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我們生活在南京
2021年连载的网络小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我們生活在南京》是天瑞說符創作的一部小說,於2021年6月到2022年3月在起點中文網上連載。該作講述高中生白楊意外聯絡到未來的少女半夏,得知未來會迎來世界末日,為了阻止末日降臨,白楊所處時空的政府部門開始群策群力,最終成功改變了未來。天瑞說符憑藉該作獲得銀河獎、百花文學獎和華語科幻星雲獎。評論員對作品嚴謹的設定給予正面的評價。
故事概要
故事發生在2019年南京市,高中生白楊受到父親的影響,是一個業餘無線電愛好者。某日,白楊使用無線電台聯絡到一個自稱來自2040年的少女半夏。白楊一開始只認為對方在開玩笑,在對方的堅持下,白楊決定使用時間囊來確認對方是否說謊。白楊嘗試了好幾次,總結出傳到物品給未來的「時光慢遞」理論。當半夏真的找到時間囊時,白楊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因為半夏所處的未來是末日。五年之後的2024年黑月出現,無數機器人從天而降,人類滅亡。到2040年,黑月和機器人不再出現,半夏才得以四處活動。
白楊將半夏的情報分享給父親白震及父親的兩位老友,三人同樣用時間囊確認後,決定利用人脈聯絡政府部門,在政府支持下成立救世組織,調動各方資源,給未來的半夏支援,協助半夏找出末日降臨的原因。眾人在多次傳導物品給未來的實驗中,再度完善了時光慢遞理論。然而某次航空投送實驗,喚醒了在廢墟中沉睡的機器人,機器人開始追捕半夏。在各部門牽頭下,開啟各類救援和救世專案。有航天部門推進的航天投送計劃,將人造衛星送往月球,20年後返回地球軌道,遙測南京市,幫助半夏避開機器人;還有多國天文台合作的超大規模甚長基線干涉測量觀察計劃,旨在早日發現「黑月」的蹤跡;還有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和莫愁湖站下建立兩個基地,基地內置一個能獨立運作,不斷收集外界資料的人工智慧(AI),留待半夏在未來匯報收集的情報。為了消滅機器人,救世組織定下了核爆機器人的方案,計劃如願消滅了南京市內追蹤半夏的機器人,但是也引起了黑月注意,大批機器人開始前往南京。半夏只能冒險前往基地回收資料,在機器人圍困之際,半夏將AI終止觀察計劃的警告傳給了救世組織。救世組織意識到外星人是因為觀察計劃才察覺到人類,於是馬上停止了該計劃。
Remove ads
創作背景
《我們生活在南京》2021年6月1日開始連載,2022年3月31日完結,全書約40萬字[1]。天瑞說符平均每天更新千餘字,以在故事品質和連載速度中取得平衡[2]。該作的靈感源於新海誠的動畫電影《你的名字。》,天瑞說符被電影「少年與少女在空間上遠隔天涯但在命運上緊緊綁定」的主題所觸動,萌生了創作類似作品的想法。他在完成《泰坦無人聲》後,就以之前的想法創作出《我們生活在南京》[3]。作品選擇以南京市為背景,單純是「因為南京這個名字好聽」,書名最後一個字為平聲,讀起來更順口[4]。在落筆之前,天瑞說符兩度前往南京取材,參觀當地景點,了解當地風土人情和方言[3],還構思好角色在當地可能的行動軌跡,將故事舞台設置在南京秦淮區的梅花山莊中沁苑[5]。
天瑞說符在動筆前已經寫好故事大綱[4],創作時力求內容嚴謹,翻閱了很多資料[3]。他受到當時朋友的無線電愛好影響,將男女主角跨越時空交流的方式設定為無線電通訊[2]。作品出現的各種專業知識,如天線製作、搭建通訊鏈路、引爆核彈等都是他現學現用[4]。故事中跨越時空交流觸及的時間悖論問題,他沒有採用同類作品常用的平行宇宙設定應對,而是設計了一套「時光慢遞」理論完善整體邏輯[5],使用資訊理論相關概念「拉大旗作虎皮」,以說服讀者[2]。導致人類毀滅的「黑月」和收割人類的機器人「刀客」,則使用物理知識給予「合理性」[4]。天瑞說符為了讓作品帶有真實感,更將自己也寫到劇情裡面,文中不時出現他採訪角色的節錄,讓故事中虛構的拯救行動顯得真有其事,甚至故事中每一次為拯救行動展開的航天發射時間都能與現實的對應[3]。
