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抹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抹茶[1][2][3](日語:抹茶/まっちゃ matcha)是一種除去水份後的粉末狀茶品,通常為沖泡熱水後飲用,也常用於製作糕點及甜點。
![]() |

中文傳統正寫為「末茶」[1][3],其中「末」是「粉末」、「碎末」的意思[2]
較為常見的抹茶品類一般為綠茶,並且茶葉在採摘前需要覆蓋三周,以產生更多茶氨酸和咖啡因;而採摘後需要蒸青,使顏色更加翠綠。粉碎過程則用天然石磨最佳。如此使得最後由抹茶製成的茶湯幾乎沒有苦澀味道,而回味甘甜。
歷史
抹茶起源於中國的隋朝,在唐朝(8世紀)流行「蒸清製茶」。宋朝(10~13世紀)達到頂峰,當時已經有了完整的寺院抹茶茶道(點茶),這從古代茶器中可以看出來[4]。
南宋(12世紀)日本僧侶榮西禪師兩度入宋學習禪法,並將茶種與點茶法帶回日本。他撰寫的《喫茶養生記》推崇飲茶養生,茶文化逐漸在寺院與貴族間傳播。16世紀,千利休完善日本茶道(侘茶),強調簡樸、自然與專注,抹茶成為茶道核心。武士階層藉茶道修心,抹茶文化滲透至社會各層面。京都宇治因氣候與水質成為抹茶產地中心,至今仍是頂級抹茶象徵。
但自明朝以來,朱元璋認為這樣做法太過費工,勞民傷財,於是下令改茶制,中國開始主流用茶葉泡湯棄渣的喝法[5],從此中國的點茶便告失傳,傳統茶磨也隨之絕跡,這才會有抹茶是日本文化的誤會。[6]不過九世紀末(日本的平安中期)抹茶技術確實是隨日本遣唐使進入日本而唯一被保留下來,並被日本人民所接受改良,後來點茶並推崇與發展,成為今天的日本抹茶茶道。[7][8]
Remove ads
製作


抹茶的原料是一種沒有經過揉捻的小茶片,在日本,由於多年的改良,綠茶已經很少有苦澀的味道了,而經過覆蓋蒸青的綠茶幾乎沒有苦澀味。在綠茶採摘前的20至30天,在綠茶上用毛竹,鐵絲搭起棚架,然後蓋上稻草簾子,四周也用草簾子遮擋得不透陽光,遮光率達到98%以上,這樣栽培的綠茶更加不苦,更加翠綠。 採摘來的生葉當天蒸青(用蒸氣殺青),然後不經過揉捻,直接進入烘焙爐烘乾,這樣的大片乾茶葉稱為「荒茶」。然後荒茶進入冷庫,在攝氏零下的溫度做保存,以提高葡萄糖成分,更加甘甜。
荒茶在使用前從冷庫中取出,恢復到常溫後進行加工,經過切割,篩選等多道工序後,成為0.3厘米見方的小塊,成為碾茶。碾茶用天然的石磨碾磨成微粉狀稱作抹茶。茶磨是傳統用於粉碎茶葉的設備,雖然現代也有用氣流粉碎機或球磨機粉碎的,細度均達不到石磨的細度。並且,石磨奇特的溫度是抹茶的最後一道提香工序,經過石磨碾磨的抹茶,帶有海苔和粽葉的香味。用其他方法粉碎的粉末狀綠茶,被稱為綠茶粉,或者粉末綠茶。由於細度、香氣、顏色的不同,其價格和用途也完全不同。
蒸清製茶:將茶葉蒸熟後製成餅茶,飲用時碾碎沖泡。
點茶文化:將蒸青後的團茶研磨成粉,注入熱水並用茶筅攪打出泡沫。
覆蓋栽培:採摘前20-30天搭棚遮光(覆下栽培),減少光照使茶葉富含葉綠素與胺基酸,降低苦澀。
蒸青與研磨:茶葉蒸煮後烘乾成「碾茶」,用石磨低速研磨成超細粉末,保留色澤與風味。
Remove ads
飲用
抹茶的直飲一般是按照中國原始的鬥茶的方式飲用,有一些獨特的方法,後來在日本被發展成日本茶道,形成更加嚴格複雜的規則。
基本的方法是:
- 溫碗
- 先把茶碗連同茶筅一起用開水燙過。
- 調膏
- 碗裡放入2克抹茶,先加入少量(幾毫升)的水,把抹茶調成漿糊狀,這樣可以防止十分細膩的抹茶產生抱團的現象。
- 點茶
- 再加入約60毫升的水,用茶筅按照川字形(也描述為M字形或W字形)的軌跡貼著碗底前後刷攪,使之拌入大量的空氣,形成濃厚的泡沫。
「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這是唐代詩人盧仝對抹茶的讚美。說了抹茶上面的泡沫的形狀和顏色,一級泡沫的濃厚,不易被風吹散。日本茶道把比較濃厚的抹茶(4克抹茶加入60毫升的水)稱為「濃茶」,把比較少的抹茶(2克抹茶加入60毫升的水)稱為「薄茶」。
-
抹茶冰淇淋
-
抹茶蛋糕
-
抹茶壽司
衍生
- 宇治金時(冰品)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