月21日,在確定潛艦無責、支付了34.8萬馬克的保證金以及完成簡要修復後,德國號得以離港。回程載運的貨物包括378公噸橡膠、188公噸鎳、146公噸鐵合金、76公噸錫和銀條,總值約140000美元。至12月10日,該艇安全返抵威悉明德(今屬不來梅港)。[20]
這次航行過後,艇長保羅·柯尼希合作撰寫了一本關於德國號遠洋細節的書籍,名為《第一艘商用潛艦:德國號的旅程》,並在德國和美國分別發行。該書獲得大肆宣傳,旨在對兩國的輿論施加政治影響。[21]
而計劃於1917年1月進行的第三次航行,隨著陸續有前往英國的船隻在美國領海外被擊沉,德美關係惡化,因此被取消。至1917年2月10日,德國號商用潛艦正式從民用船舶登記冊中除籍。[5]
Remove ads
軍用服役
德意志帝國海軍於1917年2月19日接管了德國號,將其編為U-151級巡洋潛艦的五號艇,即U-155號。在威廉港帝國船廠完成軍用改造後,U-155號增配了六具魚雷發射管,利用上甲板可貯存最多24枚魚雷);甲板砲則安裝有兩門拆自前無畏艦策林根號的150公釐40倍徑速射砲,1918年又更換為兩門150公釐45倍徑艇用高射砲。[7]改造後的U-155號由於較弱的機動性能而備受詬病,也因此而無力追擊高航速的商船。儘管如此,它還是完成了三次遠洋巡航,共擊沉43艘協約國或中立國商船,容積總公噸達120434公噸。[22]

1917年夏天,U-155號在海軍上尉卡爾·莫伊澤爾的指揮下進行了一次為期105天的巡航,於5月24日左右離開德國,至9月4日返回。在穿越不列顛群島北端的北部航道進入大西洋時,它曾遭己方潛艦U-19號跟蹤,並險些在挪威的於特西拉島附近被擊沉。[23]
在這次巡邏期間,U-155號於7月4日凌晨3:00用甲板砲向亞速群島的港口城市蓬塔德爾加達開火。葡萄牙軍隊沒有作出回應,因為他們裝備的火砲已然過時。而美國煤船俄里翁號則恰巧停泊在港口,正在維修。其船員還擊了U-155號的火力,並與德國潛艦對峙了大約12分鐘。U-155號潛入水中未被擊中,最終撤退。雖然這次襲擊造成的損失很小(4人死亡),但它令協約國海軍當局警覺到亞速群島毫無防禦能力的本質,且未來甚至可能被U-155號等德國艦艇侵占用作基地。因此,以美國海軍為首的協約國海軍開始派遣軍艦,並在蓬塔德爾加達建立海軍作戰基地。[24]
是次巡邏中,U-155號共擊沉了19艘商船,大部分都是通過鑿沉或砲火摧毀的。它還襲擊了19艘協約國武裝商船,但只擊沉了其中的9艘。該艇返回德國時已航行了10,220海里(18,930公里),其中620海里(1,150公里)為潛航,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U艇航行的最長里程之一。[25]
Remove ads
1918年8月11日,由海軍少校費迪南德·斯圖特指揮的U-155號從基爾啟航。斯圖特指示該艇前往美國東岸的楠塔基特燈船附近巡邏,並在紐芬蘭的聖約翰斯和新斯科細亞的哈利法克斯的對開海面布設水雷。他還奉命切斷距離新斯科細亞省東南80公里(43海里)處的塞布爾島的電報電纜。然而,事實證明他的指令是有問題的,斯圖特開始相信他要布設水雷的聖約翰斯實際上是新布藍茲維的聖約翰,位於芬迪灣。在U-155號的去程航行中,它俘獲並擊沉了葡萄牙帆船加莫號(Gamo),又試圖攻擊法國客輪法蘭西號,以及用砲火摧毀了挪威貨輪斯托廷德號(Stortind)。[26]9月7日,U-155號發現自己與美國輪船弗蘭克·h·巴克號(Frank H. Buck)進行了一場遠距離砲鬥,該輪船後來聲稱已經擊沉了U-155號。[27]
9月13日,U-155號又與英國商船紐比堂號(Newby Hall)展開了另一場砲鬥,此次戰鬥對潛艦造成了破壞,擊傷了其裝甲,並導致耐壓殼體的氣壓嚴重洩漏,一度無法潛航。9月19日,斯圖特試圖在塞布爾島附近尋找並切斷電報電纜,但以失敗告終,只得前往楠塔基特。[28]
Remove ads
結局

1918年11月12日,U-155號才結束最後一次巡航返抵德國,此時戰爭已經結束。根據停戰協議的要求,它於1918年11月24日與其它倖存的德國U艇一同移交英國,並在哈維奇正式向協約國投降。1918年12月,該艇在倫敦的聖凱薩琳碼頭展出,然後在利物浦展出,最後被擱置在羅塞斯。在那裡,英國海軍部於1919年3月3日作價3500英鎊將U-155號售予詹姆斯疏浚公司(James Dredging Co.),後者又以17000英鎊的價格迅速轉售予發明家諾埃爾·彭伯頓·比林,之後再以15000英鎊的價格移交霍雷肖·博頓利麾下的約翰·布爾有限公司(John Bull Ltd)。1919年9月,該艇被解除武裝,被重新命名為德國號,並從大雅茅斯開始了一段商業之旅。旅程結束後,它於1921年6月被帶到伯肯黑德的克洛弗碼頭進行清艙。在此期間,輪機艙於1921年9月17日發生的爆炸曾導致5名學徒死亡。至1922年6月,這艘廢艇再以200英鎊的價格售予伯肯黑德當地的羅伯特·史密斯父子公司(Robert Smith & Son),並最終在羅克費里拆解報廢。[29]
Remove ads
襲擊歷史摘要
Remove ads
注釋
腳註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