角色設計方面,天瑞說符考慮到讀者以年輕人為主,以普通人為主角更方便讀者代入[5]。主角白楊是一名普通高中生,沒有什麼特別的身世,最大的煩惱就是功課和即將到來的高考,對突如其來的事件卻能冷靜應對。天瑞說符在一次訪談中表示主角白楊「可能有一部分他本人的影子」,畢竟這是他創作出來的角色[4]。女主角半夏早期設定是抵抗外星人的人類戰士,天瑞說符後來感覺這種設定「老套」而拋棄[2],改用末日倖存者的設計[3]。天瑞說符還會在角色對話中加入一些通俗和詼諧內容,除了營造出樂觀和幽默的氣氛,也淡化了末日題材給讀者帶來的負面情緒[3]。
2022年12月,小說實體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全書兩冊六卷,共58萬字[6]。
Remove ads
迴響及評價
2021年,該作獲得第32屆銀河獎的「最佳網絡科幻小說獎」[7]。2023年,獲得第二十屆百花文學獎的「網絡文學獎」[8],第十四屆華語科幻星雲獎的「2022年度長篇小說金獎」[9]。
該作選題和設定獲得正面的評價,武漢大學文學院何霜紫在《上海文化》撰文稱讚作者沒有使用網路文學常用的穿越設計,而是基於科學理論虛構出「時光慢遞」,這種設計正是菲利普·狄克所說的「科幻的本質」。她認為該作「實現了經典科幻概念與傳統文學性敘事的完美融合」,故事以南京為背景,也很好地講述了當代「中國人生活狀態和精神面貌」[10]。中國作家協會網路文學中心的北喬稱作品對場景和角色生活細節的描述都很真實,讓讀者「身臨其境」。故事以青年男女做主角,除了更方便網路文學的主要受眾年輕人代入外,角色自身的青春朝氣也淡化了末日背景的壓抑氣氛[11]。作品還有大量的留白,如半夏的父母和老師遭遇,最後的開放性結局等等,給與讀者思考的空間,讓讀者間有交流討論的契機,增加「讀者與作品的黏性」[12]。中國作協網路文學委員會委員桫欏認為該作的「男女主角如何克服時空衝突」的設定符合網路文學的敘事方式,能吸引讀者跟蹤連載。讀者能在每章留言交流,也增加讀者的參與感。同時該作在滿足娛樂性之餘,男主對女主境況的同情和幫助,也帶出了人文關懷的元素,做到了「寓教於樂」[13]。南京師範大學教授李瑋評價該作是「中國版本的高中生拯救世界的故事」,硬科幻的內容配合細膩的情感,讓該作擁有一般科幻作品所沒有的「唯美風格」[7]。
部分評論員對故事有著不同的解讀,《文學報》評論員譚天認為該作隱喻人的成長,發生末日的2024年正值主角白楊大學畢業,「從天而降的災難即為青春終結」。半夏象徵「真摯純粹的少年心」,敘事焦點從白楊轉到父輩「暗合一個學生走入社會的過程」。父輩從半夏一事重燃青春的激情,也代表青春的美好被成人所破壞,白楊最後也迎來成長[1]。南開大學文學院劉佳怡在《中國圖書評論》上以東浩紀的「遊戲性寫實主義」理論來分析該作,這套理論是以遊戲的角度敘事,「將故事複數化,讓角色生命複數化,並且將死亡轉化成能重新設定啟動」。讀者通過玩家角色白楊,以無線電台去給非玩家角色的半夏發送任務,故事的最後,電台訊號中斷也象徵這遊戲結束。白楊和半夏的行動避免了本來末日的結局,讓未來再次帶有不確定性[14]。
改編作品
2023年9月,中國作協網路文學中心為《我們生活在南京》在北京召開專業研討會,探討該作影視化方向[15]。2024年4月18日,由路陽執導的改編同名電影《我們生活在南京》發佈概念海報[16]。改編同名電視劇由七印象製作,預計在優酷發佈[17]。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